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本市场的高度发展与完善和会计目标的关系
[摘要]本文通过对会计目标两种观点的对比分析,结合我国目前会计环境的现状,指出我国近期的会计目标应以“受托责任观”为主;但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高度发展与完善,在不久的将来,“决策有用观”最终必将占据主导地位。
[关键词]会计目标 受托责任观 决策有用观
所谓会计目标是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人们通过会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和要求。因而,会计目标是会计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会计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会计目标理论研究也就成为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目前关于会计目标的研究,会计理论界形成了两大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本文在分析比较两种观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会计环境的现状,对我国会计目标究竟如何定位,发表一下笔者个人的看法。
一、会计目标的两种观点及其关系分析关于会计目标的研究,是美国会计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新技术革命、行为科学、信息论、决策论、控制论的出现以及向会计领域的广泛渗透,以会计目标为起点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思路逐步占据了西方会计理论研究的主导地位。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SAB)于1973年成立后,于1978年发布的第一份概念结构公告“财务报表目标”就是以目标为内容,并以此为起点发布了7份概念公告,形成了现行的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2003年7月25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向国会提交了《按照2002萨班纳斯—奥克斯莱法案108(d)条款要求,对美国财务报告系统采用原则基础的会计体系进行研究的报告》,在报告中,SEC启用了“目标导向”的新概念。以上研究成果形成了两个颇具代表性的流派: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
1.受托责任观受托责任观认为,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后,资源的受托方(即管理当局)应承担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并使其尽可能保值增值的责任,因而,确立的会计目标应有助于检查和评价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而最有效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是关于经营净收益的信息。因此,它强调经营净收益的真实与准确,注重信息的可靠性,对向外部提供的信息有所取舍。
2.决策有用观决策有用观认为,资源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在资本市场介入的情况下,会使资源所有者对受托资源的管理淡化,转而更关注资本市场的平均风险与报酬水平以及所投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风险与报酬。而受托方的管理重心也从有效管理受托资源转向在资本市场上使报酬与风险的比例达到最优。因而,会计目标应为信息使用者(包括现在的和潜在的)提供有助于其做出合理决策的信息。因此,它注重信息的相关性,更关注有关企业未来现金流动金额、时间分布及其不确定性的信息。为此,还引入各种计量属性,提供大量的相关信息。
3.两种观点的分析比较(1)两种观点的主要区别见表1。(2)两种观点的局限性。由以上两种观点不同点的比较可见,不论是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二者在运用时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如下:受托责任观的局限性表现在:由于受托责任观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而对相关性没有过多要求,并且要求在
会计处理上采用历史成本作为计价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许多违背会计假设的经济业务层出不穷,例如,企业的破产、清算和重组,物价变动等等,如果受托责任观一直忽视经济环境的变化,很少顾及除委托者以外的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那么会计的服务职能将被弱化,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将难以保证。决策有用观的局限性表现在:只有在资本市场发达的条件下,决策者才可以利用相关的会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实现收益最大化。但从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来看,全国的资本市场并未发挥其主要作用,众多的投资者仅仅通过过去已公布的会计信息来了解资本市场,根本谈不上决策。通过以上分析比较:可以看出,这两种观点的立论基础都是相同的:都是植根于委托代理理论,运行在具体的经济环境下,分析会计信息不同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受托责任观评价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目的是要做出一个决策,即是否需继续维持这种委托关系。决策有用观注重资本市场的风险与报酬,其实也是为了在资本市场上找到一些能使自己所投资本达到保值、增值的受托者。可以说,“受托责任观”是“决策有用观”的基础,“决策有用观”是“受托责任观”的延展。因此,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并非对立,两种观点的差异实质在于社会经济环境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范围、需求发生了变化。在资本市场不发达或欠发达的条件下,信息使用者主要通过已经对外公布的会计信息来考察受托者对托付财产或资源的管理和经营责任的履行情况。在资本市场高度发达并能有效运作的环境中,会计信息使用者仍然关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而且更加关心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使其确实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因而,使得会计信息决策的作用举足轻重。由此可见,经济环境是决定会计目标定位的主要因素。
二、我国目前经济环境的基本特征
1.国有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现阶段我国微观经济组织的主体仍然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而国有企业大多由国家独资经营;国有控股企业又多数是国家一股独大,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时,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并非通过资本市场,而是采取委托人(国家授权的国有资产投资机构)与受托人(企业经营者)直接接触的形式进行。
2.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全面建立我国目前的股份制企业基本上是由国有企业改组而来,且股份有限公司只占一小部分,多数是以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组建的;而在改制后的企业中,有许多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以及“内部人控制”等并非个别现象。就目前的多数公司而言,实际上还是换汤不换药,并不完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3.资本市场既不发达也不规范我国的上市公司只占大中型企业总数的极少部分,就这些上市公司而言,国有股一般占其股本总数的一半以上,且不参与流通,严格说来,它们也并非资本完全自由流通的上市公司。更为重要的是,由社会主义的经济性质所决定,国家必须保证对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行使控制权,不允许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的资本过于分散。因此,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资本市场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中并不能占据主导地位。当前我国的经济环境比较特殊,虽然已经成立了800多家上市公司,但绝大多数是国有控股公司,而国有股不上市流通;资本市场还很不完善,多数投资者进入市场并不是真正地为了投资,而是为了投机。这种特殊的经济环境给我国会计目标的研究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应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遵循实践论、认识论、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把逻辑思维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才能建立合理的目标理论。
三、我国会计目标的合理定位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两种观点并不对立,那么我们不妨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目标应该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并行。结合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尚不成熟,还处于孕育阶段,国家及国有资产投资机构是我国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的现状,我国近期的会计目标定位应以受托责任观为主。当然会计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过了多年的高速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经济业务日趋复杂,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范围也不断拓宽,出现了多元化、多层次的会计信息需求,这就使得决策有用观应用越来越广泛。结合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笔者认为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会计目标的现状必将被打破,决策有用观的主导地位必将随着资本市场的高度发展与完善而确立。
主要参考文献
[1]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2]劳秦汉.科技理论研究的新视角:从现代会计的双重受托责任看会计的本质、职能与目标[J].会计研究,1998,(8).
[3]王帅.浅议我国会计目标的合理定位[J].中国科技信息,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