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建立财务与会计分离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摘要:关于企业财务与会计的关系问题,在理论界争论了几十年.时至今日尚无定论。有一种观点认为,财务与会计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学科,两者存在的客观基础、性质、对象和职能均不相同,主张借鉴西方的经验,从机构设置上将两者分开,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笔者比较同意这种观点。
关键词:财务与会计分离,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一、明晰财务与会计的区别
(一)财务与会计的工作内容不同。企业财务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理财,它包括资金筹集、风险预测、投资机会的选择、资产管理、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及标准管理、盈亏计算与分配以及企业清算等。而会计的内容主要是从事核算及信息的提供工作,它主要包括会计的有关概念与定义,要求内容的确定,计算方法、科目设置及分类、核算程序、帐务处理、报表编审及信息提供等等。此外,财务与会计工作的侧重点也不同,财务重分析,会计重核算。虽然财务在分析的时候离不开计算,但计算的最终目的还是为分析服务。企业无论是在筹集资金方面还是风险预测以及投资机会的选择等方面,要想达到最优状态,必须通过财务部门事先根据企业自身经济状况以及各种经济指标进行全面的经济分析;而企业会计工作虽然也包括一部分分析,但会计日常工作的侧重点是进行会计核算,即对经济事项的确认,并用一定的方法对数量正确地计量、记录,并将资料系统化汇总,以便为经济管理提供完整的会计信息。总之,财务与会计是财会整体内部的分工,会计执行核算职能,财务执行控制职能。会计核算主要是为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资料依据,财务控制主要是依据会计资料,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和控制,保证企业有效地筹集和使用资金,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财务目标。
(二)财务与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盈利目标的实现是以良好的财务状况为基础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实行了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工效挂钩”分配方式、利税、利润成为企业经营的巨大动力,企业在实践中也提出了“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成本为中心”等口号。这与传统企业不计盈亏,由国家“统收统支”相比,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增加利税、利润既可依靠节能降耗,降低成本实现,也可以少计成本、“虚盈潜亏”来增加。同时高额帐面利润下也许掩盖着资金周转不畅、财务状况恶化的事实。近年来也确有不少企业虽然实力强、利润高,却陷人了严重的财务危机。现实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盈利并不能代表企业理财活动的全部内容。对盈利的追求,不能忽视财务状况的安全性,相反,应以良好的财务状况为基础和前提条件。与财务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相区别,会计则是现代企业代理关系中的第三者。企业制度改革将造就普遍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基于财产的所有与控制分离以及企业内部的政策制定与行政管理相分离,现代企业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多元代理关系并存。而从现代企业代理关系这一新视角来审视会计的地位,便会得出一个结论:会计是代理关系中的第三者,会计人员是作为第三者加人到委托人与受托代理人的经管关系中去的。此种看法的主要依据是现代企业代理关系的基本特征。
具体包括:
1.利益非均衡性;
2.信息非对称性;
3.风险不对等性;
4.环境不确定性;
5.主体平等性。
会计的最基本职能是反映。用西方流行的观点说,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在代理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会计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沟通渠道;而利益非均衡性和环境不确定性,又决定了会计计量和沟通信息必须客观公正,无任何利益偏向性,真正做到无利益偏向,唯有把会计作为第三者看待才有可能;代理绩效需要计量和考评,而代理双方的平等地位也决定了会计必须以第三者身份,客观地记录和报告代理结果,计量和考评代理风险和效益。在代理关系中,起第三者作用的人或许会有许多:在签订代理契约时,公证人是第三者;代理双方发生纠纷时,调解员或审判员是第三者;契约履行结果的记录和报告,也应当有一个第三者,显然,这个第三者非会计莫属。综上所述,财务与会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必须建立财务与会计分离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二、财务人员应侧孟于财务管理工作
(l)搞好资金管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资金的管理应有严谨的计划性,但不唯计划论,要控而不死,才能把有限的资金管好用活。方法如下:
1.多渠道地筹集资金,保证企业生产流动资金的正常需求。
2.合理投资。其中包括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
3.管理好资金运用,用好用活资金。
(二)进行资产存量管理。企业的资产按其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其中流动资产又分为现金及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存货等;长期资产可分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
对于这些资产存量应按如下内容管理:
1.现金及银行存款的管理。
2.应收帐款的管理。
3.存货管理。
4.对固定资产实行管理。
(三)进行利润分配及测算的管理。利润分配主要是指企业的税后利润如何进行分配。在进行利润分配时,应从管理的角度,既需要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又要考虑近期利益的要求,还要处理好利润分配与内部融资的关系,分析利润分配政策和影响利润分配的因素,制定出利润分配的程序和确定支付的方式等。
(四)税务管理。税务管理主要是指负责纳税申报,完成纳税任务,并对影响纳税的主要经济因素进行分析控制,同时在不违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前提下,灵活运用管理方法、处理财务问题。但要接受财政、税务机关的检查、监督,维护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
三、会计人员应侧重于体系建设
(一)建立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会计信息体系。当前企业会计信息主要就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遵循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提供客观真实、清晰明了、合规、合法,经得起公证机关审查验证的会计报告资料。
2.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
3.在会计信息利用上,要重视信息资源的利用,有效发挥会计信息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与决策的作用。
(二)建立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会计预测、决策体系。
1.根据企业确定的总目标,调查收集企业内外有关信息,协助企业管理人员建立模拟市场,针对决策目标进行预测分析,提出若干可行方案。2.根据备选方案的各种可计量因素,采用科学的技术方法预测各备选方案的预期收人和预期成本,编制比较分析表。
3.根据所确定的方案、编制预算,将决策目标和方案具体化和数量化,以便于执行和监控。
4.为确保决策和预测的执行,需要对预测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偏差进行控制.对偏离计划差异的信息及时进行分析,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不失时机地采取措施,保证预定目标和计划的实现。
(三)在会计准则指导下,建立规范化的会计核算体系。
1.实现内部控制制度化。一个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应该是可靠的内部凭证制度、完善的帐簿记录制度、严格的核算考核制度、合理的会计政策及会计程序制度和定期的盘点制度相结合的统一体。而对每一业务过程之间相互监督控制,要形成独立工作下的互为牵制链条,这就是内控制度规范化的表现。
2.实现单据流传程序化。会计核算中绝大部分工作是处理会计单据。要通过建立单据流转制度,使各种会计单据生成后,能够简捷、快速、安全地传递到会计人员手中,而且每经过一个传递环节均要明确责任人员,确保单据流转万无一失。
3.实现信息传递流程化。会计核算的目的是要向关心企业的人传递企业的财务信息。企业的会计信息传递应该形成固有的流程程序,使会计核算的结果快速、安全地传递到使用者手中,而不致形成会计信息的生成与会计信息的使用隔断,提高会计信息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