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会计高级职称论文发表:以《会计学原理》为例谈优化高职专业课课堂教学的方法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91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112162222462772
  • 日期:2011-12-16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以《会计学原理》为例谈优化高职专业课课堂教学的方法

摘 要:结合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教学的方式与手段,以及营造课堂氛围三个方面,探讨优化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课堂教学。

关键词:学习动机 教学手段 课堂气氛 高职专业课 会计学原理

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教学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学生基础素质普遍不高,学习动机不强,同时职业教育对学生学习要求也存在着差异,这就必然的要求教师在给高职学生授课时要有不同的思考。应该更加注意学生动机的培养,创新符合高职专业课要求的教学手段,营造出理想的课堂氛围。本文以《会计学原理》教学为例,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出发,探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1 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着手
1. 1 动机与动机理论动机是由包含“活动”、“开始行动”以及“促进活动”等含义的拉丁语“morve”一词派生出来的,是具有“使之引起一种振奋的心情”意义的用语。[1]心理学中动机的含义一般定义为“发动并维持活动的倾向或意向”。它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有机体的内驱力和作为外在条件的行为目标的诱因。动机具有心理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长期以来,心理学家们一直十分关注对动机的研究。无论是早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还是近年来的认知心理学都在自己的领域里研究、探索有关动机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关于动机的原理和机制。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等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主张动机作用的产生是直接的,即原初刺激直接引发反映,用强化来解释动机的产生。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从人的需要出发研究动机,马斯洛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给人的需要进行分类之后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为动机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认知心理学虽然也强调强化的作用,但又不同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其早期代表人物托尔曼设计了著名的潜伏学习试验,该试验证明:在没有外部强化的条件下,学习也会出现。他认为外来的强化有助于学习,但更强调内在的强化。托尔曼的发现使得许多心理学家开始从认知观点出发剖析动机过程。
而另一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则从对学业成绩的实际影响,将学习动机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属内在动机,产生于人对获得知识本身的愿望。自我提高内驱力源于人有获得尊重和地位的需要,如努力学习以取得好名次,是一种外在动机。附属内驱力对青少年的学习作用最为明显,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学生努力获得学业成就,只是为了从他人那里获得赞许或认可。另外,贝雷恩的观念冲突论、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论、韦纳的归因理论和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等都发展了动机理论。
1. 2 学习动机与学习动机的作用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之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2]它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所以,学习动机与学生个体的心理倾向和态度有着密切联系。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抱负和个性心理特点各不相同,决定了其学习动机在内容、来源、作用持久性上的差异。现代学习动机理论通常认为学习动机包括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个基本成分。学习需要是指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是学习的内驱力。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需要是产生学习期待的前提之一,各种能够满足个体的学习需要,与那些使个体感到可以达到的目标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学习期待。学习动机产生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在学习情境和学习者有关特征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转化而成的。问题情境的存在,使个体的学习需要与相应的学习期待得以产生,进而使学习动机由潜在状态转为活动状态。[3]动机对学生的学习与行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2. 1 使个体的学习行为具有目标指向性。具有某种动机的个体经常自己设定某种目标,并使自己的行为指向这些目标。
1. 2. 2 促使个体为达到某一目标而努力。动机决定了个体在某一活动中所投入的努力及热情的多少。通常动机越强,努力越大,热情越高。
1.2. 3 使学习活动得以激发和维持。大量研究表明,学习动机的强弱决定了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能主动地从事某种活动并坚持下去。学生更愿意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并能克服某些困难坚持完成。
1. 2. 4 提高信息加工的水平。较强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而注意在获得信息以进入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学习动机的学生更倾向于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力求理解所学的内容,而不是在机械的水平上进行。
1. 2. 5 决定了何种行为结果可以得到强化。不同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趋向或回避不同的行为结果,趋向得到强化的结果,回避会受到惩罚的结果。
1. 2. 6 改善学习行为。良好的而适度的学习动机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善,提高学习能力。
1. 3 学习动机的培养方法学习动机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的重要组成因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 3. 1 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及其社会意义当学生明确了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及其社会意义,并能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目的已成为他的学习动机。这种动机促使他以极大的热情和坚强的毅力去为达到学习目的而努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阶段的招生对象大多为高考成绩较为一般的学生,学生对于学习目的及意义的认识普遍不足。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的意义,不仅有利于本课程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其整个高职阶段各科知识的学习。因此,在会计学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两个层面的学习意义加以引导。首先是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意义,帮助树立远景性的目的和动机;其次是学习会计学的意义,明确本课程的价值,树立推动学生不断地努力学习,逐步树立更为远大的前景性目的和动机。
1. 3. 2 改变学生对学习的消极态度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学习的较为持久的肯定与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它可以从学生对待学习的注意状况、情绪倾向与意志努力程度等方面加以判定。学习态度是后天习得的,可以改变。学习态度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加工,以及学习的效果。通常情况下学习态度会受到学习动机的制约,但是,通过改变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同样也会对学习动机产生积极的影响。
1. 3. 3 帮助学生确立符合实际的志向水平志向即抱负,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表现。学生对学业的志向水平会随着家长和教师要求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它反映的是学生的主观愿望。学生对自己设立的学习标准可以视为是一种自信心的指标,通常情况下,有自信时,学生常拥有较高且符合实际的志向水平,学习动机也较强;而缺乏信心时,学生确立的志向水平往往很低,并且学习动机也很弱。帮助学生确立符合实际的志向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像会计学这样一门学生几乎没有知识基础的课程,教师应当注重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保证不同成绩的学生都能拥有较为适合的学生动机,避免单个学生因学习能力的差异,长期体验成功感或失败感,导致学习动机下降。#p#分页标题#e#
1. 3. 4 培养积极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认知兴趣是人们力求更深入地认知世界的兴趣,求知欲是指渴望获得文化知识和不断探究真理而带有情绪的一种意向活动。人们在碰到新问题或面临任务而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的知识时,通常就会产生探究新知识或扩大、加深已有知识的认知倾向。如果某种情境多次反复,这种认知倾向就有逐渐转化为个体内在的求知欲。[4]认知兴趣是在后天生活和学习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需要有适宜的环境刺激和正确的教育加以引导与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大多数高职专业课程都是与实际工作联系非常紧密的,从这一点上讲,往往课程本身对学生就构成了浓厚的吸引力。但其中也有一些课程,由于学习形式比较单一,内容相对死板,学生同样很难形成较好的学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课程的特点,寻求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

2 优化课堂教学方式与手段
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不同于公共理论课程,学生大多没有知识基础,并且更强调理论的掌握和技能的运用。如何让学生带着最佳的动机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一门专业课程,合适而且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会计学原理》是管理或财会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主要针对高职新生,学生没有会计的知识基础,学习的内容既强调理论的掌握,又强调实际的操作,是一门理论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迫切的需要合理的教学方式与手段。
2. 1 明确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制定学习任务,激发学习动机教学目标有总体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在课程一开始通过一些实例结合专业特点,明确地告诉学生教学的总体目标,并以此激发学生对整门课的兴趣,如向学生举例说明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的作用和重要性,掌握会计知识对成为一名优秀管理者的必要性等。在课堂上采用目标教学法,即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用目标引导教学。目标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前,预先告知学生该知识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对学习目标形成心理准备,从而做到有备而来。然后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地设法引导学生向既定的教学目标接近,并在实现教学目标后与学生一起进行课堂总结,以便学生巩固提高。使用目标教学法主要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期待心理,并以此来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目标教学法有三个作用:激励、调控和反馈作用。分别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2.2 梳理教学内容,强调课程学习重点,帮助学生深入学习根据岗位实践的要求,每一门课程都有着不同的学习侧重点。会计工作是一种原则性很强的工作,在会计学原理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大量的原则需要掌握。这一系列的原则恰恰体现了会计学这门课程的特殊性,枯燥却又强调细节性,学生学习时如果不能把握这一特点,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仅仅将这些基础的原则停留在背诵的阶段,那么将很难学好这门课。例如,我们在讲到业务发生何时入帐时会提到两种会计原则:现金收付制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这两种原则对于业务入帐的时间的规定是完全不同的,并且都是曾经使用过或现在正在使用的原则,教师在讲授《会计学原理》时需要对两种原则分别给予介绍,简短的两句话,学生也能够很容易的掌握。但是,也就是这仅仅五个字的差别,如果不做到真正理解,将会影响到后期许多会计内容的学习,甚至搞得学生做帐全然不知从何下手。
2.3 把握专业课的特点,大量采用举例法、案例教学法举例法就是用实例来讲解理论问题。例如我们在讲解会计科目名称时,不论如何强调会计法规中对各类科目做过如何规定,学生由于没有实践经验,大多难以理解,并且很难记住并区分众多相似名称的科目,如预付帐款和应付帐款的区分与识记,预提费用与待摊费用的区别等,但如果结合实例加以解释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案例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案例讨论,组织学生剖析典型案例以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意在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将知识学懂学活。例如我们讲到制作银行存款调节表时,很多学生一听到报表马上就感到头痛,对帐目中的各种条目更是感到难以识记。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简短的案例讨论,先列举企业银行存款帐户与银行对帐单不符的一个案例,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企业为何要制作对银行存款调节表?你认为如果帐帐不符,那么问题可能出在哪些环节?如何让帐帐相符?……”经过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何为银行存款调节表,而且识记了该调节表中的各项条目。
2. 4 根据专业和课程要求,创新教学方法,如反向描述的方法不同的课程对学生的要求存在着差异,可以通过采取不同的独特教学方法,进行专项训练。《会计学原理》是许多专业均要开设的一门基础专业课,但对于具体的专业,要求又不尽相同,如对于会计学专业来说,主要是为以后的其它专业课打下扎实基础,而对于非财会专业来说,主要是要求学生了解财务过程,掌握简单的作帐,基本能看得懂帐,并且重在后者。因此,在给这一类学生上课时,我们就不能完全以会计专业的标准来要求,当然也不应该简单降低标准,敷衍了事。反向描述的方法是使用自己语言来描述会计分录、凭证或报表所反映的内容,从而实现在非会计专业学生课程掌握要求的专项训练方法。下面是一个简单的实例,如:传统的会计课上,教师大多给出业务内容,让学生编制分录,填写凭证或报表。如给出“X月X日XX公司购入破碎机一台,价值200,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设备直接投入生产线使用。”要求学生做出会计分录:X月X日借:固定资产———破碎机  200, 000    贷:银行存款   200, 000我们现在则给出分录、凭证或报表,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其内容应包括业务发生的时间,会计主体,业务的内容等。这样的一种方法可以对学生能看懂帐的能力进行专项训练。
2. 5 以多媒体为教学支撑多媒体可以将图形、文本、动画、声音、影像等多种元素结合在一起。多媒体在专业课学习中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整个教学过程的立体感,全方位的刺激学生的感官,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多媒体辅助案例教学可以全面生动地展示案例的背景及相关信息,避免了教师用口述方式,导致学生接收的信息有遗漏不完整,反复重复浪费时间,纯听觉接收不够直观等不足。利用多媒体模拟客观真实,还有利于学生自己去筛选案件中的可用信息进行分析,通过教师引导展开全面的思考,获得综合提高。
2. 6 营造理想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是指学习群体中占优势的人们的某些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是各科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着的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或精神状态,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团体成员对社会现实的综合态度、人际关系状况、组织活动的特征和某些环境诱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之一,并能够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改变带来相当大的影响。[4]#p#分页标题#e#
2. 6. 1 营造民主的教学作风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气氛是师生间和学生间相互交往、态度感应所造成的,而每堂课是由教师所掌握的,因此,作为领导者的教师采用不同的领导方式或教学作风会造成不同的班级课堂气氛。教师在课堂上以民主的方式进行教学,主要表现为重视集体的作用,与学生共同设计课堂教学的活动,为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而帮助学生设立目标,并指引其达到此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民主的作风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责任心,培养他们自觉学习的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2. 6. 2 对学生报以更多的关心和期望《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是罗森塔乐和雅各布森在1968年出版的,书中指出教师以更多的时间关心学生,以更加友善的态度亲近学生,会使课堂气氛更和谐、欢乐,学生也会更乐于相互合作,大家的学习会更加愉快。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课堂上的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激活受教育的对象,戏剧性的活跃课堂学习气氛,造成良好的教育效果。正是因为如果教师对班级的所有成员都抱有较高的期望,热忱地对待每个学生,将有益于活跃课堂气氛。因此,为了使班级的每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积极地投入学习,在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为班上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能力和学习进度的学习材料,并指导他们采用适宜的学习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其原有的学习基础上努力上进。
2. 6. 3 教师与学生对学习评价的一致性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努力程度、学习能力的认识与评价,可能与教师对他们的评价相一致,也可能存在着不一致。正是这种不一致往往会影响师生关系,进而影响课堂学习气氛。当一名学生对自己的努力程度和能力的评价较高,而教师也认为他是一个好学生,那么他们之间的交往通常是十分亲切的,师生关系也十分融洽。反之,如果学生自认为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能力也不差,但是教师把他看作是智力低又不努力学习的学生,那他就可能会轻视教师,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可能在行动上进行反抗,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因此,教师应努力做到全面而正确地评价学生,并设法主动消除师生间在学习评价上的不一致性,以密切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3 良好的教师心理品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各方面的品质都是学生模仿的标准,良好的教师心理品质同样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教师心理品质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热爱教师工作,并对本专业工作具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献身精神; (2)特殊的智能品质、教学才能和创造才能; (3)广泛的知识和精深的学问; (4)特殊的性格特征。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特别欢迎教学工作态度认真,学识广博,对他们持有友好态度、行为适当的教师。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少这些良好的心理品质,则会造成学习气氛不佳,从而大大影响学生努力学习的程度。

参考文献:
[1](日)内山光哉.学习与教学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6. (93).
[2]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217).
[3]周源源,白学军.论学生学习动机与其激发[J].天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3 (79).
[4]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269).
[5]邵瑞珍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6]罗双兰,李芒.关于如何激发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述评[J].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10.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