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行会计模式引发的问题与会计对策
摘要:80年代初以来,作为金融创新的衍生金融工具不断产生和运用,一方面,它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提供了筹集资本和转移风险的工具,并为之创造在市场变化中获取利润的机会;另一方面,它也给金融市场的宏观控制以及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和现行的财务会计体系提出了新要求。本文试就衍生金融工具的影响、特点及其对现行会计模式引发的问题以及会计界探索的对策,略议浅见。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 金融机构 内部管理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影响及其特点
所谓衍生金融工具,广义上讲,是指一种金融合约。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19号“衍生金融工具和金融工具价值的揭示”,将衍生金融工具定义为:价值由名义规定的衍生于所依据的资产或指数的业务或合约。目前,一般在计算其价值时,将之分解为期货、期权、调换等基本形式。近年来,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极为迅速,为国际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具体表现在:(1)诸多的创新工具,使资本的需求者有了更多的可选择的融资手段,同时也降低了筹资成本;(2)创新金融工具的出现,也为市场和各类投资者提供了从市场变化中获取利润的机会,由于许多创新工具都具有所谓“杠杆效应”(俗称“以小搏大”),即允许投资者以相对少的成本完成大于成本数倍的交易额,因而投资报酬往往颇为丰厚;(3)由于银行直接参与了金融市场交易,既做代理业务(交易中介),又做投资业务,因而银行各种资产的风险得到分散。此外,金融创新也为市场的参与者转移风险提供了一种机制;(4)80年代金融创新的特点之一是所谓“证券化”,即资金融通由传统的银行信贷转向可交易的债券工具,这种金融市场各种现有工具的流动性得到大大增强,从而在较大程度上改善和提高了金融市场的营运效率。
80年代以来,作为金融创新的衍生金融工具不断涌现和运用,虽然历史并不长,但从其发展过程中可归结其有如下一些特点:
1.其出现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首先,各国政府放松了对市场利率的管制,让利率随市场供求关系自由变化,实现利率市场化;其次,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浮动汇率取代固定汇率,这就给国际间的信贷和投资活动以及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价格风险,作为一个避风港,衍生金融工具应运而出。此外,金融竞争的日益加剧促进了衍生金融工具的快速发展。
2.品种多,交易量巨大。目前,各种花样的衍生金融工具越来越多,形势也日趋复杂化。世界上一些大的金融机构,几乎已经能够根据客户的特殊要求设计出相应品种的衍生工具,并为之创造市场。例如,目前国际市场上,已出现的与原料、贵金属、房地产、税务等相联系的多种衍生金融工具。且交易量十分巨大,并呈急剧膨胀趋势。以香港为例,据统计,1994年香港期货交易所的恒生指数期货,全年成交419.26万手,比1993年的241.57万手增加74%。
3.能够帮助投资者规避风险和进行保值。例如在股票市场上,若要对各种股票价格变化均进行套期保值的话,既需大笔费用,又极为麻烦,这时投资者可以利用股票指数期货对其持有的股票组合进行套期保值,以达到转移和分散价格风险的目的。
4.既具有很强的投机获利性,也具有很大的风险性。衍生金融交易的特点就是以小搏大,通过运用所示保证金的高度资金杠杆作用来操作大额合约。目前金融市场上衍生金融交易保证金有效比率一般小于10%,因此,投资者只要动用少量的资金便能控制大量的资源,一旦实际的变动趋势与交易者预测的一致,即可获得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暴利。但是,衍生金融工具也有巨大的风险,这些风险包括:(1)市场风险,即因资产或指数价格所带来的损失;(2)信用风险,即指合约的任何一方违约;(3)流动性风险,指因市场缺乏交易对手而导致投资者无法平仓;(4)操作风险,指交易或管理人员的人为错误或系统故障造成的损失;(5)结算风险,指合约不符合所在国法律,无法履行或合约条款遗漏及模糊而引致损失。这些风险往往使投资遭受严重损失,甚至危及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巴林事件、我国的“327事件”均为例证。
二、衍生金融工具对现行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影响
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和运用是现代金融发展的趋势,但其涉及的广泛性对现行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影响也是必然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对“资产”等财务报表要素以及财务会计基本概念的影响资产的定义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资产之所以是一种经济资源,是由于它是企业通过生产和交换而取得的对它的使用权和支配权;而且对它的有效使用,能够为企业提供未来的经济效益。而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金融的共同特点是:它以契约或合约为基础,在契约签订日之后,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便基本确定,而交易都要在将来某一时刻才能履行或完成。如果将金融工具列为企业的资产,那么“资产”的概念必须随之改变。由此引发的,将是对财务会计报表的其他要素以及一些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的改变。
2.对会计确认标准的影响现行会计模式确认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这种确认基础的原则,是以权益和责任的发生来决定收入和费用归属期的,即凡是权益和责任已经发生,不论款项是否实际收付,都应记入本期内。反之,不应计入本期内。因此按权责发生制,不能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未实现持有损益,不能及时揭示衍生金融工具的潜在风险。这样,使企业的许多重要交易事项无法在财务报表中予以反映,使企业财务报表可提供的信息缺乏相关性,不能满足使用者的决策需要。衍生金融工具的广泛运用,迫使财务会计接受这样的事实,象诸如外汇远期合同这样的未来交易必须在财务报表予以反映,否则出现“暂记帐户”这样的报表项目,不但所表述的信息不具相关必性,而且根本让使用者无法理解。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现行的会计确认标准必然发生改变。
3.对会计计量基础的影响货币计价是现行会计的一个前提。历史成本或实际成本原则是从货币计价这一前提派生出来的。历史成本原则要求一切经济业务和事项,一律以历史成本为入帐的标准,而现行会议模式中,把会计普遍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之上。随着衍生金融工具以及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在企业资产和负债总额中比重的提高,历史成本不可能也不应该是财务会计唯一的计量属性。今后的发展趋势将是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同时并存,才更能体现客观性的要求。
4.对财务报告的影响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会计要素及其确认,计量的改变,由此有机组合的财务报告自然也难以幸免。衍生金融工具对财务报告的影响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现行的财务报表,已无法完全适应在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的情况下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要。例如按照资产负债表现有的项目分类,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必须对现行财务报表的结构和编报方式进行改进;另一方面,对所谓的“表外注释”的观念将可能改变,这是因为许多金融工具(尤其是创新工具)都是表外项目,应用现有的会计技术还无法纳入会计报表,这样,表外注释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对报表项目的“附注说明”,而是与报表本身共同构成财务报表基本和主要的内容。
三、会计改革对策
从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运用金融工具的程度而言,现行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原则越来越无法适应新环境,改革势在必行。从衍生金融工具诞生的那天起,人们就开始研究如何对其加以监管。但衍生金融工具的品种层出不穷,使得各国现有的监管机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近段时期来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案例,促使各国下大力气投入对策研究。近年来,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也开始了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并发布了几份准则公告,最新的文告是1995年6月颁布的第32号国际会计准则《金融工具》,这些准则公告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现行会计理论和实务,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笔者认为,为适应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和金融创新的继续,会计必须在以下几点作出根本性的改革:
1.改革资产、负债等财务报表要素定义。将其扩展到正在发生的和未来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第32号准则中,提出了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性工具等几个新概念。所谓金融资产,是指:(1)现金;(2)从其他企业收取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契约性权利;(3)在可能有利的情况下与另一企业交换金融工具的契约性权利;(4)另一企业的权益性工具。所谓金融负债,是指任何契约性的义务,即①向另一企业转移现金或者其他金融资产,或者②在可能不利情况下与另一企业交换金融工具的义务。所谓权益性工具,则是指任何能证明对某一企业扣减负债总额后的资产享有余剩权利的合约。在此基础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金融工具定义为:任何形成一家企业的(已确认或未确认的)金融资产并同时形成另一家企业的(已确认或未确认的)金融负债或权益性工具的合约。问题是,按照这个定义,金融工具既可能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也可能无法列入,而衍生金融工具往往属于后一类。换言之,第32号准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的列示问题。#p#分页标题#e#
2.重新研究会计确认标准。从会计理论角度看,金融工具的确认应以与其相关的风险与报酬是否全部转移给企业作为标准。正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第48号征求意见稿指出的那样,金融工具的确认包括初始确认和终止确认两部分,各自又有两个标准。初始确认的标准是:(1)与资产或负债有关的所有风险和报酬实质上已全部转移给了本企业;(2)企业所获资产的成本或公允价值,或者预估的负债金额能可靠地加以计量。终止确认的标准是:(1)与资产负债有关的所有风险和报酬已全部转移给了其他企业,且其所含的风险和报酬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2)(合约之)基本业务或权利已得到履行、解除、注销或到期作废。不难看到,上述确认标准要在实务中可行,关键是应能够而具体地判断出金融工具的风险和报酬怎样才算全部转移给了企业?对许多衍生金融工具而言,实际上很难判断其风险和报酬是否已全部转移,可能在履约前只发生风险和报酬的部分转移,也许正是这一原因,在第32号国际会计准则中,取消了第48号征求意见稿上原有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确认”这一内容,从而又将这一问题高高悬起。
3.重新确认会计计量基础。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用之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已存在明显的缺陷。鉴于衍生金融工具总是和金融市场密切相关,其价值也往往随市场行情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第32号准则采用公允价值替代历史成本。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那由于某项金融工具公允市价变动而形成的损益,该如何处理?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原先的意见,此类损益应根据不同类别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而进行不同的处理:(1)如果企业打算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长期持有或持有至到期日,则一般按初始确认时的公允价值计量,无需处理其后因公允价值变动而形成的损益。除非出现两种例外情况:一是有证据表明企业所持有的资产可能遭受损失。例如无法按原定合约收回全部金额,这时企业可按预计能收回的金额之贴现额重新计量,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二是企业所持有的非定期或非定额回收资产,其公允价值跌至帐面价值以下时,应对帐面价值进行调整,差额计入当期损益。(2)若企业是为保值目的而持有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则按报表的公允价值计量,因公允价值变动而引起的损益,一般应予递延。(3)若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不属于上述(1)、(2)类,则按报表日的公允价值计量,因公允价值变动而引起的损益,计入当期损益。
4.改革现有的财务报告。根据衍生金融工具的特性,可在以下两方面对现行财务报告加以改进。(1)改变资产负债项目的分类标准,从按流动性分类改按金融性、非金融性分类。或者在编制现行的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再编制一张按金融、非金融分类的资产负债表,以便会计信息使用者各取所需。(2)新增一张“金融工具明细表”,详细列明企业所持有的各类金融工具的情况,以便投资者作出判断。具体包括:金融工具的类别、特征、风险系数、帐面价值、现行公允价值、到期日、持有目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