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论文范文: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分析
[摘要]目前我国高职会计专业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专业细分化、课程设置多为以学科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忽视基本技能训练,实践课针对性差,课时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直接影响到高职会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以分析传统职教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切入点,对职教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基本思路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提出了构建高职会计专业“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并进行案例分析,指出构建该课程体系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关键词]需求—能力 会计 高职 课程体系
一、高职会计专业“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目标定位与概念界定
(一)“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目标定位按照我国当前国情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在两个方面定位:一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核算、理财、分析决策技术、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财会工作合格人才;二是为本科院校培养后备人才。要实现这种特殊的培养目标,必然要求有一种合适的课程体系与之对应,这就给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即构建一种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专业能力为本位的新型课程体系———“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因此,“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目标定位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懂知识、会应用、有智慧的高层次财会人才。
(二)模块式课程体系概念的界定所谓模块式课程体系,是按照一定的分类方法,将某一专业应开设的课程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部分,每一部分称作一个模块,所有模块按照一定的形式组合成一个系统。“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是从整体上构建职业素质教育模式的高职财会教学模式,是在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基础上,为适应学生就业与升学的双重需求,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日标,因地制宜地实施“宽基础、活模块”式课程计划,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灵活安排教学活动;同时做好学生对口升学以及就业的相关工作,推动专业建设,形成以培养适应需求为特色的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一种符合职业素质教学模式要求的课程体系。高职会计专业“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在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实际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管理体制等方面成功的经验,如双元制、MES(就业技能模块培训的简称)、CBE(能力本位教学的简称)等教学模式,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充分结合会计职业岗位对培养对象的要求,以此为依据确定所需的应用技术能力,并对此进行分析,以确定课程内容。换言之,就是将会计这一职业群或工作领域分成若干任务,再分析每一个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操作技术,然后这些知识与技能的难易程度及逻辑关系,以及它们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频率及重要性,加以系统地组织安排,建立一个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职业能力的完整的模块式课程体系。
二、高职会计专业“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建构模块课程开发必须从会计职业岗位分析入手,科学合理地进行。要建立课程标准,明确课程功能和教学目标,优化课程结构,注意探索综合职业素质的渗透与实施,并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对于高职会计专业来说,其课程可划分为三大模块:一块是以文化素质基础理论构成的模块,简称为素质教育系统模块;一块是以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系统理论构成的模块,简称为专业理论系统模块;另一块是以专业技术为主体的模块,简称为实践系统模块。这三个系统模块中又各自包含着若干个模块,称为课程模块。
(一)文化素质教育系统模块的开发文化素质教育系统模块也称公共课模块,主要包括经济应用数学(含微积分、线性代数、线性规划、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等)、外语、计算机基础及应用、政治经济学、统计学、西方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货币银行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经济法概论、德育、体育、经济应用文写作等公共课程。在公共课的理论教学过程中,要以“必需、够用”为度,淡化理论的推导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对理论成果的应用能力,注意教学内容的精选和更新。文化素质教育系统模块贯穿于整个教学模式之中,分散在各个学期的课程模块之间,对于确保提高学生就业基本素质、形成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理论系统模块的开发理论系统模块也称专业课模块,它是高职专业的系统的理论体系,构筑这个系统模块的基本原则是以知识的内在联系为主线,各课程模块之间以及每一课程模块的内部结构,都是按照这一原则构建的。它与传统的课程体系有相似之处。这一系统模块的教学作为先导课程,一方面为后续课程(主要是实践系统模块)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它也是最主要的专业理论课程,基本覆盖了该专业各门课程的主要理论体系,即在后续专业技术课程中带有共性的理论问题都包含在这一模块之中。例如,高职会计专业的理论系统模块主要包含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以及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会计电算化、资产评估、企业税务会计、各行业专门会计等多个专业课课程模块。这些模块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具有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在安排这些模块的教学时,可按照这种内在联系依次安排在各个学期进行。另外,这一系统模块中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技术技能的教学,应根据实践服从理论的原则,分散在各门课程模块组织安排教学:应以“必知、必会”为度,体现职业针对性,真正使学生掌握会计职业岗位(群)必需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
(三)实践系统模块的开发实践系统模块也可称之为技能课模块,实践系统模块包含了高职专业的全部专业技术课程。这个系统模块与传统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不同,它不再是以知识体系为主线,而是以专业技术为主线,将其划分为若干个课程模块,使每一个课程模块包含一个系列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专业技术,是一个学期或一个阶段的教育内容,相当于传统课程体系中的一门课程,故称之为实践课程模块。它也是按照专业技术类型来划分的,包括实验技能训练模块、单项技能训练模块和综合技能训练模块。实验技能训练模块主要包括公共课中的实验仪器、实验材料的使用,基本数据的测试采集和基本实验方法的运用,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单项技能训练模块主要包括计算技术训练、会计核算单项实验、分岗位认识实践、课程设计、项目案例分析等实践环节课程模块,使学生达到岗位所要求的某项专业技能水平,通过考核获得相应的证书。单项技能训练模块主要包括基础会计单项实验、财务会计单项实验、企业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成本计算与核算、会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电算化课程设计等课程模块。综合技能训练模块主要包括手工会计或审计综合模拟练习、专业实习、会计电算化综合模拟实习、毕业顶岗实训等实践课程模块,使学生能够得到上岗前的训练,更好地胜任岗位群的工作。实践系统模块突出强化了专业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克服了传统课程体系中专业技术内容不连贯、不系统、不集中的弊端,对于确保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在专业整合与分流后,根据各子专业的发展方向来进行技能课模块定向开发的具体做法:
1.根据专业特点,建立校内实验、实习和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健全各类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以及模拟公司财会室、模拟会计师事务所、模拟资产评估师事务所、模拟股评与投资分析等各类仿真实验室,以此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产学结合,形成专业实体。通过教研室开办或承办经营实体(如有双师资历教师的教研室可注册开办会计师事务所,承办代理记账、业务咨询、委托审计等业务),建立各类实训基地。建立校外实习或职业能力训练基地,采取顶岗实习等方式,加入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力度。
3.建立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点与考试点,推行“毕业证十职业资格证”双证一书制。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高从业能力。由上述可知,模块式课程体系从总体布局看,形成了纵横有序的网络式结构,既具有条的特征,又具有块的特征;既有以知识系统性为主线的理论体系,又有以专业技术和技能为主线的实践体系。同时,文化素质教育系统模块构成了这个立体网络的第三维度,可提高学生的知识底蕴和学习后劲。三个维度形成了相互照应、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协调统一关系,较好地解决了传统课程结构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顾此失彼的不协调问题。高职会计专业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既可以使学生形成完备、系统的知识体系,又可以形成熟练的专业技术技能,同时又可以为学生后续深造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p#分页标题#e#
参考文献:
[1]骆习群.中等职业学校构建适应需求教学模式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3,4
[2]刘欣.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3,1
[3]楼一峰.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3,7
[4]王明伦.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定位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1,7
[5]蒋乃平.职教课程改革要点与课程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