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世界银行对全球银行业危机的研究表明,大部分银行的倒闭是由于其信用风险引起的。对于银行业来说,信用评级作为规避信用风险的主要手段,其作用在日渐凸显。信用评级从美国起源,从国际经验看,商业银行信用评级在一些领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降低信用风险和交易成本、疏通融资渠道、改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压力,以及协助政府进行金融监管等。国际商业银行监管权威组织——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通过六年时间的筹备于 2005 年颁布并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此协议的实施旨在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健发展。各国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是新协议所提倡的,协议中还提到如将评级结果转换为对未来潜在损失量的估计值,就可以以此确定满足最低资本的要求的基础;提出了在实行内部评级法的同时有针对性对经营想法、组织架构、管理方式及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改革的想法,以此来满足新协议所需要的各方面条件。近些年,中国金融作为世界金融界的重要组织部分,不可避免的受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直接影响,特别体现在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尤为显著。随着世界金融界的信用风险意识逐步加强,学者们对其研究的逐步加深,信用风险不但在评估方法更新换代,在管理技术方面更是推陈出新。许多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已经对其使用的信用评级系统进行了改进,改进体现在运用了更成熟的定量方法评估、更多的支持手段及更方便的软件运行平台。鉴于此,国内各商业银行一方面应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信用风险评级体系,另一方面,应在设计上符合当前国内经济发展的形式和符合自身特点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只有这样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近几年,我国许多商业银行也在不断探寻优化信用评级体系的道路,并且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在预防和控制信用风险方面与国际视角的信用评级还存在着差距。本文正是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以 D 银行为例,对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体系的改进进行了深入研究。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20 世纪初,美国最早提出信用评级这一概念。John Moody 首次在《铁路投资分析》(《Moody’s Analysis of Railroad Investment》)应用信用评级对铁路债券,并由以前的单变量评价逐步过渡到多变量评价。《Moody’s Analysis of Railroad Investment》还说明以往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包括:“5C”指标体系、“5P”指标体系、LAPP 指标体系[1]。此后,国外一些学者从开发了一个新的领域来研究影响企业信用风险的指标,即从预测企业破产准确性的角度出发。Beaver(1966)的研究表明,现金流量和负责总额的两类指标一般可以解释企业倒闭的可能性,其他的财务比率如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营运资金比及流动比率等也可以不同程度的判定其可能性[2]。Altman(1968)通过对行业的分析研究出了针对于制造业的 Z 值判别模型,此次建立的 Z 值判别模型由 5 个财务比率组成,营运资金比、留存收益/资产总额、息税前收益/资产总额、权益市价/债务总额账面价值、销售额/资产总额,事实证明了该模型针对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判别能力,从而很快的成为了当时主流的信用风险评级方法[3]。Altman,Haldeman ,Narayanan(1977)在 Z 值作为公式计算预期违约率的依据之上调整和增加了财务指标,如资产报酬率、盈利稳定系数、利息保障倍数、留存收益/总资产、流动比率、市净率等,构成了预测准确性更高的 ZETA 模型[4]。Casey(1984),Aziz(1989)通过研究总结出,综合运用债务/股本比率、盈利能力、负债比率、资本稳定程度、流动资产储备[5],营业现金流、贷款人现金流、净资本投资、已付税金等财务指标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而这些指标是通过对 220 家公司财务数据分析得出的[6]。
……..
第 2 章 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的相关概念及理论阐释
2.1 信用评级的相关概念
信用评级又被叫做资信评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用评级是指对评级对象履行相关合同和经济承诺的能力和意愿的总体评价。而狭义的信用评级是指由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对评级对象的债务偿还能力及意愿的信用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按等级标示出来。现阶段商业银行所使用的内部信用评级是指银行通过其信用评估部门,整合其所需要的数据,结合相应的评级方法,对借款人是否有能力和有意愿及时、足额履行相关合同的综合评价,并根据其金融业务的风险水平来对信用风险进行等级划分。内部信用评级旨在最大程度的减少信用风险。评级体系通过建立一个集方法、过程与控制于一身的平台,综合了大量方法来进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内部风险评级的确定以及违约损失的量化和控制。
……..
2.2 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体系的作用
信用评级是制定信贷政策的依据。信贷政策是银行信贷业务的根本性指导文件也是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和管理策略最集中的体现。许多国际性银行通过信用评级报告的形式,及时向管理层通报借款人或交易对象的整体资产的信用级别、授信额度及变化等情况,以使管理者了解不同客户不同资产的信用风险程度,便于管理者制定或调整相应的信贷风险管理战略和采取相应措施。信用评级是贷款审查与监督的基础。信用评级对信贷方面特别是贷款审批、信贷管理等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在信贷风险管理中,信用评级必须作为风险管理的首道关卡。银行可以在贷款以前通过对企业经营成果、市场竞争力、现金流、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分析评估和对贷款工具风险程度的评估,从而了解企业的真实的偿债能力。评级结果优异的可以优先贷款,再根据评级后监督复查机制看是否能发展成长期合作关系;相反,对评级等级低的客户就要严格把关,谨慎贷款。这样,就可以在事前预防不良贷款的发生。信用评级是金融工具价格制定和授信政策制定的的主要依据。信用评级可以根据评级结果制定和调整行业或地区的授信额度,也包括个人企业的授信额度;同时,评级结果也将被用于衡量金融工具的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等,并适时调整金融工具的价格,匹配银行的收益和风险。
………..
第 3 章 D 银行信用评级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15
3.1 D 银行基本情况介绍 ...... 15
3.2 D 银行现行信用评级体系介绍 ........ 15
3.3 D 银行现行信用评级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3
3.3.1 指标体系设立不健全 ......... 23
3.3.2 内部信用评级程序不合理 ....... 23
3.3.3 信用风险度量缺乏科学性 ....... 24
第 4 章 D 银行信用评级体系的改进方案......... 25
4.1 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的改进 .... 25
4.2 信用评级程序的改进 ...... 35
4.3 信用风险度量存在问题的改进........ 36
第 5 章 D 银行改进后的信用评级体系应用........ 39
5.1 华夏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基本情况 ......... 39
.2 华夏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指标分析 ......... 40
5.3 Z 评分模型下的预期违约概率计算 ...... 46
5.4 华夏市政工程有限公司的综合评级结论 ......... 46
5.5 新旧方法的比较......... 46
第 5 章 D 银行改进后的信用评级体系应用——以华夏市政工程有限公司为例
5.1 华夏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基本情况
华夏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1 年末,注册资金 1000 万,公司位于瓦房店市西郊工业园区。法定代表人顾宫。公司现有推土机 3 台、刮平机 2 台、装载机 2 台、压路机 3 台、大型摊铺机 2 台、翻斗车 5 台、洒水车 2 台、平地机 2 台、挖铲两用车 2台以及其他办公车辆 7 台。公司拥有员工 75 人,管理人员 18 人,中高层人员 20 人,技术人员 15 人,人力资源充足。公司经营范围:道路工程项目及管道项目。2007 年10 月,法人代表变更为杨然(顾宫妻子),目前的股权结构为顾一夫(顾宫儿子)80%,杨然 20%。客户基本信息表如表 5.1 所示。华夏市政工程有限公司主要经营范围:土方、石方工程、道路基础及维修、机械设备租赁、土地整理、道路工程、给、排水工程(凭资质证经营)。公司目前主要经营:道路工程项目及管道项目。公司目前为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承包三级资质。企业所处行业分析及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大连华夏市政工程有限公司规模较小,公司控制人与旅顺市政及瓦房店地区多家政府平台支持企业关系良好,企业上下游合作关系较为稳定,企业发展前景良好。
……….
结论
本文通过对 D 银行现行评级体系的了解和分析,结合信用评级的相关概念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理论阐释,针对具体的商业银行 D 银行信用评级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p#分页标题#e#
(1) 分析 D 银行信用评级体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了解 D 银行的信用评级体系的详细情况,结合自身在 D 银行实习的经验,得出了 D 银行信用评级体系存在着指标体系不健全,评级程序不合理,信用风险度量缺乏科学性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2) 提出 D 银行信用评级体系的改进方案
针对 D 银行信用评级体系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首先对信用评级的指标进行了改进,基于指标选取的原则结合 D 银行自身的特定,对定性和定量的指标做出了一定的改进,再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数进行了重新的计算;其次对评级的程序做出了相应的改进,主要体现在建立独立的信用评级部门和建立评级跟踪及监督环节等;最后在信用风险度量存在的问题上采用了增加 Z 评分模型计算预期违约率、建立规范化的银行数据库及建立评级后的统计检验等方法。
(3) 应用并验证了改进后的信用评级体系
以华夏市政工程有限公司为例,应用其改进后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并对新旧体系的结论进行了比较,证明其可行性与科学性。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