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标准成本会计管理与企业基础工作整顿
会计毕业论文网成本管理会计如何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怎样使其向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渗透,这是当前我国会计工作者十分关心的间题。建国以来,我国的会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总的来讲,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会计不被重视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许多理论工作者认为,会计学是一门管理科学,会计工作是一项经营管理工作,而实际是另一回事,广大会计人员被大量的记账、算账、报账事务死死捆住,根本没有时间从事管理。我们应当研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和解决办法。长期以来,会计学已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不论在实践中会计核算方面还存在着多少缺陷,会计数据仍然是企业中最完整、最全面和最系统的一种数据记录,会计的管理职能并不是一些人主观臆造的,而是由会计数据处理的特点决定的。会计数据有二大特性.一是系统性和严密性。经济业务发生以后,会计核算从取得凭证到登记人账,有一套严密的程序,凡是应当人账的经济业务,都必须有条不紊、一丝不荀地按照规定的方法、程序,记人账册,账证必须相符,账账应当核对,如果在数据处理上发生错误,必然会在有关账表上反映出来,可以及时纠正。二是统一性和综合性。由于会计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它能够把错综复杂的经济活动及其成果用货币量度综合地反映出来,而且有一套统一的核算原则和标准进行指导,这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核算所无法比拟的。会计数据处理的这些特性,使会计有条件有可能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积极的管理作用。
可是为什么许多负责经营管理的同志宁愿使用业务核算方面或统计方面的资料,而不关心会计核算的数据呢?从自己多年实践的体会,撇开客观因素不谈,仅从会计工作本身说,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反映信息不及时。指挥和调节千变万化的生产经营活动,像指挥打仗一样需要有正确及时的情报,这本来是众所周知的常识。可是,今天我们的会计信息(绝大多数,不是全部)需要多少时间才能传递到指挥者的手中呢?以机械产品的实际成本为例,当签发工作令、下达生产计划以后,从落料切割、加工、装配直到包装人库为止,实际成本尚不能反映出来,而必须再经过一个结账、算账过程,就是说,即使在资料完整,传递及时的情况下,也要在产品完工以后的下一会计报告期才能提出实际成本资料。而那时的生产指挥者早已在指挥、调度下一批生产任务了,他们没有兴趣,也没有时间来欣赏时过境迁的会计资料。二是信息资料不正确。这更是一个难解决的问题,因为进人会计核算程序的原始数据就不正确,常常形成假账真算,浪费劳力。
以上两个问题,前者属于核算方法,后者属于基础工作,都需要认真解决。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二年来,我们在一家生产多品种多规格的机器制造企业里作了一次利用会计管理整顿企业基础工作的实践。实践证明,会计工作不仅可以参与管理,而且还应该参与对管理工作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发挥会计在经营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下面谈一点实践中的体会。
一、会计管理首先要管好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会计管理的范围很广,可以包括供产销全过程和生产、技术、业务的各环节,涉及各基层车间和横向管理系统。但是要发挥会计管理的作用就必须从基础工作做起,没有基础工作的整顿就谈不上会计数据的正确性,而没有会计数据的正确性,会计管理就无从谈起。可是怎样整顿呢?企业基础工作的整顿涉及企业的全部工作,但应以会计管理为中心。具体说,基础工作的整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清理账外物资,取消小仓库。账外物资和小仓库是搞好成本核算的隐患,严重影响成本的正确性。一般说,企业的物资管理经过三番五次的整顿,在仓库内部的管理方面基本上是好的,问题在仓库外面。许多仓库保管员,为了保证库容整洁和库内账、实、一卜三相符,常常把一切无账物资全部清出仓库,使不少零星物资堆放在库外,或者流人车间。有的仓库保管员图方便、求整洁并减少资金占用,对一些非常用物资或某些辅助材料采取整批进出的管法。结果是仓库内部整洁了,却造成大量小仓库,为贪污浪费开了绿灯。有的由于定额不完整,限额用料掌握不严,加上生产车间“打埋伏”,图方便等原因,在车间流转的在制品中亦有不少无账物资,同时由于会计部门对在制品的增减只记录金额,而生产调度部门又只有记录数量的零件调度台账,所以没有一本账能够反映加工过程中在制品零部件的正确价值。会计部门的账面在制品余额,不能正确反映车间在制品的实际状况;特别在品种繁多、规格复杂的机器制造业里,由于无法正确掌握在制品进度、在制品成本和完工产品成本,对一次投产分批完工的产品系按上期实际成本或计划成本结转,结果使有些在制品账面余额出现了赤字。会计部门连在制品的余额都掌握不住,又如何对在制品进行管理和控制呢?核算不实,管理从何谈起,所以整顿物资管理又必须把加工过程中的在制品管好,这对不少机器制造企业来说是一件难事,要采取有效的控制方法。
2、严格计量检验。特别是对生产过程中在制品的转移,必须正确点数、认真记录、及时控制。许多企业在计量检验工作中,往往“重两头,轻中间”,即对材料入库和产品完工的计量检验工作比较认真,对中间环节—生产过程(从领用材料开始到完工人库以前)管理不严,甚至不控制,造成在制品流量不清,加上没有一本用价值正确反映在制品流转情况的账册,致使企业整个经营过程中最复杂、最活跃、变化最多的环节处于失控状态,严重影响成本的正确性。往往有这样的情况:有的仓库图方便,对某些专用材料采取收多少发多少,而不考虑究竟需要多少,领料人员缺乏管理知识,总认为多比少好,于是仓库多给就多领。久而久之,车间余料和多余在制品越积越多,在制品余量越来越不正确,年终清查发生大量盘盈。也有的仓库为求自身账实卡一致,采用倒轧账办法发料。即用仓库账面余额减领料单实发数求出库存数量,然后留出应存数,多余部分全部发往车间。仓库只清点结余量,不清点发出量,领料单位对材料盈亏不承担经济责任,故不关心材料的余缺,多余材料流为无账物资,不足材料则以“补缺件”或“定额不足”等原因补领,或者用上期多余件补足,搞张冠李戴,这样成本当然不会正确。因此必须从领用材料开始就严格计量检验,并对每一道工序出产的零件都严格进行控制,认真记录其移转情况。
3、整顿统计工作。基础工作中另一个薄弱环节是统计工作。许多企业的统计工作与会计工作一样,主要是为了编报报表,应付上级,而不是为企业内部的日常管理服务。造成这种状况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统计报表的时间要求早,数字比会计报表粗,系统性比较差,等等。这样在统计人员中就产生了一种“快”比“准”更重要的错误概念,于是对一些似是而非的数字不分析、不核对,拿来就用,从而出现严重失真的情况。如有的生产工人当任务量已经超额完成可以拿到一定数量的奖金时便不再报完成工作量,而把多超部分延记人下期的工作日报,搞“以丰补歉”;有的由于同一工序工作令号太多,分别记录费时费事,又难掌握,图省事就搞毛估瞎记,今天记在这张工作票上,明天记在另一张工作票上,也有的千脆记在一个令号里,结果轻重倒置,情况失实,等等。有的统计人员为统计而统计,很少对这些情况进行核实,提供的有关资料准确性较差,在会计上使用会直接影响到核算的正确性月所以要提高会计核算的正确性,就必须先提高统计数据的正确性。
4、健全工料定额。主要原材料应力求正确,一般辅料则填平补齐,先求齐,后求准,工时定额亦然。健全工料定额是企业基础工作中最复杂、最大量的一项内容,不少企业虽然经过整顿建立或健全了定额管理制度,但是有些定额还不够完整;主要产品有工料定额,非主要产品没有,主要原材料有定额,非主要原材料或辅料没有;主要工种(如金加工、钳加工)有工时定额,非主要工种没有(如油漆、包装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全面的成本管理就很困难。例如,主要产品的主要原材料有限额而非主要产品没有限额,当主要产品材料发生缺额时,人们完全可以用非主要产品名义继续领料,结果“限额”失去控制,由于辅助材料没有定额或定额不完整,仓库就可以采用整领整发的方法,既“节省”劳动,又加快“周转”,实际上为浪费、滥用开了绿灯。为此,要把成本真正管起来,必须先搞好定额管理,使定额向系统性、全面性方面发展。做好此项工作,应在依靠专业人员的同时,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生产车间组织有经验的老工人,在厂定额管理部门的统一领导下进行补充修订。定额管理部门和会计部门可以只控制大数,让有经验的老师付在总的控制幅度内加以调整,填平补齐,使工料定额尽可能地接近实际。#p#分页标题#e#
二、在基础工作初步健全以后,用标准成本管理方法,把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纳人会计管理的轨道。在工料定额、物资管理、会计毕业论文工时统计等基础工作建立之后,还需要设法予以巩固和提高。这类工作整顿难,巩固和提高更难。以帐外物资和小仓库为例,往往是年年清,年年有,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很难彻底消除。而且每清理一次就会丢弃一批,报废一批,作为盘盈人帐的只是一部分。有的企业为了应付检查,常常在检查以前要丢弃一大批有用的物资,这不仅是极大的浪费,而且很难把基础工作整顿好,常常是“前清后乱”。计量检验和统计工作也是一样,不易巩固,起伏很大,抓紧了好一阵,一放松就会走下坡路,因而必须有一套有效的管理方法加以控制,才能保证基础工作的巩固和提高。根据我们的实践,可以采用一套称之为“标准成本管理”的方法,促进基础工作的巩固和提高。这种方法大致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
1、在初步完善工料定额的基础上搞好四定,即定目标,定人员,定设备,定消耗。定目标,包括定产量计划、定质量要求、定费用限额、定成本水平。这些目标一般说在许多企业里原来就有,这里所说的是,根据管理上的需要作进一步分解,落实岗位责任。这些目标分别由生产计划部门、质量管理部门与基层车间一起,根据历史状况结合上级要求,加减变动因素测算后提出,经厂长批准后生效。定人员,是在有了产量目标和完整的工时定额以后,对所需名类人员数作一次核定,调正工种之间的不平衡,调出多余劳动力。其中对直接生产工人不仅要定人员,还要根据不同工种分别焊出不同的有效工时利用率和生产定额完成率,这一要求要与当时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否则会影响以后的工作。间接生产工人与管理技术人员要定岗位、定责任,力求做到在车间无闲散人员,车间无法安排者可以上交厂劳动管理部门统一调配或集中培训。定设备,有了以上两定以后,就可以进尸步对车间需用的设备进行核定,这要在查定设备能力的基础上结合任务目标作具体测算。由于实行“标准成本管理”以后要贯彻经济责任制,所以车间领导一般不愿留用低效陈旧设备或利用率低的高价进口设备,这就需要给车间一定的自主权,允许车间将多余设备上交,暂时不需用设备可以封存,封存期间,不计车间折旧。定消耗,所谓消耗,基本上都是半变动费用,包括动力、油料、燃料和其他辅料,工具、模具和其他低值易耗品,各项间接费用等。这些开支定额既可作为一个控制标准,亦可作为编制目标成本的依据。.
2、整顿生产计划,做到上下一本帐。前面已经谈到,在多品种多规格的机器制造企业里,厂部生产计划与车间、工段计划经常不一致。因为厂部计划不可能安排到零件,也不会考虑到哪一些同类零件可以组织在一起生产以减少准备终结时间,又有哪些零件可以组织轮番生产;可是在车间实际安排生产时就必须考虑这些问题,并根据工艺要求的生产路线使生产组织处于最佳状态。这就发生了上下计划不一致的问题。比如,厂部下达车间一百台生产任务,每台产品有十个部件,每个部件有二十个零件,这在车间计划里就成了二百种零件。车间为了平衡工种,提高效率,一般是按零件组织生产,而不是按台套组织生产,特别是对主导产品,车间可能在本计划月内生产其中的百分之六十,批量是二百台,另外百分之四十调用上月多余的零部件,而将本月多生产的一百种零件一百套,留到以后使用。这就给会计部门造成了很大困难,因为会计部门的成本核算是以厂部原工作令、原批量归集生产费用的,实际上的生产流转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车间把完工零件当‘筹码”,调节余缺,计划部门明知其中奥妙,因无有效控制手段,只能听之任之,会计部门则假帐真算,而且还要分析考核所谓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对此车间主任心中有数,根本不把成本考核放在眼里。所以在正式实行“标准成本管理”办法以前,必须先把生产计划管住,做到上下一本帐,把它纳人会计管理的轨道.
3、编制“产品零部件标准成本明细表,。在完成“四定”和查清车间流转在制品、多余半成品数量以后,就可以开始编制“产品零部件标准成本明细表,。首次编“产品零部件标准成本明细表”时,不能要求太高,但应求数据全面。因为:第一,定额不可能一次定的完全准确,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第二,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即使今天定准了,过一段时间又会发生变化。所以可以采用“搭架子,的方法,先把“零件标准成本明细表”编起来。实际上,编制此表是对定额管理、物资管理、计划管理等基础工作的整顿情况作一次检查,因为明细表中包括零件名称、本批需要量、本批交库量、本批投产量、工料费定额和每一个零件的标准成本等内容,基础工作未整顿好是编不出这种明细表的。只要有一种零件、一道工序、一项费用定额不全,就会反映出来,从而促使有关部门把定额填平补齐。这样实际上已经把从生产计划到成本核算的一段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各项管理工作纳人会计管理的轨道。
三、建立一个以会计管理为中心的信息循环体系,对各项基础工作进行监控和检查,不断促进基础工作的整顿和提高。“产品零部件标准成本明细表”编妥以后,要纳人厂部批准的正式计划,并与会计部门的分类帐挂钩,同时还要及时组织好信息反馈,使各项经济活动信息及时反馈到各有关部门。由于会计部门的成本卡上全面登记了各项定额,包括定额材料、定额工时和定额费用,因此,各项差异信息也必须反馈到会计部门。为了保证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并避免重复劳动,在整个的信息管理上可以采用“会统结合”的办法,即统计员按会计管理的要求分类和汇总信息,统计员已做的工作会计员不再重复,直接根据统计资料分析差异。具体做法可以成立一个“成本管理组”,把计划、统计、定额、会计等人员组织在一起,统一领导。统计数字直接在成本卡中反映,受成本卡控制,、如发现有统计数字不实等情况就会在成本中反映出来,这样可以反过来督促统计人员检查、改正。
材料、半成品、外部加工费等实际数与目标数发生差异时,亦要及时找出原因。这样就能把各项经济信息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在实践中,由于工时统计的正确性有所提高,定额修改亦有了科学依据。在工厂试行“标准成本管理”办法的头几个月里,定额部门要主动下车间不断修正定额,改变过去那种定额与实际差距过大,定额起不到控制与指导实践的状况。关于车间的小仓库和账外物资,以前虽然经常清理,但总是前清后有,实行“标准成本管理”办法以后,这种情况逐步消灭了。车间领导在小结中认为:“建立了‘标准成本管理’以后,对各项基础工作的检查有了一个标准,有了一个尺度,车间领导不但能通过会计信息了解生产全貌,而且能从中发现管理上的薄弱环节,有利于不断改进工作”。四、通过会计管理,落实横向贵任,进一步促进企业整顿。车间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以后,家底清楚了,各项管理工作健全了,但进而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横向管理上有不少薄弱环节,如车间与车间、车间与部门之间不协调。
还有车间认真控制了工、料、费定额以后,部门的责任就不能再向车间下推;如过去领料单实发数仓库可以用倒轧法自填,代写会计论文成本管起来以后就不行了;计划科过去下计划只作大数平衡,现在则需认真核对是否具备投产条件;等等。总之,基层车间的基础工作提高以后,会给横向管理部门带来许多新的课题,需要认真地逐个加以解决。会计管理的内容很多,从预算管理、成本控制,一直到产品服务等方面都有大量的工作可做。以上介绍的是会计管理用于基础工作整顿的一个侧面,仅仅是一次尝试,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