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盈余管理与银行贷款监督的有效性之会计研究--基于金融市场化的视角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81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20010510192219631
  • 日期:2019-12-18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要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以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2017 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一重要观点。毫无疑问,金融发展状况会直接对经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尤其会影响到经济社会中各个主体作用的发挥。我国一直以来选择的都是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银行是宏观金融环境与微观经济实体之间的重要中介,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实施金融体制改革战略就从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展开,近些年,金融国际化和新时代的要求推动着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由此也带来了金融市场化的发展。随着金融“去杠杆”力度的加强,也陆续出现了东北特钢、上海云峰、辉山乳业等大型银行债务违约事件,这些事件引发了我们的深思:作为重要的金融中介,银行是否对微观经济实体发挥出了大债权人的治理监督效应?又会受到金融市场化环境怎样的影响?基于此,本文认为研究银行对企业贷款监督的有效性对于防控金融风险,完善银行债权治理监督体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成熟,导致了我国大部分企业主要依靠债务融资,尤其是银行借款。上表 1.1 反映了 2008-2017 年间我国国内非金融机构贷款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情况。从近些年的整体情况来分析,尽管在某些年份有小幅波动,但企业等非金融机构贷款融资所占的比重基本上保持在 80%左右。而从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看,大部分的上市公司银行借款额占负债总额的比例也都超过 50%。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我国上市公司大多还是依靠金融中介(银行)来融资,银行对企业治理有着不可替代的外部监督作用。结合现代企业理论——企业与银行通过债务契约紧密相连,而会计盈余可以作为银企签约基础和评估契约履行情况的依据这一观点,企业存在基于债务契约的盈余管理动机,因此,银行出于保障自身利益的目的,必将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基于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本文选择了盈余管理角度研究我国银行贷款监督的有效性问题。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盈余管理的债务契约动机研究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为了实现企业或自身利益,在遵循公司法和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采用一定的方法对财务报告进行控制和调整以使企业的账面盈余达到所期望水平的行为,旨在影响那些基于会计信息契约的后果或误导其它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理解。债务契约动机是公认的盈余管理三大动机之一,源于企业与债权人(如银行)签订的债务契约中涉及盈利的条款,鉴于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债务契约关系,国内外学者均对盈余管理的债务契约动机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1)国外关于盈余管理的债务契约动机研究
盈余管理的债务契约动机最早是由 Watts & Zimmerman(1978)提出来的。DeFond  &  Jambalvo(1994)[1]、Sweeney(1994)[2]分别以 1985-1988 年间在年报中披露了债务契约违约情况的 94 家公司和 1980-1989 年间第一次出现负债契约违约的 130 家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为了改善企业资产的流动情况和降低违约的可能性,企业会进行适当的会计变更或采取其他方式对收益做出有利的账面调整。Dichev  &  Skinner(2002)[3]基于 Dealscan 数据库,通过采用绘制债务契约分布图的方式,检验 Dealscan 数据库中的企业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债务契约动机,其结果也验证了企业为了避免违反债务契约的确会采取盈余管理手段。Diana  R.  Franz  et  al(2014)[4]探讨了接近违反债务契约的特定诱因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证实了那些接近或者已经违反债务契约的公司比那些远离债务契约限制的公司有更强的动机去进行盈余管理。关于银行对企业的盈余管理实施监督方面,Freirax  &  Rochet(1997)[5]认为,银行以最重要债权人之一的身份在企业治理中发挥着监督与审核的职能,银行贷款给企业,是希望获得回馈,但银企之间信息并不对等,企业可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进行机会主义盈余管理从而导致银行面临信用风险,因此,银行有必要对企业经营状况实施监督和考察。不过在银行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债务契约监督方面,学者们得出了不同的结论。BH  Kim(2011)[6]对公司真实盈余管理决策和公司净资产债务契约松弛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债务契约松弛度紧密性与真实盈余管理存在正向关系的结论。Jha, Anand et al(2015)[7]基于 2001 年至 2009 年期间对印度私人和上市公司 22,526 份财务报表的审查分析,发现当银行监控很强大时,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会更高——除非公司接近违约,因此,他们认为将银行监管视为始终抑制企业不当行为的手段可能是不恰当的。
........................

2   相关理论分析

2.1  理论基础
2.1.1  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源于“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和“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理论,这两个理论是在 1973 年出版的 Mckinnon《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32]和 Shaw《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33]两本书中提出的,是发展经济学和货币金融理论的重大突破。书中的金融发展理论主要是以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为研究对象,并自此之后不断发展,逐步形成金融抑制,金融深化,金融市场化,金融约束一系列过程的整套理论。
金融抑制是指发展中国家政府由于严格限制金融活动,刻意压低利率和汇率而出现的金融与经济间的一种恶性循环状态。货币管理当局或中央银行采取行政手段严格管制各类金融机构的资金运转方式,旨在督促金融机构保持谨慎的态度,在确保银行资金流动性的基础上,积极控制经营风险。然而,过度的政府干预使得金融机构无法寻求到机构稳定运行和提高效率的平衡点,这种状态就被称为“金融抑制”。
金融深化描述的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状态。具体来说,一方面,良好的经济发展状态会日渐提升国民的收入,增加各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完善的金融体制能够将社会闲置资金聚集起来,通过有效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出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金融市场化理论则是指彻底开放金融市场的一种理想状态。McKinnon  &  Shaw 认为,金融市场化就是政府通过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管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本的作用,让金融机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合理的采取储蓄手段,将社会闲置资本积累起来并投向高利益的项目和地区,这样就可以提高各经济主体的投资效率,推动经济的发展。这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由于金融压抑的原因,导致金融发展严重滞后并最终阻碍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的解决之道。
.........................

2.2  理论分析
2.2.1  银行贷款监督效应与金融市场化的理论分析
在金融国际化和发达国家示范效应的推动下,许多发展中国家摒弃了以往的金融抑制政策。通过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很多国家也带来了金融市场化的深化。学者们普遍认为,金融市场化对金融中介和金融结构都有很大的益处。Levine(1997)[50]认为金融市场化使得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能够更好地发挥鼓励储蓄、分散和套现风险、甄别并监督贷款申请人、监督代理人和实施公司治理等方面的作用,林毅夫等(2003)[51]也认为金融市场化可以对金融结构产生优化作用,从而使金融体系能够提供更高效率的金融服务。
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核心,上世纪末,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从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展开,直至近些年,金融体制改革已成为国家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系列改革举措带来了金融市场化的不断深化,必然会对银行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作为盈利性金融机构,银行必然更加关注自身的经营风险,而作为企业的大债权人,银行对企业的债权监督效应直接反映了银行在经营和防控风险方面的能力。由于地区、政策等因素,当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化发展并不平衡,那么在金融市场化的背景下,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的主要金融机构,其对企业发挥贷款监督效应的强度必然会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学者们的研究验证了金融市场化的益处,然而,在银行对企业的贷款监督效应方面,金融市场化究竟会促进银行发挥出贷款监督效应还是会抑制还无法下结论,而这就是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也可以为推动银行业改革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p#分页标题#e#
3 实证研究设计 ............................17
3.1 研究假设................................17
3.2  样本选择与数据分组.............................18
4 实证结果与分析 ............................25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25
4.1.1 总体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25
4.1.2 金融市场化地区分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26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44
5.1 研究结论............................44
5.2  政策建议................................................45

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分为总样本组(696 个公司)、金融市场化程度不同的地区分样本组(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国有与非国有分样本组三部分内容,具体情况分别见下表。
4.1.1   总体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总体样本组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程度的平均值为205.9046,这个数值看起来很大主要是因为制造业类上市公司总资产、净利润等数据差别比较大,且在盈余管理行为的选择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也可能与所选择的盈余管理程度衡量的计算模型有关,数值本身大小并不会对本文的研究结论产生影响,这一点在后文也会进行进一步检验。金融市场化程度的平均值为 7.6341,这基本代表了全国的平均水平,也是地区分样本比较研究的基础。此外,总样本组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 51.21%,而银行负债率平均值达到了21.74%,占负债总额的 42%左右,由此可见,银行依然是我国上市公司的主要债权人。此外,在银行借款中,短期负债率为 14.87%,占银行负债的 68%,这说明我国的制造业上市公司更偏向于申请短期借款来缓解资金不足的情况,换句话说,即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明显的银行债务期限结构不平衡的状况。
....................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金融市场化的视角,以企业实施盈余管理的债务契约动机为理论基础,对银行的贷款监督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对总样本、地区分样本以及企业产权性质分样本进行银行贷款监督与盈余管理的回归结果、金融市场化与银行贷款监督的交乘项检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
(1)在金融市场化发展的背景下,银行贷款监督效应与企业盈余管理程度在整体上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存在地区和贷款期限结构的差异。具体而言,从全国范围来看,银行贷款规模与企业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但在贷款期限指标上,短期借款率和长期借款率分别在 5%和 10%的水平下显著,这说明经过多年的银行业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我国银行从整体上而言已经能够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起到良好的监督效应,但存在期限结构的差异。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的地区分样本来看,除东北地区外,其他地区在银行贷款监督的两项指标上虽然体现了部分地区差异,但总体上还是验证了总样本的结论,东北地区展现出银行贷款监督与企业盈余管理程度呈现正向的关系,这与本文的假设差异较大,在考虑结论可能受到样本数据选择和政府政策干预的影响外,本文基于实证结果认为,在东北地区银行对企业的盈余管理的贷款监督可能不具备有效性。
(2)金融市场化程度越高,银行对企业盈余管理的贷款监督效应越强,与此相对,银行的贷款监督效应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会被弱化。金融市场化指数与银行贷款监督指标的交乘项检验结果显示系数为负,且在 1%的水平下显著,这个结果表明,金融市场化的深入对银行实现债权治理监督效应具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金融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银行的贷款监督效应可能更多地受到政府干预等外生因素的干扰。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