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导论
1.1研究动机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会计师事务所7785家(含分所795家),执业注册会计师96498人,非执业会员86349人。①从市场的角度看,推动行业发展因素有两个:供给方面的推动和需求方面的牵引。在政府的主导下,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通过做大做强等战略在供给管理方面成效显著。然而在市场需求方面,多年来自愿性审计需求不足和高质量审计不足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好似推动行业发展的两翼有一翼乏力,自然不利于行业的发展。尽管审计服务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殊性,但从本质上讲仍是一种在审计市场上进行买卖交易的“产品”,市场需求对整个市场走势具有重要甚至是决定性影响,审计需求相关问题也一直是审计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审计需求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要求,这是各国对公开上市公司的普遍要求;二是企业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自愿性要求。WattS& erman(1983)通过对英国商业企业历史原始档案的考察和分析,证实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起源并非政府的强制性产物,而是一种自愿性需求。他们发现,早在商业企业发展的早期(公元十三世纪)审计便已经存在,1304年英国的商会中就有年度审计的条款,商会的审计委员会通常由4个商会会员组成,当时的审计内容不仅包括资产审计,还包括详细的费用审计。后来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出现的商业冒险(merchanta dventurers)企业,大部分聘请了审计师②进行审计。到1553年,英格兰出现了公司企业,第一个出现的公司企业便进行了审计。此时,英国的法律对公司并无强制性审计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无疑是一种自愿性需求。
学术界对审计需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愿性审计需求上,包括非强制审计领域(如强制性法规公布前、法规无强制审计要求的私营企业领域等)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自愿需求和强制审计领域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两个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外学术界提出了多种审计需求理论假说,如监督假说、信息假说、保险假说等等。这些审计需求理论假说在对英美等发达经济体中的审计需求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积累丰富的经验性证据。但是由于我国转型加新兴市场的特殊性,用国外的审计需求理论假说来解释和预测国内市场的审计现象时,人们却难以取得统一的结论。因此,深入研究中国市场中对审计需求有影响的各种特殊因素,对论证或发展现有的各种审计需求理论具有重大意义。从制度背景来说,我国实行的是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主要体现为两点:(1)马列主义的执政党决定了公有经济的政治优势地位;(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模式决定了行政干预的强大惯性。这两个特色背景,加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相比,我国经济仍是一种后发经济,赶超压力很重,政府需要扮演经济发动机的角色。这三点构成了我国大的制度背景,也最终影响着审计市场的需求。审计制度是市场经济制度体系中的一环,制度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审计需求出现异化并不仅仅是制度本身的问题,而可能相关制度也出现了问题。所以,从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出发,以高质量审计需求不足为线索,探求制度之间的关系,为完善我国的相关制度献计献策就构成了本文主要研究动机。
1.2研究对象
本文以企业的审计需求为研究对象,包括探究企业审计需求的决定因素、我国企业审计需求的现状,以及导致审计需求现状的制度成因三个方面。
1.2.1企业审计需求的决定因素
在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对世界主流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历程进行重新解读,分析现有主要审计需求理论的历史与制度基础,进而提出一个更具一般性的审计需求决定模型。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是利益相关者实现其利益诉求的工具(或组织),据此本文认为企业的审计需求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审计需求的有机合成。企业的审计需求决定于两类因素:利益相关者审计需求的偏好和利益相关者审计需求的表达。利益相关者审计需求的偏好取决于该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与某类型审计服务之间的一致性,而利益相关者审计需求的表达包括审计需求的表达途径和表达能力两个方面,都受制于该利益相关者所处的特定制度环境。
1.2.2企业审计需求的现状
市场需求是引导市场发展的决定力量,高质量审计需求不足不利于行业整体审计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高质量审计需求不足是人们对我国审计需求现状整体特征比较统一的判断,但这一判断更多的是一个笼统的直觉,尚欠缺对具体表现的归纳和整理,实证证据也显不足。本文将在回归我国企业审计需求的形成历史的基础上,的首要任务是整理分析高质量审计需求不足的各种表现,归纳出几个细分类型,然后用最新的实证数据进行检验论证。
第2章文献综述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伴随着股份公司制度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资本市场的繁荣而发展壮大。政府监管在审计的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随着审计作用的显现,政府对更多的公司提出了强制性审计的要求。学者们对审计需求的研究也从“为什么需要审计”转为了“为什么需要高质量审计”。在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中,审计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有关审计需求的研究历史也较长,成果比较系统;我国在改革开放特别是证券市场建立以来,注册会计师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相关研究也成加速趋势,在借鉴的基础上正在形成自己的理论贡献。
2.1关于审计需求理论假说的研究
对审计需求的研究至少有这样两个选题:为什么需要强制性审计?为什么会有自愿性审计?本文的研究属于后一个选题。自愿性审计需求指即使没有政府管制的法定要求,企业也有购买外部审计服务的意愿与能力,这在强制审计之前主要表现为主动聘请审计师进行审计,在强制审计后则表现为选聘高质量的审计师进行审计。
第3章 审计需求的决定:理论归纳................. 35-55
3.1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审计需求................. 35-40
3.2 审计需求的相关概念界定................. 40-45
3.2.1 审计需求的相关概念界定................. 40-42
3.2.2 审计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42-45
3.3 企业审计需求决定模型 .................45-46
3.4 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偏好................. 46-51
3.4.1 股东、经营股东................. 46-48
3.4.2 证监会................. 48-49
3.4.3 债权人等其他相关者................. 49-50
3.4.4 小结:外部股东最需要高质量审计................. 50-51
3.5 对我国审计需求制度背景的初步分析 .................51-54
本章小结................. 54-55
第4章 审计需求的现状:经验证据 .................55-91
4.1 我国审计需求现状的形成:历史回顾与................. 55-64
4.2 审计师变更与审计质量:企业的低.................64-69
4.3 审计师声誉与IPO抑价:投资者的理性冷漠................. 69-83
4.4 政府支持与大所优势:审计需................. 83-89
本章小结................. 89-91
第5章 审计需求现状的成因:微观制................. 91-132
5.1 影响审计需求的微观制度概述 .................91-93
5.2 企业的产权性质与审计需求 .................93-102
5.3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102-111
5.4 企业的股权表决制度与审计需求 .................111-119
5.5 微观制度改革建议................. 119-129
本章小结 .................129-132
结论
本文分析了审计需求的现状及相关经验证据,按照制度经济学的原理,对有关制度与高质量审计需求不足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得出的结论主要有:
1.企业的审计需求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审计需求的有机合成,取决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审计需求偏好和其审计需求表达能力两个方面。企业是利益相关者利益实现的工具,利益相关者相互间存在利益冲突,制度是协调机制。利益相关者的审计需求偏好决定于其自身利益特特征与某种审计服务之间的一致性。在企业各种利益相关者中,“外部股东”是最需要高质量审计的;利益相关者的审计需求表达能力主要是指该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审计委托决策的影响能力,要受到制度环境的制约。#p#分页标题#e#
2.高质量审计需求不足是我国当前审计需求状况的基本特征。高质量审计需求不足有三种具体表现:企业经常表现出低质量审计需求偏好、外部股东对审计质量抱有理性冷漠态度,以及审计需求具有行政依赖。高质量审计需求不足造成的主要危害在于市场缺乏引导审计师提供高质量审计的自发经济刺激
3.现行审计委托制度导致实际控制人与控股股东即是被审计的对象又是审计委托人,存在审计悖论,高质量审计需求受限。现行审计委托制度下,股东大会对审计委托事项进行表决时,所有股东的股权都不回避,结果委托权实质性地落在了经营股东的手中,经营者提供会计报表,并请人来审计自己,出现审计悖论。
4.在行政权力对经济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情况下,无论是国有控股公司还是私营企业,都可能在审计需求上表现出行政依赖。只是依赖的目的不同而已,一个是要维护自己的升迁路径(即路径性行政依赖),另一个是与直接的功用目的相连(即功用性行政依赖)。
参考文献
[1] B W Arthur. Competing technologies; inereasing returns /sjszc and lock in by historicalevent [J].The Eeonomie Journal, 1989
[2] Bain J .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1959.
[3] Bain J . Barriers to New Competition [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Press, 1956.
[4] Batt Rosemary. Explaining wage inequality in 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s:Custome rsegmentation,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and union declme[J].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2001(10): 19-28
[5] Boyer, Mai cel. A Habit Forming Optimal Growth Model [J]. InternationalEconomic Review, 1978(19)
[6] Boyer,Maicel. Rational Demand and Expenditures Patterns under HabitFormation [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83(31).
[7] Brynjolfsson, Erik,Michael D Smith, Jeffrey Hu. Consumer surplus in the digitaleconomy: Estimating the value of increased product variety at online booksellers[J].Management Science, 2003(11): 87-89.
[8] Chakravorti, Sujit. Theory of credit card networks: 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J].Review of Network Economics, 2003(12):103-112.
[9] Chaloupka,Frank. Rational Addiction Addictive Behavior and Cigarette Smoking[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99).
[10] ChappelL Davies, Griffiths. Online Computer Gaming [J]. Journal of AmerieanAcademy of Business, 2004(7):8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