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会计权益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路径
导读:本文从研究高职院校经济数学课程教育目标入手,从经济数学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以及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等四个方面给出经济数学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实施方案。
会计权益理论随着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而发展。截至目前,会计界一共提出过6种主要权益理论,会计论文网分别是:业主权益理论、企业主体理论、剩余权益理论、基金理论、指挥者理论和企业理论。每种理论对会计个体的权益性质有不同的认识,因而导致对会计等式及资本利润的解释也不尽相同。
1业主权益理论
1.1业主权益理论的主要观点业主权益理论又叫所有权理论,最早形成于13世纪对复式记账的解释,在18世纪初期首次以学术思想的形式被提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首先,所有权理论认为所有者是企业的主体,是一切利益的核心,会计的主要目标是确定和分析所有者的净财富,并反映其增减变动的情况。公司的所有者拥有公司的全部资产,同时也承担公司的全部债务。这一点从该理论下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中就可以看出;其次,该理论认为企业只是所有者增加财富的工具,无论是盈利还是亏损、分配利润与否,直接影响的都是企业所有者,而与企业的财产无关。它将所有者和企业完全视为两个独立的经济个体,企业的存在只不过是所有者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第三,根据所有权理论,负债是所有者承担的一种偿付资源的义务,利息是经营中发生的必要支出,应计入费用或成本。同时,由于企业的净收益直接增加业主的财富,因此也不存在收益分配,企业发放股利相当于业主资本的提取。
1.2业主权益理论存在的问题然而,随着会计理论的逐渐成熟发展,所有权理论也暴露出许多弊端。比如,在所有权理论下,财务报告假设的基础和关注的焦点都是所有者,这一点对于公司制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来说是非常不实际的。尤其是现在所有权与管理权日益分离,企业的各种矛盾也逐渐浮现,使得这种理论越来越难以被接受。
2企业主体理论企业主体理论又叫实体理论,将企业看作一个独立经济实体或法人,会计的目的是反映企业的价值运动而不是业主的经济活动。该理论的主要观念如下:首先,主体理论重视公司法人的实体地位,坚持认为公司是独立于所有者和债权人之外的法人实体。该理论下的会计等式可以写作“资产=权益”,其中权益包含两部分,即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的权益。该等式表明债权人和所有者一样也为公司提供了资金,为公司供应了资源,都是权益的持有者,都对企业的资产有索取权。资产和负债都属于公司,而不是公司的所有者。其次,企业经营活动获得的收益视为企业所有,只有分配的股利部分才属于股东所有,而留存收益是属于公司这一实体的,并不归股东所有。实体理论认为股利和利息都是对收益的分配,都是对投资者的回报,具有相同的性质。因此与所有权理论不同,实体理论认为利息不该计入费用,而是作为收益分配。然而在实务中我们还是只将股利视为收益分配,仍将利息计入费用项目。目前在会计界,主体理论处于主导地位,许多会计处理方式都是站在该理论的角度进行的。
3基金理论
3.1基金理论的主要观点基金理论追求的是一种客观的、与任何人没有直接利益联系的会计模式。它认为以业主的利益为核心的所有权理论和将公司这一法人实体人格化的主体理论都缺乏客观性,易受人的因素影响。基金理论强调要淡化人的影响,模糊人的概念。该理论以“基金”为核心。粗略地说基金指的是一个经营实体,它拥有一定的经营资源和权益,有一套完整的账务体系。所使用的会计等式为“资产=资产的限制”。等式右边的资产限制包括2种,一种是负债对资产的限制,另一种就是所有者权益的限制。视权益为资产的限制,认为不存在对资产的要求权,只有对人的要求权。
3.2基金理论存在的问题基金理论要求为每个基金领域提供一套会计记录与报告体系,增加了会计的工作量,与公司现行的会计实践偏离较多。而且该理论希望完全不受人的影响、遵循客观独立的工作原则,与现行的企业会计基本目标相左,因此导致该理论在现实中并不适用。
4剩余权益理论
4.1剩余权益理论的主要观点随着股份制的形成会计界提出了剩余权益理论,认为剩余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拥有的权益性利益。也就是说,所有者享有企业的剩余权益,他们不仅对企业的所得拥有最终的要求权,也对企业的损失最先承担责任,同时也是主要资本的提供者。会计毕业论文范文该理论的关注的焦点是与普通股股东相关的会计处理,将普通股股东、优先股股东和债权人分开列示。该理论所用的会计等式为“资产=剩余权益+指定权益”,其中剩余权益指的是普通股股股东权益,指定权益包括优先股权益和负债。
4.2剩余权益理论存在的问题剩余权益理论强调的是普通股股东对企业的重要性。在股份制刚刚形成的时候,资本市场还比较落后,企业所处的法律环境并不完善,这导致一些拥有较大股权的普通股股东对公司拥有控制权或重大影响。这些股东可以凭借其控制权选择能实现自己利益的经营管理人员,而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却会受到损害。在这时,企业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就是普通股股东,尤其是拥有控股权的股东,他们成了会计工作所服务的核心,剩余权益理论应运而生。然而和基金理论、指挥者理论一样,剩余权益理论并未的到重视,仅是作为一种理论而存在。
5指挥者理论
指挥者理论与上面诸多理论不同,它强调的是控制,会计工作的重心不在所有者也不在公司这一实体,而是在作为企业治理者的管理人员。管理层是企业经营的指挥者,是企业一切活动的中心。指挥者理论认为凡是为企业提供资源的人都是指挥者,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因此使得指挥者理论可适用于任何组织形式的企业。该理论下会计的主要目标是体现各个利益相关集团之间的委托与受托责任关系。管理人员要尽量满足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利益,灵活而适当地分配公司资源。虽然从总体上看该理论与实践偏差并不大,但仍未在会计界引起过多的重视。
6企业理论
6.1企业理论的主要观点随着公司制度的发展,现代许多企业的规模都十分庞大,内部控制措施十分健全,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考虑企业对外部的影响。一些学者认为,现代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必须考虑其活动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不但要考虑内部利益相关者,还要顾及政府部门、顾客及一般公众的利益。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首先,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社会机构,它们由一群拥有共同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共同行动任务的出资者构成。企业不单要维持和业主之间的密切关系,更主要的是要维持企业与员工、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政府机构、企业与公众之间的友好关系。其次,企业管理人员应增加自己的自主责任感,不应该只将自己看作股东的代理人,更应该看作是公司的保护者,应对公司可持续经营负责。同时,要按照社会公众的期望进行经营,这样才能达到持久的利润最大化。
6.2企业理论存在的问题企业理论强调企业是一种有社会属性的机构,因此在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大、大型公司集团不断增加的今天,该理论很有现实意义。不过由于该理论只在一些大规模的企业里提出过,而且显然不适用于中小型行企业,并且与企业以盈利为基本目标和出发点的认识不相符。总而言之,过多地考虑社会责任并不符合大多数企业的初衷。
7会计权益理论的发展上述六种理论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利益相关者权益理论。在不同的企业组织中,虽然有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但总有某个或某些利益相关者居于主导地位,从而也决定了会计将主要反映该主导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会计权益理论的发展是与企业组织形式同步发展的,在不同的组织形式下有不同的主导利益相关者,因而都有一种主导会计权益理论与之相对应。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总共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1)企业主制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企业最早的组织形式就是这种由企业主一人出资建立并由其进行管理的形式。企业只依靠业主个人的资本投入,主导的利益相关者也只有作为企业所有者的业主一人。在这个阶段,会计的主要目标是进行普通核算,反应企业的经营状况,向业主提供相关的信息。此时,就产生了所有权理论。现在这种企业主制的企业形式主要是个人独资企业,因此,所有权理论最适用于个人独资企业。
(2)合伙制企业的形成与发展阶段。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刺激下,很多企业必须相应地扩大规模以获得竞争优势。而仅靠业主一人的资本投入无法满足这种广泛的需求,因此产生了合伙制。在合伙制的形式下,企业主要资金来源仍是业主,只不过由一人变为多人。此时,会计虽然也主要体现所有者的利益,但这里所有者不再是业主一人,而是若干合伙人,这就要求会计能体现各个合伙人的共同利益。但是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联系也很微弱,因此企业主体理论仍处于萌芽阶段,可以说合伙制的产生标志着所有权理论向主体理论的过渡。#p#分页标题#e#
(3)有限责任公司制的形成与发展阶段。由于合伙制企业要求合伙人承担连带责任,这为企业的发展壮大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有限责任公司制。在公司制下出资者仅以其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这种制度很大程度的降低了投资风险,因此更多的投资者选择投资于这种形式的企业,企业的规模也随之壮大,经营者也更倾向于开始对外举债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融资的形式开始多样化。此时,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者除了提供资本的所有者外,还有债权人,会计不仅要向所有者提供决策相关信息,还要同样的向债权人提供报告及有关公司经营状况、投资方案的信息。因此,企业主体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强调会计提供和披露的信息不光面向所有者,也要满足债权人的决策需要
(4)股份公司制的形成与发展阶段。有限责任公司的出现虽然使广大的投资者有了更稳妥的选择,但是随着其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也逐渐呈现在人们面前。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人数有限,股权转让十分困难,并不灵活,这就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形成创造了机会。由于股份制的形成,代理制度得以发展,经营权与所有权进一步分离,投资者人数也越来越多,公司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在这个阶段,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是普通股股东,尤其是拥有较大股份的普通股股东,此时就产生了剩余权益理论。该理论强调与普通股相关的财务处理才是企业会计应予关注的重点。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股权分散在小股东手里,这些小股东虽拥有一定权利,但无法决定公司的重要方针和经营策略,实质上已经成了公司的“外部人”。此时,治理者成了主导利益相关者,指挥者理论由此诞生。
(5)现代公司制的形成与发展阶段。企业发展到目前阶段,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会计论文范文公司的治理结构和外部的经济环境、法律制度都已经十分完善,公司为了维持其可持续发展,必须全面的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利益相关者的范围也从以前只包括业主和债权人扩大到包括职工、政府、顾客等。企业理论较实体理论更全面完善,该理论下的利益相关者范围广大,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权益理论,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8结语
企业在不同的组织形式变迁阶段有不同的权益理论占主导地位,各种权益理论并不是截然对立的。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资本市场逐渐完善,企业的组织形式也不断变化。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林,就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仅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结构、内部控制,更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权益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