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产权性质、高学历职工聘用与企业效率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49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512301540507172
  • 日期:2015-12-28
  • 来源:上海论文网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进入 21 世纪,知识经济、新经济的浪潮席卷而来,科技与创新成为国家、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推动力,资本不再是最重要的要素,人才成为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1。人才的培养和争夺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影响国家或地区兴衰成败的重要因素。为了应对新经济形势,加快培养和积极储备高端人才是我国未来人才规划的重要发展方向。根据古典经济理论,国民收入增长同步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但事实却是国民收入增长远大于所投入土地、物质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的增长。丹尼森(Denison,1967)对英、美、西北欧等 9 国 1950 年至 1962 年的经济增长进行研究,发现产出总量增速要快于要素投入总量的增速。除此以外,20 世纪中以来,出现了许多不能用古典经济学理论所解释的现象,如经济持续增长之谜、工人收入增长之谜、个人收入分配平均化趋势之谜、战败国崛起之谜、资源短缺型国家现代化之谜等。与此同时,20世纪60年代,由舒尔茨(Schultz)和贝克尔(Becker)为代表的学者,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是指相对于物质资本或非人力资本而言,体现在人身上的,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收入的一种资本,是指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的收益并不断增值的能力,包括个人所具备的才干、知识、技能和资历等。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的作用远远大于物质资本。而人力资本的核心在于提高人口质量,其中教育被认为是人力资本再生产的一种投资行为,这种投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大于物质投资产生的经济效益。所以,教育成为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进而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最终促进经济增长。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众多研究发现学历教育与个人收益、企业绩效和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的关系,但是针对其背后影响机制的讨论较少,并且较少从企业微观层面,结合企业人力资源体系分析上述关系。本文试图在已有的文献基础上,结合我国高学历人才劳动力市场的产权分割现状,考察不同产权性质企业聘用高学历职工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所以本文试图回答以下问题:企业的产权性质是否会影响其雇佣高学历职工的情况?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是否在高学历职工的薪酬支付上存在差异?企业雇佣高学历职工能否有效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企业的人力资本体系对企业在高学历职工雇佣、薪酬设计和绩效考核上存在怎样的差异,对企业的高学历职工的人力资源配置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试图借鉴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基础,展开上述几方面研究,以期对相关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有所贡献。本文试图利用中国上市公司的大样本数据,直接考察我国企业雇佣高学历职工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达到以下的研究目的: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每年是否聘用了更多高学历职工?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是否为高学历职工支付更高的工资?企业聘用的高学历职工是否有效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率?对国有企业样本进一步分析,考察上述问题在中央国有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的答案是否有所差异。
.....


2 理论基础


2.1 早期人力资本思想
17 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论断被认为是人力资本思想的萌芽,他把人的“技艺”列为除土地、物力资本和劳动以外的第四个特别重要的生产要素。随后,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大师阿吉贝尔、重农派代表人物魁奈等也肯定了人或人的劳动在社会财富创造中的重要作用,欧洲产业革命和大工业时代的到来更是凸显了人的知识和技术在生产中的决定性作用。亚当·斯密(1766)在其出版的《国富论》一书中提出了人力资本初步概念,他将人力资本包含在固定资本中,认为劳动投入和学习积累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萨伊(1803)以“效用论”为基础,提出教育是资本,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任何人只要凭借所做的牺牲获得特殊才能就意味着享受积累的资本。19 世纪 40 年代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区分了“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的概念,认为精神资本是个人所固有的或个人从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中得来的精神力量和体力,与后来经济学家阐释的人力资本概念较为接近,同时也强调了教育及科学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新古典经济学杰出代表阿弗里德·马歇尔(1890)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也得出类似结论,认为教育投资可以带来巨大利润,所有投资中最有价值的就是对人本身的投资。教育的经济价值在于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增加劳动力利用机会,因此主张“把教育作为国家投资”。另外,马克思在阐述劳动价值学说、社会再生产等理论时,也论述了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的社会经济价值。他以英国的统计资料说明了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能力与物质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程度,从而以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
......


2.2 传统人力资本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经济学家沃尔什(Walsh J.R.)发表的《人力资本观》(Capital ConceptApplied to Man,1935)首次对人力资本概念作出正式阐释,其观点认为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明赛尔(Mincer J.)发表的《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分配》(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nd Personal IncomeDistribution,1958)首次建立了个人收入分析与接受培训量之间关系的数学经济模型,发现个人收入水平与人力资本水平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虽然关于人力资本的研究早已被学者重视,但是传统人力资本的理论被公认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 Schultz 和 Becker 建立的。20 世纪 60 年代,以 Schultz 和 Becker 为代表的学者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Schultz 在《人力资本投资》(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1961)一文中指出,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等构成了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积累的主要途径是教育。他非常系统地论述了人力资本含义、形成途径及其经济社会功能,揭示了现代经济增长之谜,原因在于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一国人力资本存量越大、质量越高,国内的人均产出或劳动生产率就越高,经济增长就越快。Schultz 采用经济增长余额分析法核算出美国 1929年至 1957 年人力资本投资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高达 33%,由此得出人力资本对社会进步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观点。鉴于人力资本的高回报和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Schultz 认为应重视人力资本教育投资,以提高劳动投入的整体素质和质量。与 Schultz 的教育对经济作用研究的宏观视野不同,Becker 着眼于人力资本理论微观领域的研究,代表性著作包括《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的理论分析》(Human Capital: ATheoretical Analy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1964),《人力资本与个人收入分配:一种分析方法》(Human Capital and the Personal Distribution of Income: An AnalyticalApproach,1967),其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深入探究了人力资本投资与产出的关系,并使该理论更加数字化和精细化。他认为所有用于人力资源增加并影响其未来货币收入和消费的投资都应被视为人力资本投资。人们在投资人力资本时,不仅考虑短期利益,还会考虑到未来预期和实际经济收益,投资的经济性、获利性和收益率是唯一决定人力资本投资的最重要的可能性因素,并且利用实证研究说明了不同教育等级之间的收益率差别。Becker 彻底完成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框架搭建工作,他从家庭生产时间价值及分配的角度系统阐述了人力资本生产、人力资本收益分配规律以及人力资本与职业选择等问题,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微观基础。
.......


3 文献综述..... 13
3.1 教育与个人收益 .... 13
3.2 教育与经济增长 .... 16
3.3 教育与企业绩效..... 18
4 制度背景..... 21
4.1 国家转轨制特征与人力资本...... 21
4.2 高校扩招政策与人力资本.......... 23
5 实证研究..... 25
5.1 研究假设.......... 25
5.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31
5.3 变量选择.......... 31
5.4 描述性统计...... 33
5.5 研究设计及实证结果.... 35


5 实证研究


5.1 研究假设
20 世纪 60 年代,以 Schultz 和 Becker 为代表的学者,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的作用远远大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核心在于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被认为是人力资本再生产的一种投资行为,这种投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大于物质投资产生的经济效益。所以教育成为了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大量研究对人力资本的含义、形成途径及其“知识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揭示了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人力资本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原因,一国人力资本存量越大,人力资源质量越高,国内的人均产出或劳动生产率就越高,经济增长就越快。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也深深刺激了各项教育政策的推出,各国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增加人力资本存量,以促进经济发展。世界各国看到科学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并予以重视的行为,刚好与我国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声音不谋而合。通过借鉴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我国认识到除了技术引进,更重要的是提高国民教育水平。当劳动者的文化知识综合素质提高后,工作技能随之提高,进而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除了当代人力资本理论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外,我国自古以来就是重视教育的学历社会。从我国文化传统来看,教育水平和学历高低在整个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读书至上的思想,认为读书比任何职业都尊贵,其背后体现了学历的重要性。自唐朝的科举制度以来,中央政府将读书的功名与官职、权力直接挂钩,等同于现代社会学历的功名有了巨大的资源支配权,从而凸显了学历的重要性。儒家认为“学而优则仕”,鼓励人们努力学习,博取功名,从而能够治国平天下,这也是对学历以及其背后权力、资源的追求。延续着儒家的文化传统,目前学历在我国社会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整体制度安排具备了学历社会的基本特征(彭旭,2002)。例如,就业、晋升、福利待遇等涉及到个人自身重大利益的问题都与个体所获文凭的高低息息相关。#p#分页标题#e#

......


结论


本文基于 2008-2013 年沪深 A 股上市公司的数据,结合我国企业的产权性质,从企业微观层面探讨我国高学历职工招聘的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研究发现:
第一,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雇佣了更多高学历职工,高学历人才更多地流向国有企业。
第二,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为高学历职工支付了更高的工资。
第三,进一步细分国有企业样本发现,与非国有企业相比,中央国有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均聘用更多高学历职工,地方国有企业更愿意为高学历职工支付更高的工资。
第四,虽然国有企业雇佣了更多高学历职工,但是与之相比,非国有企业雇佣更多高学历职工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没有证据表明中央国有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雇佣更多高学历职工能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第五,考虑到地区分割差异和人力资本存量问题,本文区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后发现,在东部地区,相比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雇佣更多高学历的职工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在中部和西部地区,相比国有企业,没有证据表明非国有企业雇佣更多高学历职工能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