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基于信息化社会虚拟公司会计假设的反思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64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107121107101804
  • 日期:2011-07-12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基于信息化社会会计假设的反思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财务会计提出了挑战,有学者认为,传统的财务会计假设已不再适用。本文认为,信息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假设,并没有改变会计假设的实质,会计假设在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中的地位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动摇。采用实时报告系统,能够有效解决信息化对会计分期假设和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
关键词:信息化会计假设虚拟企业代写会计论文

一、信息化对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企业之间已越来越多地通过电脑网络来进行贸易和各种经济信息的交换;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也将更多地依靠局域网进行信息的沟通和管理。这样,便会直接导致会计所需处理的数据及其处理的过程,愈来愈多地以电子、网络媒介形式直接存在并流动于计算机网络之中,使传统的手工核算技术以及会计理论、方法体系受到了空前的冲击,会计将面临一次脱胎换骨式的变革。互联网使企业成为全球网络经济供应链中的一个节点,新的企业模式开始出现,如网上企业、网际企业、虚拟企业等;同时新的经济形态也逐步形成,如直接经济、网络经济等。这些伴随着电子商务而来的新的组织与经济形式,形成了企业间(基于项目)完全富有弹性的动态联盟。这种结构导致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并对传统产业、公司治理及其会计理论、核算体系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催化下,全球的网络经济已具雏形,网络已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媒介,更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新的场所,开创了全新的经济组织和经营方式,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和交易方式。

二、信息化对会计假设的影响

(一)会计假设的发展历程会计假设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条件下,面对错综复杂的会计环境,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和趋势所做出的合乎情理的判断和估计,从而形成会计信息系统赖以存在的、构成会计思想基础的公理或假定。它与一般的假设一样,具有无法直接加以证明的真理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只有依据这些假设,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与期间才能得以界定,会计人员也才可能确定收集和加工会计信息的程序和方法。会计假设是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基础,作为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受到国内外会计理论界和职业界的高度重视,并形成了关于会计假设的性质、概念、内容、结构、特征、发展等一系列基础理论。会计假设概念,在1922年佩顿《会计理论》一书中即已出现,但在以后未见普遍应用,直到195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的会计名词委员会第1号公告中,才再次出现此名词,这时,对会计假设的探讨已成为美国会计学界的主题。直到目前,学术界对会计假设的认识以及它应包括的内容还有许多歧见。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89年发布的《关于编制和提供国际会计准则的框架》中提出了两项基础性假设:持续经营和权责发生制;欧共体1978年批准的《指示草案》承认四项基本会计假设:持续经营、一致性、权责发生制和谨慎;美国1965年格雷迪《企业公认会计原则》列举了十项会计假设,1970年会计原则委员会第4号公告将其扩展为十二项,其中第一至四项假设,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及币值不变是国际上普遍认同的;又如台湾大学幸世间《会计学》将会计假设定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货币价值不变。我国经过会计学界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的广泛讨论,在1992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采用了这四项假设,并以会计前提的名义表达了会计假设的基本内容。也就是,我国是将其作为人们在会计实践中长期奉行,无需证明便为人们接受的会计工作前提。#p#分页标题#e#
(二)会计假设的性质、特征关于会计假设的性质,国内外学者观点较为一致,认为会计假设是“一种基本前提或假定”。关于会计假设的概念、内容和结构等基本问题,在美国会计研究中表述不一,差异很大。但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被普遍认同(葛家澍,2000)。关于会计假设的特征,我国学者进行了总体考察,归纳了会计假设的独立性、排中性、包容性和系统性等特征,并论证了各项特征之间的辨证关系(王世定,1994)。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发展,葛家澍教授提出会计假设的发展观,要求重新审视财务会计基本假设,认为“会计基本假设不能停滞不前”,提出“其数量和内容是否应作必要的更新与补充”和“哪些假设需要做新的解释”等问题,并对财务会计基本假设进行了重新思考和分析,对各项会计假设做出了新的解释,拓展了传统的会计假设的内涵和应用价值(葛家澍,2002)。关于会计假设的特征,王世定教授认为,假设应具有独立性、排中性、包容性和系统性特征。明确会计假设的上述特征,对会计理论体系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戴蓬军认为,会计假设的上述特征,主要是基于会计假设本身的逻辑性而提出的,如果从假设与研究对象的相互关系上,假设还应具有如下特征:会计假设应具有系统性。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内容、结构、特点和性质,可以围绕研究对象提出一个假设,也可以提出几个假设,共同构成研究对象的假设体系,以科学系统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内容、结构、特点和性质;会计假设应具有完整性。根据研究对象所提出的假设,应该是边际明晰、涵盖完整,不应重叠,也不应遗漏,以便全面完整地展现理想化状态下研究对象的全貌,以达到对研究对象的本质的认识;会计假设应具有动态性。即针对研究对象的动态变化和人们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化,所提出的假设也应是发展变化着的。客观事物在不断发展变化,相应的假设不能停滞不前,其内容和数量可以更新、补充,也可以重新解释,这就是假设的发展观。
(三)信息化对会计假设的影响会计假设是与时代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密切联系。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会计假设面临着新的挑战。
1、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会计主体假设起源于经营主体的概念,其形成与经济组织的独立发展有直接联系。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出现了大量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组织-独资或合伙企业,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康美达合营公司,15世纪英国从事海外贸易的冒险性公司都是合伙组织,它们客观上要求会计将企业视为独立于业主之外的经济实体,将业主个人的经济活动与企业分开。因为在法律上,独资和合伙企业不独立法人,它们的资产和负债仍被视为业主或合伙人的财产和债务,业主、合伙人对此承担无限责任。所以,会计上必须假设企业是一个独立的实体,会计关注的中心是企业而不是业主、合伙人。会计主体假设从空间上界定了会计工作的具体核算范围,只有在这个假设基础上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才有空间归属。许多学者认为虚拟企业对会计主体假设提出了挑战的理由是:作为传统会计主体的一般企业是一个有形实体。然而,网络经济的主体则是一个“虚拟企业”。组成方借助互联网可随时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不断变化组合,传统的会计主体在这种条件下已失去了意义。笔者认为,在网络时代,会计核算的对象仍将是一个特定的主体,会计信息依然要以这一特定主体所客观发生的经济活动为唯一依据。虽然网络公司是“虚拟企业”,但严格来讲,会计主体并不完全等同于有形的会计个体。会计主体应具备两个特性:一是有自己的经营目标和自主支配的经济资源,并能独立做出决策;二是对自己所控制的经济资源及其经济行为承担责任。虚拟企业围绕自己的经营目标,对各个组成方进行统筹规划、任务分配和资源配置,并在期末进行收益分配和责任分担。它是一个整体,对外需对其行为承担责任;对内需进行经营规划。虚拟企业有自己的经营目标和独立支配的经济资源,需对其控制的经济资源和经济行为承担责任。因此,它完全具备会计主体的特征,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会计主体。由此可见,会计主体的内涵并未因虚拟企业的出现而改变,改变的只是会计主体的形式而已。在网络社会中,经济活动的网络化和数字化使企业突破了传统的活动空间,会计主体的外延不断变化,使会计主体对应于“虚”、“实”两个空间,如全球最大的网上书店Amazon就是虚拟企业,这种公司利用现代化信息沟通技术将众多公司或企业组成一个网络组织,具有一个公司或企业所不能具备的市场能力。作为一种有独立的供应商、制造商、生产商及顾客,以各自相对独立的优势为节点而组成的网络,往往是各个网络成员出于自身的某种战略考虑而临时组建的动态合作方式。这种临时网络关系不是法律意义上完整的经济实体,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虚拟企业以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为必要的物质基础支持,通过合作进行竞争,具有高度的弹性与灵活性,在网络空间中迅速重构和解散,导致会计主体多元化和不确定性,甚至具有自己的现金流量和负债的单一产品都可以形成一个报告主体。根据虚拟企业界限的模糊性,会计主体的定义可延伸为“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以适应其形式的不断变化。会计主体假设应由过去强调单个绝对实体的信息使用转向网络时代的相对主体信息使用观,使其成为一个开放性的主体假设。只要是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而相互协作的联合体,不管其有多少个部门或多少个独立的企业组成,都可将其视为会计主体。这一定义是将经济利益的高度统一性作为衡量和判断会计主体的标准,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作为不与外界发生联盟关系而独立运行的企业,不存在控制与被控制或依照一定的协议而相互协作的企业,其内部各个部门明显地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可直接视作会计主体。其二,对于存在着共同经济利益而相互协作的企业联盟体,如网络公司等,各企业之间也会存在不同的职能分工,如同单个不联盟企业内部的不同职能部门一样,为着相同的利益目标而协调、高效地运作,因而也可将其视为一个会计主体。#p#分页标题#e#
2、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持续经营假设产生于股份公司的创建,17世纪英国的海外贸易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个连续不断的经营过程,需要永久性资本的注入,并把企业视为持续经营的行为过程。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起初每次航行都作为一次独立的冒险活动,发行有限期的股票,结束后进行清算。1613年东印度公司开始出售为期四年的认股单,并逐步发展为拥有永久性资本的持续经营公司。18世纪产业革命的工业生产使这一观念得到发展,到19世纪被制造商们广泛采用后,持续性就以现代的形式出现了,成为构建会计理论的一大假设。在传统财务会计中,持续经营假设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反映了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愿望和目的,旨在解决企业的资产计价和费用分配等问题。许多会计基本原则都与持续经营假设相关,如历史成本计价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等,都是基于该假设而提出并与该假设相配合和适应的。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一些学者认为虚拟企业的经营活动有“临时性”、“短暂性”的特点,它根据市场需要适时介入、退出和转换,一旦完成了某项交易即告解散。它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突破了公司联合的地域间隔,缩短了会计的时间界限,因而持续经营假设不再适用了。笔者认为,持续经营假设改为破产清算假设并不妥当。首先,持续经营假设是以假定会计主体持续的正常的经营活动为前提。这样,企业才能够按原定的用途去使用现有的资产,按过去和现实承诺的条件去清偿各种债务。如果没有持续经营假设这个前提条件,众多的负债项目只能被当作需要及时清偿的项目,企业的经营预测、战略计划就失去了意义。其次,持续经营是对企业经营过程的描述,是一个无限的时间段概念,而破产清算是对某一时刻企业经营状况的描述,意味着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终止。虚拟企业虽然也要在企业契约到期或中途解散,但其设立的目的是为了生存和发展,并不是为了破产。而且,虚拟企业的每个组合方都是特定链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团队意义格外重大。维持一定的合作稳定,哪怕是战略性稳定,也对虚拟企业相当重要。只有保持了这种内在的稳定性,虚拟企业才能以相对不变的整体形式与外部合作,继而促进其自身发展。再者,虚拟企业虽然也要在达到合作目的或目的无法达到时解散,但其设立的初衷仍是为了获利、生存和发展,这并不符合清算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破产清算小组作为会计主体,终止经营假设,清算期间定期编制会计报告,破产清算价值计量。虚拟企业的会计与清算会计本质上是不同的,不能以研究清算会计来代替虚拟企业会计的研究。何况,虚拟企业也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联合组成的,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虚拟企业与实体企业本质上并无多大区别,许多虚拟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将不断向实体企业转变,达到相对独立稳定以提高信誉或降低风险,这就要求其自身保持持续经营。虚拟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遵循持续经营假设,这有利于实施自身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在互联网络环境下,会计主体存在的时间长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不管虚拟公司存在的时间长短,都必须采用持续经营假设,否则就无法对其进行会计核算,不能以虚拟公司存在的时间比较短而否认其对外披露会计信息的必要性,更不能否认还会存在大量的“持续经营的企业”。#p#分页标题#e#
3、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会计分期假设是由持续经营假设产生的,15世纪商业是一系列不相关的冒险活动,会计报表只在一个主要项目结束后才加以编制,一般不需要会计报告期间,当企业的生命经过多次冒险活动而连续存在下来时,到清算期再编制报表就不实际了。特别是18世纪产业革命带来的会计信息及时性要求企业在较短的间隔期内编制会计报表,最后形成了一种编制年度报表的基础。由此可见是公司的持续经营导致了会计报告的定期性。会计分期假设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连续的、周期相同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从而及时地向各利害关系人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会计分期假设是为了在会计主体终止之前,能够向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及时提供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人为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过程按照一定的时期间隔分割开来,形成一个个的会计期间。在网络时代,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网络迅速的传输功能,克服了会计数据搜集和处理的障碍,而且信息使用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查阅财务会计信息,会计分期已失去意义。网络经济时代,虚拟企业的组成成员之间的松散联盟,可以在短期内仿效签合的公司形式,也可以在短期内解除这种联盟。对于虚拟企业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并将会计分期假设纳入持续经营假设,采用实时报告系统,能够有效解决信息化对会计分期假设和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因为在电子技术日益强大的今天和未来,人们无需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为财务报表的制作而进行烦琐的转账、汇总等工作,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能随时从相关的数据库中自动搜集并抽取有关的数据,生成与决策相关的财务报告和报表,为管理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每一时点的资产负债表以及不同时段的损益表可以通过计算机实时报告系统及时生成,使得会计分期的时间间隔可以不断缩短,使管理人员及投资者可以随时了解企业“现在”的情况,而不是过时情况。只要企业在进行持续不断的经营,每一时点或时段生成的财务报告,如同数学领域中的“点连成了线”一般,连续不断地反映出企业经营过程的全貌。因此,面对新的经济环境,必须改变过去需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才汇总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会计分期传统做法,而这无论从技术还是从成本的角度来看,都已经是可行的了。只要持续经营的前提还存在,连续不断的实时报告系统不会是无本之源。在过去的手工会计环境下,会计循环中的每个步骤都需要耗费一定数量的人力劳动以及笔墨和纸张。因此,分期越多,次数越频繁,提供信息的成本会随之提高。然而,在信息时代会计实现电算化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只需将各类明细信息搜集并录入计算机中形成一个具体而齐全的基础数据库,以后各种报告及报表可由计算机依据一定的指令从基础库中自动搜集、分类、汇总相关的数据制成,成本低廉。而企业只是在形成基础库的环节中花费构成会计信息系统的沉入成本,以后基础库中的数据被使用的频率越高,以此为基础产生的报告和报表越多,单位报告与报表的成本就会越低。这与手工环境下,信息成本与会计循环次数成正比的情况正好相反。因而,从信息成本角度出发,信息时代已为缩短会计期间、提高信息的及时性提供了可能。#p#分页标题#e#
4、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尽管会计产生于货币之前,但自货币出现之后,它就成为会计记录资产和债务的计量工具。古代会计只反映商品的变动,公元前630年,希腊人发明了铸币,开始采用货币作为通用的计算单位,但以实物数量反映实物资产,以货币单位反映货币财产。十四世纪中叶随着西欧经济的发展、贸易量的不断增加,商业交易开始按货币单位来记账,并延续到今天。众所周知,货币计量假设是指采用货币为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生产活动。它暗含了两层意思,币种的唯一性和币值的不变性,即一切会计事项均用货币计量并假定货币币值稳定不变。一些学者认为,在网络经济时代,传统意义上的货币发展成为电子货币,货币出现了无纸化趋势,而且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这些对虚拟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却无法用货币计量,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上予以表示,因而仅用货币计量表示的会计信息已不能满足需要。此外,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电子货币的出现,使资金在企业、银行、国家间高速运转,资本市场交易活跃,加剧了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冲击了币值稳定假设。笔者认为,为了全面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需要有一个计量各项经济业务的影响和结果的共同尺度。货币作为会计计量的共同尺度,有利于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用同一口径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比较分析,做出正确的决策。电子货币的出现只是丰富了货币计量的形式,在新的价值尺度未出现之前,电子货币依然要借助于法定货币来反映和实现商品的价值,清算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不能在财务报表中披露,固然有无法用货币进行计量的原因,但最大的难处还在于无法对之选取合适的计量属性进行计量。这种情况早在虚拟企业出现之前就已存在,并非网络时代的特有产物。如人力资本的计量有成本计量法和价值计量法,究竟采用哪种计量属性更合适尚需探讨。而且,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对虚拟企业之所以至关重要,就在于它们能为企业带来收益创造财富,它们只有在能为企业带来收益时才具有价值,如果不能为企业创造财富,即使其本身有很高的声誉,对企业而言也是一文不值。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只有在其运用于实践产生收益时,才有价值,而且其价值通过所产生的收益已经得到了体现,对其进行特别计价并没有必要。对于诸如客户满意程度、虚拟企业的创新情况等非经济性因素而言,要在信息领域内与经济因素统一于同一计量标准,在目前尚难以做到。为了满足利害关系人对这些非经济性信息的需求,企业可增加其他报告对其进行披露。货币并不是一个充分稳定的衡量单位,但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可比性,还是有必要坚持币值稳定假设。由于20世纪初通货膨胀的出现,特别是二战后持续的通货膨胀遍及全球,动摇了作为历史成本前提的“币值稳定”假设。因为会计报表上以现时价格计量收益,却以历史成本计量费用,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则不能正确地计量收益,由此产生了物价变动会计和现时成本会计。它们与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之争在于币值变动引起资产价值的变动是否会产生收益,历史成本会计的维护者如利特尔顿认为物价变动自身是不能产生收益的。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各国放松了对利率、汇率的管制后,面对随时变动的货币市场,企业采用衍生金融工具,如远期、期货、期权等回避货币变动的风险,这使币值稳定的假设仍然具有现实意义。#p#分页标题#e#

三、结论

会计是为了适应一定时期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发展的,并与商业需要密切相关。进入信息时代,会计假设作为会计实务与理论的基础,自然也受到社会环境、信息化的巨大影响。笔者认为,会计主体假设应由过去强调单个绝对实体的信息使用现转向网络时代的相对主体信息使用观,使其成为一个开放性的主体假设。信息化并未对会计主体假设造成实质性的影响,只是改变了传统会计主体的表现形式。在信息化社会下,可以将会计主体的定义延伸为“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以适应其的不断变化;将会计分期假设纳入持续经营假设。信息化对持续经营假设没有产生影响,更不能以清算假设对虚拟企业进行核算。根据虚拟企业的特点,持续经营假设可以确定为项目经营假设,这种假设有一个“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及其从开始组建到实现其经营目标为止的存续期”。对于虚拟企业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并将会计分期假设纳入持续经营假设,采用实时报告系统,能够有效解决信息化对会计分期假设和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在假定币值稳定性的前提下,会计计量手段不应仅仅局限于货币,而应实现多元化。会计应当不断采用新的技术来更新报告和反映的方式,使会计活动的结果能真正达到其目的。代写会计论文

参考文献: 

[1]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汤云为、钱逢胜:《会计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美]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会计理论》,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77年版(1987年中译本)。
[4]葛家澍:《关于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重新思考》,《会计研究》2002年第1期。
[5]王世定:《论会计假设》,《会计研究》1994年第7期。
[6]胡玉明:《关于会计主体概念及资本成本会计理论的思考》,《财经研究》1998年第4期。
[7]王文新、林东模:《论会计假设》,《上海会计》1986年第10期。
[8]李心合:《论财务会计的基础性假设》,《财经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4期。
[9]王海民:《试论会计主体及法人治理结构》,《当代经济科学》1997年第5期。
[10]宋振康:《论会计假设》,《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91年第3期。
[11]周晓苏:《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模式与实现策略》,《财务与会计》1999年第11期。
[12]蒋巍:《论会计主体的内涵及表现形式》,《广西会计》1998年第5期。
[13]王海民:《试论会计主体及法人治理结构》,《当代经济科学》1997年第5期。#p#分页标题#e#
[14]张皓:《知识经济环境下会计假设的创新》,《财务与会计》1999年第9期。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