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综合收益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76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601071948257197
  • 日期:2016-01-05
  • 来源:上海论文网

第 1 章 引 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A.C.利特尔顿(1989)提出会计收益计算只包含企业经营活动中所带来的收益与支出并不包含其非经营活动的利得与损失,这种传统的概念一度被认为是“企业会计的逻辑基础”。世界在不断发展,伴随着市场结构与经济形势的飞速变化,企业也衍生出对于会计信息的多样化需求,从而产生了新的变革,会计计量模式由历史成本模式向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转变,企业会计收益的来源越来越丰富,再囊括经营活动产生的净利润的同时,还吸纳了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由于传统收益确认模式忽视了尚未实现的利得与损失导致财务报告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大打折扣。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综合收益为核心的全面收益观应运而生并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应用。综合收益概念第一次出现是在 1980 年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FASB)发布的 SFAC3中[1],但其并未得到普遍的关注与重视,也未能得到世界其他国家的回应。1992 年 ASB在其公布的 FRS3 中,要求企业将披露了“全部已确认利得与损失表”的财务报表与利润表一起反映报告主体的全部经营活动成果[2]。随后在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于 1997 年发布的《第 130 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不仅仅详细的解读了综合收益的相关概念,还创造性的提出了三种报告综合收益的方法,即单一报表格式、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格式和双报表格式[3]。随后 IASB 也实行了类似举措,要求所有企业将以前未在利润表中列报的利得和损失按照新的财务报表格式列报。相隔不远,国际会计准则修订案 1 号(IAS1)也正式对外提出综合收益概念,正式通过在“已确认利得与损失表”或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以提供综合收益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 2007 年国际会计准则第 1 号(IAS1)新修订后,确立了企业应把所有应确认的损益项目在“单独损益表”或“综合损益表”中列报的原则[4]。随后 IAS1 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中再次被修订,明确的把其他综合收益划分为“满足特定条件时后续计量可以重分类计入损益”和“不能重分类计入损益”,并且要剔除所得税影响,由此可以看综合收益在国外已发展成熟。
......


1.2 研究内容
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论述新的研究角度及方法。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主要阐述和展示国内外相关学者对于综合收益价值性与稳定性的相关观点与研究成果,本文采用文献综合分析法,借鉴前人的经验,寻找前辈研究中的不足之处,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求索分歧的原因,并在本章结尾进行归纳与总结。第三部分是综合收益理论的阐述部分,首先,在论述了综合收益的理论基础(经济学基础、会计基础等)之后,从理论角度阐述综合收益概念的起源。其次,详细说明综合收益概念逐渐形成的过程及综合收益的含义与其各个具体项目的认定标准。最后图解综合收益列表模式的发展脉络,由此不难发现我国正逐渐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我国关于综合收益的披露正一步步趋于规范,综合收益所呈现出的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进而更加证明了本文的研究很有必要。第四、五部分是对综合收益的决策有用性进行实证分析,这两部分也是本文论述与研究的重中之重,在前文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国情,选取样本公司相关财务数据,通过上文的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提出假设建立模型,从而检验综合收益算法是否较传统收益算法更具有优越性。不同的是,本文认为只有相关且可靠的会计信息才能为投资者提供更有用的决策信息,遂结合价值相关性和稳健性这两个方面来验证综合收益信息的实用性。第六部分为研究结论和优化建议,通过前面的研究,总结出我国综合收益的使用现状,分析其产生的前因后果,提出一系列的优化建议,在文章最后说明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方向,总结经验与教训。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理论上看,综合收益的确囊括了许多净利润所不能反映的信息,能够对净利润所含信息形成一种补充,使之更加完善、全面,但其综合收益是否具有信息增量,其决策有用性是否显著,仍有待理论探索和实证检验。自综合收益的概念和准则出台以来,国外学者纷纷开始对综合收益准则的实施情况及其带来的经济后果展开实证检验。Cheng 等(1993)搜集了 1972-1989 年 17 年间的 922 家公司样本数据,通过公式手工计算出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对净利润、营业利润及综合收益与股票年收益率的价值相关性作出研究。结果表明三者的信息含量依次递减,Cheng 还分析了经营利润与净利润在信息增量上的差异。Cheng认为传统会计收益与股票收益率的相关关系强于综合收益,并且营业利润对股价的解释力度明细强于净利润[8]。Oh1son(1995)利用构建的剩余估值模型以企业财务报表中的会计盈余、净资产账面价值和股利等为变量联合起来对企业的价值进行相关实证分析,发现干净盈余理论观念下的全面收益比传统收益更好地体现了股权价值[9]。Oh1son(1995)模型及其与Feltham的修正模型为研究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的反应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奠定理论基础。O'Hanfon 和 Pope(1999)以 1972-1992 年的英国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他综合收益(“肮脏盈余”)的价值相关性。研究发现传统收益的价值相关性依旧是最强的,其他综合收益并没有提高投资者利用某些项目进行投资决策的能力,但从长远发展角度来考虑,其他综合收益中的个别具体构成项目是具有价值相关性的[10]。
.....


2.2 国内文献综述
早在我国颁布新准则之前,就有学者对综合收益的信息增量展开了研究。孙铮和李增泉(2001)选取 1997-1999 三个年度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研究,通过建立报酬模型从价值相关性、增量信息两个方面作实证分析。研究显示:综合收益与股价的相关性比传统收益模式下净利润的价值相关性更强。综合收益的信息增量也要强于传统收益模式下的净利润[18]。张鹏(2004)依据 2001 -2003 年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进行检验,发现综合收益信息对公司报酬率的解释度比净利润更强。这里的综合收益收益已经包括了净利润之外的非正常收益,这是因为此时国际上已经广泛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19]。新准则颁布之后,更多的国内学者开始对综合收益进行研究。葛家澍教授曾经说过,英美及 IASB 等已经通过准则开始突破传统收益的禁锢,要求确认本期未实现利得和损失,这一改进将提高净利润和综合收益的有用性,必将得到广大投资者和市场的欢迎[20]。程小可和龚秀丽(2008)按照新会计准则对总收益进行细分,共划分为三部分即:基本收益、非基本收益及其他综合收益,对 2007 年沪市 A 股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上述三个项目都具有价值相关性,且分解后的明细项目比总计项目有更高的价值相关性[21]。汤小娟、王蕾(2009)同样选取了 2007 年沪市 A 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对比分析新准则提出的综合收益和传统会计收益的信息含量。研究表明,综合收益、净利润均与报酬率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综合收益的相关关系比不上净利润,且这一结果在考虑了机构投资者的影响后仍未改变,说明投资者仍以净利润为首要关注目标,综合收益的重要性有待强化[22]。
......


第 3 章 综合收益相关概念及理论.......11
3.1 综合收益的理论基础.......11
3.1.1 有效市场假说.........11
3.1.2 财务报告目标的转变.....11
3.2 综合收益相关概念阐述...........12
3.2.1 综合收益概念的提出.....12
3.2.2 其他综合收益的内涵及构成.........13
3.3 综合收益列报模式的历史变迁.......16
第 4 章 研究设计...........18
4.1 假设提出...........18
4.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20
4.3 变量的选择与定义...........20
4.4 模型的建立.......22
4.4.1 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的模型设计.........22
4.4.2 综合收益稳健性的模型设计.........23
第 5 章 实证分析....25
5.1 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模型分析...........25
5.2 综合收益的稳健性模型分析...........31


第 5 章 实证分析


5.1 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模型分析
通过分析表 5-1 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这 2184 个样本量中,股价的最大值为120.84,最小值为 1.52,均值为 10.6915,标准差为 8.80157。最大值(120.84)和最小值(1.52)相差 119.32,波动性很大。通过后面的年度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股价的波动性逐年增加,2012 年的波动性最大,2013 年股价的波动性趋缓。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环境变化较大,尤其是资本市场机制不太健全,取票市场容易受大股东操纵,加之近年来伴随经济繁荣,公司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所以上市公司股价就呈现出明显的差异问题。每股收益、每股其他综合收益、每股综合收益的波动性都较小且相差不大。由于综合收益等于净利润加上其他综合收益,于是每股综合收益的均值理论上应大于每股收益,但是从样本分析结果中我们看到每股综合收益的均值小于每股收益,这是因为每股其他综合收益的平均值为负值,拉低了综合收益的平均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其他综合收益各个明细项目,除每股其他项目外,其余明细项目的平均值均为负数,这表明在这四年中,其他综合收益成为了净利润的削弱项目,说明其他综合收益的披露更客观的评价了企业的收益情况,使企业的财务信息更透明。从标准差角度分析,每股综合收益的标准差(0.631)大于每股收益的标准差(0.575),说明有可能其他综合收益的加入使综合收益的稳定性降低。企业规模最大值为 12.37,最小值为 8.20,均值为 9.9076,表明样本公司规模比较均衡。综合杠杆的极大值(528.1365)与极小值(-161.2707)之间相差太大,标准差为 14.8084,波动性非常大。#p#分页标题#e#

......


结论


纵观全文,本文基于沪深两市所有 A 股上市公司的相关财务信息运用价格模型、Basu 模型分别对综合收益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和稳健性展开研究,以此更为全面客观的验证综合收益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本文在对上文总结归纳后得出如下结论:在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方面:净利润、综合收益均与股价显著正相关,但综合收益并没有表现出比净利润更高的价值相关性。本文认为主要是由四点原因造成的:①由于我国引入综合收益的时间较短,利率、汇率等重要的市场价格仍没有完全市场化,且资本市场在经济调节中的作用还很有限,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综合收益作用的发挥;②我国会计准则只要求在利润表中列示综合收益总额,具体项目则只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加以披露,对于这样的规定,能引起投资者重视的几率很小;③很长时间以来净利润一直是投资者判断企业盈余的重要财务指标,投资者观念尚未转变,没有建立与综合收益相关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对综合收益关注度低;④在综合收益实施过程中,对综合收益的推广程度不高,没有采取积极的培训措施,导致投资者对综合收益的内涵、意义等的了解不够深入,从而使综合收益决策作用的发挥受到了严重制约。其他综合收益与股价也有显著的相关性,同时其他综合收益的加入能够提高净利润与股价的相关性,即将综合收益拆开以“净利润+其他综合收益”的形式披露可以提高利润表的信息增量。由此看出,除净利润之外,投资者逐渐开始重视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的发展,只是相对于对净利润的关注程度来说,对其他综合收益的关注程度不是很高。
............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