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财务会计报告应披露的信息
摘要:进入 21 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加入WTO,企业的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现有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因滞后于环境的变化而显示出了它的缺陷与不足。如:财务报告只注重历史不注重未来,只注重货币性信息而忽视非货币性信息,只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结果而不反映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弊端,正日益深刻地影响着财务报告的相关性。财务报告存在的基础之一就是有用性,即为与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或有利害关系的利益集团提供有用的信息。如果财务报告无法为这些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那么,财务报表存在的合理性就必然受到质疑。笔者认为要提高财务报告内容的有效性,必须重点增加披露以下几个方面的会计信息。
关键词:财务会计,报告
一、知识资本信息。
知识经济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要素就是知识。未来企业的竞争将不再单纯是企业物质财富、企业规模大小的竞争,而是拥有的知识资本在质与量方面的全面竞争。把信息披露重点放在存货、机器设备等实物资产上的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已日益显示出来,这主要表现在实物性资产价值量的大小与企业创造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减弱,甚至与企业现行市场价值之间的相关性也减少。由于知识资本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财务报告中应该反映知识资本信息。知识资本信息主要包括企业无形资产信息和人力资本信息、人力资源信息等。企业无形资产指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先进技术、专利、品牌价值、商誉等,在不能准确计量列入报表的情况下,应通过其他方式披露有关信息。传统财务报告既不反映人力资源的价值,也不反映人力资本,从而低估了企业资产总额,忽视了劳动者对企业的经济贡献。因而未来财务报告中应充分揭示和披露人力资源这项企业十分重要的资产及其有关的权益和费用。解决对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除了需要深入研究人力资源计量的理论和方法,还进一步涉及到人力资本的确认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利益分配等问题,具有很大的难度。
二、 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收益和风险信息。
随着金融创新,诸如期货、期权之类没有实际交易而仅是未来经济利益的权利或义务的衍生金融工具种类日益增多。一些银行、证券公司近年来推出了一批新“组合”的衍生工具,像“封顶、保底”、“加固”、“互换期权”、“汇价幅度期汇”等。这类衍生金融工具可能会引起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的剧变。金融工具创新呼唤财务会计报告的创新。如不对这类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加以披露,将对财务报告使用者构成了潜在风险,极有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使用者在投资和信贷方面的决策失误。虽然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尚不成熟,衍生金融工具尚不多见,对企业的影响还不大,但我们也应该及早着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以配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反映企业衍生金融工具的数量、价值、风险、未来收益可能性,将是财务报告反映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股东权益稀释方面的信息。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股东十分关心股票的市场价值。由于公司股票的账面价值往往与股票的市场价值存在着较大差异,且都是股票市价高于股票账面价值(这种情况在我国的 A 股市场上特别明显),这就给公司经营者提供了通过权益交换方式来增加利润的机会。比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可以通过降低转换价格的方式来降低债券利息,因利息率降低而减少的利息费用就转化为企业利润,使企业利润增加。但另一方面转换价格低于股票市价的差额则会导致原股东权益的稀释,使原股东蒙受损失。因此,可以说,公司这种利润增加是建立在对原股东权益稀释基础上的。这究竟是对公司原股东有利还是无利,在现行财务会计中并没有反映。它所反映的只是因利息费用减少而增加的利润,而将原股东权益稀释的核算排除在外。这必然会误导投资者对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的行为加以肯定,从而容易作出有损自身经济利益的决策。因此,财务报告在这方面有必要加以改进,提供股东权益稀释方面的信息。四、企业全面收益的信息。会计收益是指来自于企业报告期间交易的已实现收入和相应费用间的差额,其确认必须遵循实现原则。传统收益对那些由于市场价格或预期价格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未实现收益不予确认,这使收益表无法如实反映企业本期间的全部收益;而且将未实现增值置于收益计算之外,使收益计算缺乏逻辑上的一致性,导致以后出售资产所获得的收益与相关成本进行了错误的配比。在经济活动相对简单、币值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传统的会计收益与全面收益差异不大,财务报告的使用者用传统收益也可作出较为正确的决策。但随着经济活动的复杂化,币值变化频繁,以上两种收益的差异日益扩大。这样,如用传统的会计收益作为基础进行决策,就有可能作出错误的决策。全面收益定义为:某一主体在报告期间内,除与业主间的交易(股东投资、股利分配)外,由于一切原因所导致的权益(净资产)的增减变动。由此全面收益应分为两部分:已确认且已实现的净收益和已确认但未实现的其他利得及损失。如未实现的财产重估盈余、未实现商业投资利得(损失)等。在我国,企业披露全面收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因为:
(1)我国的资产市值变化大,一些企业,特别是老企业,持有资产的现实价值与会计资产账面价值相差甚为悬殊,这种差异必然是一种预期损益,将它揭示出来可以更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收益状况,有利于投资者和信贷人的决策。
(2)可以有效地遏制企业操纵利润。将未确认的利得或损失通过诸如资产置换等方法转变为本期损益是最常见的操纵利润的方法,如果采用了全面收益报告,就能从根本上杜绝用这种方法操纵利润的可能性,从而使会计信息更真实。
全面业绩报告对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选择以下处理方法:
(1)扩充收益表,以包括财务业绩的所有项目;
(2)单独编制全面收益表,作为传统收益表的补充;
(3)同权益变动表合并,共同报告全面收益的各项组成部分。
五、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信息。
现行企业财务报告的服务主体主要是投资者和债权人,所披露的内容主要是与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投资和信贷决策相关的盈利能力与财务状况,在这些报表中不能反映企业对社会的真实贡献额,即企业所提供的增值额或增加值,更不能反映贡献额的分配状况。在政治经济日趋民主化的今天,传统财务报告在这方面的不足之处,日益凸现。
第一,货币资本的支配力逐渐减弱,人力、知识资本的贡献比例却日趋增长,这就要求财务报告要为这些信息使用者服务;
第二,政治经济民主化的趋势要求货币资本的支配者公布企业对社会的贡献额以及贡献额的分配,以利于社会对企业的监督;
第三,公布企业对社会的真实贡献额及其分配状况,有利于协调劳资双方、各种资本供应者,以及企业与社会、政府的关系,从而在化解利益分配中的矛盾、增加利益创造中的合力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第四,国家了解企业对社会的真实贡献,有利于国家科学地制订宏观调控措施,促进经济的发展。因为如此,世界各国相继把增值表作为继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之后的第四会计报表。我国应抓紧研究“增值表”的理论及其编制方法,出台相关准则,尽早将“增值表”纳入我国财务报告体系之内。
六、企业消耗自然资源和对环境影响的信息。
企业既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又是自然资源的消耗者和环境的主要污染者,它与环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财务报告应披露公司的运营对资源的消耗和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的有关信息。现在有相当多的激励措施,鼓励公司采取控制污染、使用再生资源、选用可更新物质,以及发展循环经济和生产环保产品等保护环境方式。研究表明,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热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影响公司经营:一方面,公司可能会为自己的行为遭受直接的损失,比如他们可能受法律规定性或推定性的强迫而支付弥补环境损失的费用;或者当他们引起污染时,他们不得不支付额外的税收或遭受财务惩罚。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实体被确信引起了环境污染或有其他不道德的行为,它一定会引起相当多的公众敌意,这将导致顾客的减少。相反,积极方面可能是:一个实体如果有“绿色”的形象,就有可能吸引更多的顾客,这也就是现在为什么会有很多商品都打上环保品牌的原因。了解因环境因素而产生的或有负债、治理污染的成本、资产价值的贬值和其他环境风险损失等影响企业发展方面的信息,有利于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等做出正确的决策。现行财务会计忽视了对这方面信息的披露,已不适应环保要求日益提高、措施日益严格的社会经济形势的要求。因此,披露企业环境影响方面的信息应作为改进财务报告的内容。#p#分页标题#e#
七、影响公司未来价值的预测信息。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和完善,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都急需了解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情况。同时,由于报表使用者自身在经验、技术和对企业的了解程度上存在某些欠缺,无法对企业的未来情况作出合理的预计,企业应当向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企业未来价值趋势的预测信息。预测信息虽然缺乏可靠的保证,但毕竟能克服历史信息的不足,增强用户决策与评价相关性,成为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目前,我国只要求上市公司在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中公布盈利预测信息。如何披露预测信息,目前有不同的认识和做法。从理论上讲,最佳的披露形式是完整的预测财务报告。但从实际上来看,要编制准确完整的预测财务报告难度很大,可行性差;从实践上看,世界上许多国家仅要求上市公司提供每股收益的预测数据。编制完整的预测财务报告不但从技术上存在困难,更重要的是没有使用价值。因为,人们从自身利益角度去考察一家公司,必然会因其对收益和风险的态度不同而得出不同的价值。既然如此,企业也就不必要编制全面的预测财务报告。披露企业未来价值趋势信息,应是在表外尽可能详细地披露与预测企业未来价值相关的一些信息,包括企业发展前景、盈利性预测、管理当局的远景规划、企业面代写硕士毕业论文临的机会与风险、企业投资、产品市场占有率等等方面的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信息,为财务报告使用者预测企在商业信用盛行的市场经济中,应收账款往往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从而直接影响企业的周转,并隐含着较大的坏账风险。而随着我国金融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企业解决应收账款问题已呈多种形式或途径,包括:应收账款对外投资、实施债转股、应收抵应付、应收账款换资产、应收账款出售、应收账款抵借、保理等等。在此,就应收账款置换与筹资等有关的会计处理谈一些看法。
一、 关于应收账款置换时入账价值会计处理的思考
《企业会计准则》第二十七条规定:应收及预付款应当按实际发生额记账。《企业会计制度》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以一项资产换入的应收款项,或多项资产换入的应收款项,应当按照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入应收款项的入账价值。如果换入的应收款项的原账面价值大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应当按照换入应收款项的原账面价值作为换入应收款项的入账价值,换入应收款项的入账价值大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坏账准备。可见,以上关于应收账款入账价值的规定是有差异的。而笔者认为无论何种方式或原因形成的应收账款,均应按其实际发生额(或原账面余额)入账。首先,应收账款按其实际发生额(或原账面余额)入账,体现了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便于操作。一方面应收账应收账款置换与筹资款有特定的债务人,其金额不会因为债权人的转移而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应收账款属于货币性资产,其在将来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是固定的或确定的,会计处理的结果不应改变应收账款的原账面金额。其次,应收账款按其实际发生额(或原账面余额)入账,未改变应收账款会计处理相关的原始依据和法定依据,可以尽可能的避免债务纠纷的出现,既方便新债权人对应收账款的追索与结算,又方便审计等中介机构对应收账款的查询与核对。有利于企业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所以,笔者认为应收账款置换业务中有关会计处理的一般原则应是:第一步,确定换入应收账款的入账价值。应按换入应收账款的原账面余额作为换入应收账款的入账价值,其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差额,视同换出资产的增值或损失,分别在“资本公积”或“营业外支出”中反映。第二步,确定其他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应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扣除已确定的换入应收账款的入账价值后的余额确认,若涉及多项换入资产的,可按各项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比例分配确认。第三步,期末,根据具体情况计提坏账准备,调整确定换入应收账款的实际账面价值。业未来价值趋势提供有用的信息服务。当然,预测信息的提供也应当注意成本与效益,并加强规范和监督,提高其规范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八、其他非财务信息的披露。
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全面地理解企业的经营思想,弥补财务数据信息的不足。这些信息一般包括:
(1)企业经营业绩信息,如市场份额、用户满意程度、新产品开发和服务等;
(2)企业管理当局的分析评价;
(3)前瞻性信息, 即企业面临的机会和风险以及管理部门的计划等;(4)有关股东和主要管理人员的信息;
(5)背景信息,包括企业经营业务、资产范围与内容、企业关联方、主要竞争对手以及企业发展目标等。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综合分析评价及对企业前景的判断。
非财务信息披露方式比较灵活,可用文字或数据形式在报表附注、招股说明书、年度财务报告等处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