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企业信息披露是会计学经久不衰的研究话题。传统的企业信息披露研究主要是围绕披露的动因和披露的效果两个视角展开。学者们探讨公司特征与企业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沈洪涛,2007),研究信息披露对企业资本成本的影响(汪炜和蒋高峰,2004;曾颖和陆正飞,2006)等。渐渐地,有学者将研究的视角拓展到信息的传递过程方面,也由此引出了对企业信息披露中的印象管理问题的关注。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是社会心理学的概念,指通过对一些事件或事物(包括自我)的信息进行管理,影响或控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行为的过程和现象(Leary& Kowalski,1990)。20 世纪 70 年代,印象管理被引入企业信息披露的研究,学者们认为企业会利用信息披露管理其对外形象,以实现建立和维持合法性等目的(Neu et al.,1998)。企业通过各种报告向外界传递信息,随着信息表达方式的不同,报告阅读者对相同信息的理解和接收也会不同,即心理感知不同,继而做出的判断和反馈也会不同。企业改变信息的披露方式,试图影响报告信息使用者的认知和对企业的印象(Clatworthy & Jones,2001),就是企业信息披露中的印象管理。以往学者们对企业印象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年报(Adelberg,1979;Subramanian etal.,1993;Aerts,2005;Charles et al.,2010;阎达五和孙蔓莉,2002;孙蔓莉等,2013)、季报和业绩预测公告(Bowen et al.,2005;Elliott,2006)等信息披露形式。近年来,企业独立社会责任报告越来越受到重视,企业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数量也不断增加,这为印象管理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社会责任报告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其他报告相比,社会责任报告在内容和呈现方式上有较大的不同,受到的约束也要少得多,这为企业进行印象管理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也可能会使得社会责任报告中印象管理的方式及其作用机制与其他报告有所不同。那么,社会责任报告中有哪些特殊的印象管理方式?这些方式是否都会对报告阅读者的判断产生显著影响?这些印象管理方式产生影响的机制是什么?这些都是本文试图研究和加以回答的问题。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的主题是基于印象管理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的特殊印象管理方式及其效果,以及印象管理方式的作用机制。本文的总体研究框架如图 1-1 所示。第一部分:绪论 本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构建本文的研究框架,并提出本文可能的创新点。第二部分:理论基础 本部分运用合法性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制度理论等,分析了企业信息披露的动机,并对社会心理学中的印象管理理论进行概述,进一步探索了企业信息披露中进行印象管理动机。 第三部分:文献综述 本部分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企业信息披露中的印象管理的研究,指出已有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四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的印象管理 本部分将视线放到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实践上,介绍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展概况、编制指引以及质量要求。并且,针对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实践,分析探讨了社会责任报告中的印象管理问题。 第五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印象管理的实验研究 本部分以“操纵定量信息”和“操纵图片”这两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特殊的印象管理方式为研究对象,根据理论分析提出研究假设,然后通过构建组间实验的方法,对这两种印象管理方式的效果和作用机制进行检验和分析。 第六部分:结论与建议 本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并探讨了本文的研究局限性以及后续的研究方向。
…………
2 理论基础
2.1 信息披露的动机
信息是现代资本市场的核心要素。现代经济学已证明,信息是影响市场经济运行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信息不对称是制约市场有效性和经济效率的基本问题((胡元木和谭有超,2013)。根据早期的相关文献,企业最初进行信息披露主要是为了传递信号,缓解逆向选择,避免进入“柠檬市场”造成企业的“价值折价”(Milgrom,1981;Grossman,1981)。企业的信息披露行为也可以起到维护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企业信息披露起初主要是财务信息的披露。虽然财务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是,财务信息主要是对企业历史经营情况的反映,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都比较差,难以全面反映企业价值和满足投资者预测企业未来业绩的需求。并且,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影响力的增大,企业信息需求者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倡导者认为,企业是通过与所有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的显性和隐性契约联结在一起的,企业必须对股东、债权人、供应商、客户、政府等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Wood,1991;Carroll,1991;Freeman,1994)。于是,企业的信息需求者从最初的投资者扩大到各种利益相关者。而传统的财务信息已然无法满足广大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利益相关者不仅需要企业经济绩效方面的信息,还需要有关企业履行社会、环境责任以及企业与社区、环境之间互动的信息(Adams,2004;Anderson et al.,2005)。因此,人们渐渐开始关注具有前瞻性的非财务信息及其披露,增加非财务信息披露也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认同。
………….
2.2 印象管理理论
印象管理也叫印象整饰或自我呈现,指通过对一些事件或事物(包括自我)的信息进行管理,影响或控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行为的过程和现象(Leary & Kowalski,1990)。最早对印象管理进行理论探索的是美国社会学家 Goffman,他把社会交往中的人际互动和戏剧表演结合起来,认为社会实际上是一个大舞台,而每个人都是表演者,都会通过行为选择来扮演自己的角色,塑造自己的社会形象。这种表演的过程会受到环境和观众的影响,人们往往通过角色扮演对外展示他人所期望的行为(Goffman,1959)。因此,Goffman所提出的印象管理理论也被称为“印象整饰理论”或“戏剧理论”。根据 Goffman(1959)的观点,印象管理不是一种企图改变他人意图的行为,印象管理不仅仅会对他人产生影响,也会对自己产生影响。因此,任何行为都有其相应的印象管理价值。Jones(1964)在 Goffman 的研究的基础上,对印象管理的涵义进行了扩大,认为印象管理可能包含了操纵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企图。Jones(1964)的这一思想使得印象管理从一个社会学问题延伸到心理学层面,并开启了心理学家对印象管理的研究。然而,Jones(1964)对印象管理采取的是一种比较负面的看法,他把印象管理视为一种带有目的的讨好性行为。当时,很多心理学家也持有类似的观点,认为印象管理是一种用来欺骗他人、操纵他人的不正当手段。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这种观点才有了改变。心理学家们对印象管理进行了重新剖析,认识到印象管理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是人们的日常交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Rosenfeld et al.,1995),并且摒弃以往认为印象管理是用来欺骗他人的阴暗行为的看法,开始以公正的眼光审视印象管理。
………..
3 文献综述 .......... 9
3.1 企业信息披露中印象管理的方式 ........ 9
3.2 企业信息披露中印象管理的影响因素 .... 13
3.3 企业信息披露中印象管理的效果 ...... 14
3.4 小结 ...... 15
4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的印象管理 .... 17
4.1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概况 .... 17
4.2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标准 .... 18
4.3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与印象管理 .... 19
5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印象管理效果的实验研究 ........ 22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22
5.2 研究方法 .......... 24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9
5.4 小结 ...... 41
5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印象管理效果的实验研究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在实验研究部分,本文选择“操纵定量信息”和“操纵图片”这两种社会责任报告中特殊的印象管理方式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两种印象管理方式的效果和作用机制。心理学中的调节性匹配理论(Regulatory Fit Theory)表明,当信息使接收者“感觉良好”的时候,这种主观的体验能转化为说服力,并且能为相关的评价(包括对信息的说服力的判断和对主题的认同)提供信息。信息接收者的感觉越良好,他们就越可能同意这些信息(Cesario et al.,2004 ;Cesario & Higgins,2008)。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较多的定量信息,能使报告阅读者产生两种印象:第一,企业对社会责任工作比较重视,它们在社会责任方面(或者其中的某些方面)的投入较多,花费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去统计数据,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不仅仅是为了应付监管部门和其他相关利益者的要求;第二,企业比较坦诚,不会选择采用定性描述的方式将信息进行一味的“模糊化”。这两种印象相结合,能让阅读者觉得企业对社会责任工作较为重视,并且有通过信息披露与相关利益者沟通的诚意,从而“感觉良好”,认为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也较好。#p#分页标题#e#
………..
结论
本文从企业信息披露的动机出发,引入社会心理学中的印象管理的概念,对企业信息披露中的印象管理问题进行剖析。然后,结合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实践,分析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的印象管理现象。在实证部分,本文以“操纵定量信息”和“操纵图片”这两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特殊的印象管理方式为对象,通过实验研究法,对这两种印象管理方式的效果和作用机制进行了检验和分析。实验结果显示:(1)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定量信息较多时,被试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评价显著高于定量信息较少时;(2)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存在图片时,被试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评价显著高于不存在图片时。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1)报告阅读者感受到的信息说服力部分中介了定量信息对报告阅读者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评价的影响;(2)报告阅读者感受到的报告可读性完全中介了图片对报告阅读者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评价的影响。根据上述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更多定量信息,能让报告阅读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评价更好;(2)社会责任报告中使用图片,能让报告阅读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评价更好;(3)报告阅读者感受到的信息说服力在定量信息和社会责任表现评价之间起中介作用,社会责任报告中较多的定量信息能迎合报告阅读者对更多更准确的信息的需求,使报告阅读者“感觉良好”,这种“感觉良好”将转化为信息的说服力,对报告阅读者的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评价产生积极影响;(4)社会责任报告中的图片能增强报告的可读性,从而潜在地影响报告阅读者的判断,使报告阅读者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做出更好的评价。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