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报表与会计信息质量监管机制的建立关系
【摘要】 最近几年,在我国通过被粉饰的会计报表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单位很多,其粉饰会计报表的手段之高明、做假性质之恶劣、涉及范围之广泛达到了令全国上下震惊的程度。本文认为,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重新构建会计信息质量监管机制。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监管机制和外部监管机制,建立企业内部监管机制可以解决内部制衡、权限失控和徇私舞弊等问题;而外部监管机制建立的关键是要确定监管的力量、对象和监管的效率等问题。
【关键词】 粉饰会计报表 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质量监管机制 企业内部监管机制外部监管机制 环境因素
会计报表粉饰是企业管理当局采用编造、变造、伪造等手段编制会计报表,装饰企业真实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的行为[1]。最近几年,在我国通过被粉饰的会计报表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典型单位很多,例如琼民源、郑百文、银广夏等等,其粉饰会计报表的手段之高明、做假性质之恶劣、涉及范围之广泛达到了令全国上下震惊的程度。
一、会计信息监管机制失灵的表现及深层原因分析
(一)在传统体制下我们会计信息的监管机制存在严重的缺陷
在1985年和1993年的《会计法》中均规定我国的会计管理体制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但在实际执行中暴露出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统一领导”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面对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市场经济格局,它违背了现代控制理论的组织控制原则,不利于各方面利益的协调,有失客观公正,实际上是大政府、大财政的“统治”色彩,企业不能根据自身的经营管理特点和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而采取灵活机动的会计政策,会计处理程序和会计方法,致使企业会计在这种软化的统一领导下,被迫采取一些“违规”的方法,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其次,“分级管理”程度没有明确,可操作性差。在“厂长(经理)负责制”下,企业执行的是“财务一支笔”,《会计法》中关于会计人员的任免、考核的法定程序也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了。作为行使会计监督职能的会计人员,常常陷入“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的困境,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不得不捉刀代笔弄虚作假,实在令人同情。多年来我国对企业信息的监管没有钢性,且流于形式,查处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手段是一年一度的“财税大检查”。这种一年一度的“财税大检查”不仅是一种事后监管,而且对查处出来的违法违纪行为处罚力度太小。正是这种治标不治本的“财税大检查”导致屡查屡犯、屡禁不止、越查越多,于是造假者相互传播造假的秘诀高招,去闯这种风险小、成本低、报酬高的“红灯”。我们从1985年开始就实施了《会计法》,而相应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处罚条款没有实施细则,使造假者有了可乘之机,并且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人治重于法治,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助长了造假者的嚣张气焰。
(二)在转轨时期我们会计信息的监管机制也不是尽善尽美的
在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虽然2000年7月1日实施的新《会计法》对会计信息的监管机制已有设定,但我们仍有自己的看法[2]。因为,从大道理上讲,会计信息是一种社会资源,政府有必要监管。但是假设一个完全封闭的企业,它不对外筹资,除了工商年检和申报纳税外,它无需对外披露会计信息,它的会计信息主要用于内部管理,对外界没有影响,政府为什么要监管它的会计信息质量?但新《会计法》设定我们政府都要管,造成管理成本上升、力所不能及、法不责众、影响法的严肃性等一系列消极问题,从而进一步助长假账泛滥。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监管什么?我们对这个问题也没有搞清楚。以往,政府部门搞“三大检查”,主要检查企业的税收、财政资金使用、上交利润等业务情况,实际上是检查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的合法性,这些问题应当由税务部门、审计部门、企业主管部门去检查,但新《会计法》为什么又要求财政部门去检查,查什么?如果还是检查经济业务的合法性,是不是意味着不合法的经济业务会计系统就不反映?对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应该继续讨论。
(三)企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造假)的动机分析
企业为什么有造假的动机?有没有一种内部制约机制制止和防范这类问题?对这个问题应当具体分析。非国有单位主要是为了少交税、骗取银行贷款;而国有单位的情况则比较复杂。我们认为既有企业自身机制的问题,也有外部与政府管理职能与体制以及与整个国家的法律制度的一系列制度性障碍的问题。从外部环境来看,长期以来政府职能定位有些不妥———各级政府花了很大精力及财力直接组织、管理、经营各种经济活动;各级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由于部门利益驱动而各自为政,层层设卡,人为地抬高了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了交易费用;各级各类政府都千方百计地为自己麾下的直管企业层层设置形形色色的垄断保护网,保护垄断,保护地方产品,抑制了市场竞争力量的发挥,最终降低了整个国有企业的竞争力[3]。当然,“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有一些单位负责人,为了取得“辉煌的政绩”,就挖空心思的在会计报表上做文章,进而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更有甚者,有一些单位负责人,打着为内部职工谋利益的旗号,而为自己谋一己私利。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在于尽快对国有企业通过股权多元化而实现重组,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而且国家还能增加税收,同时也会给非国有经济创造新的发展机会。对于极少数特大型国有企业而言,也应该实现股权多元化,调动人们投资于国企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4]。从内部因素来看,财产与利益分配权与治理结构是国企改革成败的两个关键因素。在资本市场发展顺利的情况下,通过市场化方法合理合法地界定财产与利益分配权是不可避免的制度选择。这样,就可杜绝一些企业内部失控的问题,例如有一些被新闻界暴光的单位,主要经营者对所属单位管理失控,像私设小金库、私设账簿、乱发奖金等情况时有发生,主要经营者常常是想管也管不住,这些问题显然都是内部机制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在强化法人治理结构的前提下,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从会计行业来说,就是要认真执行由财政部2001年颁发的《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和《加强货币资金会计控制的若干规定》[5]。
二、重新构建会计信息质量监管机制
在重新构建会计信息质量监管机制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内因与外因,即从内部制约机制和外部监管机制两个方面来寻找答案。
(一)建立、健全内部制约机制
企业内部制约机制的建立,主要解决内部制衡问题,防止权限失控和舞弊。至少包括这样几个层次:一是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避免“一股独大”、“一人说了算”(即内部人控制),主要解决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和控制;二是完善的内部控制,主要解决经营者对下属的监督和控制;三是透明的会计政策,企业所发生的情况必须依法披露,实行阳光政策。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必要性。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特有的运行机制,即在所有权与经营权(控制权)相分离的情况下,为了确保公司整个管理机构能够如期实现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和计划,而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管理人员、职工等)之间所作的一整套的组织制度安排。现阶段,在上市公司中,国家股转让的倾向是国家股向完全企业法人股和不完全的企业法人股的转变。其途径在于通过增加法人股股东的持股比例和法人股大股东的引入改变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从而在根本上避免国家股股东在公司治理结构机制上的混乱,也使得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不再局限于通过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来实现。法人股大股东的引入,使上市公司从“所有者缺位”导致的治理主体“虚拟化”中找回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法人治理主体。而法人治理主体的重新确立则将显著地改变上市公司原有权力机关的构造与功能,并在股东和经营者之间建立起一个相对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和激励机制,这样,就可以避免“一股独大”、“一人说了算”的情况。其次,我们来分析完善的内部控制对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性。现代企业或者大型的单位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应当是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各司其职、有序运行,为实现本单位战略目标而共同奋斗的群体,而本单位的主要经营者应当是该群体的管理者、指挥者、协调者、督促者。新会计法明确了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并不是要求单位负责人事必躬亲、直接代替会计人员办理会计事务,而是应当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制约机制,明确会计工作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工作规程和纪律要求,并有正常途径了解上述制度的执行情况和会计工作相关人员履行职责情况,保证单位负责人的管理意志在各个环节得以实施,保证会计工作相关人员按照单位负责人认可的程序、要求办理会计事务,保证办理会计事务的规则、程序能够有效防范、控制违法、舞弊等会计行为的发生,进而达到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目的。最后,我们再来分析实施透明的会计政策对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现实意义。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前后各期应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果确有变更会计政策的必要,须符合“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的要求;或者这种变更能够提供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6]。否则就不能随意变更。但是近几年有一些企业、单位有意或者无意违反了上述规定,使本单位执行的会计政策模湖不清,有的单位随意地虚列或者隐瞒收入,推迟或者提前确认收入;有的单位随意改变费用、成本的确认标准或者计量方法,虚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费用成本;还有一些单位随意调整利润的计算、分配方法,编造虚假利润或者隐瞒利润。这些情况的出现都是由于没有执行统一地、透明地会计政策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我们认为解决的办法就是要使企业在披露会计信息时能认真执行国家统一地、透明地会计政策,或者实施阳光下的会计政策。#p#分页标题#e#
(二)建立并不断强化外部监管机制
外部监管机制的建立,关键是监管力量的确定和监管对象的选择。大家都管,肯定有失职问题和效率问题;对什么单位都管,肯定有管理效率和管不过来的问题。我们的看法是,政府要管的主要应当是:公众公司、国有单位(包括国有企业和国有行政事业单位,即有国家资金的地方)、与公众利益有关的单位如金融、保险、证券机构等,而对其他单位没有必要去管。对于政府要管的单位,在政府部门之间也应当分分工,以体现效率原则,比如国家审计机关主管国有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金融机构,证监会主管上市公司,财政部门主管国有企业,等等;在监管方式上,可以自己查,也可以利用社会审计;在监管责任方面,应当建立责任制,不能查而不处。对于其他单位,由于其会计信息不对外公开,使用者比较单一,如商业银行、材料供应商等,其会计信息应由银行、供应商去审查。
三、不断优化会计信息质量监管机制的环境因素
新的会计信息监管机制的运行除了自身的科学性外,还有赖于诸多环境因素的不断优化。如法制(包括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不断改革等)、道德、经济体制、发票管理、结算制度(现金流通量过大)、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素质,等等。我国2000年7月1日实施的新《会计法》和2001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就是会计在法治化的轨道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另外,为了保证《会计法》的有效实施,惩治会计违法行为,新《会计法》首先对各种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以及隐匿、销毁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的行为增加了打击力度,增加了量刑的具体尺度和处罚的量化标准,随着新《会计法》的实施,就必然会形成一种强大的法律威慑力,并进而使各种与会计责任相关的人员都能在法律的框架内活动,形成守法的习惯。此外,新的《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也使会计规范更具体、更统一、更具有可操作性。这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技术保证。
当然,在会计信息质量监管机制的环境因素中,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其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责任心,促使他们做好本职工作,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数据信息准确、及时,为有关部门的宏观决策和微观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它和一些外在的(如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强制性管理手段相比,职业道德这种具有自律特点的规范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会计职业道德规定了会计人员在国家经济建设中,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当会计人员在思想上确立了相应的职业道德观念,就会对本职工作产生强烈的责任感,成为改进工作、提高效率的原动力。此外,会计职业道德对建立和完善新型人际关系,纠正不良社会风气,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全国1200多万会计人员,他们植根在各个地区和各种行业,同群众接触十分广泛。因此,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争取党风和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一个重要方面。倡导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对于造就新型会计人才,促进会计队伍整体素质提高,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发票管理,也是会计信息质量监管机制的环境因素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因为发票作为一种原始凭证,是经济活动的量化数据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第一个环节。税务机关一定要做好发票的发放工作,定期检查,不能使发票流入一些没有营业执照、没有经营场地的皮包公司之手。在开具发票时一定要做到大、小写一致、购货单位的名称、地址、电话、经办人的身份证件一应具全。总之,通过严格地发票管理,可以优化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环境。严格地执行结算制度,既可以加快资金的周转,又可以减少现金被挪用、被侵占和被贪污的可能,在结算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这一规定,尽量减少出现虚假会计信息的可能。
严格地执行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使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对于“因有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做假账,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贪污,挪用公款,职务侵占等与会计职务有关的违法行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员,不得取得或者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因违法违纪行为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自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之日起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通过会计从业资格的年检制度,还可以迫使会计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不断地提高业务素质。对于未按要求接受继续教育或未按规定完成继续教育学时的会计人员,应予以警告。对于连续两年未接受继续教育或连续两年未完成规定学时的,不予办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年检,不得参加上一档次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不得参加高级会计师的评审。上述这些办法的执行,对于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当然,不断优化会计信息质量监管机制的环境因素,还需要注册会计师的配合和注册会计师本身素质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为维护国家、社会公众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发展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注册会计师执业不规范,出具不实或不当的审计报告,有的注册会计师还与被审单位合谋,提供严重失实的会计信息。这些情况说明注册会计师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地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就是:在传统体制下我们的会计信息监管机制存在着严重地缺陷;在转轨时期我们的会计信息监管机制尽管已经有了很大地改进,但也不是尽善尽美的;各种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动机都是一种利益的驱动,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要重新构建新的会计信息质量监管机制。(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监管机制和外部监管机制,企业内部的监管机制可以解决内部制衡、权限失控和询私舞弊等问题;而外部监管机制建立的关键是要确定监管的力量、对象和效率等问题)。此外,还要不断优化会计信息质量监管机制的环境因素,如健全法制、职业道德、经济体制、发票管理、结算制度、会计人员的素质、注册会计师的素质等等。同时,我们还应该不断地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使每一个股东和高层管理者、员工都能够为本公司尽忠效力,诚实守信。
【参考文献】
[1]李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高一斌.完善我国《会计法》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1999,(4):2-8.
[3]张维迎.企业理论与国有企业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马建堂.世纪之交的国有企业改革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5]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J].会计研究,2001,(2):61-62.
[6]王海民.对会计监督三个层面的理性思考[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