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针对培养宽口径复合型经济管理就业型、创业型人才的目标, 论述了经济管理类会计学课程用教材应具有基础性、开放性、针对性和启发性等特征。这样才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并促成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经济管理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 而且也来源于经济管理类教育在人力资源方面提供的积累, 经济管理类教育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日益成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早在“九五”期间我国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在校生的发展速度就已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数, 经济管理学科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是一个适应社会经济对专业、职业需求的规模扩大过程, 更是一个适应高等教育环境变化, 面向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过程。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用会计学教材改革的问题与背景
早在 1998 年国家教委制定的专业目录中就已将会计学定为非会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 于是许多院校编写出版了非会计经济管理专业用会计学教材, 教材是教学之本, 学科之柱, 它既是教师授课的取材之源, 传播科学文化信息的手段, 又是学生自学的蓝本, 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纵观现有的会计学教材, 笔者认为定位欠准。要么会计知识涵盖面过窄, 不能满足世纪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 要么会计知识面面俱到, 过分强调许多会计的程序和方法, 定位依然是会计信息的加工者, 而不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会计学教材的改革势在必行。
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的新纪元, 当今信息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比资金、设备、人力、技术等更为重要的特殊资源, 信息的多变和获取信息的快慢已成为决定社会经济及企业经济命运的关键之一。经济信息的种类很多, 包括市场变化信息、竞争对手信息, 企业经营、投资、理财等信息, 这些信息均可通过会计提供的财务信息直接或间接获得。现代会计已成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 合理利用会计信息, 能为企业和经济管财会论文理人员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 充分地了解会计信息的生成, 掌握它们的经济含义及其用途无疑是经济管理类教育必要之举。其次在经济全球化和优化经济结构的背景下, 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 职业转换也比以往更为普遍和频繁。培养宽口径、复合型人才显然有助于学生应对多变的职业前景。再次, 现代经济的发展不能只局限于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社会求职者, 更应将其培养成能以自己的开拓精神创造新的社会需求, 能为社会提供新的工作岗位的创业者。即不但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就业, 而且还能创业, 通过创业型人才的开拓进取, 把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应用于社会, 使社会经济的整体实力得到提升。而创新能力的培养, 必须完成由狭隘的专门化观念向宽口径、厚基础、知识多样化的转变。#p#分页标题#e#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用会计学教材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非会计经济管理类学生, 笔者认为“会计学”应力求把重点放在学生对会计信息的理解、分析和应用上, 在此指导思想下笔者认为, 会计学教材应具备以下特点一) 学科的基础性会计学有其特定的专业性, 但由于面对的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 这与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 因此专业性不能太强。过于专业不易理解, 加之学时少教学时间极为有限, 因此在教材内容上应重点突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原则的讲解。通过会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原则的学习, 了解会计提供什么信息, 向谁提供这些信息、怎样生成这些信息, 通过有限时间的学习, 学生将来可能不会成为一名职业会计师, 但将来在经济管理岗位上可能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生产、营销、融资、投资或其他商业决策。
二) 内容的开放性开放性即要求教材国际化。全球化趋势有力地推动了一国经济的国际化及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任何国家、地区、个人都不能采取“闭关锁国”的生存方式, 而必须保持开放的状态, 随时与社会建立联系, 与社会相协调。同样教材也不能是封闭的, 而应是开放的。国民经济的开放性使得我们培养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所吸收的会计学内容也应具有开放性, 否则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21 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 新知识、新思想、新理念不断涌现, 不断更新, 这就提示我们不能把“会计学”已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看成一成不变的固定系统,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以及经济的全球化, 企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经济、管理人才是整个竞争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我国企业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 迎接挑战, 就需要有大批了解国际商业规范, 掌握国际经济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 具有从事国际商务的能力, 适应全球化管理需要、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经营战略头脑的高级管理人才。外国企业大规模地进入中国后, 其管理人员必然要或迟或早地实现本地化, 同样需要大量这样能“融汇中西”的管理人才, 必然要求会计学教材的内容与国际接轨, 以丰富学生的国际化经营管理知识, 树立国际化观念。另外为学生能看懂会计信息, 分析会计信息能合理地判断, 恰当地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 现金流量、资本价值、增值等情况, 有效降低企业风险, 为加强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提供背景知识。会计学知识体系中应该有财务分析的内容, 教材内容的开放性, 从一定意义上讲也体现了教材的时代性。
三) 知识的针对性一方面, 会计学教材既要注意充分反映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 即要有时代性, 同时又要避免“涵盖一切”的不恰当做法。会计学教材的内容一定要有针对性, 针对经济管理工作本身与会计工作的紧密联系、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拟定教材内容, 还应注意避免与其他课程内容过多的重复和交叉, 使会计学教材真正起到“教师授课的取材之源”的作用。有关资料显示, 西方国家平均 5 年就更新一次教材, 以充分保障教材内容的有效性、时代性。#p#分页标题#e#
另一方面, 会计学教材的改革还需处理好教材国际化与本地化的关系。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并非所有问题都是条理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有些问题需要人们去观察、提炼与加工, 因此会计学教材应注意尽量为学生提供具有本国真实背景的问题。目前多数会计学教材的理论观点和案例材料大部分是西方的舶来品, 但我国与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同, 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很大的差异, 尤其我国正处于转型的社会发展时期, 用传统的西方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很难解释中国当前的所有经济现象, 照搬西方的管理模式更难套用于中国的客观实际。因此, 会计学的内容在注意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应适应中国文化背景和当前特殊历史时期的管理理念。增强问题的挑战性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使学生保持持久的探究问题的兴趣。
四) 知识的启发性现代教育要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十分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而在诸多能力培养中又以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为重要。这些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教材要富有启发性。而案例教学方式作为解决这一财会论文问题的一项积极措施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 会计学教材中应有适合中国国情的简洁适用的案例, 这对打破应试教育, 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就业型、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是很有必要的。由于会计学知识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使得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一直是个难题, 案例过于专业而不易理解, 过于简单又不能掌握必要的知识, 因此如完全照搬国外的案例, 学生不易理解, 不理解就达不到启发的效果。
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 以及我国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的转型期, 急需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 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的中心涉及课程, 课程最终体现在教材建设上。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进行教学改革、实现既定培养目标的基本依据, 是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储存及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 是高校三大基本建设( 人才、器材、教材) 之一, 教材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 并进而影响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一本优秀的会计学教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 并促成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