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给建筑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已成为当今中国经济的热点。尤其是随着建筑行业的市场化、建筑工程的大型化、建筑产业的多样化,建筑行业内标杆企业正在向着特大型、集团化趋势迅猛发展,相应建立适宜于企业集群(集团)化、管控模式复杂化的财务信息应用软件系统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本文根据本人在天津住宅集团开发财务应用软件系统的实际经验展开讨论。
1.1 住宅集团与信息化概况
1.1.1 住宅集团概况
天津住宅建设发展集团是天津市建设系统国有大型骨干企业,为拥有“四大产业板块”即房地产开发业、建筑施工业、新型建材制造业及与住宅产业相关的服务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具有房地产开发、建筑施工总承包、装饰施工、物业管理等国家一级资质和设计甲级资质。近年来,住宅集团成功地开发建设了多个成片住宅小区、公共建设项目及全市重点工程,荣获了多项国家和市级优质工程奖和科技进步奖,为天津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住宅集团凭着突出的业绩和信誉,连续三年被评为“天津市房地产开发二十强企业”前五名,并跨入全国房地产企业 200强和中国服务业企业 500 强行列。
在推动住宅产业化的进程中,住宅集团依靠自主创新,抢占先进技术制高点,促进了传统住宅产业模式向高端高质高新转变。形成了由一院(建筑设计院)、一所(住宅科研所)、三个中心(建筑节能与环境检测中心、房屋鉴定检测中心、新型建材研发中心)、三个实验基地(津南区实验基地、滨海新区实验基地、中新生态城实验基地)组成的科研高地,聚集了由各相关专业博士、硕士、学士和知名专家组成的 200 余人的科研团队。住宅集团围绕住宅产业化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开展科技创新和科研攻关,先后取得了几十项科研成果,依靠科研团队,自主研发了新型节能建材砂加气混凝土墙体结构体系及建筑节能门窗和呼吸式幕墙制造与安装的成套技术。
目前,住宅集团正在进行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的实施工作。着力建设以节能、环保、绿色、低碳为特色的滨海新区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基地,建成后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技术装备最先进、配套服务最完善的新型节能墙体材料生产基地;按照构筑高端产业高地的要求,着力建设好全国首家住宅产业园;通过集团各产业链各环节的有效连接,为建设节能、生态环保、绿色低碳的住宅提供全方位的技术集成和转化服务平台;按照构筑生态宜居高地的要求,着力建设好15万平方米国家康居示范住宅小区和20万平方米国家低碳绿色示范居住小区两个住宅产业化示范项目;按照构筑自主创新高地的要求,组建中新生态城绿色建筑研发与检测中心,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研发创新团队、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企业创新与发展能力。同时,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发起设立住宅产业化基金,扩大融资渠道。在“住宅产业化集团型”模式中,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1.1.2 住宅集团财务管理概况
经过产业结构调整,资金运作主体一变四。以前各住宅集团的中坚业务仅仅体现在单一的房地产开发,并且规模不是很大,产业过分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竞争力不强,难以应对房地产市场的变幻,发展前景不乐观。经过充分市场调研及专家论证,住宅集团确立了在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型建材、建筑施工及与住宅相关的服务业,以四大产业板块的齐驱并进来构建多元化的企业发展格局。通过逐步调整产业结构,目前,住宅集团资金运作主体由一变四,集合了房地产业诸多生产要素又互为依托的特色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产业化发展模式突出,各财务主体具有显著的上下游关联及资金往来关系。
建立住宅集团“住宅产业化集团型”模式是加快集团住宅产业化发展理想化的发展模式,集团这种以住宅为目标产品,建立多专业协同作业,形成多层次性的联合以及多元化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模式为全国推进住宅产业化,引导住宅建设向生态环保和绿色低碳转变发挥了示范和带动作用,同时,这种模式也为集团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更快发展搭建了一个更高的平台。在住宅集团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这些具有供应链关系的环节都是独立法人的经营实体,资金链既有独立性又在集团整体产业化的框架范围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以集团的住宅多元化经营构成的产业化链条完整、清晰,但财务管理挑战巨大。
第二章 大型企业集团管控模式现状
较快增长的市场需求为房地产建筑、开发产业以及住宅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平台,产业集群化已经成为未来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方向,由于大型企业集团业务范围的扩大和管控关系的日益繁杂,需要实现以下四方面的管控要求:实现集团对资源的统一调配。发挥集团的集约化经营优势,利用集团可利用的各类资源,发挥自身的主要能力,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链,形成规模效应。实现集团化运作的能力。集团作为房地产行业多元化经营的特大型企业,必须运用战略管理的来工具统领各成员单位,为实现集团的统一战略目标而一起奋斗,确保集团住宅产业链的协同运转,提高集团经营效率最大化。
实现集团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集团管理的发展模式必须适应市场竞争和客户需求快速变化的需求,打造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管理流程并持续完善改进,实现产品和服务客户满意度最大化。实现集团信息化管理能力的有效提升。集团总部和各成员单位之间的管理信息传递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和网络应用软件系统。集团管理模式必须适应这一环境的变化,采用信息化管理的手段开拓市场。
第三章 住宅集团财务信息系统的需求...................... 15-19
3.1 住宅集团产业化的管控模式分析...................... 15-16
3.2 住宅集团财务信息化需求...................... 16-19
3.2.1 实现住宅集团管控方式...................... 16-17
3.2.2 实现物流、资金流...................... 17-18
3.2.3 实现集成应用和统一管理...................... 18-19
第四章 住宅集团财务信息系统设计...................... 19-42
4.1 整体设计架构...................... 19-23
4.1.1 设计规划愿景...................... 19-20
4.1.2 整体框架设计...................... 20-23
4.2 住宅集团财务信息系统设计...................... 23-24
4.2.1 纵向大集中财务管理 ......................23-24
4.2.2 横向财务与相关领域......................24
4.3 住宅集团财务信息系统功...................... 24-42
4.3.1 集中财务核算...................... 25-30
4.3.2 资金集中管理 ......................30-34
4.3.3 全面预算管理 ......................34-36
4.3.4 财务数据分析...................... 36-42
第五章 住宅集团财务信息系统方案实施...................... 42-49
5.1 实施方案...................... 42-45
5.1.1 实施内容...................... 42-43
5.1.2 实施方法 ......................43-45
5.2 安全维护管理 ......................45-49
5.2.1 安全分析 ......................45-46
5.2.2 安全策略方案 ......................46-49
结论
42第六章 结论以上关于住宅集团财务软件设计及实施通过实现应用软件系统的四大功能模块,实现数据共享、接口衔接,从而与其他应用软件系统的资源共享,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最后应用软件系统实施方案的依次展开和针对信息安全所提出的管理措施为功能实现提供稳健的、可靠的设备与操作系统平台。以上系统的设计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业务角度方面,本应用软件系统围绕建筑公司集团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个与其发展相配套的住宅集团化财务系统。
该应用软件系统功能特点包括:适合集团化建筑企业的组织结构,集中统一并且可以维护的会计科目、会计处理、账簿报表、财务报告等躬耕;有效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及防范措施,具有可靠的功能模块性能和信息安全,与各类用户权限向匹配的职责安全性设计;数据库的应用使不同业务板块、不同分支机构、不同应用系统间的数据可以充分共享,同时数据的共享和检索、预警、报表体系的多样性可以满足不同管理层的决策支持需要。技术角度方面:应用软件系统主要采用了产品构件式技术体系和面向对象、面向模块化的产品设计,能够有助于提高软件系统的可重构性、可扩展性和设计过程的稳健性。同时借助于数据仓库的挖掘技术、性能优化技术,在多维度数据共享、多层级信息安全的基础上有效提高了应用软件系统的性能和易用性。同时结合建筑企业的特点提出了一些有特色的技术方法,便于在建筑行业推广信息技术的应用。#p#分页标题#e#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安东尼,管理控制系统,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257~275
[2] 陈绪龙,SQ 集团智能财务决策支持应用软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合肥工业大学,2010
[3] 范如国,房地产投资与管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58~62
[4] 李清、陈禹六,企业与信息应用软件系统建模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2
[5] 赵捷,企业信息化总体架构,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4~31
[6] 吴良立,集团公司应用 ERP 软件实现业务与财务集成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苏:南京理工大学,2006
[7] 黄国兴、周勇,软件需求工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81~96
[8] 汤运为、钱逢胜,会计理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108~196
[9] 白仲林,会计信息应用软件系统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63~197
[10] 杨周南,中国商品化会计软件精选,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3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