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论文专区:简析企业竞争优势与管理会计应用的关系
摘要:企业竞争优势是指企业在与同行企业的竞争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一种优势,通过这种优势,企业可以获得超过本行业正常收益率的回报。自从企业竞争优势的概念被提出以来,产业界和学术界从未间断对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探讨。
关键词:竞争优势 管理会计 外部环境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最初对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研究是对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后来又转向研究企业的内部要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而现在开始将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结合起来探索竞争优势的新来源。无论是企业竞争优势外生论还是内生论,都只是企业竞争优势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的一部分,它们显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一些片面性,并且研究问题的角度也是基于某些特定的竞争优势形态,缺乏发展和联系的眼光。笔者认为,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不仅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对管理会计思想的发展以及建立以核心能力培植为主的管理会计新框架具有重要的启示。探究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应该坚持综合的、动态的和发展的观点,才能真正认识到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内涵。
一、企业竞争优势的外生论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问题所做的研究,按照考察重点的不同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的方向:外生论和内生论。前者强调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外部,它着重于考察企业所处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认为企业应主要通过对外部环境中出现的机会的把握来获得竞争优势。后者则强调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内部,它侧重于考察企业内部的实力和弱点,认为企业内部特征与竞争优势的联系更为紧密。在早期,企业竞争优势的外生论具有更强的理论说服力,这种观点尤其反映在新古典经济学和战略管理理论中。
1·经济学中的竞争优势外生论新古典经济学将企业视为一个“黑箱”,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下,企业都是同质的,无所谓竞争优势而言。但是在现实中,不同企业之间存在盈利差异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了对此做出解释,新古典经济学修正了过去的假设,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假设下重新分析行业市场,并将企业的盈利差异归结于企业所处的市场结构和市场机会,例如,产业内存在的进入和退出障碍、政府的保护和干涉措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利润水平等都影响着企业的盈利能力。通过考察同一行业中市场结构与企业行为、企业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哈佛大学的Masson和Bain提出了SCP范式(Structure Conduct Performance),认为企业的绩效差异是由于企业处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中,这些市场环境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种种行为,并进一步导致了不同的企业绩效。这种由企业之外的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绩效的观点是企业竞争优势外生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2·战略管理理论中的竞争优势外生论从研究企业竞争战略的角度,学者们对企业的内部实力和弱点、企业在外部环境中所面对的机会和威胁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提出了SWOT矩阵,认为在不同的环境下企业要制定相应的战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以哈佛大学的Porter为代表提出的竞争战略理论取得了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地位。竞争战略理论认为,企业战略的核心就是获得竞争优势,而影响竞争优势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产业选择问题,即由产业长期盈利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决定的产业吸引力。并非所有的产业都提供均等的长期盈利机会,产业固有的盈利能力是决定该产业中某个企业盈利能力的首要和根本因素。另一个是企业在产业中所处的相对竞争地位。在大多数产业中,不论其产业平均盈利能力如何,总有一些企业要比其它企业获利更多。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共同决定了企业战略的选择,因而企业制定战略首先从产业分析开始。Porter等人在企业的产业结构分析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开发了一批适用于分析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的工具,如五种竞争作用力分析模型、产业结构与战略机会关系模型等。战略管理理论强调从产业分析开始制定企业战略,其中的产业分析基本上就是市场结构分析,企业战略制定过程实质上是市场定位过程,因此,Porter的竞争战略理论就是将Masson和Bain提出的以SCP范式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企业战略管理领域,在企业层次上加以实际应用。 并且,它们都是一个隐含的假定,即对于特定的行业而言,该行业中所有的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结构、市场机会等在客观上是同质的。
二、企业竞争优势的内生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早期的一些实证研究结果引起了人们对企业竞争优势外生论的质疑。此后,研究人员开始将目光投向企业的内部,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关于企业竞争优势内生的理论,如企业资源观、企业能力观、企业知识观等。这些理论都认为,尽管企业外部的市场结构和市场机会对企业竞争优势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相比而言,企业内部条件对于其获得竞争优势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竞争优势的价值链观尽管竞争战略理论主要是对产业结构和竞争者行为进行分析,寻找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但是该理论毫不回避对企业内部活动的关注。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Porter明确提出企业的价值链活动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来源。他将企业视为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其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而每一项企业活动就是一种价值链。价值链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是涉及产品的物质创造及其销售、转移给买方和售后服务的活动,包括企业的内部后勤、生产经营、外部后勤、市场营销、服务五项活动,辅助活动是辅助基本活动并通过提供外购投入、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各种企业范围的职能和相互支持,包括企业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活动、采购等。简而言之,价值链活动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各种相互分离活动的组成。价值链活动既包含单纯的企业内部活动(如内部后勤、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也包括了企业与外部环境、企业之间的相关活动(如采购、市场营销、技术开发活动等)。每一种价值链活动与经济效果的结合程度,都决定了该企业在成本方面的相对竞争能力高低,从而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尽管价值链概念只是从企业活动的角度来认识企业的竞争优势,并没有深入研究企业的内部要素,但是相对企业竞争优势外生论来说,它开始试图解构企业这个“黑箱”,将其分拆为更为基本的企业活动,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跨越了。
2·竞争优势的资源观真正从企业内部要素上探究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理论始于企业资源观。企业资源观首创于1984年,以Wernerfelt在《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的《企业资源基础论》一文为标志,经过后来许多学者们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一种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企业资源观的主要观点是:第一,外部市场结构和市场机会对企业的竞争优势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它们并不是决定性因素。第二,企业是异质的,企业的异质性来源于企业所拥有的独特的、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而这恰恰就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第三,并不是所有的企业资源都可以作为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只有那些关键资源才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并且只有满足下面四个特征的资源才是关键资源:有价值、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但是通过关键资源来建立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观点也受到了挑战。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人们的消费偏好日趋分散使得关键资源被替代的危险越来越大;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关键资源越来越容易模仿。例如企业通过掌握某种形式的关键技术开发了某种产品在市场上投入,其竞争对手往往通过反求工程等手段获取其中的关键技术,从而对该产品进行模仿。由于关键资源的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性不是永恒的,许多学者希望找到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真正来源。
3·竞争优势的能力观有一些研究者提出隐藏在资源背后的企业配置、开发和保护资源的能力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深层次来源。由于企业资源这一层被剥离,人们对竞争优势来源的认识又前进了一步,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由具体的资源拥有量演变成抽象的资源使用效率,由此产生了企业能力观。Penrose(1959)对企业的核心能力进行了最早的阐述,她认为企业能有效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就是其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核心能力。此后,其他研究人员陆续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扩展。从其发展历程来看,企业能力观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是核心能力观点,另一种是整体能力观点。两种观点都强调企业内部行为和过程中体现的特有能力,但是前者注重企业价值链中的部分关键优势,而后者则强调价值链的整体优势,并且对前者的理论论述更多一些。企业能力观继承了企业资源观的许多论点,但是两者之间仍然存在区别。第一,企业能力观认为企业不应该看成不同业务的组合,而应该看成一个存在于业务组合背后的、更深层次的核心能力的组合,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集合体。第二,企业能力观虽然也强调企业内部要素在获取竞争优势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它认为只有业务层次上的核心能力才是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要想获得持久竞争优势,就必须在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三个层次上参与竞争。总的来说,企业能力观可以看成是企业资源观的扩展和动态演化。企业能力观仍然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由于核心能力就像企业的无形资产一样不以实物的形式存在,因此到目前为止对于到底什么是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如何识别它的核心能力、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配置、开发和保护资源的能力等问题还没有达成共识。#p#分页标题#e#
4·竞争优势的知识观研究表明,隐藏在企业背后并决定企业能力的是企业所掌握的知识,在企业的整个资源体系中,知识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战略性资源,是产生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因此企业知识观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知识被视为企业竞争优势重要来源的原因如下:第一,知识不同于那些容易从外部市场购买的传统资源。企业知识观提出,企业是特定知识的集合体,每一个企业的知识存量都是独特的、难以模仿的,并且也无法从外部市场购买到。第二,企业知识的产生具有路径依赖性和历史依赖性,为了获得类似的知识,企业的竞争对手必须在类似的环境中通过类似的体验才能获得,这不仅费时而且费用昂贵。第三,企业当前的知识存量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企业发现未来的机会和配置资源的方法,同时也决定了企业内部各种资源效能的发挥程度。第四,与企业知识密切相关的认知能力还决定了企业的知识积累,从而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知识观是在不断探讨企业核心能力的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它秉承了企业资源观、能力观的主要观点,是对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深化,但是这三种理论都有一个明显的不足,就是它们在研究过程以静态的眼光来审视企业竞争优势,不仅使得它们在探究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问题上亦步亦趋,同时在回答企业如何获得持久竞争优势方面得不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5·竞争优势的组织学习观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内外部环境中都有大量的知识被创造出来,充分地学习这些知识并在生产实践中将其运用到企业运作中,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许多文献提出比别人学得更快的能力———组织学习———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认为企业不断学习、适应、提高其技能的能力是其竞争成功的关键。企业竞争优势的组织学习观认为,知识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只有动态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才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企业能力观提出企业核心能力来自于组织内部的集体学习,来自于经验规范和价值观的传递,来自于组织成员的相互交流,这已经蕴含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动态发展特征。企业知识观认为,知识是认知学习的基础,学习能力是开拓新的竞争优势的根本。因此,从企业能力观、知识观中脱胎出来以后,组织学习观成为一种重要的探究企业竞争优势的理论。组织学习观在企业竞争优势内生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原因有二。
第一,它找到了企业竞争优势的物质载体———知识这一关键资源,而不是笼统地、或者抽象地将企业竞争优势归结于企业的某些资源或某项能力。
第二,它回答了如何获取企业竞争优势的问题,认为只有学会如何应用所拥有的知识和以多快的速度获取知识,即学习能力,才是真正的企业持久竞争优势。尽管企业拥有的知识是静态的,但是企业的学习过程是动态的。可以说,组织学习观是企业竞争优势内生论发展的高级阶段。
三、企业竞争优势的新来源———战略网络观企业竞争优势外生论和内生论都是以企业为基本的分析单元,寻找一系列的竞争优势的来源。但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剧变,企业的竞争优势不再是单个企业拥有的关键资源或核心能力,而是企业合作所带来的整体优势。因此,以企业网络为基本的分析单元来探索竞争优势更具有现实意义,在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下,单个企业的竞争已经转变为企业所处的联盟网络之间的竞争,企业所在的网络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不同企业存在经营和盈利能力差异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企业处在不同的网络中。在这种情况下,学者们认为战略网络(企业网络)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真正来源。并将企业战略网络定义为包含了企业与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以及其它组织之间一系列横向和纵向的联系———而这些关系可以跨越不同的产业和国家,并产生不易模仿、替代的价值,且可以当作获得不易模仿的企业资源和能力的一种工具。具体来说有三点:
第一,企业所处的战略网络是一种不可模仿的关键资源,这种资源也包括管理联盟网络的能力。企业获得这些关键资源,须要加入特定的网络,并且要经过一定的时间。
第二,战略网络可以为企业提供伙伴企业的关键资源,通过形成战略联盟,新企业可以获得对其成功非常重要的战略上、技术上、业务上的隐性知识,从而提高其早期绩效,进而改善其社会地位和认可度,从而提高该企业对顾客和其它联盟伙伴的吸引力。
第三,战略网络是具有不同核心能力的企业联合,这种联合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而且可以获得伙伴企业的关键技能、实现优势互补,同时,战略网络还具有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优势,因此战略网络所产生的价值远远超过单个企业创造价值的简单累加。基于这三种原因,战略网络为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战略网络是当前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重点和焦点,是目前为止企业竞争优势来源发展的最高阶段。相对过去若干种企业竞争优势理论,战略网络观拥有更强的理论说服力。第一,战略网络既考虑了企业外部竞争环境分析又考虑内部的资源分析,是一种新的全面的企业理论。第二,战略网络观强调企业隐性知识的互补和联合。在企业层次上,隐性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在网络层次上,对关键技能、隐性知识的学习是战略网络的研究主题,而这恰恰又是企业知识观没有强调的。第三,战略网络观坚持竞争优势动态发展的观点,认为从外部获取的知识要远远超过企业靠自身实力开发的那一部分,战略网络观拓展了学习的范围和学习的能力。
四、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理论演进的特点及对管理会计的启示从其历史演进过程中可以看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理论是在现实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成熟的,尽管这种发展过程是漫长的、曲折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基本规律。第一,对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探究遵循了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规律。从战略管理理论的内容来看,战略管理理论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即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战略是一个计划、分析的过程)———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产业结构的分析)———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核心能力的构建、维护与产业环境分析相结合)———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企业间的合作,创建优势互补的企业有机群体)。同样,研究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理论也经历了一个类似的过程,即关注企业外部(市场环境分析)———关注企业内部(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知识、学习能力等)———将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相结合(战略网络观)。第二,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态趋向具体化。企业间盈利能力的不同是由于企业具有不同的竞争优势,而企业竞争优势的表现形态一直是该领域内研究的重要问题。比较而言,企业知识观、组织学习观、战略网络观揭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某些具体的、甚至物质化的东西,如隐性知识、关键技能,从而拥有更强的解释力。第三,研究方法从静态观、片面观向动态观、综合观发展。
企业竞争优势外生论和内生论中的资源观、能力观、知识观,只关注企业的某些资源和能力,却忽视了企业竞争优势是动态变化的,也因此得到一些片面的结论。而战略网络观结合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提出企业竞争优势的动态发展观,成为目前企业该领域的主要理论。通过研究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演进路径可以发现,其演进过程与管理会计主题的发展基本上是一致的(胡玉明,2001)。20世纪80年代以前,管理会计(包括执行性管理会计和决策性管理会计)都是围绕着企业“效率”开展的,其主要目的是服务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进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高新技术蓬勃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管理会计又致力于如何为优化企业价值链和价值增值服务。而在后期的九十年代,管理会计的主题开始转向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上,管理会计搜集信息的任务从管理会计人员转移到适应这些信息的使用者身上,保证了企业能及时搜集到相关信息并据此做出反应。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和知识化的特征日益明显,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比利润更重要的是市场份额,是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管理会计的发展又转移到为企业核心能力的诊断、分析、培植和提升服务(如出现了综合业绩评价制度),从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开始,分析企业是否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下具备核心产品,然后对企业的核心能力进行评估。因此,通过企业竞争优势根源演进的分析,可以预测研究管理会计思想和主题的发展趋势,并为建立管理会计新框架提供重要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