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商业银行会计贷款风险的对策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244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201181513503012
  • 日期:2012-01-18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商业银行会计贷款风险的对策


摘 要:商业银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范贷款风险。从银行会计的角度考虑,在会计核算、财务分析方面以及财务管理角度实施相应的措施,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防范途径。
关键词:商业银行;谨慎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四条规定: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银行作为企业应当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逐利的过程中又将面临多种风险,因此,银行的经营不仅要考虑效益,而且要寻找效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者的最佳组合。贷款在银行资产组合中对效益结构和风险结构影响极大,一方面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的90%以上来自贷款业务,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2年12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4万亿元,不良贷款率按四级分类标准为19.8%,按五级分类标准为26.1%,绝对额分别为2.8万亿元和3.7万亿元。可见,保障赢利的同时,风险是贷款业务中考虑的核心,本文拟从商业银行会计的角度谈谈风险的防范。

一、 会计核算角度———谨慎性原则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并用

原《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颇受疑议的焦点之一就是未能体现谨慎性原则,对于银行的坏账都是一种猜测,以至于国际上讨论中国金融问题时总是集中于两点:一个指中国的银行坏账,另一个是政府的债务,2002年1月1日起暂在上市金融机构实施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在谨慎性方面做了充分反映:金融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也不得少计负债或费用。做为一种重要的核算精神,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可以充分预计可能的负债、损失和费用,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的资产和收益,以免会计报表将欠公允的会计信息传递给报表使用者。
对于银行会计而言,可以说谨慎性原则的明确为贷款风险防范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持,避免了以往谨慎性原则运用不足所带来的核算问题。但是要将该原则真正用好,还需要解决两题:
第一个是计提基数的确定。为配合谨慎性原则的实施,央行发出了《关于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的通知》,从2002年1月1日起,在我国各类银行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管理。贷款五级分类又称贷款风险分类,是指银行主要依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将贷款质量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的一种管理方法,其中后三类称为不良贷款。五级分类管理有利于及时发现贷款发放后出现的问题,能更准确地识别贷款的内在风险、有效地跟踪贷款质量,便于银行及时采取措施,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如果五级分类真实、恰当,银行会计根据分类结果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在防范风险方面就具备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贷款五级分类方法是建立在动态监测的基础上,需要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实力、抵押品价值等因素的连续监测和分析,判断贷款的实际损失程度,对银行的信贷管理水平和信贷人员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面对许多可能存在的差异,作为银行会计人员,该如何尽职呢?
此时需要运用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该原则亦体现在新制度中: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是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就是说银行会计应该更多地关注贷款的实际情况,既然五级分类无法就贷款实际质量提供一个合理的保证,那么应该如何保障关注到的情况接近真实呢?
笔者建议应该由银行信贷人员协助实施关系型贷款政策,作为五级分类的补充。关系型贷款政策是银行贷款技术的一类,按照美国经济学家Berger等人的分类,将贷款技术归纳为四大类:1.财务报表型贷款,该类贷款主要基于贷款申请者所提供的财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信息;2.抵押担保型贷款,此类贷款主要取决于借款人所能提供的抵押品的数量和质量;3.信用评分技术,这是一项运用现代数理统计模型和信息技术对客户的信用记录进行计量分析从而做出决策的新技术;4.关系型贷款,指银行的贷款决策主要根据通过长期和多渠道的接触所积累的关于借款企业及其负责人的相关信息而做出。这些信息除了通过办理企业的存贷款、结算和咨询业务而直接获得以外,还可以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和客户等以及企业所在的社区获得,它们不仅涉及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还包含了许多有关企业行为、信誉和负责人个人品行的信息。前3类贷款技术所涉及和生产的主要是易于编码、量化和传递的“硬信息”,不具有人格化信息,关系型贷款所涉及的主要是难以量化和传递的“软信息”,具有强烈的人格化特征。鉴于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普遍的现状,银行在实施贷款五级分类的基础上,应该由信贷人员配合财务人员了解、掌握贷款户的“软信息”,最终对于贷款具体分类有比较科学、合理的把握,以防范贷款损失,确定一个较真实,合理的计提基数。
第二个是需要确定一个比较恰当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比例,新制度对于具体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比例,未做出限制,允许各行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定,参照目前我国上市的四家商业银行2002年度中报及部分年报的数据,其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比例如下所示: 
可见对于次级和可疑计提比例有较大的差异,自然对利润也会造成不同影响。此时需要会计人员运用专业判断,这种专业判断仍然是保值重于形式原则的具体运用,这需要会计人员具体参与关系型贷款的判断过程,尤其是对于次级和可疑两项而言,这样其判断才可能做到“专业”,对于可能的损失可以把握得更接近实际情况。
对于未实施新制度的银行应该对此部分编制内部报表,在已实施的贷款五级分类的基础上尝试配套实施关系型贷款技术,并按照新制度对贷款计提损失准备,以及早防范风险。

二、 财务分析角度监控指标结合银行实际

首先,商业银行会计应严格执行国家监控指标的要求,根据银发〔1994〕38号《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通知》,从1994年开始,对商业银行的资金使用实行比例管理。并下达《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暂行监控指标》其中,涉及贷款方面的指标如下:
1.存贷款比例指标:各项贷款与各项存款之比不超过75%。
2.中长期贷款比例指标:一年期以上(含一年期)的中长期贷款与一年期以上的存款之比不得超过120%。
3.对股东贷款比例:向股东提供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该股东已缴纳股金的100%;贷款条件不得优于其他客户的同类贷款。
4.贷款质量指标:逾期贷款余额与各项贷款余额之比不得超过8%,呆滞贷款不得超过5%,呆帐贷款不得超过2%。
这些指标是央行对商业银行的监控手段之一,其制定主要根据旧《巴塞尔协议》精神和我国银行当时的实际,显然有些已经不适应当今银行管理的需要,最明显的是贷款质量指标。仍然沿用一逾二呆的划分方法,显然不适应五级分类的需要。
其次,银行会计在计算上述指标时需要灵活掌握,以便更加有效地协助管理。据相关媒体报导:为保证贷款五级分类全面有效实施,中国人民银行将对《贷款通则》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考核暂行办法》中不良贷款的认定标准进行修订,在具体规定未出台之前,银行会计需要根据本行实际制订与贷款五级分类配套的指标,先试行,再根据央行出台的指标做出修订。本行实际主要针对于贷款的真实状态,在央行监控指标的范围限度内适当降低标准,确定本行警戒线,及早发现可能存在问题的项目,及早解决。最后,财务分析手段必竟是一种事后分析,因此,为避免事后分析的滞后性,还应结合其他手段,主要可以借助财务管理的手段。#p#分页标题#e#

三、 财务管理角度———实施缺口管理

为更有效地避免风险的出现,还必须做好事前预测和防范,因为如果资产负债中重要项目错配很有可能面临风险,严重的甚至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灭顶之灾。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储贷机构利用短期负债为利率固定的长期贷款提供资金,结果导致利率风险大规模爆发。造成储贷机构大量倒闭,为此,顺应国际潮流,实施贷款风险管理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目前,缺口分析是国际银行业最常用的贷款管理分析方法,缺口分析是将银行各项生息资产和有息负债项目按照他们重新定价的日期分成不同的时间段,以此确定银行在每一个时间段里究竟是有较多的资产还是有较多的负债需要重新设定利率。通过缺口分析,可以明确在任何一时段内,由于资产和负债之间成熟期的不相匹配,银行贷款对市场风险的敏感程度究竟有多大。对于现阶段的我国商业银行,进行缺口分析最为方便可行,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利率政策所决定的,我国仍采用法定利率政策,与美、日等发达国家利率自由化不同,我国对利率仍然进行比较严格的管制,国务院授权和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各种利率均为法定利率,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无权变动。
总之,在相关法规、制度不断完善的大环境下,银行会计应该在遵守规定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全方位、多视角做好防范贷款风险的工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做出专业的努力。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