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从会计视角研究国内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效应运用规律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90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206292126114221
  • 日期:2012-06-29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从会计视角研究国内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效应运用规律

代写会计论文范文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破坏性影响,使得“顺周期效应”成为了理论界、实务界关注与研究的焦点。国内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中受到冲击较少,源自于国内银行业机构的特殊性以及国内经济金融环境的特殊性,这也决定了国内监管政策等方面改革的特殊性。会计信息作为一项影响顺周期效应多个方面的要素,在缓解顺周期问题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会计视角研究国内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效应,可以提供一些思路和线索。

一、“顺周期”概念及作用机制
(一)“顺周期”概念。“顺周期”又叫“亲周期性”,是与“周期”理论相对应的经济学概念。代写会计硕士论文金融稳定论坛(FSF)在其关于顺周期效应的报告中指出“,顺周期”①是指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正向反馈机制),这种相互之间的动态影响,会导致经济周期波动,引起或放大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
(二)商业银行顺周期效应的作用机制。作为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商业银行,其顺周期性主要表现为,在经济上行过程中,通过扩大业务规模,推动经济的进一步上行,在经济下行过程中,通过业务收缩(如银行惜贷),促使经济进一步下探。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这样一种顺周期效应,有其多种作用机制,不同的作用机制,来自于不同的因素,并产生不同程度的顺周期影响。国际清算银行认为②,银行业的拨备制度与资本监管制度(新资本协议)、公允价值制度(会计准则)等外部规则,与金融体系(主要体现在逐利活动/避险活动上)的内在顺周期效应形成“共振”,放大了金融体系的周期波动,加剧了经济的波动。笔者认为,顺周期效应的产生,来自于商业银行固有的趋利性,而监管政策、会计准则放大了这一效应。
1.银行业经营的趋利性是顺周期效应的来源。商业银行作为自负盈亏的商业机构,以盈利为首要目的,为了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往往在经济上行中,为获取更大的收益和回报,大规模扩张,在经济下行中,为了避免损失,又必然会放慢增长速度甚至削减规模。这种顺经济形势而为的经营策略,在目前商业银行激励机制短期化的情况下,尤为明显。如此次经济危机过程中,银行业的大量裁员和业务收缩、重组。
2.监管政策是商业银行顺周期效应的推手。商业银行监管的目标是保障金融体系安全,维护存款人利益,是与商业银行趋利性目标相反的机制,但以最低资本监管为重要基石的监管政策却放大了顺周期效应,主要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最低资本监管对风险资本计量方法、技术、手段的要求,容易使商业银行间产生“羊群效应”,从而产生顺周期性。如,新资本协议要求商业银行按照标准法或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的最低监管资本,这些方法尤其是标准法所使用的标准、参数、模型,在商业银行之间具有较多共性。如果发生突发事件,如冰岛、希腊主权危机,商业银行相关债权资产发生贬值,使得按照上述模型计算的资本大幅上升,为了尽可能减少损失,并减少所需的风险资本,银行会大规模抛售,使得债券加速贬值,进而又加速商业银行抛售,产生“羊群效应”,最终形成顺周期效应。最低资本监管产生顺周期效应的第二个原因,来自于计入监管资本的资本范围和来源。由于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商业银行融资较容易、成本也较低,因此经济上行时规模扩张的资本较坚实;而反之,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一方面亏损增加,另一方面融资困难,此时的资本基础较薄弱。从而,最低资本的要求,在经济向好时显得较为宽松,而在经济下行时显得又较为紧张。由此,这种刚性的最低资本监管手段带有较强的顺周期性。
3.会计准则放大了顺周期效应。金融危机过后,公允价值会计、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方法被普遍认为具有顺周期性。笔者认为,会计准则与趋利性、监管政策密切相关,但其产生顺周期效应是以趋利性和监管政策的存在为前提的。打个比方,把顺周期效应假设成一个估值系统,趋利性、监管政策犹如模型架构,而会计信息则是参数,参数的改变会引起结果的改变,但结果是正是负,决定因素是模型本身。
(1)公允价值会计。现有的公允价值会计,要求商业银行将交易性金融工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衍生金融工具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化或者计入损益或者计入资本公积。相比于历史成本会计,公允价值计量的结果,是会确认未实现的收益或损失,从而对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资本充足率产生重大影响。
(2)资产减值准备。现有的资产减值准备准则,要求先判断是否出现减值迹象,在出现减值迹象后,按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估计减值。这种方式与经济周期中资产风险是逐步累积的实际情况不相对应,过晚的确认减值,使得企业不能真实反映风险状况。大量的实证表明,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具有很强的顺周期性,Borio et al.(2001)①对1980年以来10个经合组织国家的研究表明,拨备与经济周期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性。图1显示②,美国国民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与美国的GDP增长率就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

二、国内商业银行顺周期效应分析———基于会计视角
(一)商业银行趋利性的顺周期效应。商业银行趋利性下表现的顺周期效应,主要是业务规模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1.贷款业务与GDP增速的相关性。将我国GDP增速(名义)与商业银行贷款增速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贷款增长与GDP增长趋势高度一致(除2009年因金融危机中国家财政、货币刺激政策导致银行贷款大规模增长外),呈现较明显的正相关性,说明国内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具有较明显的顺周期性。
同时,国有大型银行的相关性(贷款增速)要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关性。代写会计毕业论文由于商业银行经营数据有限,以工商银行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为例(图3、图4)。
2.资产规模与GDP增速的相关性。从已有的数据看,从2003年到2010年,银行业总资产增速与GDP增速基本保持了一致,说明国内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也存在一定的顺周期性。
此外,由于表外业务也是商业银行的重要利润来源,在监管控制贷款规模时,为追求最大化利润,商业银行可能会通过表外业务规避监管,这类业务的顺周期效应也值得关注。
(二)国内商业银行监管政策的顺周期效应。由于监管政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较难量化,本文主要通过理论分析国内商业银行的监管政策强度及作用机制强度,来分析因监管政策产生的顺周期效应是否严重。
1.国内商业银行新资本协议实施进程较慢,“羊群效应”不明显。国内商业银行在2005年开始股份制改革,资本监管经历了从粗放式向新资本协议和巴塞尔协议Ⅲ过渡的进程。总体而言,国内商业银行中还没有全面实施新资本协议,在风险资本计量方面的“羊群效应”不明显,并且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也将不会明显。
2.国内商业银行资本来源充足,因融资节奏导致的顺周期效应不明显。国内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公开发行、定向增资和次级债募集资本,从历次银行募集资本的情况看,国内商业银行均可以较容易地获得资本。如:公开发行上市,即使是在国内股票市场疲软的2010年,农业银行的首发申购中签率为9.29%,光大银行为3.9%;次级债发行,2011年以来有北京银行、徽商银行、民生银行、中国银行及农行发行了百亿次级债。正因为资本补充来源的充足,截至2010年12月末,我国281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同时,由于国内商业银行资本质量较高,在经济波动以及经济进入下行通道中时,通过其它渠道补充附属资本的空间较大。如上市商业银行2010年末的资本充足率达12.08%,核心资本充足率达9.435%,核心资本占比达到了78%。(
三)会计准则影响的顺周期效应。国内商业银行实施公允价值会计的时间较短,资产规模较小,没有相关历史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本文只简单分析公允价值会计目前对国内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贷款减值准备虽然在历年中计提方法和技术手段上有所变化,但能查到部分数据,因此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
1.公允价值会计对国内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较小。国内商业银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主要有交易性债券投资、可供出售债券和股权、投资性房产、衍生金融工具。从各上市银行2010年末有关情况看:(1)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较小,最低只有2.28%,最高也只有12.01%;(2)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净利润的影响也较小,贡献最大的是工商银行1.84%,而亏损最多的是宁波银行为-2.32%,平均贡献值为0.32%(如下表2)。因此,由于公允价值会计产生的顺周期效应较弱。
2.贷款减值准备基本不产生顺周期效应。#p#分页标题#e#
(1)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政策。在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以前,国内商业银行按照贷款关注、次级、可疑、损失类分别2%、25%、50%、100%计提专项准备,并按总额的1%提取一般准备。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商业银行对贷款及垫款在年末检查是否出现减值迹象,在出现减值迹象时,进行减值测试,估计其未来可回收现金流现值,现值低于账面价值的差为需要计提的减值。
(2)贷款减值准备顺周期效应的数据分析。由于十年以上的贷款减值准备比率数据无法获得,本文选取可以查到的工商银行和浦发银行的数据进行分析。工商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比率除了2000年、图5:银行业总资产增速与GDP增长与对比图
2006年、2010年与GDP名义增速变化趋势偏离之外,从1998年到2010年整个研究期间,两者的变动趋势大体一致,这说明顺周期效应不明显。而浦发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比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与GDP名义增速的变动趋势相关性较低。

三、基于会计视角对国内商业银行减少顺周期效应的政策建议顺周期效应作为一种系统性的特征,不能依靠系统内部自发产生逆周期行为,而需要“往系统添加几条负反馈环,改变系统特性”①,对国内商业银行而言,应从调整扩张冲动、完善监管、修订准则等方面入手。
(一)制度性改革是根本。从顺周期效应的分析看,趋利性是最明显的顺周期效应根源,尽管监管机构通过提高准备金率等措施抑制扩张冲动,但似乎效果并不明显,这有深层次的制度原因。由于国内利率还没有市场化,银行业实施严格的准入限制,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利率不反映资金供求关系。商业银行不需要进行复杂的风险控制手段,就能获得高收益。从而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中,规模扩张与银行利润增长画上了等号。即使在严格的调控态势下,商业银行仍然在通过各种途径,如表外业务,获得利润,增加银行系统风险。所以,根本上说,要抑制盲目的信贷扩张冲动,就需要商业银行转变经营理念,从粗放经营、规模扩张向精细化运作、风险收益均衡转变。这种转变不会自发形成,一定是来自于市场环境、经营环境的剧烈变化和要求。因而,金融制度改革的推进,比如利率市场化,逐步放开银行业的行业准入限制就成为必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利率反映资金供求,商业银行必须在风险、成本控制的基础上,有序拓展业务。
(二)协调会计准则与监管要求的对接。当前减少顺周期效应的主要措施是监管政策改革,通过引入巴塞尔协议Ⅲ,将缓冲资本、逆周期资本、杠杆率要求、贷款损失拨备制度新规纳入到监管要求中,从而解决新资本协议的最低资本监管要求所带来的顺周期效应。但这些要求,必须与会计准则做好对接。
1.及时调整和出台会计处理规范,防范商业银行利用会计准则对创新业务处理的真空规避监管。由于会计准则本身在确认计量上需要管理层具备一定的专业判断,同时,会计准则对业务处理的具体规定可能会落后于金融创新,这些都给商业银行规避监管带来了可能。在当前货币政策宏观调控趋紧的情况下,监管层要尤其关注商业银行利用当前会计上不予表内确认的“表外业务”拓展业务,并采取有效的监管手段,以防风险在表外相关业务的集中,这也是此次金融危机带来的教训。必要时,监管层可协同财政部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及时出台会计处理规范,或者调整相关监管标准的口径和计算方法。比如当前国内商业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购买信托资产的收益权,并将收益权划入到应收款项下计量,从而不用将其纳入到存贷比。对于此类会计处理,监管层需要及时调整有关监控指标的计算,将此风险纳入监管。又比如近期河南信用社在系统科目设计中,没有将买断式贴现与回购式贴现予以区分,从而导致大量商业银行以其作为交易对手,将票据以回购式贴现的手法去表内化,规避商业银行的存贷监管以及人民银行的票据监管。
2.精细化区分不同吸收损失水平的会计资本,创新商业银行资本形式。
(1)会计资本吸收损失水平不同,要精细化区分计入监管资本。会计资本包括股本、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等,监管资本明确了计入核心资本、资本、总资本的范围和比例。如,将资本公积中的公允价值变动的收益的50%计入核心资本;将大部分权益计入到资本,并扣除一半的对外股权投资成本。但会计资本吸收损失的水平是有差异的,有必要将不同的业务产生的会计资本进行细化。比如,递延所得税资产,由于在商业银行发生亏损的情况下,这部分递延所得税资产可能不再会给银行带来经济利益,这部分资产产生的资本就基本不具备吸收损失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将其予以扣除。金融危机后,巴塞尔委员会进一步严格了监管资本的标准,对国内商业银行而言,为发挥出资本吸收损失的作用,有必要对资产负债项目进行检查,对吸收损失作用较低的或者无法发挥吸收损失作用的资产从资本中予以扣除。
(2)资本创新有利于监管资本的逆周期效果。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国内金融市场改革的推进,应当允许商业银行以试点的形式,开展权益工具创新,比如股票期权等,这样可以使得商业银行在经济环境较好、资本成本较低的时候进行融资,并可以在融资环境较差、资本成本较高时,转换并补充成为资本,在资本补充渠道方面形成逆周期的效果。3.协调贷款减值准备计提准则。根据银监会关于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11〕44号),商业银行应按照贷款拨备率不低于2.5%与拨备覆盖率不低于150%孰高的原则确定拨备覆盖率。新的监管要求,不改变原有的贷款损失拨备计提方法和技术,但给损失准备规定了最低限额以及最低限额的调整制度,其根本目的是逆周期。但此项制度也可能会带来两个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是不利于风险控制技术的进步,因为商业银行即使采取了较好的风险控制措施,仍然需要计提与贷款相对应比例的减值准备;二是,不利于与国际会计修订的减值准则进行对接,修订后的“预计损失”模型,要求有强大的信息系统、准确的风险计量手段,进行精细化计量,这与最低限额规定不相适应,会导致违背成本效益原则。
(三)谨慎、科学运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虽然公允价值会计被认为具有顺周期性,但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准则、实务机构都没有放弃使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因为对于金融工具而言,公允价值会计是最相关的计量方式,而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会计是唯一相关的计量方式。为了克服公允价值会计可能的顺周期性,IASB主要通过降低金融工具复杂性、内部估值取代市场价格,金融资产重分类等方面采取措施。国内商业银行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产生的利润都非常小,从短期来看,改革相关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需求并不急迫。但从长远来看,为减少顺周期效应,笔者认为有必要在以下各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对公允价值的获取、模型设计提供更详细的指导和规范。2010年12月,银监会印发了《商业银行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估值监管指引》,对商业银行金融工具的估值、信息披露和监管评估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该规定还是偏原则性,对于模型的建立,如何选择参数等方面没有提供更具体的指导。随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推进、业务复杂性的增加,公允价值计量难度加大,进行规范和指导将会显得更加重要。二是完善基础价格的形成机制,加强信息披露。由于国内利率还没有实现市场化、汇率实施管制,衍生产品、结构性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很难获得,要改善这种状况,就需要持续推进我国金融市场改革,如利率市场化等;同时,要求商业银行加强信息披露,比如,对于衍生金融工具,除在报表中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并确认相应的损益之外,在批注中要详细披露衍生金融工具面临的相关风险,对利润可能会产生的影响等信息。三是提高公允价值估值人员的技能和专业素质。对于国内大量规模较小的金融市场参与银行而言,会计论文范文从事公允价值评估的人员经验、技能和专业素质可能会有所欠缺,建议行业协会经常性组织开展公允价值评估交流,或由大型国有银行不定期的提供标准型金融工具的估值信息供中小银行参考,以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