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适度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与利弊与建议论述
摘要:从信息不对称和会计学的角度揭示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上市公司适度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和过度盈余管理的弊端,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建议。
关键词: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 会计准则
盈余管理在国外已有67年的研究历史了,近年来,也越来越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综观国内外关于盈余管理的含义,笔者认为盈余管理行为应该有如下特点:其一,盈余管理是在会计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其二,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经营者的利益最大化和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其三,盈余管理的手段是对现行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和现行会计制度存在的漏洞的利用;其四,盈余管理的结果体现在对财务报告的干预中。
1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必然性
(1)信息不对称使盈余管理的存在不可避免。首先,由于委托代理关系和对管理者激励约束机制的存在,使管理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盈余管理。目前,对经营者的激励方式有年薪制、年度奖金和分红、各种股票奖励和股票期权奖励等,其中年薪由效益工资和基本工资组成,可见年薪制和年度奖金与分红都与公司当年利润直接相关,而各种股票奖励和股票期权奖励又与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直接相关,这说明对管理者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发挥着使公司管理活动向股东目标靠拢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导致管理者更积极地进行盈余管理以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其次,由于企业内部与外部信息使用者的信息不对称,使财务报告成为将企业内部信息传递给投资者、监管部门、债权人等其他相关者的最主要途径,这使得上市公司出于提高发行价格、获得配股资格、避免摘牌、筹集资金等目的,针对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和净资产收益率等密切相关的财务指标进行盈余管理。一些学者近年来所做的实证研究已证明了这一点。
(2)会计学本身的特点必然带来盈余管理的空间。企业的收益与财务状况是客观存在的,但根据会计准则反映出来的企业收益与财务状况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主观因素。首先,现实的企业经营活动远比会计准则制定者想象的复杂,每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均有自己的特点,会计准则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具备一定的灵活性,给予企业一定的选择空间。其次,会计估计的客观存在给盈余管理带来空间,比如:折旧、摊销的年限和预计净残值的估计,收益确认的估计,成本费用列支的估计等均存在主观性。第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面临着可靠性与相关性的两难选择,在保证会计信息一定程度的相关性时,也许就意味着牺牲一定的可靠性。#p#分页标题#e#
2盈余管理的利弊
对盈余管理的利弊,我们应该从其是否有利于企业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资源配置和社会经济发展来分析。
2.1适度的盈余管理具有积极作用
(1)适度的盈余管理有利于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从国外的实际情况来看,采取较严谨的财务制度的美国公司一般采用能使利润增长的“夸张性原则”进行盈余管理,使公司利润保持稳定,保护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同时极大推动了美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采取较宽松的财务制度的日本,会计准则允许公司建立各种备抵账户和准备金账户,有较大的盈余管理空间,但由于有完善的资本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审计制度做后盾,公司的盈余管理也并未妨碍经济的发展。只要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对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进程都是有益的。
(2)适当的盈余管理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在信息交流方面,企业内部管理者永远都会有不为委托人和其他信息使用者所知道的信息。不加以任何管理的盈余信息不一定能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传递有价值的信息,反而会误导投资者的投资方向,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3)适度的盈余管理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上市公司如果能站在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战略管理角度进行适当的盈余管理,对其发展是有利的。首先,适当的盈余管理能帮助上市公司克服眼前暂时性的困难,缓冲突发事件,维护公司形象,保障资金和原材料的供应少受干扰,保持公司股价稳定,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有利的契机,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其次,适度的盈余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合法避税,进行税收筹划,一方面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同时又符合税法所蕴涵的政策导向。
2.2过度的盈余管理造成的危害
(1)过度的盈余管理使会计信息质量受损,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当盈余管理超过合理的限度时,就很容易转变为利润操纵,使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可靠性、相关性。再者,如果竞争对手采取了过度的盈余管理,那么其他企业要保持良好的操守就很难,最终将导致恶性循环和不正常的盈余管理竞争,使得会计信息失去可比性,引起投资者的焦虑,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同时使资源(包括人才资源和物质资源)的使用失去效率。
(2)不基于战略目标考虑的盈余管理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事实上,许多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并未充分考虑到企业的未来发展,而只是作为眼前的权宜之计,公司通过盈余管理增加当期利润后,将使预期目标利润越来越大,如果没有同时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下一年度若达不到预期目标,为了维护企业形象和公司管理者的利益,只有更加变本加厉地进行盈余管理,甚至进行不合法的利润操纵和会计欺诈,最终会损害企业利益和股东利益。#p#分页标题#e#
3过度盈余管理的规范
如何判断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是否适度是一个长期的难题。既然盈余管理的发生是难以避免的,我们应该尽可能将其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加以规范和引导。下面仅就如何规范过度的盈余管理提出一些思路。
(1)完善具体会计准则,缩小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日本、法国、德国都采取的是宽松的财务制度,但均有完善的审计、法律体系和完善的资本市场做前提,与我国国情有所不同。我们应该学习美国严谨的财务制度,在我国目前审计、法律体系和资本市场不够完善,投资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素质还有待提高的情况下,牺牲一定的相关性,增强盈余信息的可靠性,会更加符合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特别是应该对关联交易、资产重组、报表的信息披露程度等易产生不当盈余管理的行为进行管理。
(2)改革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体系,降低企业的盈余管理动机。我国目前尚缺乏一套统一的针对上市公司的效绩评价体系,使大部分投资者和其他外部信息使用者只能凭借某些专业报刊和机构的排名,或根据几个有限的财务指标来判断公司业绩的好坏,而这些指标大部分都给予了企业操纵利润的动机。所以,当务之急是应该建立权威的、公司管理者难以操纵的效绩评价体系,减少信息使用者对会计利润的依赖。比如增加财务指标中的现金流量指标,借鉴平衡计分卡的原理增加体系中的非财务指标,在一定程度上用GHF和IHF取代利润评价公司业绩等。一个好的效绩评价体系应该能够引导企业将注意力从对盈余管理的关注转向思考如何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率上来。
(3)完善经理人激励机制,降低企业管理者的盈余管理动机。管理者的报酬应该与业绩挂钩,因此也应该单独建立对经营者业绩的评价体系。另外,对经营者的激励方式大致可分为利润类和价值类两种,应避免选择直接与公司利润挂钩的激励方式,尽可能采用与公司价值增加程度挂钩的激励方式,一方面可使企业管理者的行为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一致,另一方面也可防止管理者的短期行为和过度的盈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