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引言
1. 1研究背景和意义
成本管理作为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企业成本控制、业绩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孙锋、刘浩2004)。长久以来,传统的管理会计根据成本的性态,将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及混合成本三个组成部分,而混合成本也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传统上,管理会计学家一直认为,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即成本是线性的,并且,管理会计学家认为,当业务量出现增加或者减少时,成本也会相应的成比例的出现等量的增加或减少现象。然而,这只是传统管理会计学者们对于企业成本发生的一种理想假设(朱乃平2008)。reen和Soderstorm(1997)发现,成本随业务量出现成比例的增加或减少的假设可能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众多管理会计学者研究发现,伴随收入下降而减少的成本量实际上要小于由于收入上升时所伴随的成本的增加量,也即成本并非线性而是存在着粘性的,送对传统的成本性态理论提出了挑战(沈青2010)。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成本粘性现象的产生?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依然没有统一的结论(王东清2012)。这也是本文所要尝试探讨的问题。长久以来,管理会计学者根据成本其性态将么划分为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及混合成本,成本性态理论也一直是管理会计理论的基石之一被广为传播和接受。按照成本性态理论,成本是线性的,即会随着业务量水平的变动而出现成比例的变化。传统的成本性态理论意味着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成本会自发地随着业务量水平的变化而变化,意味着留给管理者所可以发挥的主观能动性的余地不多。
……..
1. 2文献综述
Banker和Johnston(究93)首先对美国航空业上市公司的成本粘性状况进行了检验,学者们的研究发现,航空业上市公司的成本费用变动比率与销售收入的变动比率并不呈现出完全的正相关现象,该结果意味着成本并不是线性的。Noreen和Soderstorm(1997)也发现了成本粘性现象的存在,两位学者在对医院行业进行研究后提出,成本费用和销售收入的变化并不呈现出线性对称的现象,进一步验证了成本粘性现象的存在。但是,他们并没有找到证据来证明这种"非对称性"。可见,早期学者对于成本粘性的研究还只是局限于特定行业,没有将范围扩展到所有上市公司,因此并不具有普遍性。Anderson和Banker等(2003)利用了Compust数据库中的7,629家上市公司的超过20年的数据对成本粘性现象进行了检验,实祀研究同样证明了成本粘性的存在性。并且,学者们还发现随着销售收入每增加1%,销售、一般和管理费用平均会增加,但是当销售收入每下降1%时,销售、一般和管理费用只会下降0.35%,即费用的下降程度随销售收入的变动方向呈现出不对称性,表明成本是具有粘性的。Subramaniam和以eidenmier(2003)在Anderson和化nker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将销售成本和销售、一般和管理费用合并为总成本,并研究总成本是否具有成本粘性现象。实证结果同样显示,随着企业的销售收入每提升1%,总成本会相应上升0.93%;反么,随着销售收入每下降1%时,总成本仅仅相应的下降。该结论同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成本粘性现象的存在性进一步得到了更多的管理会计学者的验证。OtavloR比ero和化"tricia(2004)采用Anderson和Banker的研究方法对己西上市公司的成本粘性现象进行了考察,实证结果显示己西上市企业同样存在着成本粘性现象。这表明,成本粘性现象在全世界的上市公司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不局限于某一个国家或地区。
………
第二章埋论基础及假设提出
2. 1成本粘性及其理论基础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突飞猛进,为大规模、标准化生产而服务的管理会计理论也随着管理会计实务的发展而得到迅速发展(孙锋,刘浩2004)。管理会计学者提出,成本可^>根据其性态的不同,也即成本和业务量关系的不同,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个部分。成本性态理论的深远意义在于帮助管理人员意识到成本的构成分为"不变"与"可变"两种不同构造,从而为企业进行成本控制、提高经营效率与效益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所谓成本性态,是由不同成本类型的特点所决定,这里的"特点"指的是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众多管理会计学者认为,依据成本和业务量的关系的不同,成本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成本,其变动水平随着业务量的变化而成等比例的变化,此类成本被称为变动成本。第二类成本,其变动水平与业务量水平无任何关系,即无论业务量的高低,只要企业处于正常经营过程中都必然会发生的成本,此类成本被称为固定成本。第三类成本处于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中间状态,即其成本水平随着业务量的变化也会发生变化,但不成等比例的变化,此类成本为混合成本。而混合成本又可拆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因此,成本实际是由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部分构成。
……..
2.2行为经济学及其相关理论
行为经济学是将也理学,特别是屯、理学中的行为科学,与决策理论和经济学等相结合的一口新兴交叉学科。它从个体经济行为所发生的必理机制来解释那些与经典经济理论所不一致的现象,以探究各市场参与者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所运用的经营思维模式及决策行为方式。该学科的产生根源于人们对传统经济人假设及市场有效性假设等经典经济理论的质疑。当前,行为经济学己成为金融学的热口边缘交叉学科,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而期望理论,是行为经济学的重要基础,行为经济学正是在期望理论的基础上得到迅速发展与完善的,从而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舒强2007)。期望理论的出现原因主要是基于传统的经典经济理论与现实情况存在着差异,其功效在于解决人们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如何做出恰当、准确的决策。期望理论一方面沿袭了传统经济理论中人们通过对成本和收益的衡量来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研究思路,另一方面又对传统经济理论中理性人或经济人的假设做出了修正。期望理论认为,现实中,由于主客观原因的限制,人是非理性的,无法准确地计算出每项活动所付出的成本和获得的收益,人们的选择受到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人们对未来的决策判定总是存在着无数的变数。作为现代经济学根基的预期效用理论认为,人们在做决策时总是能够正确衡量每种决策所获得的收益及所发生的成本,即人是理性的。但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预期效用理论无法解释的异象。期望理论的出现很好地解释了这些异象,因此对预期效用理论造成了巨大挑战。期望理论最主要的贡献之一就是揭示了人们在做决策时,对于收益和损失的衡量是不对称的。也就是说,与获得一定量的收益相比,同等数量的损失让决策者无法接受。这表明人们的风险偏好并非一沉不变,而是存在着非对称性。
……..
第三章实证设计.........22
3.1实证模型.......22
3.2数据选取与描述性统计.......29
3.2.1数据选取.......29
3.2.2描述性统计.......31
3.2.3相关性分析.......32
第四章实证检测结果及分析.......35
4.1实证检测结果及分析.......35
4.2稳健性检验.......46
第五章结论和政策性建议.......51
5.1本文的结论.......51
5.2政策性建议.......52
5.3本文的不足和研究展望.......54
第四章实证检测结果及分析
4.1实证检测结果及分析
存在盈利目标动机的管理层所做出的资源配置决策会显著地降低成本粘性现象的程度,回归结果与我们的预期一致,模型一得到了验证。SUCDEC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当公司去年就存在营业总收入下降的情况时,管理层会更有意愿降低本期的营业总成本。ASSET和EMP都显著为正,表明越是运用自有资源经营的企业,其营业总成本也相应越高。NATURE显著为负,表明相较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的营业总成本更低,这反映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要高于民营企业。虽显著但数值较小,表明资本密集度对营业总成本变动水平影响甚微。LEV显著为负,表明资产负债率较高的企业其营业总成本变动率要小于资产负债率较低的企业。
……..
结论
本文首先对成本粘性的相关经典理论,如契约观、效率观和机会主义观,进行介绍,并引入了行为经济学中的期望理论以丰富成本粘性相关理论。其次,本文在对ABJ的研究模型进行改进的基础上,对导致成本粘性形成的两个影响因素,即管理层为实现盈利目标所做出的审慎的资源调整决策和管理层基于企业所处的市场需求环境稳定性水平而做出的审慎的资源调整决策,进行了实证研究及理论分析,并考察了上述两种成本粘性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本文所得出的结论如下:#p#分页标题#e#
1、我国上市公司确实存在着成本粘性现象,主要表现为当营业总收入出现下降时,营业总成本的下降幅度要小于营业总收入上升时营业总成本的上升幅度,即营业总成本的变动幅度呈现不对称性,这与国内管理会计学者关于成本粘性存在性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2、管理层基于实现盈利目标的动机所做出的审慎的资源配置决策,有利于降低成本粘性的程度。主要表现为,当营业总收入上升时,存在实现盈利目标动机的企业,管理层増加资源投入的动力不足,其营业总成本的上升幅度要低于管理层不存在实现盈利目标动机企业。反之,当营业总收入下降时,存在实现盈利目标的企业,管理层更加有动为大幅降低资源消耗水平,其营业总成本下降的幅度要高于管理层不存在实现盈利目标的企业,因此,成本粘性水平会显著降低。但是,管理层实现盈利目标动机的强弱不同,对于不同成本费用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如果管理层实现盈利目标的动机较弱,尽管管理层会削减资源开支以降低营业总成本,但无法降低甚至是冒险投入更多的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以实现下期市场份额的扩张。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