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财务会计论文精修:探讨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影响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509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109270723062373
  • 日期:2011-09-27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会计论文精修:探讨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影响

摘要: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未能反映该会计主体真实的经营成果(或财务收支)和财务状况的一种经济现象。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在旧有的一些制度被打破,会计制度论文 新的制度还未完善的情况下,这个问题显得十分严重和普遍。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 根源 财务状况

一、问题的提出
会计信息失真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危害是巨大的;它削弱政府的宏观调效力和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导致投资失误、损害投资者利益、债权人决策失误以及国有资产流失;它危害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损害国家利益,降低社会公众对企业的信任程度,甚至引发整个社会的信用危机。可以说,会计信息失真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严重问题。本文试图从会计制度本身及其外在制度因素的角度来分析引起会计信息失真的真正原因,找出相应治理的对策。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制度原因分析
由于会计制度本身存在的性质和数量上的不确定性,因此,会计信息难以做到客观反映会计要素本身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准则制定的滞后性
会计准则是对会计实践的一种总结和概括,因此它必然要落后于千变万化的会计实践,以至经济活动中许多核算无法及时地在准则和制度内加以体现。在此期间,这些业务就成为真空和灰色地带,成为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原因。美国是当今会计准则和制度最为完备的国家之一,但“尽管FASB在财务会计准则的制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然而它也经常因为未能及时提供紧急问题的准则执行指南而备受批评”,可以说,这是一个世界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历史成本计量方法的不足
在科技进步加快、物价波动的情况下,历史成本计价法越来越难以反映主体资产的现行价值。往往会造成少提折旧、多计利润、高估资产价值的情况,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三)会计准则固有的估计和主观判定
反映在会计准则和制度中就是留有大量的操作余地。因此,会计实践的结果只能是逼近实际情况而不能全面地反映实际情况。例如固定资产的折旧提取就需要专业人员进行估计,这与实际的成本费用仍然存在着差距。其他如无形资产、递延资产、计提的各项坏账和减值准备,都需要专业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加以主观判断,其灵活性更强。总之,主观性越大,做出的判断可能与实际情况相距就越远。
(四)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灵活性
如在存货的计价方法上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后出法、加权平均法等等。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就有使用年限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工作量法等等。总之,可供选择的方法越多,企业管理部门就有可能倾向于选择对其反映经营成果有利的方法,而不管这种方法是否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会计核算方法的不同组合所反映的经营成果可能就会大相径庭。#p#分页标题#e#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外在制度因素分析
这里的外在制度因素主要是指与会计信息的提供使用过程中的密切相关的各种制度因素,如公司治理结构、政府目标、法律制度等,它们对于能否真实提供会计信息起着重要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在缺陷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公司治理结构是指以实现公司最佳利益为目标,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构成,通过指挥、控制和激励等活动来协调股东、债权人、政府、顾客以至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宏观世界的本质是公司与其组成人员之间的一种合约安排。代理理论认为,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由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造成的代理人问题,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道德风险与会计信息失真。代理理论认为只要存在就业安排,并且在这种安排中一个人的福利取决于出口加工区一个人,代理关系就成立了。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资产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的关系,受雇于代理人的会计人员或机构向委托人报告职责履行情况。在代理关系中,委托人、代理人和会计人员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倾向。按照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他们都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所以就必然存在着冲突。从会计人员和委托人的关系来看,会计人员如果认为工资、福利以及股票升值取决于会计报表信息的话,那么就有可能采取会计报表粉饰的方法。从代理人和委托人的关系来看,代理人会通过暗示或强迫的手段要求会计人员对报表进行粉饰,以实现经济上或政治上的目的。
2.逆向选择与会计信息失真。信息不对称是指某些参与者所拥有的信息要比另一些参与者拥有的信息要多。如在企业中,投资者进行投资之前,并不清楚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也不清楚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而公司管理人员对这些情况是清楚的。结果就是管理当局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最终以损害投资者的利益来换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计报表的提供可能会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从而降低道德风险,但由于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是管理者所掌握的私人信息,会计报表的编制又有许多可供选择的方法,所以会计信息提供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问题无法避免。
3.契约人之间的行为冲突。科斯将企业的性质概括为:“企业是生产要素的交易,确切地是说劳动与资本的长期权威性的契约关系。”我国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也认为企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法律规章规范而由若干合同契约结合的经济实体。契约人,也就是与企业相互订立契约的单位和个人,主要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人员、会计人员、消费者、注册会计师、政府等。在企业所联系的一系列契约中,会计报表作为会计信息的载体,是有关各方签约的基础,也是评价契约履行情况的依据所在。在不同契约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利益冲突。作为契约人在面临利益冲突时,为确保自身利益,企业管理人员就会采取粉饰会计报表的办法。某些契约关系人就会要求或默许企业进行会计报表粉饰,使会计报表以有利于自己的方式向外提供。#p#分页标题#e#
4.企业内部人控制。“内部人控制”理论是在研究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时建立起来的一种理论。它是指企业在法律名义下属于股东所有的情况下,企业内部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职工掌管了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包括对企业的决策权、使用权、处置权以及相当大部分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表现在会计核算方面,企业在内部人的控制之下,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优势获得了企业的会计控制权,采取粉饰会计报表、设多套帐等方式,以迎合不同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要求,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严重失实。会计报表由企业内部人来编制,成为内部人滥用控制权的工具,加剧了会计信息失真的严重性。
(二)政府目标与企业会计行为冲突对于会计信息的扭曲
政府的主要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宏观调控,如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等;税收管理,实现地方财政收入最大化;国有资产管理,包括对管理者的监督和考核;政府官员个人收益最大化,如收入、地位、政绩等。企业的目标主要包括利益最大化、长期发展、内部人收益、企业家在职消费等。由于政府所拥有的政治和财产权力,使其与其它契约相比,对于企业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最为直接和深远,政府会运用这种权力来影响企业的行为以及其自身的目标。在现实中,二者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冲突。如果地方政府对企业的控制和干预程度较小,那么国有企业对于剩余索取权的控制就越大,最终形成“内部人控制”的局面,企业管理人员会倾向于藏匿企业利润,留在企业内部进行分配,反映在账面上是实盈虚亏。如果地方政府对企业的控制和干预程度较强,企业管理人员往往会以主管部门的政治最大化为行动目标,存在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在账面上形成虚盈实亏。从发展地方经济的角度看,地方政府会通过争取优惠政策与制度创新来加快本地经济发展。如为了确保地区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如果在实际上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就只好通过自己所掌握的财产权授意企业粉饰会计报表,在账面上达到要确保的经济指标。再如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作用巨大。所以地方政府对于本地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包装”的现象往往采取默许、包庇、纵容的作法。从预算收入最大化的角度看,政府预算通过税收计划的方式层层分配给各级税务部门执行,而税收计划往往与当地当时的经济情况存在差距。由于税务机关关心的是税收任务的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命令企业通过修改报表、调节利润,改变生产经营行为以达到增加收入的目标。企业也会迎合税务机关对于税收收入的需要,人为地控制利润,造成会计报表无法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p#分页标题#e#
(三)相关法律制度缺失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没有起到惩罚的作用
我国《刑法》、《会计法》、《证券法》等法规对于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规定了严格的惩处措施。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一是只规定了刑事责任,但执法不严,实际上由于会计造假而受到刑法制裁的案例仍然较少。对于许多人来说,冒险一次的暴力所得远高于所承担的刑事责任带来的损失;二是刑事责任对于法人犯罪无能为力,使作为会计主体的法人在法律上没有适用的法律;三是行政责任对于国有企业会计行为无法形成有效的约束。如对国企管理人员的处分、撤职、开除等行政处分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而且对非国有企业没有约束力;四是现行法规中民事责任规定不明确。而这一点正是制约会计信息失真的非常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机制。目前我国尚未对这类企业进行民事诉讼,原因一是因为民事诉讼的认定存在巨大困难;二是因为涉及到国有企业,巨额赔偿之后可能会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综合治理
(一)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会计是一项需要会计人员结合特定环境进行专业估计、分析和判断的职业性工作。因而会计信息不可能做到十分准确地描述实际情况但可以较为逼真的进行描述。只要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规范统一,完全可以做到无重大差错。因此,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设计上,一是要广泛地吸收学术界、实业界和政府各方面意见,使会计准则做到公平、广泛、确实,更好地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二是应该加快会计准则制定的速度;三是要严格规定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的使用范围,减少可供选择的会计核算方法的数量,对于变更会计核算方法的行为做到严格规定和充分披露,通过减少核算方法的可选择性和变动频率,降低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四要坚持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多种计量属性结合使用的原则,使会计核算更全面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资产状况。
(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首先是要改变对企业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从监督的角度看,要发挥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方面的作用。内部监督是指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作用,外部监督是指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的作用,引导和迫使企业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改变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不应再将企业经营者的业绩与其政治待遇挂钩。完善企业业绩评价机制和方法以及经理人员薪酬制度,缓解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压力。同时要加强“社会对账”,也就是要减轻对会计信息的过度依赖,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全方位地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资产情况,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息失真的难题。#p#分页标题#e#
(三)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
加强政府约束,减轻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干预。主要是解决政府对企业管理人员的考评激励机制以及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人员考评监督的方法问题。不仅仅以数字作为业绩的主要依据。政府干预企业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国有企业的大量存在;二是政府行政权力过大,没有形成有效约束。表现在企业会计信息的提供过程中就是政府会将自己的意志过多地加诸于企业,造成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因此,从当前看,解决的办法是要实现真正的政企分开,政府要抛弃计划经济下管理企业的方式,而代之以市场经济的方式,也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来管理企业。从长远看,就是缩小国有企业的规模,这是从源头上解决企业会计信息受制于政府目标的治本之策。

(四)明确信息失真造成损失的民事法律赔偿责任
提供虚假会计可以被提起民事诉讼,也可以被提起刑事诉讼。民事是指由民事行为而要求的私有权和赔偿,由受损的一方提出,由被告方赔偿实际损失,并承担法律费用和罚款。提起民事诉讼的优点在于:一是可以调动受害人的积极性。二是可以对法人在经济上进行惩处。20世纪6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因会计报表粉饰而引起的诉讼案件急剧上升,称之为“诉讼爆炸”(the litigation explpsion)时代,强有力地震撼了那些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企业。构筑强大的外部环境制衡的法律约束机制来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提高企业提供失真会计信息的违法成本,采用经济的手段来遏制愈演愈烈的会计信息失真情况的蔓延。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