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论
1.1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不管清除与否,都会给决策者带来困境。如果清除,是否意味着FASB当初的选择是错误的,那么我国是否一幵始就不应该移植;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下,将来我国应如何作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选择,而非仅仅跟从。如果FASB现在的选择是错误的,那么我们是否还应该坚持保留“会计稳健性”,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又如何适应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要求。“会计稳健性”在正式制度中被清除以后,是否就不应该出现“低估净资产或者净利润”现象?遵从“天下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行为逻辑,会计中的不确定性恰恰又是会计稳健性存在的理由,这样会计稳健性又成为客观事实。但FASB为什么要在正式制度中清除“会计稳健性”,为了我国会计事业的健康发展,应该对FASB清除的“会计稳健性”的决策进行系统分析,对我国“会计稳健性”在正式制度中的去留进行严肃思考。
现代会计稳健性得到制度建构者的关注,主要是因为“低估净资产或净利润”的偏好一直被视为会计惯例,惯例在普通法系国家是制度构建的源泉,但是对惯例抽象后的原则在具体实践中也会产生多种负面结果,诸如产生侵占投资者利益、或低估净资产和净利润难以同时实现等困境。正因为此,FASB无法将其建构的“会计稳健性”诉求清晰地表达出来。演化经济学中“多样化是演化的动力”的理念对笔者有了很大的启示,忽然意识到:会计稳健性惯例就是演化中的制度,
1. 2研究思路与方法
没有争议和论战的学科就不会有发展的激励和动力,在学科领域和在自然界一样,“多样化是演化的动力”。会计学的发展历史就是其以多社会科学的方法和范式的演进历史,但是因为这些社会学科自身也存在问题,因而也影响到会计学认识事物的方法和范式,这也是会计研究中就同一议题产生论战的主要原因之一。沿着这一指导思想,本文通过对西方现代会计稳健性研究的梳理,发现迄今在会计稳健性研究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及争议的根本原因在于:一直将经济学视为本学科重要分析方法的会计学,在研究中受限于主流经济学研究范式的不同演化阶段的特点,尽管已经从新古典经济学视角向制度经济学视角转化,但是迄今仍受均衡范式的指导下,将研究对象视为静止的、时间可逆的和同质的,由此导致会计稳健性概念和态度的纷争。以一种均衡静态的眼光去看待一个演化进程中的事物,难免有失偏颇。演化的过程就是历史的过程,因此本文从原始记录计量时期出发,沿着文明古国会计、中世纪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的历史路径辨析会计稳健性的演化线索。#p#副标题#e#
研究制度的经济学自身一直处于演化进程中,从20世纪前后占据主流的老制度经济学,到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幵始一直占据主流的新古典主义制度经济学是两类具有不同研究范式的制度经济学。前者尽管因为其不具有形式化语言而被质疑并一度消沉下去,但是其“演化观”为其在20世纪80年代重拾雄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古典主义制度经济学是对新古典主义的改良,其仍旧坚持以一种机械观的视野去看待事物,在其眼中,行为主义的理性是程度不变的,因此行为人的形式路线被不变的理性所指导,必然具有可预测性。本文是从制度演化视角去认识会计稳健性的多样性问题,因此必须进行范式转换,从新古典的均衡观向制度演化经济学的演化观转化。
第二章国内外会计稳健性研究综述与比较
2.1国外会计稳健性研究
参考戈弗雷等对于会计理论研究的分期标准,按照通用科学时期(1900-1955)、规范时期(1956-1976)和实证时代(1976-至今)对西方会计稳健性研究进行综述。规范时期的理论不以实务中做了什么为研究中心,而以实践中应该做些什么为研究中心,至于实证时期理论(也成为具体科学理论)依据的是通用科学时期的经验方法,但是谋求的是能够解释实务的框架,其目标是解释和预测实务。与会计理论产生时间相比,会计实务更为久远,因此后者是以一种非正式的方式发展起来,而非源于系统的会计理论指导。自帕乔利时代幵始,逐渐产生对会计实务的记载和推广的文献,但是研究基本上是以实务为导向,20世纪的经济发展对会计人员的需要增加,将会计实务编入教材并进行标准化传授成为这一时期会计教育的主流方式,其后零星地出现对会计实务中问题的解释和思考,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向历史追溯原因是这一期会计理论研究的主要特征。呈现出老制度经济学所推崇的“演化”思想的端悦。#p#副标题#e#
2.2国内会计稳健性研究
较之西方财务会计理论研究而言,我国会计稳健性性研究的起点较晚,具体可以追溯至上个世纪80年代,其背景是我国处于改革幵放时期,TF.致力于进行会计制度构建,而在会计制度构建中首次引入了西方的“稳健性原则”。由此会计稳健性研究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1) “语言转换”的问题“会计稳健性”一词移植于西方,因此首先就面临着语言转换(翻译)问题,即被准则构建者引入的“conservatism”究竟翻译成稳健?还足保守?还是带慎?而对语言的理解需要加入特定文化背景的要求使得如何达到严复先生所说的“信、达、雅”也成了一个难题,尽管会计是一门不分国界的“商业语言”,但是恰当的语转换的确是研究者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者最初从词源出发,提出“conservatism”一词源于希腊文,在英国,该词最早由政治家柏克在其《法国革命感想录》(1790)中明确提出。1835年,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在其主办的?份旨在抵制民主也想传播的志中,哲次以名词形式Le Conservateuer3出现。研究者发现在西方1家,“conservatism”被广泛运用在政治思潮中,公认的译法是“保守主义”。而该彳被西方会计界采用是20世纪初的事32,Bliss在其1924年出版的《管理会计》巾将“不预期利润,
第一章导论………………1
l.1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1
1.2研究思路与方法……………3
1.3研究的意义……………5
1.4章节内容与论文结构…………… 5
1.5可能的创新及存在的不足……………7
第二章国内外会计稳健性研究综述与比较……………9
2.1国外会计稳健性研究……………9
2.2国内会计稳健性研究……………28
2.3比较与评析……………33
2.4本章小结……………35#p#副标题#e#
结论
本文从制度演化视角重新审视既有的会计稳健性研究,提出,当前美国FASB受主流的新古典制度经济学的影响,用制度均衡观来看待会计稳健性惯例,将制度主体视为同质的、具有不变的偏好的个体,无视会计稳健性惯例背后的诸多原因,在缺乏一个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会计本质的前提下,将普遍的惯例纳入会计准则,随着制度结构和制度主体之间的互动,FASB发现其从会计稳健性惯例中抽象出来的原则无法与实务相契合,最终不得已将其从概念框架中去除。而对中国而言,正式制度里的会计稳健性并非如英美国家那样源自会计惯例,而是在改革开放之初政府采取的移植战术下对西方会计准则的复制,这种复制未经系统的思考,由于正式制度一旦形成
参考文献
1.A. C.利特尔顿著,林志军等译,会计理论结构[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年版
2.艾哈迈德.里亚希.贝克奥伊著,钱逢胜等译,会计理论(第4版)[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著,王澹如、陈今池译:会计理论[M],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89年版
4.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编,孙经炜译,新制度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巴泽尔著,费方域、段毅才译,产权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白慧霞,新会计准则下会计稳健性与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J ].,经济师,2011(12): 158-159.
7.保罗B.W.米勒,保罗R.班森著,阎达五等译,高质量财务报告[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8.鲍勃.瑞安,罗伯特W.斯卡彭斯,迈克尔.西奥博尔德著,阎达五等译,财务与会计研究:方法与方法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9.蔡文忠、蔡文津,“稳健”的德国会计[J].,财会学习,2007(5):72-74
10.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尔行译,论财务会计概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