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1选题的依据和背景
目前,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促使会计准则和会计业务的国际趋同成为了一种趋势,这一点无论在会计理论界、实务界,还是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和相关监督机构,都己达成共识。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程度也在逐步加深,我国会计必然面临更深程度的国际趋同问题。而我国会计准则在国际趋同的过程中,既要保持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又要充分反映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对会计准则的内在要求,也就是说,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既要服务本国经济又要参与国际竞争。近十年来,我国会计准则一直在国际趋同的道路上不断的-进,财政部也明确表示,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始终积极地借鉴着国际会计的惯例。从1997年开始陆续发布16项具体会计准则,到1998年发布《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到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再到2007年起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我国的会计改革始终围绕着国际趋同的目标不动摇。2005年,我国己经建成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06年颁布,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的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为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趋同迈进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但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会计的国际趋同产生了较大影响。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和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在系统研究金融危机成因和应对策略后,提倡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这一准则应当是全球统一的,至少在G20各成员国及其他有关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应保证会计准则和会计业务的趋同。为了应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美国、日本、巴西等国家和地区纷纷表示愿意支持趋同,并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路线图或行动计划。我国财政部也于2010年4月2日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持续国际趋同做出了重要规划和部署,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我国的会计改革。
2企业合并的相关理论综述
2.1企业合并的基本概念界定
关于企业合并的概念在我国的《公司法》和企业会计准则中均有解释。我国2006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简称《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三条明确指出,公司合并可以采取吸收合并或者新设合并的方式。一个公司吸收其他公司为吸收合并,被吸收的公司解散,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司合并设立一个新的公司为新设合并,合并各方解散。"不难看出,在《公司法》中界定的企业合并包括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两种类型,但是却将以股份持有为核心的控股合并排除在外。控股合并是指,一个企业通过支付现金、发行股票或债券等方式取得另一企业全部或部分有表决权的股份,而并没有影响合并各方的法律主体地位。总之,企业合并根据合并前后主体的法律形式的变化分为吸收合并、新设合并和控股合并,而《公司法》所指的合并是站在法律主体的角度上定义的,所以并不包括法律形式未发生变化的控股合并。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于企业合并的定义是,企业合并是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在合并前后都受同一方或相同多方的最终控制,而且这种控制并不是为了暂时的获利,则这一合并被称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若合并的双方或多方在合并前后均不受同一方或相同多方最终控制,则这一合并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合并的界定中并没有强调合并前后公司法律形式的变化,而是强调合并后参与合并的各方将形成一个报告主体,可见会计上的企业合并是将吸收合并、新设合并和控股合并都包括在内的。上述《公司法》和《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企业合并的界定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2企业合并的相关....................................9
2.1企业合并的基本....................................9
2.2企业合并的....................................10
2.3企业合并的会计....................................12
3我国和国际企业合并会计....................................21
3.1我国企业合并....................................21
3.2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5
4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准则....................................35
4.1会计环境....................................35
4.2财务会计概念框架....................................36
4.3财务信息使用的....................................36
6结论
6.1本论文研究的结论
经过上述分析得出,我国企业合并在国际趋同过程中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原则性的问题上已经基本实现了国际趋同。只是在某些具体的概念界定和业务处理上仍然保留了我国特有的做法,而这些做法也得到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暂时认可。但是这种认可只是暂时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们必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等效趋同,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必须创造条件、营造氛围,解决实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我国企业合并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等效趋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目的在于减少甚至消除不同国家准则和规范之间的差异,只有会计准则达到了国际趋同,才能使得各国之间的会计实务达到国际协调,从而提高全球财务报告的质量。我国从1979年局部借鉴国际惯例,到1992年实施与我国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制度,再到1997年以后构建按经济业务统一规范的会计准则体系,经过了近五十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中迈出了一步歩越来越坚实的歩伐,而这一步伐也将今后更加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