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上市机构治理构成对真实盈余管理影响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68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504162133126452
  • 日期:2015-04-12
  • 来源:上海论文网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现代公司体制下,由于两权分离导致了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而委托代理关系中两个核心问题是所有者和经营者利益的不一致以及企业内部与外部信息的不对称。正因为存在利益的不一致以及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具有信息优势的代理人可以通过盈余管理向市场传递虚假的财务信息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通过盈余管理行为调节利润会使得会计盈余信息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不仅不利于企业和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还会影响利益相关者的投资决策。盈余管理包括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由于真实盈余管理更不容易引起审计人员和监管部门的注意,且对资本市场有着更大的危害。因此,研究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更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影响盈余管理的因素有很多,无论是社会、经济、文化因素还是会计行业本身的因素,都是一些外部因素,而产生盈余管理的根本原因是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现代公司体制中,两权分离的现象导致了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而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所有者的目标是实现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而管理者的目标是获得更高的报酬或更多的闲暇时间,所以二者之间存在利益不—致的情况,再加上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委托代理契约的不完备,都为盈余管理的产生提供了必然性和可能性。而公司治理是一种缓解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委托代理问题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能够达到降低委托代理成本的目的。然而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代理人利用存在缺陷的公司治理机制,通过操控应计项目或者构造真实的交易活动改变报告盈余,向市场传递虚假的财务信息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


1.2研究思路、框架与本文结构安排
本文将首先梳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以期较为全面地掌握国内外关于此领域的研究现状,为后文的研究提供参考经验。这部分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真实盈余管理的文献;二是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真实盈余管理关系的文献。其次,本文将详细论述真实盈余管理和公司治理结构的相关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然后,选择适合的研究样本,对相关变量进行度量,在参考国内外经典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模型,再对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将各个部分的实证结果汇总分析,并与研究假设进行对比;最后,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并基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反思本文研究的局限并探讨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


2.文献综述


2.1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早已有学者对真实盈余管理进行了界定,Schipper(1989)是最早将将真实活动操控视为盈余管理行为的学者之一,她认为真实盈余管理是管理者通过对企业投资时点进行操控,达到改变报告盈余的目的。1而Healy和Wahlen(1999)在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中也明确指出了真实盈余管理的存在,他们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层通过改变报告盈余或者构造真实交易活动的行为,目的是为了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判断。2直到2006年,Roychowdhury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涵义进行了系统化的阐述,他认为真实盈余管理是“偏离正常经营活动的盈余管理行为,旨在误导至少一部分利益相关者,使其相信财务报告目标已经通过正常交易活动实现”,3并在文中借鉴Dechow et al(1998)的研究构建了真实盈余管理度量模型,这种计量模型在后来的研究中被广泛使用,为真实盈余管理研究奠定了基础。随后,幵始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真实盈余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Graham etal (2005)通过研究发现,即使通过操控真实活动的行为可能会对公司价值产生负面影响,80%的高管也愿意通过真实盈余管理的方式操控利润以达到相应的盈余目标。Gurmy (2005)研究发现,当企业通过真实活动操控盈余时,会消耗企业的资源,偏离企业正常的业务时间和业务方案,同时发现真实盈佘管理行为会影响企业未来的业绩,并且可能损害企业的价值。Cohen (2008)通过研究萨班斯(SOX)法案实施前后企业盈余管理方式的变化,发现萨班斯(SOX)法案实施前,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较多,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较少;而萨班斯(SOX)法案实施后,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难以被察觉和监管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显著增加,包括通过价格折扣进行促销,增加生产量降低成本以及减少广告、销售管理费用等,真实盈佘管理幵始成为企业管理层操控盈余的首选。Zang ¢2012)通过研究发现,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存在一种替代关系,管理者会在权衡两种方式的成本和收益后,相互替代性地使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
………


2. 2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虽然只有几年时间,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宁亚平(2004)在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中指出,盈余管理除了通过应计项目操控盈余,还包括通过构造真实的交易活动来操控盈余。吴联生(2005)认为盈余管理包括披露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他认为通过会计手段等方式改变企业的报告盈余属于披露管理,而通过有意构造一些真实存在的、企业可控的、影响盈余的交易活动来操控企业的现金流量及盈余属于真实盈余管理的范畴,其目的是为了误导投资者的决策或其他对企业有利的目的。李琴,李文耀(2007)认为从盈余管理实施手段的不同可以将盈余管理分为披露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前者主要是利用会计手段等应计项目操控盈余,而后者则是通过有意构造真实的交易活动并控制交易发生时间所进行的盈余管理。张俊瑞、李彬(2009)认为盈余操纵分为会计造假、应计项目操控和真实活动操控三种情况,三者都是为了模糊或者粉饰公司的经营业绩,但前两者是通过会计方式实现的,不会改变公司内在的经济活动,而后者则会改变公司内在的经济活动。刘启亮等(2009)发现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公司在使用应计盈余管理的同时也使用真实盈余管理来调节利润。李增福等(2011)发现预期税率的上升会使得公司更倾向于采用真实盈余管理,反之则采用应计盈余管理。朱朝晖、丛丽莉(2011)以我国A股微利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在一定销售规模下,微利企业存在通过暂时性促销、过量生产和减少酌量性费用的方式来实现盈余目标的行为。
………..


3.真实盈佘管理和公司治理结构理论分析........... 13
3.1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 13
3.1.1委托代理理论........... 13
3.1.2契约理论........... 14
3.1.3信息不对称理论........... 14
3.2真实盈余管理理论分析........... 15
3.3公司治理结构理论分析 ...........21
3.4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现状分析........... 24
4.公司治理结构与真实盈余管理相关性假设的提出........... 27
4.1股权结构与真实盈余管理的相关性........... 27
4.2董事会特征与真实盈余管理的相关性........... 28
4.3监事会特征与真实盈余管理的相关性.......... 29
4.4管理层激励与真实盈余管理的相关性........... 30
5.实证研究与回归分析........... 31
5.1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31
5.2真实盈余管理指标的度量........... 32
5.3研究变量 ...........35
5.5实证检验分析........... 39
5.6回归分析 ...........  41
5.7稳健性检验........... 48


5.实证研究与回归分析


5.1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本文选用了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8年——2012年5年的财务数据,其中选取了 2006年和2007年的数据来估算2008年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的相关指标。按以下标准进行蹄选:(1)剔除了金融类上市公司。由于金融类上市公司具有特殊的财务结构,可能会使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偏差;(2)剔除了 ST、*ST企业。因为ST、*ST企业的财务数据较为异常,尤其影响本文对盈余管理的研究;(3)剔除了数据库中缺失所需数据的公司,由于各种原因,上市公司未披露相关数据,同时也无法通过手工收集与计算得到该数据。经过整理,共得到7745个样本,其中2008年1291个,2009年1422个,2010年 1460 个,2011 年 1603 个,2012 年 1969 个。研究使用的数据来皆自于CSMAR数据库查询系统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证证券交易所公布的上市公司年报,其中部分难以直接获得的数据系手工收集相关数据计算所得。本文对研究所用到的变量在1%的水平进行了缩尾处理。

………..


结论


首先,从股权结构来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真实盈余管理呈U型曲线关系,当股权高度集中或者高度分散时,都会增加上市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而第二至第十大股东对单一大股东的制衡作用失效,且第一大股东与第二至第十大股东等可能形成“合谋”的关系,共同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当控股股东为国有股时,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水平较低。#p#分页标题#e#
其次,从董事会特征来看,董事会治理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董事会规模越大,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越少;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分离,可以实现权力的制衡,有助于控制企业中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但独立董事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可能是因为独立董事不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独立。
再次,从监事会治理角度来看,监事会规模越大,能有助于减少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虽然监事会会议与真实盈余管理各个变量之间的系数为负,但是基本上不显著,可能是因为在我国,监事会成员还是会受制于大股东、董事会以及管理层,独立性不够,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
最后,从管理层激励来看,虽然有效的管理层激励制度能够促使管理者选择既满足自身利益又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行为,但高管薪酬激励制度仍可能成为诱发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动因。当高管薪酬过高时,反而会增加企业中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而当高管持股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
..........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