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强烈冲击着我国现行的会计体系。通过对我国会计发展史的简要回顾,以及会计制度改革历程的梳理,进一步明确了会计总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而发展。因此,要使我国现行的会计体系顺应时代潮流,更好地为现代化经济建设服务,分别从会计对象、会计目标、会计计量受到的冲击进行分析变得十分必要。结合世界经济变化的趋势及会计发展的特点,预测了未来经济环境变化下会计行业将会受到的影响,主要从会计目标和会计准则两方面加以探讨。在此基础上,思考实现我国会计与国际惯例更好融合的方法和途径,以更好的应对来自知识经济环境的冲击。代写会计论文
关键词:会计体系 会计目标 会计准则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on Accounting Development
Abstract:The existent accounting system in our country is violently impacted by the great changes of economic circumstances at home and abroad. Further, it's definite that the account always depend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environments, which can be seen from the brief review to accounting history and its reform course in our country. Therefore, it's quite necessary to analyze impacts on accounting objects, counting targets and quantity measurement, so that our system can keep up with the trend of the times to serve our modern economic construction better. Combined the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trends with accounting features, we boldly predict the influence on account from future economic changes focused on accounting objects and criterion mainly. On the basis of above, we consider how to integrate our country's account into international common practice for dealing with shock from knowledge-based economy.
Key words:Accounting system accounting objective accounting criterion
引言
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会计作为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其内容体系、报告方式、工作语言等各方面必然要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知识化”成为经济环境的基本特征,会计的计量手段、会计信息的传播方式等各方面必然向电子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代写会计论文
会计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会计总是依存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而发展的。而社会经济环境的巨大变革,必然对会计产生巨大的冲击和挑战。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我国的经济环境必然会发生较大的变化。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和完善,经济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
了解发达国家环境会计理论的发展,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会计理论与方法,具有深远的意义。
1 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变化史
我国的会计发展经历了原始记录计量、单式簿记和复式簿记三个主要的阶段。早在西周时代,我国就进入了单式簿记阶段,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会计工作组织系统和定期会计报表制度、专仓出纳制度、财物稽核制度等。东汉及以后,我国逐步形成了一套以“四柱清册”为核心的记账算账会计方法。进入12世纪后,南宋的“审计院”设置,以及明朝的“都察院制度”、财物出纳印信勘合制度、黄册制度等,都闪烁着中式会计的历史光辉。公元10世纪至15世纪中叶,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资本经济萌芽在沿海地区的出现,不仅以“四柱结算法”为核心的中式会计的方法体系建立完善,而且账房组织制度已经形成。明末清初还出现了以四柱为基础的“龙门账法”和“天地合账法”等记账方法。从15世纪中叶起,中国开始在政治、经济、文化及科学技术方面落后于西方国家,自此,中国的会计开始沦落。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会计在吸收西方会计精华的同时,不断改革创新,兼收并蓄,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1 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历程及其基本评论
中国企业会计制度作为中国现阶段会计规范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伴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环境的变化,经历了统一→细分→统一的过程,走过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
代写会计论文1.1.1 1949-1979年,曲折中向前发展
建国之初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新中国经济体制的产生阶段,它要求会计改革为经济恢复服务。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会计成为该体制运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按照其要求构建会计工作的基本模式。1950年7月1日起试行的《中央重工业部所属企业及经济结构统一会计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统一的会计制度。它的发布实施有效地规范了各类企业的会计行为,结束了会计核算方面混乱的局面。之后中央相关部门先后发布的《国营企业统一会计科目》《国营企业统一会计报表》和《国营企业决算报告编送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财务会计制度,初步形成了中国统一企业会计制度体系的雏型。
1952年底,针对当时国民经济结构的新变化,中共中央适时地提出“一体两翼”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明确提出“经济建设工作在整个国家生活中已经居于首要的地位”。而占相当大数量的由私营企业改造为公私合营的企业,由于受到机器简陋、工序不全和产品经营范围狭窄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会计核算的基础一般都比较差,若是按照财政部已经发布的会计制度组织核算,在业务上就难以达到规范要求。于是,以不同生产规模为标志的不同行业的会计制度就开始出台。“一五”时期所颁发的一系列标准会计制度和部分简易会计制度,如《国营工业企业统一会计科目及会计报表格式》、《私营企业会计制度》,适应了当时国民经济结构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要求。
1958年党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的“冒进”和“大跃进”思想占踞上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经济理念开始冲击经济管理领域,财政部提出了大权集中、小权分散、简化通俗会计制度的改革原则和三条基本方针,涌现出“无账会计”、“以单代账会计”等违背会计基本规律的现象,导致了企业会计职能部门形同虚设、会计反映和监督职能被大大地削弱、企业资金大量流失等严重后果。针对“大跃进”和“冒进”给国民经济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效应,党中央提出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在“工业七十条”和 “商业四十条”等经济运行基本法规出台的基础上,财政部与国家计委联合发布了《国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规程(草案)》等四个核心会计制度,标志着受到冲击的中国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得到部分恢复和重新规范。随后,在“四清”“五反”运动荡涤之下,再次构建了分行业、分规模企业会计制度体系的框架。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给全国人民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了深重灾难,企业会计制度体系也几近瘫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拨乱反正,使国民经济逐步摆脱了瘫痪和半瘫痪状态而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企业会计制度体系也开始步入全面恢复的新时期。
1.1.2 1979-1992年,局部借鉴国际惯例
十二大确立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经济建设上应当全面贯彻落实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立即迅速地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随着对外开放大门的打开,中外合资企业大量涌现。然而,我国企业当时实行以计划经济为背景的按所有制、分行业的会计制度, 特别是三段平衡式的资金平衡表,使得中外合资企业外方人员在会计核算和利用会计信息方面往往面临较大的困难,过于详细的成本报表也使得保守商业秘密成为困难,以致外方人员沿用本国会计惯例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财政部在恢复和重建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配套改革。代写会计论文
首先,是拓展会计制度体系的内容。国务院为了促使企业加强和改善成本管理、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于1984年3月颁发了《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以此为基础,财政部于1986年 12月颁发了《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以规范企业成本核算;此外,为了规范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行为,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革,国务院还于1985年4月颁发了《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上述会计制度的发布与实施,使中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与发展,开创了中国企业会计制度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其次,是加快涉外会计制度建设工作。外资企业的出现是对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一种突破,由于它的经营模式与国营企业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其会计核算要求也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营企业会计核算要求不同。为此,必须根据其特殊的经营方法和方式,结合其经营特点制定相应的会计核算制度。早在1979年底,财政部就已经着手制定中外合资企业会计制度的准备工作;1979年11月简析会计发展与经济环境关系1952年底,针对当时国民经济结构的新变化,中共中央适时地提出“一体两翼”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明确提出“经济建设工作在整个国家生活中已经居于首要的地位”。而占相当大数量的由私营企业改造为公私合营的企业,由于受到机器简陋、工序不全和产品经营范围狭窄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会计核算的基础一般都比较差,若是按照财政部已经发布的会计制度组织核算,在业务上就难以达到规范要求。于是,以不同生产规模为标志的不同行业的会计制度就开始出台。“一五”时期所颁发的一系列标准会计制度和部分简易会计制度,如《国营工业企业统一会计科目及会计报表格式》、《私营企业会计制度》,适应了当时国民经济结构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要求。#p#分页标题#e#
1958年党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的“冒进”和“大跃进”思想占踞上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经济理念开始冲击经济管理领域,财政部提出了大权集中、小权分散、简化通俗会计制度的改革原则和三条基本方针,涌现出“无账会计”、“以单代账会计”等违背会计基本规律的现象,导致了企业会计职能部门形同虚设、会计反映和监督职能被大大地削弱、企业资金大量流失等严重后果。针对“大跃进”和“冒进”给国民经济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效应,党中央提出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在“工业七十条”和 “商业四十条”等经济运行基本法规出台的基础上,财政部与国家计委联合发布了《国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规程(草案)》等四个核心会计制度,标志着受到冲击的中国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得到部分恢复和重新规范。随后,在“四清”“五反”运动荡涤之下,再次构建了分行业、分规模企业会计制度体系的框架。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给全国人民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了深重灾难,企业会计制度体系也几近瘫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拨乱反正,使国民经济逐步摆脱了瘫痪和半瘫痪状态而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企业会计制度体系也开始步入全面恢复的新时期。
1.1.2 1979-1992年,局部借鉴国际惯例代写会计论文
十二大确立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经济建设上应当全面贯彻落实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立即迅速地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随着对外开放大门的打开,中外合资企业大量涌现。然而,我国企业当时实行以计划经济为背景的按所有制、分行业的会计制度, 特别是三段平衡式的资金平衡表,使得中外合资企业外方人员在会计核算和利用会计信息方面往往面临较大的困难,过于详细的成本报表也使得保守商业秘密成为困难,以致外方人员沿用本国会计惯例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财政部在恢复和重建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配套改革。
首先,是拓展会计制度体系的内容。国务院为了促使企业加强和改善成本管理、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于1984年3月颁发了《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以此为基础,财政部于1986年 12月颁发了《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以规范企业成本核算;此外,为了规范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行为,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革,国务院还于1985年4月颁发了《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上述会计制度的发布与实施,使中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与发展,开创了中国企业会计制度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其次,是加快涉外会计制度建设工作。外资企业的出现是对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一种突破,由于它的经营模式与国营企业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其会计核算要求也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营企业会计核算要求不同。为此,必须根据其特殊的经营方法和方式,结合其经营特点制定相应的会计核算制度。早在1979年底,财政部就已经着手制定中外合资企业会计制度的准备工作;1979年11月,草拟了《关于中外合营工业企业财务会计问题的若干规定》;1983年3月制定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试行草案)》;1985年3月,正式发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应该承认,《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颁布和实施,对我国财务会计规范的全面改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也是我国会计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开端。代写会计论文
最后,是制定适应不同经营方式的企业会计制度。1988年10月,财政部相继颁发了《国营城市综合开发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对外承包企业会计制度》、《城镇商业企业会计制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等,1992年5月,财政部和体改委还联合发布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由此逐步形成了与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状况基本适应的具有多元化特征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的新格局。
1.1.3 1992-本世纪初,会计制度的中国特色与国际化
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谈话以后,我国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步伐。自1997年起,我国先后进行了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计划、投资、价格、流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与此相配套,企业会计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第一,配合新税制改革,制定实施新税制会计处理办法。为了配合我国财政税收制度的改革,规范企业税制改革的会计核算,根据有关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财政部先后制定发布了新税制的会计核算办法,具体包括《关于增值税会计处理的规定》、《关于消费税会计处理的规定》、《关于营业税会计处理的规定》以及《关于资源税会计处理的规定》等新税制会计核算办法。
第二,配合外汇体制改革,改进外币业务核算办法。为了促进我国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通知》。为适应外汇体制改革需要,规范企业外币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财政部于1994年2月制定发布了《关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后企业外币业务会计处理的规定》,并于同年7月发布了《关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后有关会计处理的补充规定》,就企业外币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作出了具体规定。
第三,适应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需要,先后制定发布了《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企业商品期货业务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国有企业试行破产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
第四,配合新修订《会计法》的实施,统一规范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和会计核算行为。新修订的《会计法》突出强调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的责任,以及进一步加强会计监督和完善会计核算规则。随后,国务院又发布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进行了严格的界定;对使用财务会计报告的部门和机构的行为也作了规定;对重大的会计政策、或有事项、关联交易、企业合并和分立、重大的投资融资活动等事项披露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落实《条例》的要求,财政部于2000年12月制定发布《企业会计制度》,暂在股份有限公司的范围内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在总结即存的会计制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规定了统一的确认和计量标准,基本上实现了我国会计核算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等国际会计惯例的充分协调。
1.1.4 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开创新纪元
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我国于2006年2月15日由财政部发布了新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其中基本会计准则根据1992年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进行的修 改,16项具体会计准则是在2005年前已经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完善,22项具体会计准则为全新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充分借鉴了国际 会计惯例,符合我国加入WTO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新会计准则体系的贯彻和实施,对于进一步规范我国的资本市场,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 质量,建立和完善企业制度,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内容,新会计准则体系由1个基本准则、38个具体准则和2个应有指南三个层次构成:
1、基本准则。基本会计准则的作用是“准则的准则”,对38个具体准则起着统驭和指导作用,具体会计准则应在基本会计准则规定的框架内,按照会计业务或事项的类别进行制定与执行。
2、具体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应根据基本会计准则的精神制定,用来指导企业各类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38项具体准则又具体规范三类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的处理。
3、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是根据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制定的,指导会计实务的操作的细则。主要解决在运用会计准则处理经济业务时所涉及的会计科目、账务处理、会计报表及其格式及其编制说明,类似于以前的会计制度。
第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特点,新会计准则体系有三个主要特点:
1、科学性。新会计准则体系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在两个 方面:在会计理念上,新会计准则体系比以往更加关注企业资产的质量、更加强调对企业资产负债表日财务状况进行真实公允地反映,更加强调企业的盈利模式和资 产的营运效率而不仅仅是营运效果,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在 结构方面,新会计准则体现由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体例合理,定义科学,表述清楚。整个准则体系,既体现了与国际会计 准则趋同,又考虑了中国的国情。#p#分页标题#e#
2、全面性。新会计准则体系从纵向看,是由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从横向看,38个具体会计准则和两个应用 指南基本上涵盖了各类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既有各类企业一般的、共同的会计业务处理规范,又有特殊行业和特殊业务的会计处理规范。有了这套新会计准则系 统,即使现在没有,将来可能出现的新会计业务,也可以根据基本会计准则进行判断和处理。
3、可操作性。从1992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起至2005年底,我国先后颁布了16个具体会计准则,期间有的具体会计准 则还进行了修订,如债务重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现金流量表等;企业会计制度也经历了从13个行业会计制度、股份公司会计制度和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统 一为三个企业会计制度,即《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还发布了《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一些补充规定,使得实际工作中的 会计人员刚刚熟悉旧规定的一些内容,又变动,无所适从的局面。对会计教学和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都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会计政策变更要调账、调表问题,增加了会计人员实务操作的难度,使得处理出来的会计信息由于经常调整,其严肃性也大 打折扣。新会计准则对这一现象作了彻底的改观。不仅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提供了一般原则指导,而且对如何运用会计准则提供了操作指南。由于 此次新会计准则体系出台,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思考和完善,其科学性有助于该准则的运用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性。
第三、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分析,新会计准则体系充分考虑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与趋同,绝大部分会计政策和方法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是一致的,总体上保持了两者之间较高程度的协调和趋同。但由于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不同的会计环境决定了各国的会计准则不可能与国际会计准则完全相同。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中一些先进、合理、科学、对各类信息使用者有用精华的基础上,适当考虑了中国的实际情况,保留了一些与国际准则之间的一些差异。主要体现在:1、公允价值的采纳;2、在对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面。3、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4、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
1.2 我国会计行业逐步实现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我国的国际经济交往越来越多。而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必然要求我国会计行业与国际惯例接轨。否则,对外经济交往就会受到严重阻碍。
1.2.1 时代矛盾凸现,变革亟待深化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和非国有经济的迅猛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格局。特别加入WTO后,上市公司、跨国集团、外资企业和出口导向型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在这种新的经济形势下,继续沿用分行业、分所有制的会计制度,将难以满足政府以外的其他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对经济运行机制进行变革,而企业资金来源的多渠道和利益分配的多元化,对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和会计管理体制均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在企业会计制度上体现出三个方面突出问题:第一,是所实行的分行业、分所有制和分部门的企业会计制度,造成不同部门和不同所有制企业在会计方法、会计政策和会计报告体系上的不统一和不可比;第二,是由于当时纷纷出现的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的联营企业、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等多种经营形式,使只能适应单一所有制和单一经营形式的企业会计制度无法对新的经济形式和经济活动进行全面有效的会计核算;第三,是所实行的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同国际通行惯例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不仅影响了会计工作的对外交流,而且影响吸收外资和国际贷款。在这样的情况下,尽快地将中国企业会计制度体系与国际通行的会计业务处理惯例相协调,逐渐成为会计理论学术界与会计管理实务界的共识。经过近五年的酝酿、讨论和专门研究,确定了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基本任务,即按照市场经济对会计核算的要求,制定既符合国情、又同国际会计通行惯例相接轨的会计准则,以此作为制定会计核算制度和组织会计核算的基本规范,按照统一、规范、必须和精简的原则来改革会计报表体系,在改革行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之上,拟定格式统一、指标科学、口径一致、内容稳定的行业会计报表体系,以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企业微观经营管理的需要。从此,拉开了对中国企业会计制度体系第三次全面改革的大幕。
1.2.2 改革全面推进,体系日趋完善
从1992年开始,中国的会计制度改革进入了全新阶段,即真正意义上的模式转换阶段。配合会计准则的发布和实施,1992年底,财政部发布了涉及8大行业的13个会计制度。在此之前,1992年5月和6月分别发布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这些会计制度初步实现了会计规范体系的模式性转换,在许多方面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如统一采用了借贷记账法记账;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会计报表体系;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制造成本法;在会计政策选择上允许企业采用谨慎性原则等。
随着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步伐的加快,股份公司大量出现。为适应以股权多元化为特征的股份公司对会计核算规范化的要求,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且与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相一致,1998年1月财政部又发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替代了原来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新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使谨慎性原则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运用,如扩大了公司坏账准备金提取方面的选择空间,期末存货计价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原则,投资和收益的确认更为稳健等。所有这些改革,适应了市场经济环境变化对企业会计核算的新要求。
为了进一步规制企业会计核算行为,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和可比性,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又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先在股份制企业实施,同时也鼓励其他企业实施。这将有助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更有效地监督国有资产的使用和运作,促使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同时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企业逐步走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道路。
2000年以后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为了实现我国会计处理规范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和我国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使真正拥有能够与其他国家沟通的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财政部于2006年公布38个具体会计准则和1个基本准则,之后又于2007年和2008年先后公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和《企业会计准 则第2号》,2009年又公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征求意见)。2008年,财政部重新修订并出版了《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对2006年的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进行了完善。新会计准则体系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惯例,符合我国加入WTO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新会计准则体系的贯彻和实施,对于进一步规范我国的资本市场,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建立和完善企业制度,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在1993-2009年16年的时间内,中国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经过不断地调整与充实,基本上形成了由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行业会计制度→专门会计制度→专项会计业务处理规定所构成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初步实现了中国企业会计制度在与国际通行惯例相协调这一基本目标下的根本变革。
2 在社会经济发生变化环境下我国会计行业的影响
环境指会计周围所处的各种条件与状况。会计环境究竟包括哪些方面,不同人有不同认识。有人认 为,会计的环境分为社会文化环境、环境、环境、经济环境与环境。有人认为,会计的社会环境分为政治法律环境、教育文化环境、经济环境。还有人认为,能够对 会计产生的环境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法律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教育因素、传统因素、因素、环境因素、会计主体因素和会计学科的相关学科因素 等。在会计环境的各种因素中,有些是主要的因素,有些是次要的因素,从各种因素对会计的影响来,我们认为主要的环境因素是政治环境因素、法律环境因素、经 济环境因素、科技环境因素和管理环境因素。
2.1政治环境因素及其对会计发展变化的影响
一国的政治环境包括政治体制、政治路线、政治思想和政治领导。它们对会计的影响多数情况下是间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任何一种政治 制度下的统治阶层,都需要利用会计处理经济利益关系,这就必然使会计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和社会属性;2.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体制,对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具有推动或阻碍作用,政治体制的改革,势必会引起会计赖以生存的经济环境发生变化,进而使会计的各方面发生相应变化;3.不同政治环境下的民主理财程度不 同,群众监督制度不同,对会计信息公开程度的要求也不同。#p#分页标题#e#
2.2法律环境因素及其对会计发展变化的影响
不同的政治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法律模式。世界上基本可以分为大陆法系与海洋法系两大法律体系。不同的法系产生于不同的社会发展背景,并以不同方式作用于会计领域。
2.3经济环境及其对会计发展变化的影响
经济环境是对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调控方式、证券市场发育程度以及物价变动水平等具体因素的抽象概括,它是影响会计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
2.3.1从经济体制看
目前世界范围内基本可以分为竞争型市场经济、计划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社会型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几 种体制,不同的经济体制形成了不同的会计目标、管理方式、会计规范、会计监督等模式,所以研究会计及其发展变化,首先要研究会计所处的经济体制,其次要把 握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方向及,由此才能抓住会计的实质,理解会计、掌握会计,并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发展会计,使会计与时俱进,促进其在资源配置、提高效益 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3.2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
其对会计实践领域的宽窄、理论研究的深浅、规范体系的完善等都有不同影响。一般地讲,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会计的认识就越加科学,会计的各方面工作就越加完善。
2.3.3从经济调控方式看
经济调控方式取决于政治体制与法律体系,高度集权的政治与法律体系下,经济调控方式一般也采纳集权方式,从会计规范的制定和 实施,对会计及其人员的管理及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都比较强硬与统一;市场化程度高的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调控力度一般较弱,主要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实 现各种调控,政府的干预较小,反映在会计上,就是规范制定与管理呈协会型,鼓励企业自行选择会计政策,会计主要服务对象定位于广大社会公众。
2.3.4从证券市场发育程度看
发达的证券市场,要求会计信息披露充分、及时,而且决定了会计服务对象主要为广大投资者和债权人;处于发展初期的证券市场,对会计信息披露要求较弱,会计目标主要确定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服务。
3对未来会计发展趋势探索
21世纪的中国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一方面是经济的突飞猛进,另一方面是社会体制的日趋完善。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这个多变的世界给予的挑 战: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全球一体化以及法制思想的日益深入人心。因此, 我们必须“不拘一格”才能在这样多变环境中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会计活动作为对生产经 营活动进行核算、监督、分析、预测与决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面临着相应的变革。
3.1网络化
20世纪中后期,IT技术,特别是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广泛应用,使人类从工业经济时代跨入到信息经济时代,会计活动作为对生产经营 活动进行核算、监督、分析、预测与决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实现其网络化的结构转变,才能适应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
3.2绿色化
绿色化是会计在”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必然要求。如果说中国发展历史的过去二十年是“重效率”的二十年,那么未来则是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时 代,这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所决定的.会计活动作为社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顺应这种趋势,体现其社会责任,这就要求实现会计行业的“绿色化”。 这里所说得“绿色化”并不能等同于传统的“绿色会计”的概念。后者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 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于报告,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为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即环境会计。而“绿色化”泛指从会计信息报送者到会计信 息监督者最后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这样一个会计信息循环的过程与社会责任挂钩,从而保证会计信息循环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运行,其范围包含“绿色会计”, 更涉及到评价、监管等其它方面。这种“绿色化”的要求,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出现的,是一种对人文价值的回顾。
3.2.1监管绿色化
监管绿色化应从三个方面得以实现:以社会责任为准绳,以法律法规为武器,以网络科技为手段。由于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不 会全面、如实地披露对环境资源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因此这里的监管主要是指社会监督和政府管理。以社会责任为准绳,是要求会计主体和监管主体的目标是一致 的,即都以实现社会责任为原则,并以此为评判依据。以法律法规为武器,是指从法律层次约束企业财务部门及会计从业人员,从而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这就要求有 完善的会计法律体系,而我国目前会计法律法规极不健全,会计信息失真存在于各行各业,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方面问题:(1)会计法制的设计制定本身存在缺 陷;(1)会计法制的执行主体存在缺陷;(3)会计法制的惩治力度存在缺陷;(4)会计法制的时效性存在缺陷。因此,加强会计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会计法 律法规体系,创造良好的外部法制环境必定是未来会计建设的重中之中。只有依靠强制力的法律手段来约束会计行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会计工作秩序混乱的问题和 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保证会计信息的有效性于合法性。以网络科技为手段是指监管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化平台,对企业会计工作实施全面的,全 程的监督。这方面主要依赖会计网络化的实现程度,即在充分实现会计网络化的前提下,监管部门使用专门权限进入交互式会计信息平台对企业会计工作实施实时监 督和抽查以提高会计监督的效率和效果。
3.2.2披露与评价绿色化
披露绿色化要求企业在披露其财务报表时,除了披露传统会计报表的信息外还应附加环境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的内容,并 对其在报表中的披露方式予以统一规范,增加企业间的横向可比性,避免披露方式不统一而造成的企业责任划分不清和报表阅读者的不便。披露时,必须兼顾其社会 性、客观真实性、一致性,并作充分揭示。其披露内容可包括:(1)企业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贡献;(2)企业对社会福利的贡献;(3)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 的贡献;(4)企业在提供令顾客满意产品和服务方面的贡献等,从而真正从会计报表层次实现会计信息“绿色化”。评价绿色化是与披露绿色化是相对应的概念, 即站在财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从上述各方面对企业披露的财务信息进行评价。两者主体不同,重心、方法、标准皆相同。
3.2.3会计教育绿色化
会计教育绿色化是指在未来的会计教育工作中必须全面提高财会人员的整体素质,因为随着经济程度的发展和“绿色会计”“网络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等概念 的引入,会计行业必将走向多学科交差的应用科学领域,就现阶段的国内大多数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而言,显然远远不够。所以,未来会计教育重心必将是道德素质 教育和多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双管齐下:只有狠抓道德素质教育,才能使社会责任,环境保护等观念深入会计从业人员思想,从而落实到会计实践当中;只有重视多学 科专业知识技能,才能使未来会计从业人员有足够的会计执业能力以适应未来会计核算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另外,除了会计人员本身的教育外,还应在全社会普及相 关知识,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培养国民社会责任与环保意识,为会计行业的改革与发展作好思想保障。
结论
以知识经济为基础、全球经济一体化为特征的社会经济环境的新变化,使会计赖以存在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必然会对会计行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冲击。本文纵观我国会计发展史,以及不同时期我国会计制度的重大改革,并根据当时的国情做出了精要的评论,从而强化了会计总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而发展这一观点。然后,重点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会计体系上如何与时俱,如何进行制度完善,体制创新,如何积极与国际会计体系接轨等几个侧面予以详解。以此为例,说明当前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会计目标、会计对象、会计计量三个方面的冲击。结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进一步预测了未来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会计发展的影响,从而得出国际化,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会计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那么,如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尽快实现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更好地融入国际惯例,将成为我们今后要致力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常青.中国会计思想发展史[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05-01.
[2] 孙铮,贺建刚.中国会计研究发展:基于改革开放三十年视角[J].《会计研究》,2008,07:8-10.
[3] 杨天来.新中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及动因浅析[J].2007-06-10.
[4] 杨时展.1949-1992年中国会计制度的演进[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69.
[5] 胡寄窗.《新中国经济思想史纲要》[C].见:谈敏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p#分页标题#e#
[6] 薛云奎.会计大趋势—种系统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1999.
[7] 陈毓圭.中国会计发展展望[J].会计研究,1999,(10).
[8] 王瑞华.国际会计准则的新趋势—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目前研究的项目及启参考文献
[1] 刘常青.中国会计思想发展史[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05-01.
[2] 孙铮,贺建刚.中国会计研究发展:基于改革开放三十年视角[J].《会计研究》,2008,07:8-10.
[3] 杨天来.新中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及动因浅析[J].2007-06-10.
[4] 杨时展.1949-1992年中国会计制度的演进[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69.
[5] 胡寄窗.《新中国经济思想史纲要》[C].见:谈敏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6] 薛云奎.会计大趋势—种系统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1999.
[7] 陈毓圭.中国会计发展展望[J].会计研究,1999,(10).
[8] 王瑞华.国际会计准则的新趋势—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目前研究的项目及启示[J].财务与会计,2004,(1).
[9] 初一.新会计准则凸现八大变革[N].上海证券报.2006-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