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制度论文:从高职“基础会计”教学对象的特点出发,探讨以高职统编、系列教材为教学蓝本,但不拘泥于教材的几个重要知识点的教学方法的探讨及其教学例题。学严谨包括对微小问题的推敲,“基础会计”教材不论普通高校还是高职的版本都没有理由以此问题不是重点就反复再版瑕疵。
关键词:高职 基础会计 会计制度论文 教学方法 教学对象
根据教学对象的状况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就高职“基础会计”学科教学对象而言,高职会计专业的新生会计基础知识起点比较高,“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他们曾在中职学校学过,甚至为升学考试反复强化过。因此,高职“基础会计”学科的学生比较普通高校学生具有明显的不同:⑴学生不希望循规蹈矩地讲授“基础会计”;⑵ 学生希望掌握行之有效的具体操作方法;⑶学生渴望了解鲜活的会计理论信息、实务信息。
高职学生的特点,决定了高职“基础会计”教学方法不能再沿用按教材体系讲授的传统教法,必须“有针对性地教学”必须是对相关联的重要的知识点理论方面的融会贯通和可操作例题训练的双结合才行。“有针对性地讲授”如果学生感兴趣并且积极参与,例题的实用、操作性、教法的新鲜感都是吸引高职学生再次学习“基础会计”的魅力所在。
一、以高职统编、系列教材为教学蓝本,但不拘泥于教材
高职“基础会计”课程使用的教材其知识体系科学,基本理论和实务知识准确,是教学必须遵循的蓝本,任课教师要心中有教材,但不能拘泥于教材。如何做到心中有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呢?第一,心中有教材体现在除了教学必须遵循高职统编、系列教材外,还要将学生在中职使用的教材与高职使用的教材做一个比对,对学生已学知识心中有数。比对与询问可以搞清楚两点,一是中职教材上有的而实际教学删掉的部分是哪些,二是搞清楚由于中职学生的理解能力低,不得已作略讲处理的重要知识部分有哪些。第二,不拘泥于教材。教材的瑕疵正好为一个认真严谨、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提供了一个亮相的机会,同时又起到以身边的事例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不唯书是从的治学态度。
二、比较重要的几个知识点的教学探索
(一)将会计业务事项、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串联,进行“确认、计量、报告”训练
中职和高职的“基础会计”教材均有“会计等式”一节,对于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扩展会计等式“资产=负债+ 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中职”讲授的是前者“反映企业一定时日资产和权益的静态等式关系”,后者“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联系起来,说明会计期间任一时刻企业经营成果对资产和所有者权益所产生的影响”,然后通过四项典型的经济业务说明“任何企业发生的任何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产与权益的变化关系不会破坏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关系。指出“这一平衡关系是复式记账、账户试算平衡和编制资产负债表的利润依据”。由于当时学生初学乍练、年龄也小,不可能理解到位。 #p#分页标题#e#
高职教学“会计等式”一节的讲授应在复习、巩固中职所学的同时,深入理解“会计等式”的精髓,加强实用性和拓展性教学。尝试的做法是将“会计业务事项”“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三者联系起来,进行会计的“确认、计量、报告”的训练。“确认”每一项经济业务事项涉及哪些会计要素,“计量”所涉及的会计要素金额是增加还是减少,连带着形成会计“报告”(会计等式结构意义上的会计报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意编排加之学生随机出的30多个会计业务事项的练习,使学生切实感觉到任一会计业务事项均对会计要素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有的影响当期损益,有的不影响当期损益;有的改变“资产负债表”左边的内部结构,有的改变“资产负债表”右边的结构;有的影响到“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一个报表,有的影响到二个报表。
实用性、拓展性例题练习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认同。这样串起来“牵一发而动全身”式的会计学习,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内调动起学生以往形成的会计判断能力,思维难度增加不少,趣味性也强;设计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题,目的是要培养学生一种思维方式,既“会计职业思维方式”。
训练举例1:运用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判断企业下列经济业务事项涉及哪些会计要素以及会计要素的变动对恒等式的影响。经济业务涉及的会计要素用√表示。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要求,请将√填在所选项下。
训练举例2:运用会计扩展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费用”判断下列经济业务涉及哪些会计要素以及会计要素的变动对等式的影响。所选项目增加用↑表示,减少用↓表示。每题只有二个选项符合题意要求。
此类练习题在任课教师示范后,可以由任何一个学生随意给出(信手拈来),大家一起判断,有争论的留做课后作业,下次课统一意见。
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各章,也有必要引入会计的“确认”、“计量”的训练。“记帐凭证”既是对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 “确认”、又是会计“计量”的开始;“会计账簿”是在记账凭证所做的会计“确认”“计量”基础之上的“分类连续计量”即“记录”;“财产清查” 是对资产、负债的“再次确认”。由于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必须符合会计真实客观的要求,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活动及表明经济业务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因此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各章教学时又可以对之前的“会计原则”章节内的“客观性原则”作以充实。 #p#分页标题#e#
(二)适时、适当、适量地引入“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概念在讲授教材“存货本期销售或耗用成本的计价方法包括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时,适当地引入“会计政策” “会计估计”概念,适量的进行“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的训练。
中职“财务会计”涉及到的“存货计价原则”属企业的会计政策,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变更直接影响到当期的损益(这也经常成为企业会计操纵利润的惯用方法之一)。
以企业在物价上涨或下降不同背景下,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不同,对企业当期利润、所得税产生不同影响,说明“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变更直接影响到当期的损益”:
可供“会计政策”“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会计估计变更”方面训练还有“坏账损失核算方法”的选择和坏账提取比例的提高或降低、“低值易耗品摊销方法”的选择和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和变更以及它们对当期利润的影响等等。这类训练使会计书本知识在会计实务中得到生动、有效地应用,很受学生欢迎。
(三)在对比讲授“明细账发生额及余额对照表”、“科目汇总表”、 “总帐科目余额表”时融入“内部会计牵制”的总账与明细账之间的 “簿记牵制”
上述三表对比讲授之前,笔者对高职学生作了一个口头的随机了解,学生认为①总账月末结账之后编制的是“科目汇总表”(应该是“总帐科目余额表”);②“科目汇总表”可以“转抄”“明细账发生额及余额对照表”的相关数据。当问到“科目汇总表”可以“转抄”“明细账发生额及余额对照表”还怎么体现总账与所属的明细账的“核对” 时,只有少数学生反思后认为绝不可以“转抄”,因为各表相互“转抄” 了数据,会使“核对”失去意义。
几届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学生都如此理解、掌握,实事求是地讲这不是中职基础会计教学的错,因为这不是中职“基础会计”的侧重点。本人认为这部分内容在“基础会计”学科中的地位很重要,关系到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质量在账务处理环节是否能保证相符,也关系到“基础会计”的“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结账与对账”的核算方法能否在实际工作中得以“有效地”应用,如此重要的三表,中职教学没有讲透,高职“基础会计”必须讲透,不可作为一般内容对待。 #p#分页标题#e#
“簿记牵制”内容一般放在“基础会计”教材位置较靠后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章节中,做一般理论介绍,因而“基础会计”任课教师通常会以课时不足为由做略讲处理或不讲(大不幸的是该内容又不是高年级“审计”课的重点)。如果“簿记牵制”在高职“基础会计”中不能讲透,那么“基础会计”提供给学生的知识必然是有缺欠的。我的做法是将后章节的“簿记控制”前移到“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结账与对账”各节讲授,这样也有助于把三个表的作用讲透亮,学生容易弄懂,教材后边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章节教学免去了晦涩,这么一迁移使得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明细账发生额及余额对照表”、“科目汇总表”、“总帐科目余额表”三个表上的数据是由不同会计岗位人员,采自不同的会计资料编制而成,因而各表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具体列示如下表:在实际工作中“明细账发生额及余额对照表”又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单科目明细账发生额及余额对照表”,例如“原材料明细账发生额及余额对照表”、“应收账款发生额及余额对照表”,如果企业有多个银行存款账户,还应编制“银行存款日记账发生额及余额对照表”,这种对照表借贷方合计不会相等,起不到明细账层面的“自检作用”,只起到与所归属的总账核对发生额和余额的作用,“单科目明细账发生额对照表”是所有“基础会计”教材共有的;另一种是“全部明细账发生额及余额对照表”,即本单位所开设的所有明细账、日记账的发生额及其余额的对照表,这种对照表如果编制正确,借贷合计必然相等,所以这种形式的对照表即可以起到与所归属的总账核对发生额和余额的作用,又可以起到明细账层面的“自检作用”,这是本人在长期的会计教学工作中总结出来的,也是多年社会兼职会计的经验总结。 #p#分页标题#e#
(四)对教材瑕疵的处理
由于有的教材编者受会计实务经验的限制,使教材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编写出现瑕疵,对此有经验的任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辨析,给学生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解释。属于瑕疵方面的问题是:
1“.账务处理程序”章节中的“根据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登记各种明细账、日记账”不准确。准确的是“根据记账凭证并参考所附的原始凭证登记各种明细账、日记账”。当前我国会计制度规定的“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等等账务处理程序,都是依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的,也就是说会计制度规定会计分录做在“记账凭证”上(原始凭证一般粘贴在记账凭证的后面),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是记账凭证,原始凭证只起一个参考作用。有资料介绍,曾经有过直接依据原始凭证登记“普通日记账”的会计历史,这种“普通日记账”被有的国家在其某段时期采用,特点是依据原始凭证登记“普通日记账”,在“普通日记账”上编出“会计分录”,然后将编在账簿上的会计分录“过入”分类账簿,这是会计的过去,不是中国会计的现在,所以说“根据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登记各种明细账、日记账”是不准确的。
2.许多“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教材上的三栏式账户的“月末余额”表示,与其后(毕业班)开设的“会计实训课”的“月末余额”表示做法不一致,这个问题多年得不到解决,使学生无所适从。正确的做法是账户的月末(季末、全年末,下同)余额“数”应该只出现在记录本月最后一笔业务的行尾,它的下一行“本月发生额合计”(还可以依次是 “本季发生额合计”、“全年发生额累计”下同)行尾的余额栏内不应再重复出现月末余额“数”。简单地说就是“本月发生额合计”这行的行尾余额栏应该空白,不写任何“数”,如果写了就会出现无意义的上下行重复出现同一余额的情况。为什么许多“基础会计”、“财务会计” 教材上的“月末余额”在相邻的上下行无意义的重复出现?很可能是编者混淆了“月末(季末、年末)余额”与“转下页”“承前页”表示方法的区别。“转下页”行、“承前页”行的共同特点是既有借贷“发生额合计”数又有“本页”最后一笔业务发生后的余额数,这样“转下页”行尾的余额数恰巧与上一行“本页”最后一笔业务发生后的余额数相重复 ——这是正确的。 #p#分页标题#e#
“本月发生额合计”这行的行尾余额栏应该空白(不写任何“数”)与“转下页”“承前页”余额的正确表示方法列示:
可能有人会认为这是个微不足道的问题,太没有值得一说的价值,实则不然,学生看到同一个问题在关系密切的两门课上做法不同,必然要提出疑问,作为答疑解惑的教师必须要说出个道理,即使没有实质性区别,起码要给出哪会计制度论文种做法更合理一些的意见。治学严谨包括对微小问题的推敲,“基础会计”教材不论普通高校还是高职的版本都没有理由以此问题不是重点就反复再版瑕疵。以上只是本人在高职“基础会计”教学方面做的一些尝试,得到了一些粗浅体会,希望与同行交流、切磋,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使 “基础会计”成为即生动、规范,又体现技术性、实用性,深受“高职学生”欢迎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娄尔行.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于忠谋,姜平.会计人员记账同一标准图解.大连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