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企业经营的活动也涉及更多的层面,西方企业评价理论因此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按照企业评价的基本方法的不同,可以将西方企业评价的理论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二十世纪 70 年代以前的企业财务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主要国家为重振各国的经济增长把主要精力放在本国经济建设上,随着经济恢复性的快速增长,企业组织形式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此时资本主义经济已经由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竞争阶段,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为企业多种财务指标的评价奠定了基础。为了提高企业运行效率,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资本所有者和经营者都对经营业绩的评价问题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视,由此推动了业绩评价理论的发展。1929 年,标准普尔的执行编辑 Laurence H.Sloan 采用公开财务报表对美国最大的 550 家上市公司 1926-1927 年的企业经营状况进行了全面的统计。他提出以投入资本的收益 EOIC(Earning On Invested Capital)来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为避免不同行业对资本需求的差异对 EOIC 造成的影响,Sloan 按照行业的不同,区分了 EOIC高的公司和 EOIC 值较低的公司,在此基础上在对其他公司的经营业绩指标进行比较[1]。同一时期(1919 年以后)杜邦公司的 Dolnason Brown 创立了杜邦财务分析系统,确立了以 ROI(return on investment)为主的财务业绩驱动因素分析框架。该分析以资产报酬率为起点,逐步将资产报酬率层层分解,进而形成一个因果关系严密的逻辑分析框架,通过比较和分析体系中的各项指标,揭示各公司经营中的薄弱环节,指出公司努力和改进的方向[2]。杜邦财务分析系统一经问世就成为风靡全球的有影响力的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1932 年英国管理专家 T.G.Ross 提出了评价企业部门业绩的思想,提出以访谈的方式了解企业业绩的研究方法。在广泛搜集企业内部数据的基础上评价企业经营管理的绩效、财务状况和业务环境等[3]。1950 年美国学者Jackson Martindell 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企业经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公司的主要社会贡献、组织机构、收益状况、生产效率等指标。其评价的方法也是采取采访的形式对各项指标打分,并将该得分值与公司历史业绩以及行业标准进行比较,以此来判断公司的经营管理业绩[4]。Bzer 和 Garel(1975)提出了 PIMS(Profit Impact of Market Strategies)研究计划,该研究计划分析了影响企业盈利性和增长之间关系的主要战略因素,该研究证实了市场份额与盈利性高度相关,为竞争优势来源于市场优势的波特竞争战略理论提供了依据[5]。
二是二十世纪 70-90 年代的以财务指标为主,非财务指标为补充的评价阶段,这一阶段的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体系仍以财务指标为主,但是非财务指标的运用越来越普遍。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竞争剧烈程度的加深,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的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主体所关注,其中不仅有债权人、投资者,还有经理人、企业员工等。同时,随着经济和商业环境的变迁以及全面管理和生产范式的变化,原有的以财务指标为中心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因此,这一阶段内企业财务绩效的评价逐渐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评价向更加注重战略机会的把握和选择、核心竞争能力和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智力结构、环境适应性以及资源合理配置等多方面多角度的评价[6]。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西方学者对企业竞争力的评价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分别从企业生产率要素、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企业员工激励等角度对企业竞争力进行了细化,先后提出了三套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即世界竞争力评价体系(34 项指标)、全球竞争力评价体系(18 项指标)、以及迈克尔.波特的微观竞争力指数(46 项指标)[7]。美国管理会计委员会从财务效益的角度提出了净收益、每股盈余、现金流量、投资报酬率、剩余收益、市场价值、经济收益、调整通货膨胀后的收益等8 项指标。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权变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认为,企业必须随机应变,及时有效地对社会竞争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才能够在竞争中取胜。据此,美国学者克莱夫.伊曼纽尔博士和戴维.奥特里博士提出了由企业竞争优势等指标组成的 17 项指标,这些指标构成了“权变业绩计量体系”。这是一个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企业综合经营业绩评价体系,该体系首次将生存能力、应变能力等指标纳入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从而使评价的结果更能够反映企业的生命力,是一种更加综合的评价方法[8]。这一评价体系的诞生反映了这一时期,企业将非财务指标作为业绩评价系统的重要补充组成部分的评价特征。
三是二十世纪 90 年代以后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综合评价阶段,20 世纪 90年代以来,企业面临的环境是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时代的来临使金融工具的使用更加频繁,市场瞬息万变,全球化的竞争日趋激烈。此时,尽管财务性的企业经营状况评价仍是主流,但是它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这需要对原有的业绩评价体系进行革命性的改革。Robert G.Eccles(1991)和 Neely.(1999)指出新的发展战略与竞争现实需要新的测评指标,现有公司竞争的态势使得公司现有的以财务指标为主体的财务绩效测评体系制约了公司发展战略的实现,而这个公司发展战略的实现是以客户为中心的[9]。为了弥补传统财务性经营状况评价的不足,90年代Stern-Stewart公司提出了经济附加值(EVA)和修正的经济增加值(REVA)来评价企业经营业绩,但是他们仍然强调企业经营的短期效益,而忽视了提高长期价值创造的作用[10]。C.K.Prahalad和Gary Hamel(1990)年提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是公司的资源优势,它反映了公司生存和发展、并将市场、客户、价值融为一体的特殊能力[11]。此后,战略 性 绩 效 评 价 也 成 为 企 业 经 营 状 况 评 价 的 主 要 发 展 方 向 。 Ittner C.andD.Larcker(1998)分析了经理人报酬决定中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相对权重的决定因素,他们研究得出对董事会影响力更大的经理倾向于在经理报酬计划中纳入非财务指标的假设并无事实依据。Robert.S.Kaplan 和 Davide.P.Norton(1992)发明了平衡计分卡,采用财务测评指标来度量已采取的行动所产生的结果,该方法运用顾客满意度、内部程序、组织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来补充财务衡量指标、平衡传递和相互强调企业的战略目标,并在各方面均设立了具体指标来反映各自为支持战略目标而需达到的业绩要求,同时,将组织创新和过程创新的要求体现在企业各方面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中去,以获取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12]。Robert.S.Kaplan 和 Davide.P.Norton 的平衡计分卡标志着战略性绩效评价阶段的来临。此后,Peter .F.Drucker(1995)提出了过程评价和价值链控制,Robert Simon 和 Antonio.D.Avila(2000)提出了管理回报率,Chrislopher Meyer 的团队绩效评价都将企业内部自我评价至于中心位置,因此,这一时期企业的内部评价也逐渐向战略绩效评价方向发展,各企业纷纷把战略和愿景作为评价的中心[13]。进入 21 世纪的信息时代,环境决定了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必须具备新的能力。对于一家公司来说,同实物和有形资产的投资和管理相比,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资产的运用和开发的能力更为重要。全面质量管理等新的管理方法的运用使企业的业绩实现了突破性的飞跃。要想使评价系统更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迫切需要更为合适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更为合理的评价方法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加以评价。
第二章 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的理论和系统方法
绩效评价思想的历史久远,应该说自从有了人类的生产活动,就产生了绩效评价的思想。会计史的研究表明,“只有人类能够正常地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以至生产所得大体上能够满足人类生存和正常繁衍需要时,人类才会关心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的比较,才有生产原始计量记录行为的前提条件。”这种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的比较,就属于绩效评价的早期行为。由此看来,至少在原始社会末期便出现了绩效评价的思想。绩效,其英文名词均是 Performance,它指的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所取得的成果。所谓评价,是指人们对某个特定客体的评判,是主观对于客观的认识活动。评价本身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人类的评价活动与评价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提高与完善。正是因为有了评价活动,才使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掌握,促使人们采取积极、科学的措施,改进生产组织,提高生产力水平,以获取更大的利益满足。绩效评价是指人们为了实现生产经营目标,采用科学的方法和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计价标准,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经营活动成果做出的客观、公正的价值判断。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是评价理论方法在经济领域内的具体应用,它是在管理学和会计学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原理和现代分析技术对企业经营过程加以剖析,总结现状、预期未来的一门科学。#p#分页标题#e#
第三章 BP 神经网络技术在绩效评价中的应用.....19
3.1 BP 神经网络技术.... 19
3.2 常用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的方法及局限性........ 22
3.3 BP 神经网络技术在上市公司绩效评价........ 25
3.4 本章小结.......... 28
第四章 建立 BP 神经网络的上市公司财务.........29
4.1 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体系....... 29
4.2 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上市公司财务...... 34
4.3 本章小结.......... 35
第五章 模型的数据处理和有效性检验.....36
5.1 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36
5.2 模型的程序实现..... 36
5.3 模型修正与模型有效性检验...... 40
5.4 本章小结.......... 43
结论
中国的上市公司是自 80 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而发展起来的,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上市公司规模的稳步增长,己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支生力军。另一方面,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规范发展,投资者投资理念的逐步形成,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在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协助市场管理者加强监管,督促上市公司加强内部管理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上市公司绩效评价同任何系统模型一样可以看作是寻找函数映射的过程。评价指标本身涉及的影响因素很多,对其进行评价,必须很好地研究各个影响变量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复杂的关系很难用具体的数学方程表达出来,传统的加权平均法和模糊判别法也常常显得精确度不够。BP 神经网络的特点正好解决了上市公司评价中的难点。本研究基于 BP 神经网络可以模拟复杂的非线性函数的特点,将训练后的 BP 神经网络用于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综合评价,既摆脱人为因素及模糊随机性的影响,又保证了评价的准确性,为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提供了一种可行、简便的方法。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委托代理理论、管理理论和“最大”“最小”法则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与代理人利益、目标的不一致和委托人与代理人的信息不对称性,决定了企业绩效评价制度存在的逻辑基础;委托代理的层级关系决定了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适用范围;管理理论要求企业建立一套开放的、完整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具有全局的观念,在建立绩效评价系统时,应充分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听取企业各方面人士的意见;“最大”“最小”法则告诉人们,利益最大化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本目的,也是企业绩效的集中体现。
(2)常见的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方法包括杜邦分析系统评价法、沃尔评分法、平衡计分卡分析法、EVA 评价方法等。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上市公司绩效评价建模同任何系统模型一样可以看作是寻找函数映射的过程,但是评价系统中的各个指标之间是一种非线性的数学关系,严格地说,常用的方法并不科学地适用于绩效评价。
(3)BP 神经网络能够从数据样本中自动学习以前的经验,不需要繁复的查询和表述过程,并且能够自动地逼近那些最佳刻画了样本数据规律的函数,不论这些函数具有怎样的形式。对于那些影响因素越复杂,非线性程度越高的情况,BP 神经网络的这种优势越明显。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评价方法。用 MATLAB 的神经网络工具箱(NNT)下的图形用户界面(GUI)功能来进行网络设计和分析。本文搜集了一定量的数据样本对构建的拟模型进行训练和测试,然后对其修正,使其达到稳定状态,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的 BP 神经网络模型。最后,用仿真样本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推广性,结果表明 BP 神经网络的绩效评价的方法是准确和可行的。
参考文献
[1]Laurence H.Sloan. Everyman and his /cwgllw/ common stocks :a study of long term investment policy. NewYork :Whittlesey House,2000.3-4
[2]李建平. 基于上市公司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研究. 会计之友,2008(20).23-25
[3]T.G.Ross.the Management Audit. the McGraw hill Companies ,1932.40-43
[4]杰克逊•马丁德尔. 对管理的科学评价. 美国管理协会,1950.30-33
[5]Bzer,Garel. Profit Impact of Market Strategies. strategetic programming lab,1975
[6]曹建安,张禾.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发展的几个新特点.生产力研究,2003.23-25
[7]Michael. Baud.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1990.31-33
[8]蔡莉,郑美群. 中、美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演进及比较研究. 经济纵横,2003(9):12-14
[9]罗伯特.艾克力.建立公众信任:公司报告的未来.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70-72
[10]钱军. EVA 和 REVA 指标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理论探索,2006(3):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