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内部控制质量与真实盈余管理的会计学关系研究--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72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9081910155719222
  • 日期:2019-07-03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本文是一篇会计学论文,本文通过 PSM 法探讨上市公司强制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后内部控制质量对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旨在前人的基础上丰富完善该领域的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我国的内部控制萌芽于西周时期,公元前 1100 年,姜子牙发明虎符以规范军队管理,规定只有将两块虎符拼成一对才可调兵,蕴含着简单深刻的内部控制智慧。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企业对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向外界展现了公司真实的经营成果。在技术日新月异、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经营管理和提升企业价值有重要作用,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和实务界讨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选择会计政策及估计,调节财务报告以误导股东和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常用方法。盈余管理按照目的和手段的不同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种,应计盈余管理较真实盈余管理更容易被注册会计师和公司内部审计人员察觉,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使得公司采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这类传统方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上市公司管理层为维护自身利益或达到既定的市场目标,更倾向于选择操控真实盈余管理。李彬等(2009)指出了公司通过操控真实盈余管理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财务报告是公司和外界沟通的重要桥梁,报告的真实性、可靠性是这座桥梁的基石,关系到企业的健康发展。但是,现代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导致了公司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目标存在差异以及所获信息的不对称,容易诱发管理层操控盈余,粉饰业绩以获得最大收益。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屡禁不止,究其背后的原因,均与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但早期内部控制报告是自愿披露的,有关内部控制的公开信息太少,样本数据有限。
2008 年 5 月,财政部联合证监会、审计署、保监会、银监会共同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1  年开始,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需要实行内控审计,2012  年内控审计的范围则进一步扩大到国内主板上市公司。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由此逐步从自愿披露阶段进入强制披露阶段。一系列内部控制规范的出台和实施,为我们研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程度的关系提供了可贵的大样本数据。为了规范上市公司行为,约束公司管理层操控盈余,Iliev P.(2010)认为需要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完善并严格实施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李万福等(2011)、董望和陈汉文(2011)、方红星和金玉娜(2011)均表明内部控制可以有效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控制企业战略风险、提高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近年来,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选择在定期公布的审计快报中披露公司财务报表审计意见和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情况,其意见类型成为权衡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重要根据。鉴于此,本文通过 PSM 法探讨上市公司强制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后内部控制质量对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旨在前人的基础上丰富完善该领域的研究。
............................

1.2  相关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活动的各个环节,它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增加会计资料的可靠性,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并为日后的审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国内外的内部控制研究主要是围绕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行为、内部控制缺陷及其矫正的影响因素、内部控制缺陷的经济后果、内部控制质量与管理层预测等主题展开的。其中,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缺陷对公司债务资本成本、权益资本成本、应计项目质量、会计稳健性、市场反应、信息不确定性、报告及时性、审计收费、投资效率、CFO 薪酬、CFO 更迭等方面的影响。
1.2.1  内部控制质量相关研究
每一次理论方法的突破,监管法规的变革,都伴随着对内部控制研究的深入。2002 年美国颁布萨班斯法案(以下简称 SOX 法案),其中 302 条款针对披露的控制与程序、披露质量和及时性做出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对外公布内部控制审计结果和内部控制缺陷;404 条款针对管理层责任做出规定:公司管理层必须对报告的有效性负责。其中,302 条款自 2002 年 8 月 29 日开始实施,404 条款的实施却一再延期。SOX 法案是内部控制的发展中的一座里程碑,为学术界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
在 SOX 法案公布前,国外的研究多集中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领域,认为自主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司通常质量较高。Krishnan, J.(2005)运用了 SOX 法案实施以前(1994—2000 年)更换外部审计并披露了内部控制问题的公司样本与更换外部审计未披露此类信息的公司样本作比较,分析了审计委员会的质量与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之间的联系,发现内部具有财务会计专业人士,且外部审计师独立性强的公司,存在内部控制问题的可能性通常较小。Ashbaugh-Skaife et al.(2007)研究了自愿披露阶段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情况,发现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通常经营业务更加复杂、会计风险更高、且用于内部控制的资源更少,并伴随着组织变革和审计师辞聘现象。
.........................

第二章  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理论基础

2.1  内部控制概述
2.1.1  国内外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
(1)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发展历程
内部控制已经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也随着现代资本市场的发展而不断变革。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美国的内部控制制度发展最完善,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内部控制的发展大致经过了 5 个阶段,20 世纪 40 年代之前是内部控制的第一阶段:内部牵制阶段,这一阶段企业主要是用岗位分工的方式使任何人都不能单独控制一项业务,通过部门或人员间的交叉控制以防止发生舞弊。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相关利益者对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内部控制可以衡量计划执行情况并纠正偏差,以确保计划目标实现。20 世纪 40 年代到 70 年代,内部控制进入第二阶段:“内部控制制度”阶段。这一阶段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组织结构、职务分离、业务程序、处理手续等。1949 年美国审计委员会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概念,美国较为经典的定义是 1972 年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是在指公司为达到既定目标,充分获取并利用各种资源,提高企业经营效率而通过一定的控制环境在公司内部施行的一系列计划、组织、程序和方法。20 世纪 80年代到 20 世纪 90 年代,内部控制进入第三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这一阶段不再区分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将二者涵盖的信息统称为内部控制,并首次提出控制环境这一要素。这一阶段,企业主要通过各种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程序保证企业达到既定目标。1985 年,美国成立了全国舞弊性财务报告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on  Fraudulent  Reporting),即 Treadway  委员会,并在Treadway 委员会的建议下成立了一个专门研究内部控制问题的委员会——COSO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1992 年 COSO 委员会发布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指出了内部控制五要素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反馈与监督。《整合框架》标志着内部控制的发展进入成熟期,这一期间内部控制的概念不断完善,内容贯穿于企业的财务和非财务等方方面面,由最初的单一事后控制逐步演化为以预防、维护为主的控制系统,更体系化。
.......................

2.2  盈余管理概述
2.2.1  盈余管理的概念与分类
盈余管理相关话题一直是会计学研究的重点。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开始于 19 世纪,随着会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实务届的不断变革,盈余管理的方法也不断变化,现在学者对盈余管理性质的探讨可以分成两类。一类观点认为盈余管理的目的在于误导外部信息使用者,是一种舞弊行为;另一类则认为盈余管理明显区别于会计舞弊和财务造假,宁亚平(2004),曾真(2011)从盈余管理的目的、方法、管理层主观判断、对会计准则的遵循等方面探讨盈余管理的本质,认为盈余操作包括盈余管理和盈余做假两个方面,盈余管理实质上是一种钻法律政策漏洞,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前提下调控公司利润的行为,与财务舞弊有着本质的区别。本文遵循主流观点,将盈余管理定义为:管理层在相关法律与行业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调控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以达到公司利益最大化目的的行为
根据手段的不同,盈余管理可以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类。应计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当局通过对应计项目的调节,有目的地选择会计政策、方法等来操控公司利润;真实盈余管理是管理当局通过改变真实交易活动或控制企业相关活动发生的时间,调节操控公司对外披露的会计盈余。Chi et al.(2011)认为,尽管采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成本较低,但随着近年来公司内部和外部的监管制度愈加完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往往很容易被内部控制制度和外部审计师所发现,因此如果仅仅采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意味着面临着较高的风险[56]。谢柳芳等(2013)指出,真实盈余管理对公司的危害更大更深远。Cohen et al.(2008)、Gupta et al.(2010)、Zang(2012)发现近年来,企业进行应计盈余管理的行为有逐渐减缓的趋势,取而代之的是真实盈余管理,因为真实盈余管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操作更加灵活隐蔽,并且它很难被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察觉。#p#分页标题#e#
........................

第三章  内部控制质量影响真实盈余管理的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提出 .................. 24
3.1  内部控制质量影响盈余管理的理论路径 ................. 24
3.2  内部控制质量影响盈余管理的博弈分析 .................... 25
第四章  内部控制质量对真实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 ..................... 30
4.1  研究方法 .......................... 30
4.2  数据来源 ..................... 30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46
5.1  研究结论 .................... 46
5.2  研究启示 ..................... 46

第四章  内部控制质量对真实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研究方法
考虑到 Heckman(1979)所提出的内生性问题,即使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较高,也不能够断定这种差异是否完全来自于内部控制质量,因此直接选择普通最小二乘估计结果可能存在偏差。
为了准确地刻画不同的内部控制质量所引发的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差异,必须解决内生性问题,即消除那些同时影响企业盈余管理和内部控制质量的因素对实证结果的影响。本文采用 PSM 的方法,有效降低内生性对实证结果的影响。第一步,控制影响内部控制质量高低的内生性特征,通过建立 Logit 回归模型,计算倾向得分值将多种影响内部控制质量的因素整合成一维指标,完成匹配;第二步,通过一定的匹配方法,为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与对应的内部控制质量较高但其余特征变量相似的企业配对,研究内部控制质量是否真的会影响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就本研究而言,基于倾向得分的匹配方法是针对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非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或非标财务报告审计意见的每家公司,依据可观察到的公司特征变量,将每一家上市公司与其余在公司内部特性、管理层治理结构、外部监管特性等方面相近,仅在内部控制质量存在差异的上市公司配对,使配对后两类公司在其他特征变量上的差异减少甚至消失,进而能够准确刻画内部控制质量差异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