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重要性研究
[摘 要]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高级职称论文其宗旨是培养具有相当理论知识又能迅速走上工作岗位的社会实用型人才。会计是高职高专教学科目中的重要科目。当前高职高专会计教育蓬勃发展,与此同时,由于该教育的对象学生在面对专业教学时的基础相差悬殊从而造成一定的缺憾。必须从理论层面上认识到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的重要性以进行完善。本文即针对高职高专会计教学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展开探讨,在充分地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职高专 会计教学 管理体制 运行机制
一、我国高职高专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高职高专教学管理体制的特点与改革方向
高职高专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管理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等学校兼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属性,我国高等学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有关规定,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其次,高等学校既是一个行政事业单位,又是一个专家、教授荟萃,从事教育、科研的学术团体,作为一个行政事业单位,主要沿袭行政管理体制,套用政府机关行政级别,实行行政长官负责制。作为教育科研的学术团体,按学科专业门类、科研项目等从事学术活动,形成学科带头人、课题负责人和首席教授等学术领导群体,具有既有行政事业管理又有学术管理的双重特性。最后,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受到社会经济体制、政治体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和制约。高等学校兼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双重属性,其管理体制必须与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相适应。当前我国高职高专内部管理,包括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管理目标和办学模式多变,长期未形成准确的定位;党政不分,关系不顺;决策缺乏民主性、科学性;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教授作为高职高专的办学主体,没有充分发挥其在学术上的领导决策作用,学术管理往往被行政管理所代替等。同时存在诸多矛盾,如高校自主权小与面向市场必须公平竞争的矛盾;经费严重不足与经费严重浪费的矛盾;学术管理的主体性与内部行政管理规范性的矛盾;传统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与知识经济社会要求培养创新人才的矛盾。我国高职高专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着重在精简和调整内部党政管理机构,改革和调整教学、科研组织方式,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创设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发挥才干的制度环境等方面有所作为。如要坚持和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调整内部组织结构,激活各级组织活力;不断深化用人制度改革,推进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合同制;坚持和推进依法治校,建立健全一套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p#分页标题#e#
2.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微观环境变化的新要求
(1)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质量多样化我国长期形成的高等教育“专才”培养模式过分强调共性,而忽视学生个性,使培养的学生“千人一面”。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统一的规格要求导致学生个性发展不足,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薄弱,这种情况已不能适应新世纪对多样性人才的需求,这就迫切需要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教学管理模式。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后,人才培养目标及其评价体系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以过程管理为主、约束机制为主、传统管理手段为依托的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必须向以目标管理为主、激励机制为主、现代技术和手段为支撑的现代管理模式转变。
(2)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整合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求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忽视综合素质培养的不良倾向,要突出素质教育、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培养;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求从以前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作用;教学手段改革要求教学管理实现现代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要建立在优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支撑上。
(3)高等专科学生社会化和大学学习自主性国家对高等专科学生条件限制逐步放宽,高等专科学生在心理结构、学习目标、社会角色等方面进一步多样化,高等专科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加快,正从“单位学生”向“社会学生”转变。大学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更加凸现,教学时空进一步拓展,大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成才意识增强,对专业、课程、教师及教学方式的选择意识增强。要适应这些变化,必须改变现行单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管理方式。
(4)管理法制化市场体制要求高校依法办学、依法管理,要求高等专科教学管理追求“学理”(符合教育规律)和“法理”(符合法律规范)的统一,教育管理制度与体制的创新必须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随着高等教育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权利本位”将日益凸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效率本位”倾向的现行教学管理体制必须向体现“合理”与“合法”统一的体制转变。
3.高职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关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体制和灵敏有效的运行机制是做好高职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完善教学管理、实施管理创新的突破点。关于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这是既相互联系又具有本质区别的两个概念。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教学管理工作必然构成一个动态系统,即教学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具有功能、结构、机制三要素。其中,功能是指教学管理系统达到教学目的的能力;结构是指教学管理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机制是指教学管理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以及教学管理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时所采用的活动方式和活动规则,即教学管理系统的运作原理和方式。结构是机制的载体和运行的基础,机制是一定结构下系统功能的实现方式。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教学管理体制是指教学管理系统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教学管理的领导模式、机构设置、职能分工、管理权限界定及相互关系形成等根本的教学领导制度和教学组织制度。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是指教学管理的活动方式和活动规则,具体表现为教学管理的工作程序、业务规程、工作标准等工作制度和工作推进方式。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机联系、协调一致、适时调整、动态平衡,教学管理系统就能实现其应有的功能。特别是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一旦形成,教学管理系统的运行就能产生“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效能。就高职的现状而言,许多院校仍处于组建伊始、有待发展、初具规模、尚不稳定的起步阶段,不能过分要求教学管理马上形成成熟稳定的规范,而是有待经历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有些是体制问题,有些是机制问题。因此,理顺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关系,“对症下药”地处理这些问题,着力构建并努力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就成为当前改善高职教学管理并形成特色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p#分页标题#e#
二、高职高专会计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现状分析
1.合理布局,科学制订授课计划已基本实现任何一门课程的授课效果与教学质量都离不开一个科学合理的授课计划。授课计划既是对某一课程的统筹安排,又是授课教程中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控制教学进度的一个依据。因此,在制订授课计划工作时,如何合理布局、统筹安排,从而制订出一个科学合理的符合本课程特点的教学计划,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制定《会计学基础》与《财务会计学》教学计划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时间紧,学时少;(2)专业性强,入门较难,不易掌握;(3)内容多,既系统又庞杂,授课难度较大;(4)实用性强,多数学生希望能较好掌握。从以上几个因素出发,将《会计学基础》作为首要重点,学时安排较多,授课速度较慢,为下一步学习《财务会计学》打下基础。《财务会计学》在《会计学基础》的基础上讲授,进度可稍快些,学时安排也可适当减少。在《会计学基础》学时安排中,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1)会计的基础内容。包括会计的职能、前提、原则、会计要素、账户性质及结构,借贷记账法等,课时约占《会计学基础》的四分之一。(2)企业重要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的核算,课时约占《会计学基础》的二分之一。(3)重点讲授会计凭证、账簿和会计报表,课时约占《会计学基础》的四分之一。《财务会计学》主要介绍企业会计核算中的《会计学基础》里没涉及到的一些具体业务处理方法。这样安排使整个会计课程主次分明、条理清晰、突出重点,学生在学习中能系统而有侧重地掌握这门知识。
2.入学教育得以重视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上好第一课非常关键,第一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特点、大概内容和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基础理论,激发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本课程的信心。因此,在上《会计学基础》第一课时,除了介绍一些有关本课程的特点、内容和学习方法以外,还要用一些具体的实例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会计学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使同学们了解会计学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会计学已成为现代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对有一定专业技能的财会人员的要求日益迫切,需求量呈上升趋势。会计核算的目的是为企业、社会提供财务信息,财务信息是企业在某一时期运转的真实反映,它是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要取得一系列正确、真实、系统、科学的财务信息,首先必须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只有使同学们认清形势理解本课程的作用,有了原动力,才能自觉地调动起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而第一课非常关键,既要有生动丰富的实例,又要有富有说服力的语言。#p#分页标题#e#
3.融实践于理论教学之中现在的学生对授课的要求比较高而且非常实际,用传统的纯理论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要求,学生们也感觉不到它的重要性,只有将它们与实践结合起来,学生们认识到社会上各个单位能用得上,才感觉到是重要的。据学生这样的状况和心态,在授课中应尽量的多结合实例来阐述一些理论性的东西,有一些内容在课堂上可具体地模拟实践,例如,在讲会计凭证时,拿一些具体的实际中常用的发票、收料单、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让同学们在课堂上作为作业实习填制;讲到账簿这一章时,再拿一些各类账页,让大家根据以往填制(或取得)的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再让大家根据各类账簿和凭证编制会计报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练习了基本功,更牢固扎实地掌握了这门知识。
4.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用新型的师生关系推动教学创新育人先育己,如果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需要更新教师自身教学观念。对此,从专业教育入手,以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为推动力,抱着对学生升本和就业负责的态度来指导专业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作为会计专业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安排的入学教育时间,或是利用第一学期开设的《会计学基础》的第一堂课,围绕着财会专业课程设置特点、发展趋势、就业前景、学习方法等学生关切的问题,把学习的目标给分解成单元考试和竞赛优胜率、单科统考合格率、升本率、专业就业率(学什么干什么、干好什么)、研究生和注册会计师等近期和远期目标,让学生尽快了解本专业、热爱本专业,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走向有一个充分、客观的认识。并且要随着专业课程教学的深入,结合毕业学生升本和就业信息,适时、真诚地告诉学生会计专业学习所面临的困难和竞争,并据此不断增加专业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通过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化,提高学习目标与学习需求的相关性,让学生把握自己的方向、锁定自己的目标,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自信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调动学生对专业学习热情的同时,教师应该走出狭隘的个人主义小圈子,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将自己定位于学生平等的学习参与者、合作者、服务者。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这要求教师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在这个交流过程中,教师还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特别是要以自己教学和科研中的创造性工作影响和启迪学生,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而且还要主动把邮箱、手机、家庭电话、办公室地点告诉给同学们,随时虚心倾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尊重学生的观点,乐于接受学生言之有理的不同理解,敢于怀疑自己的观点。例如,通过对近10年来国家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等不断变化的难点内容、会计信息失真引发的会计职业道德思考等热点问题,在和学生共同学习、平等交往中思想互相碰撞、互相激发、互相接纳、互相融合。正是这种台上台下互动、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良好教学氛围,不仅带动和感动了学生,也感动了教师自己,推动了教师本身的进步,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教学所蕴藏着的乐趣也在于此。#p#分页标题#e#
5.明确教学目标,合理确定专业教学深度和难度教学观念是创新的前提,教学目标则是创新的关键。在专业教学目标的确定上,要敢于打破各门课的统考合格率是考核教学完成程度的局限性,要把教学的起点直接定位于学生升本和就业需求上。现在大专学生毕业后基本上是两种走向:升本和就业。首先,对于升入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涉及到当前专业教学和后续课程的衔接问题。我们通过对湖北经济学院、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院校专升本后的课程设置进行过初步调查,发现像《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统计学》、《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基础》、《会计电算化》等专业操作多、技能要求比较强的课程基本上不再开设,或开设课时较少,而是向理论要求较高的《会计理论》、《高级财务会计》、《资产评估》等相关课程推进。本科教学以理论研究型为主,这种教育教学的基础就是专科阶段所学的骨干专业课,两者之间的承续性较强。另外,在本科阶段,学生参加的注册会计师等诸多资格类考试也大量运用上述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打下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其次,作为直接进入社会就业的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立业之本、竞争之力更是依赖上述课程授课的内容和质量。针对上述分析,各专业课教学就不能局限于现有教材的内容和要求,要在充分考虑学生接受能力的同时适当拓宽知识面,增加操作业务量,提高作业难度。比如《会计学基础》账证表操作的内容,若仅仅按照教材和计划要求,每个环节是独立的,学生也是容易掌握的。但是按照三章或更多章节近十个单元练习内容串联在一起,要求在填制原始凭证的基础上,先后连续完成专用记账凭证、汇总记账凭证的填制,总账、日记账、明细账的平行登记并试算后据此编制两大基本会计报表,这就把教学和操作的难度提高到了会计模拟实验阶段,甚至是实际工作的基本要求。同样的道理,《中级财务会计》所涉及到的最新会计准则内容大约有60%左右,而且是零星、分散的分布在教材的各章节中。但是,在教学中却按照会计制度所涉及的80%以上的内容给予讲授,并要求学生在完成课后业务题外再做补充练习,同时还对比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考虑到大专学生初次就业去向)予以讲解等等。由于教材使用权利和考核权利不在教学点和授课教师,这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也有可能降低学生的单门课程结业统考合格率(这也是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矛盾),但本着对学生未来负责的态度,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仍然放在了后者。作为专业教学的老师,如何在高起点上完成多目标教学,就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大胆的创新。第一,利用专业老师熟悉和讲授多门专业课的优势,做好各课程内容之间的接力和衔接。比如:《会计学基础》为《中级财务会计》提速,《成本会计》为《管理会计》铺路,《企业金融行为》为《财务管理》搭桥,《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电算化会计》为《会计模拟实验》服务等。充分利用不同学期的时间差,把专业教学课程当作一盘棋来通盘规划和组织实施。第二,充分考虑学生不同学期的学习目标和重点,统筹教学内容和时间,精心安排利用好学生的业余时间。比如在第一学年,根据学生升本和就业压力较小,精力仍然集中在学校和学习上等特点,把课堂的45分钟用足。依据就业所需加大《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课堂授课量和难度,把大量作业和习题(超出教材的1-2倍)留在课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学生假期安排和接受程度留下2-3套综合会计操作题,并在下学期开设新的专业课时给予检查和应用。第三,在教学方法上,根据会计专业技术性强的特点,充分利用单元与系统讲授相结合、教师演示和学生操作相结合、手工操作和计算机账务处理对比相结合、自我积累原始凭证、计算机课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等多种方法,不仅极大了提高了教学直观性和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p#分页标题#e#
三、高职高专会计教学最优化运行模式初探
新高职的生源有其特殊性,尤其是财会系的学生,一般有1/3的学生曾在职高或中专学过三年的会计专业,一部分学生已取得了会计证,而另有2/3左右的学生则直接从高中升入大专,对会计知识一无所知。对于会计基础相差如此悬殊的情况,要上好会计课的难度相当大。一般而言,学过的学生会表现出两种心态:一是会计我都学过,没必要再听课了,于是上课不专心,从而影响其他同学;另一种心态就是逞强,认为我比别人懂,有时老师刚提出一个概念,他便抢在老师前面把知道的东西一一道出,这样很容易使老师产生误解,以为学生听懂了,而实际上还有大部分学生似是而非或者根本不知所云。这两种心态都会对会计教学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针对以上的这些不好的心态,在此特别提出几点建议:
1.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对于有一定会计基础的学生,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上会计课的积极性,不能让他们产生可听可不听的感觉。因此,一方面要善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优势,让他们在课堂中产生正面的影响,能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要善于寻找一些知识点,将理论和现实社会联系起来,让他们感到老师并不是在炒剩饭,而是能通过新的一轮学习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比如学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的内容时,可能有许多学生在以前的实习中已经对凭证、账簿的填制工作比较熟悉了,因此,在讲课时,可以寻找一些案例,说明假账在当今社会的泛滥和对社会造成的巨大危害。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如何杜绝假账、如何规范会计行为意义重大。通过这些实例来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填制、审核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了解填制、审核不当将造成的后果等等。对于没有会计基础的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则是至关重要的。在小部分同学学过会计的氛围里,他们很容易对会计产生一种恐惧心理,认为一开始自己就矮别人一大截,就算再怎么努力也赶不上别人。作为教师,就要消除他们这种自卑心理,在上课之前就告诉他们,会计原理实际上是一门较简单的课程,只要认真听、认真学,将来一定不会比别人差。就好像两个学龄前儿童,一个已学会了简单的个位数加法,一个从未学过,但到了学校通过正式学习后,学过的并不一定比未学过的算得快。这样,老师能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为他们在心里鼓一把劲。事实上,一学期下来,有一部分未学过会计的学生成绩都超过了已学过的学生。
2.提倡贴近学生生活的理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提倡贴近学生生活的理论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计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管理手段,其本身的产生和发展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可联系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和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的主要任务则在于答疑解难、剖析谬误。例如:在讲解会计科目的概念和复式记账原理的时候,考虑到学生难以接受这两个概念,一开始时不急于讲解其含义,而是要求学生按照自己习惯的“收、支、余”的记账方式,将本月日常生活中的收支情况按时间顺序记一个“流水账”(单式记账),然后再提出问题:“谁能迅速说出自己本月存款多少?手中现金有多少?买了多少餐票?还剩下多少餐票?如果以物品换取餐票怎么记账?”学生不能迅速做出回答,更不知道以物品换取餐票怎么记账,这时就将问题进一步引伸到企业中:“作为经济业务繁多的企业采用这种单式记账就更不行了。”在同学们反复思考用什么方式记账后再提出“先分类,再按类别记”,这样,问题便得到了解决。最后,根据教材的内容讲述了会计科目的概念和复式记帐的原理以及单式记账与复式记账的区别。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解决了教学中的难题,而且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还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取得较好的效果。#p#分页标题#e#
3.加强实践性教学要搞好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必须改变过去先讲理论再集中实习的方法,应推行分段式实习法,即会计实习应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分为初级的单元(章节)实习阶段和高级的综合实习阶段。在初级实习阶段,可结合理论教学的进度,有选择地进行实习,目的是使学生验证和巩固本单元(章节)所学的知识,及时解决学生平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综合实习阶段是综合会计主要理论和方法而进行的系统操作性实习,教师应尽量将会计的一般方法都考虑进去。比如,设计一整套不同行业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模拟系统,将所有盈利性企业设计为一个企业集团公司,再将这些企业与行政事业单位假设为具有隶属关系的系统,并建立会计模拟系统,然后,将资金筹集、投资决策目标成本等不同业务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盈利性企业,建立相应的会计模拟系统,最后,将上述各种会计模拟系统作为审计对象进行操作。这一阶段,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受到综合、系统、全面的操作训练,得到综合分析能力、预测决策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多层次的培养和锻炼。
4.综合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方法①对会计课中的理论问题可采用文章研讨、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由教师提前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通过看教材、参考书、专业杂志等进行研讨,写出书面的小论文,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总结。例如在会计学基础中关于会计的基本概念一节,在课前即可布置任务,要求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参考书了解会计学界对“会计”这一概念的定义,并写出短小的论文阐述个人的观点,课堂上教师可组织个人发言,展开辩论,最终引导到书本上将会计定义为管理活动论的原因上,使学生对这一概念有更深刻的印象。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锻炼了他们的分析问题、逻辑思维和动手写作的能力。②对会计课中的实务部分可采用案例分析、模拟教学、书面作业等教法,大力推广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A、运用实物教具,提高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感性认识,从而掌握会计理论。例如会计学基础中的会计凭证、账簿等章节,通过展示各类实物的凭证(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日记账、总账、明细账、订本式、活页式等),学生将牢牢掌握有关凭证、账簿的概念、种类、编制方法,避免了教师在课堂上空讲概念、种类,学生无实际认知的弊病。
B、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会计课的实务教学。计算机多媒体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把计算机作为学习、教学的工具,将现代的音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的现代信息技术。它把许多诸如数据的、文字的、图片的,甚至是理论的、现象中的环境用形象的、直观的画面来表达,扩大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例如会计基础中的错账更正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在课堂上将错账的类型、适用的更正方法一一讲解,虽然做练习,也只做一下分录,没有涉及具体实务操作,因此学生在实习中如真正发生错账了,却不知道如何进行更正,即在听课时只是从理论上掌握了错账更正的方法,却对实际操作无任何感性认识。如果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工具,这一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真实的凭证、账簿记录反映在屏幕上,由教师操作鼠标查出错误的地方,用图、文、声并茂的方式提示错误,并确定采用的错账更正方法进行更正,最后进行总结。这样,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在轻松、积极、自然的状态中,清晰、灵活地掌握了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开拓了学生思维,增强了感性认识,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p#分页标题#e#
C、利用电视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掌握会计实务的操作过程和方法。会计课的许多内容是介绍实际过程的操作和方法,面对目前在校生一般都属高中毕业生,从未涉及过社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也一无所知。许多教师要求带学生下厂矿参观、实习,但困难重重。如联系实习单位,如何组织学生、调课等问题,而且需实习的内容很多,客观上不允许经常地、及时地到实际中去,这就影响了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接受与掌握。如果运用电视参与教学这一问题便很容易得到解决,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拍摄一些会计教学片。如财务会计中的银行转账结算方式,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对各种结算方式的办理手续、凭证的填制与传递、结算程序,感觉很难十分清晰地描述,学生单凭听讲很难理解掌握运用。我们可以把每种结算方式的办理过程,从结算凭证的填制、传递到收、付款单位的账务处理拍摄成电视片,配上解说词,讲解办理的过程和注意事项,使学生一目了然、心中有数,即便让学生到银行实地办理结算,也不会手足无措。
D、运用案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既可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又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既可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能大力发展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能不断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对成本会计中的成本计算与分析,可以某公司的实例作为案例教学的内容,运用成本计算方法、分析方法,计算成本并进行评价,写出计算、分析报告,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充分发表其意见,不断提出新的设想和思路,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E、开好会计模拟实验课,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学习会计课程日常对会计业务的处理一般只是做做分录,与实际操作差距较大,只有通过开设会计模拟实验课,才能使学生弄清会计分工、岗位的设置与职责,经济业务发生后如何进行凭证的填制与传递、账簿的设置与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会计模拟实验课可分为阶段模拟实习和综合模拟实习两种。如学完《会计学基础》后,对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主要报表的编制进行阶段实习;在学生毕业前进行综合模拟实习,使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进行一次全面演习,以便能迅速适应工作需要。当然,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特点,需要采用不同的授课方法,但最根本的一点是如何能将自己的知识通过授课转化为同学们的知识面,这也是我们作为会计教育工作者多年来所追求的目标。#p#分页标题#e#
四、对于高职高专会计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进建议
(一)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1.在入门课程《会计学基础》中加入“职业道德”这一章内容会计职业道德就是会计人员在会计事务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即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应遵循的道德标准。“不做假账”是会计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
2.建立新的课程体系,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在进行具体课程设置时,总体思路是:强调基础,精炼专业理论,重视实践,发展学生个性,向一专多能方向发展。同时应改变以教育专家和学校教师为主的职业教育课程编制方法,建立以行业和系统合作编制课程的制度,吸收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等进入课程编委会参与课程的编制。
3.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教学过程必须面向职业岗位的需要,针对岗位的实际,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边做边学,手、眼、脑并用,使教学面向生产实践。
4.积极尝试推行“双语教学”模式双语教学就是在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本学科中最好的教材(包括外文或中文教材),用母语和外语进行讲解和演示,使学生在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掌握使用两种语言进行相关知识交流的技能,从而使学生能把握本专业在国际上最新发展的动向和具有适应在不同语言环境下工作的能力。
5.走校企合作之路校企合作“定单培养”会计专业人才,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建实训基地等形式开展合作,从而实现学生由学校过渡到企业的“零距离”。
(二)改进目前考试办法
能力本位的评价特征主要表现为:突出实际操作技能;采用本职业岗位要求的标准进行评价;连续性评价而非一次性评价;评价环境尽量接近实际工作情境;评价具有较大的透明度等。针对会计专业学生,为提高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可多出思考题、论文题或应用式的试题,重视实践性、经验性的考核。考试形式多样,具体有:1.实行教考分离一方面,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2.分层设计课堂提问和阶段性检测试题让学生们都有展示自我、获得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有助于他们重新获得学习专业课的信心和勇气,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3.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笔试和口试相结合或口试、笔试和技能操作相结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并能检验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三)采用先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首先,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教学手段,由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实物模拟、电视机、计算机、投影仪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模式。其次,我们应吸取国外院校的经验,增加案例教学,能在课堂上模拟社会、市场、企业,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将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能力的培养。再次,可采取分层教学法。即入学时,先对学生进行文化课考试,然后按学生不同的文化层次水平,分成若干个班,根据不同班级的学生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同时也是实现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最后,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地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主要是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以及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互配合的多种尝试,使学生通过老师的教学不仅掌握了系统的知识,更获得了独立学习与更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使会计教学集科学与实用为一体,真正成为一门现代化学科。#p#分页标题#e#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培养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建设一支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高效率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必须集科研素质、心理素质和创新素质于一体。为此,高职院校要重视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培养,要制定培养计划和人才定位,要加强青年教师的高学历教育和脱产进修学习,调整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加快专业更新,要培养教师参加社会职称考试和资格考试,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和教师业务水平。同时,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加强协作,让教师担任企业的会计顾问,教师可利用自己的知识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并能将科研项目与企业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同时企业也可以对所需人才提出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教学质量,才能保证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使我国高职教育保持稳定发展,在国际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加强对外交流,培养外向型人才
当今世界一体化趋向不断加强,世界范围内的贸易往来、资金融通和技术转移的规模正日益扩大。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各个国家都开始重视外向型职业教育,以国际眼光培训职业技术人才,使其有参与国际竞争的各种能力。目前我国随着全方位开放,出口导向型和进口替代型并重的外向型经济日益活跃,经济发展越来越需要多样化的、具有现代国际视野的新型复合人才。现代化职业技术人才需要现代化职业技术学校来培训,然而创造现代一流职教培训基地耗资巨大,单凭本国投资是有困难的。我国应该与外国政府或者公司合办培训基地,这样不仅可以解决资金困难的问题,还可以引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职业化专家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总之,为达到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各高职院校应运用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有效途径。这不仅是其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向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会计专业人才的需要。
五、实现高职高专会计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创新
教学管理创新的核心是有效激励、质效双赢,科学合理而富有特色的管理机制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因此,新的教学管理机制必须体现整合思想,强化开放性和激励功能,致力于有效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要求。高职高专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创新,就是要构建体现整合思想、开放精神、激励与约束相结合,以激励为主的运行机制,重点建立和健全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三个评价体系,建立与评价体系相适应的激励和协调机制,重视发挥网络的优势,让学生学习时空、教学互动时空、教学管理时空得以延伸,努力实现管理方式由过程型向目标型转变,管理方法由行政化、控制为主向民主化、引导为主转变,管理手段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网络化转变#p#分页标题#e#
。(一)构建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及其优质优酬机制
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科学设置教学岗位,构建以教师课程教学为主体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系统,对教学过程实行全程控制,对教师教学质量实行学生、同行教师、教学督导员和领导相结合的全员评议。通过有效的评价,引导教师致力于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强化教书育人职责,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充分调动两方面的积极性,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方面,科学设计评价指标和标准,突出影响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针对学科专业课程的特点,增强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实行学生、同行教师、教学督导员和领导相结合的全员评议,合理确定权重,界定内涵,使评价结果尽量客观、准确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木内容包括教书育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教学态度、教学组织、授课艺术、因材施教、学习指导、教学效果等多个相关方面。科学分析评价结果、合理有效使用评价结果,是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环节和内容。重点是建立教学质量优质优酬制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即将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作为评定教学优秀奖的核心依据,与教学岗位津贴和奖酬挂钩,优质给予优酬;在教师职务评审、重要教学岗位聘任、派送教师业务培训、教学评优评选中将教学工作业绩及教学质量纳入综合考核内容,可以尝试实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
(二)构建学生全面素质综合测评体系及其激励机制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运行模式和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性教学机制,构建以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评定为核心的大学生全面素质综合测评体系,对学生素质发展实行全方位的综合测评。充分利用评价目标,让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全面的、生动活泼的和谐发展,对全面素质发展起引导作用。培养目标向评价指标转化,测评实行模块化,突出本质属性,用素质评价的方法,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对素质发展的进程实行动态记实性评价与学年末静态评价的结合,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和努力。按照高职高专在校学生培养目标和全面素质的主要方面,设计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专业理论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五个“素质模块”,并规定相应的内涵。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指大学生在思想意识、道德行为、政治态度、法纪素养等方面具有的符合时代特点的基本品质。专业理论素质:指大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掌握程度。文化素质:指大学生除专业素质以外的文化底蕴、艺术修养、审美情趣以及关心社会、关心人类的态度和精神。身心素质:指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体育运动技能、体育训练和达标情况、社会适应性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指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表现出的创造、发明素养,完成实践环节学习任务、参加社会实践、社会活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技术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模块内涵,设置若干分解指标予以体现,在分解指标中特别设置“特别表现”指标,采用行为目标评价方式,用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殊成就来突出反映学生的素质状况。#p#分页标题#e#
实行弹性学制和选择性教学机制,设立优秀学生奖励基金,形成对优秀学生奖励、对创新活动激励、对学习创业有效指导机制的高度整合。在测评中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平时动态记实性评价与学年静态评价相结合,基本表现和特别表现相结合,等级制和权重相结合,始终将权重的指挥棒指向素质教育。建立模块化激励机制,分模块对学生进行测评,设立相应的素质模块奖学金等。
参考文献
[1]于富增主编.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比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马原良等.高等学校管理创新之我见【J】.中国农业教育.2002(1)
[3]马树杉.大众阶段高等教育的质量及其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2001(22 )
[4]王毅.优化素质教育管理运行墓本要素的理性认识【J】高等农业教育.2003(3)
[5]王平祥,周雄.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理论与实践.高等农业教育.2003(10)
[6]王伟廉.关于高等学校教学运作机制的构建问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0 (6)
[7]邓江玉等.试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与保障系统的框架与运作【J】.中国高教研究.2002,1
[8]冯永平.高校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01(6)
[9]刘献君.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树立的四个观念【J】.中国高等教育.2003(15/16 )
[10]栾立明,陈淑萍,基础会计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1]刘继伟,于树彬,甘永生,管理会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1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13]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财务成本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4]曹惠民.2004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习题集(中级).立信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