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会计的管理模式探究
[摘 要]会计作为银行经营核算的手段和各项业务的基础,在银行商业化进程中的核心作用日趋显著,就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如何进一步完善会计理论、加快会计电算化发展、加强会计管理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 会计改革 会计理论 会计电算化 会计管理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金融业进入了重大转折时期,一些新兴的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保险公司正在或即将进入我国市场,形成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局面。会计作为银行核算的重要手段和各项业务的基础,在生产经营管理、投资风险管理和发展战略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会计改革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就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会计改革中如何进一步完善会计理论,加快会计电算化发展,加强会计管理等方面谈一些浅见。
一、顺应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会计理论
会计改革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范畴,它包括会计理论改革、会计手段改革、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其中会计理论改革是会计改革的实质和核心,它不仅是会计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而且反映着会计改革成效的优劣。以下就进一步完善会计理论谈几点看法。
(一)加快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入世以后,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国际经济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会计作为通用的商业语言,应当与这种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会计更有必要加强国际协调,为国际资本的融通和国际经济的发展发挥基础性作用。
最近几年,英德两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出现了相互协调的明显动向,这种协调体现在对银行业务的确认与计量方式日益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英德两国商业银行对存款、贷款、投资等各项业务的处理原则已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0号“银行及类似金融机构财务报表中的披露”中的有关规定十分接近,而德国更是允许商业银行直接运用国际会计准则处理各项业务。
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一体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潮流,统一开放的全球化市场规则正在形成。为全球化的金融运行提供公共准则和监管框架的国际清算银行,支持产生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该机构的一系列银行监管国际性标准的出台对我国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的接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正在制定有关文件,要求所有金融机构采用同样的会计准则和披露标准,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市场约束。
我国虽然已制定了若干项具体会计准则,但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在数量上大大少于其他发达国家;其次在会计准则的功能上,作为一种商业语言,会计准则的功能应该是让投资者通过阅读企业的财务报告明白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表现,但我国还赋予了会计准则一些规范企业的功能,这无疑会影响会计准则的实施;此外,我国的一些准则仍然在某种程度上过分强调国情,从而加大了与国际惯例的分歧。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经济必将在更深层次上融入国际经济。中国的银行业会计准则应当注意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以及其他国家的经验,研究国际会计准则,尽可能地谋求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第一,应正确对待会计的国家差异和会计的国际化,既不能过分强调中国特色,又不能总以西方会计为标准。对于存在依据的合理差异,我们要承认其客观性;在会计准则的建设中,必须考虑各种现实的可行性;第二,应立足于解决当前会计实务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加快具体会计准则,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合作所需的会计要素核算的相关准则的制订和实施。第三,应当明确,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其背后存在政治动因,我们应当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参与到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当中去,争取主动,得到相应的发言权,这能给我们带来相当大的利益;第四,要认真研究我国转型经济的特点和我国资本市场的未来变化发展规律,使制定的会计准则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合我国国情[1]。#p#分页标题#e#
(二)坚持谨慎性原则,改进商业银行的会计制度
对商业银行来说,稳健经营是至关重要的。一家银行因管理不善而倒闭时,往往会危及其他银行甚至整个银行体系的安全,进而损害国民经济和公众利益,这一点与一般企业有明显不同。实行稳健的会计政策是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讲,在银行会计准则中,坚持谨慎性原则,对于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2002年1月1日我国发布实施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该制度的出台为我国商业银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该制度很多地方借鉴了国际惯例,特别强调坚持谨慎性原则改造商业银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贷款呆账准备的提取
过去我国对坏账计提的规定比较保守,坏账准备金计提比例也较低。我国会计制度规定,除了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以及在境内发行外资股的公司可自行确定计提坏账准备金的方法和比例外,其他企业坏账准备金的计提须采取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而且还硬性规定了一些行业的计提比例。我国加入WTO后,世界范围的激烈竞争,贸易关系的复杂化,致使企业在国际竞争时与过去相比经营风险加大,企业有可能会在巨额的呆帐、坏账损失中陷入财务困境。新《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贷款呆账准备的计提有了较大的改动:“金融企业应当在期末分析各项贷款(不包括保户质押贷款和委托贷款)的可收回性,并预计可能产生的贷款损失。对预计可能产生的贷款损失,计提贷款损失准备。”贷款损失准备包括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两种,其中专项准备按国际通行做法将贷款按质量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按贷款五级分类结果及时足额地提取专项准备。特种准备是指金融企业对特定国家发放贷款计提的准备。无论是专项准备还是特种准备,其计提方法,一律采用备抵法。但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比例由金融企业根据贷款资产的风险程度和回收的可能性合理确定。提取的贷款损失准备,计入当期损益,但提取贷款呆账准备后,不再提取坏账准备。所以贷款损失准备的提取,一方面与国际惯例相协调,另一方面也弥补了原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对谨慎性原则使用不到位的缺陷。
2.对贷款利息收入的确认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坚持谨慎性原则突出表现的另一个地方是对贷款利息收入的确认。《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八十五条规定:“发放的贷款到期90天后尚未收回的,其应计利息停止计入当期利息收入,纳入表外核算;已计提的贷款应收利息,在贷款到期90天后仍未收回的,或在应收利息逾期90天后仍未收到的,冲减原已计入损益的利息,转作表外核算。”表外核算的应计利息,在实际收到时确认为收款期的利息收入。比照财金字[2001]25号文,贷款利息在结息日180天以上未收回的,不计入当期损益的规定,这次《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更接近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如英国大部分银行是90天,美国大部分银行是60天)。在实际工作中,贷款的应收利息在结息90天后,其收回的可能性已大大降低。#p#分页标题#e#
3.对企业待处理财产损失的处理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企业待处理财产损失的处理坚持了谨慎性原则。《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三十四条:“对于盘亏(盘盈)、毁损的资产,应当查明原因,写出书面报告,并根据金融企业的管理权限,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行长(经理)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后,在期末结账前处理完毕。”如盘盈、盘亏或损坏的固定资产,在期末结账前尚未经批准的,在对外提供财务会计报告时应按上述规定进行处理,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做出说明。待处理财产损失,从形式上看,属于企业的“虚资产”,但就其经济实质而言,应属于企业已经发生的损失,不能再给企业未来带来经济利益。因为待处理财产损失已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在资产负债表中已不再有“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和“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项目的位置[2]。
(三)降低银行税负,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商业银行相比整体竞争力较弱,除了管理体制、经营水平等因素影响外,整体税负偏高(2001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平均税负为63%)也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原因为:
(1)我国商业银行营业税负过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营业税率为5%,但由于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利差收窄(自1999年以来,人民银行连续8次降低存贷款利率),银行的盈利能力实际上呈下降趋势。在银行盈利能力差甚至亏损情况下,先征收营业税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考虑银行的实际经营情况,使财政实现部分虚收,加大了银行成本和经营风险。
(2)与其他国家的所得税税率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税率处于中等水平,但税前扣除的项目过多,如对工资、业务招待费、广告费、损失准备、呆帐核销等许多项目都要做纳税调整,而国外银行和国内外资银行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很少。税负过高将直接导致银行利润水平和资产收益率降低。加之缺乏补充资本的有效途径,资本充足率一直保持较低水平,这会制约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大,不利于增加我国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鉴于以上原因应该采取相应的税收政策来减轻我国商业银行的税负,首先可以将商业银行的营业税税率逐步降低到接近国外银行的水平。据有关方面统计[3],营业税税率每降低1%,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盈利水平将提高20%,平均税负将降低6个百分点。其次允许商业银行税前计提贷款损失准备,这样会大大提高银行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第三,降低商业银行所得税税率,从而促使我国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提高盈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并与国际银行业的税负政策基本接轨。
二、开发和完善现代化的业务应用系统,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电子技术在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电算化仍然保留了过多的手工会计的痕迹,手工会计条件下的会计流程与信息传递模式仍然得到“良好”的保存。另外由于过去业务处理软件不一致,集对公结算、个人金融、银行卡等统一的业务操作平台尚未建立,改革并不深入彻底。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对电子技术的应用更多的还是一种手工会计的“电子化”,速度慢、效率低、准确性差等弊端越来越突出,已经不适应经济与会计发展的迫切需要。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会计提供了发挥更大作用的技术可能,如何将这种可能变为现实,从根本上使会计的职能与作用有一个质的提高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4]。#p#分页标题#e#
为适应现代商业银行集约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各银行正在加快开发和完善现代化的业务应用系统———银行综合业务系统。这是针对未来商业银行业务特点开发的超大型核心软件系统,是商业银行电子化建设的核心和基础。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综合业务处理系统只是简单地将传统的金融业务由手工操作转化为电子化处理,业务流程、业务管理和组织机构设置等基本上沿用手工操作时的做法。这种做法存在许多问题。一是业务系统各自独立,划分不合理,如对公业务和对私业务使用不同的系统,对本币业务和对外币业务使用不同的系统;二是以账户为核心不能对客户信息进行综合管理;三是面向凭证设计,以会计核算为基本目的,不能联动地处理相关业务交易,柜员处理业务流程复杂、效率低、工作量大。为满足业务发展和管理需要,商业银行应引入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新一代业务处理系统[5]。该系统具有以下优点:采用国际银行通用的多币种会计方法;以客户为中心,能更好地为客户和银行业务管理服务;采用面向业务的设计方法,能帮助银行全面实现综合柜员制;采用结构化的设计原则,便于银行拓展新业务。银行综合业务系统以客户信息系统和会计核算系统为基础,构建起包括资金汇划、出纳、银行卡、个人金融、信贷、外汇买卖、基金、债券、计划财务、事后监督、报表拆分反传、会计档案缩微等十多个专业子系统在内的综合业务处理技术平台,并通过中间业务平台开发出众多功能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银行综合业务处理系统以会计综合核算系统为核心,面向服务,实现综合柜员,不仅可以满足银行当前业务需要,而且还能兼顾未来银行业务发展。该系统具有较高的成熟性,能大大方便客户,降低银行经营成本,增强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
三、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银行会计管理
(一)实施账务上收,提高管理级次,建立扁平化的会计管理模式
大多数国有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体制仍是五级管理,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办事处(分理处)等五级机构都进行会计明细核算,账务层次过多。而且在国有银行业务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每开办一项业务,就新设一个部门,然后就自成一个会计体系的现象。分散的会计主体以及部门会计的存在,对于银行整个经营管理来说都是很不利的,一方面它使会计数据的口径与项目无法统一,影响了会计信息的一致性与可靠性,从而削弱了会计的反映职能;另一方面,这样的会计体系使总行难以对全行管辖内的各类资金与各项业务进行统一监督,削弱了会计的控制职能。相对于传统的“二级分行—办事处—网点”这一“宝塔式”机构管理体制而言,“扁平化”管理是指在二级分行所在地与网点之间不再设办事处这一中间管理层次的管理模式。现有的市区办事处一律撤销,各办事处的会计营业室及储蓄专柜分别变为分理处或储蓄所,市分行既是管理行,又是直接经营行。随着会计电算化水平和集约化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同时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对账务核算级次的设定提出新设想:将县支行的账务核算集中上收到二级分行,以二级分行为基本核算单位,提升管理级次,提高核算质量和效率,把基层行的核算职能分离出来,使他们集中精力做好对外的业务拓展和营销,充分发挥银行网点和综合柜员优势,建立起扁平化的会计管理模式。这一机构管理模式在市区的运用,减少了管理层次和中间环节,缩短了管理半径,加大了市分行直接经营和集约化经营的力度。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分别在各自系统内建立了集中核算管理体制,工商银行建立了以大中城市乃至特大城市为中心的集中核算系统;建设银行分别在二级分行和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一级分行实行会计核算集中;农业银行正在建立大中城市集中式会计综合系统[6]。这些做法符合国际金融机构的通行做法。#p#分页标题#e#
(二)努力提高信息服务工作水平,及时反映全行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产生速度、利用程度决定了商业银行各项管理信息的质量、产生速度乃至经营管理水平。全行业务数据的集中,为有关人员直接提取会计资料,生成会计报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各银行可以着手从数据中心采集会计信息工程的研发成果,强化管理,及时监控指导下级行的经营活动,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同时也将使会计信息质量跃上新台阶。我国商业银行应从整合信息服务工作机制入手,加强经济金融信息的搜索、收集、研究和利用,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把信息服务作为管理层向经营层提供的重要服务[7]。
1.建立系统内银行信息服务工作机制从总行、分行来说,建立以总行有关部门为核心的信息流转机制;分行根据需要设立专职或兼职的信息服务中心,或者以建立信息联络员工作制度的方式;基层行也要有人负责信息搜集,力求做到系统内信息交流有序,信息共享。
2.加强信息集中处理能力总行有关部门负责全面协调和制定整体指导策略,综合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信息,利用现有的电子传输网络,向系统内发布。分行要对市场和客户信息,以及内部各部门的创意和建议,在第一时刻做出回应,以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对地方经济特点的适应性。同时,信息集中处理部门要加强信息载体建设,使信息发布有较为固定的渠道,加强信息研发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广纳信息随着银行电子化建设水平的提高,经营数据统计分析系统和信息传输系统的完善,对现有银行数据的挖掘和利用,固然是信息服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广纳信息、为我所用也十分重要。当今,各类信息服务公司逐渐演化为现代新兴产业,据统计:信息服务业的投入产出比大体为1∶63,甚至更高[8]。因此如何利用外部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做好信息服务工作,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四、结束语
改革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但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十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业务逐步提高的实践证明,改革才是前进的动力, 会计业务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无不来自于顺应行业和业务发展要求的各项变革。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全新的挑战,会计改革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要正确认识和理解改革,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要增强与时俱进的观念,密切关注金融会计领域新的发展动态和要求,结合各项金融业务的发展,健全制度,强化管理,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 夏博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二讲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总体说明(下)[J].中国金融,2003,(4):27 31.
[2] 王晓萍.加快会计管理防范联行风险[J].金融会计,2003,(1):17 20.#p#分页标题#e#
[3] 王淼,周厉.有关国家银行贷款分类和准备金计提做法[J].金融会计,2003,(4):35 38.
[4] 张苏彤,邢永芳,孙锐.金融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J].金融会计,2003,(4):7 10.
[5] 张向菁,时倩.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实力的对策研究[J].新金融,2003,(1):36 40.
[6] 石立岩.银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里程碑[N].金融时报,2003 05 09(5).
[7] 顾城.全面提升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J].中国金融,2003,(1):23 27.
[8] 王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会计,2003,(1):15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