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R&D投入、专利产出与企业业绩的关系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02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801191956138392
  • 日期:2018-01-10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日趋成熟,世界经济的进程已经完全驶入到高技术竞争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纷纷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将提高创新能力发展为国家战略。如美国推出制造业创新网络和工业互联网,通过建设45个创新中心,大幅降低成本,提高研发标准,预计创造15万亿的产值;与此同时,德国则推出工业4.0政策,大力促进本国工业创新的发展。2006年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做出重大决策,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成一体的创新系统,使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研发投入主体和科技成果应用主体。要建立科技创新平台,资金和人力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R&D投入则是将科技创新变为现实的必要手段。许多企业为了获得长远的发展,选择用研发投入来转化成企业的竞争优势。不难发现,许多成功的企业都将创新制定为长久的发展战略和获取竞争优势的力量源泉,对研发投入做出巨大投入。根据欧盟委员会发布的“2016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排行榜”,见图1.1,可以看到2016年全球研发投入5强企业分别是大众汽车、三星电子、英特尔、Alphabet、微软。由此可以看出,企业越来越重视创新活动。为了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加大对研发的投入成为许多企业的不二选择,以此来推动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与过去单纯的价格战不同,当代企业间的实力较量日益依靠技术力量为支撑。正如日本著名的经济学家斋藤优所述:“与过去的资本垄断不同,现代的竞争已经是技术间的较量。”中国的企业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每年通过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劳力进行科研创新,从而获取这一决定性的竞争优势。2015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4169.88亿元,比2014年提高了1154.25亿元,增长8.87个百分点;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07%,相较于2014年提高了0.05%。按活动主体来看,各类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0881.3亿元,相较于2014年增长了8.16个百分点;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所占比重次之,金额为2136.5亿元,增长了10.92%;高等学校经费998.6亿元,增长11.19%;其他为153.5亿元,增长17.44%。四者占比为76.79%、15.08%、7.05%和1.08%。可见,我国正在大跨步地迈向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科研大国的行列,且我国企业在R&D投入中发挥着主导作用。R&D活动的过程非常复杂,一般要经过这样的程序“开始—失败—突破—新技术诞生—专利权获得—新产品推出”等一系列过程,通过进行研发投入,企业能够形成和积累新的技术并对其进行技术整合,这对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有所帮助,可以率先进入新的领域以及抢占新的市场,从而扩大现有的利润来源,增强企业的获利水平。作为研发投入的直接产出和研究结晶,专利的获取授权对于降低研发活动的不确定风险有很大帮助。这是由于专利权作为一种权利具有排他性的特征,这有助于减小创新成果被侵权的危害,保证知识产权的垄断特性,从而有利于知识所有者取得垄断收益,这些利益的获得反过来又给知识所有者提供进一步创新的动力,这说明创新活动不再仅仅停留在研究开发阶段,而是进入到了应用研究阶段。本文的观点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产出不应仅仅停留在专利的获得上,它仅仅是作为R&D产出的中间变量,企业真正追寻的是业绩的增长和价值的提升。尽管当前对于专利价值的说法不一,但本文认为在中国,获得专利仍是企业提高业绩的选择之一。企业的研发投入是否能带来专利产出的增加与企业业绩的提升,研发投入作用于企业业绩的“黑箱”是否是通过专利产出进行传递的,如果是,它所起的作用又占多大的比重,都是本文考虑的问题。
.........
 
1.2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能够从下面几点得到展现:首先,从研究层次的角度,目前关于R&D投入方面的研究多数以区域经济和国家宏观经济为切入点,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主要是围绕地区、产业或是国家层面的R&D绩效评价指标进行论证的,获得了比较好的研究结论。但这类研究存在两点缺陷:一方面,重点研究地区或产业的创新绩效,对于创新的主体企业关注不够,忽略了企业的创新对地区或产业创新的决定性作用;在另一个层面上来说,着重研究地区或产业的发展直接受到研发投入的影响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研发投入是在影响企业绩效之后,企业绩效对地区和产业经济产出发生作用的传导过程。因此,对微观层面的梳理研究,也就是以企业为主体对象进行的研究是打开研发投入何以影响宏观经济的“黑箱”理论的钥匙。本文不仅以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关注的是对科技创新起主要推动作用的重要主体——创业板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以微观层面为切入点进行推理分析,这对于现有的研究来说是很好的补充和完善,能够对我国技术创新绩效的提高提出合理的建议。其次,在研究机理方面,大多数学者对R&D活动的整体过程关注不足,关于R&D活动的结晶——专利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机制研究较少。在目前少量的微观研究中,在研究研发投入影响企业业绩的同时,未能进行深入解剖,研究专利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此研究将专利产出作为R&D投入作用于企业业绩的中介变量,深入研究R&D投入在对企业业绩产生作用的同时,是否会通过专利的作用间接对其产生影响,以此来探究研发投入影响企业业绩的作用路径,并通过实证数据进行验证,针对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应的建议,这为我国研究R&D绩效这类问题提供了另一种思路。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创新性地引入专利产出作为中介变量,探求其在R&D投入影响企业业绩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这是对目前研究视角的一种拓展,能够更深层次的研究R&D投入影响企业业绩的作用机理。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研发投入
研发顾名思义研究与试验发展,又叫R&D,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许多组织对其进行了界定。最早的是经合组织,具体为“旨在增加和利用人类、社会、文化的知识总量,从而创造新的应用的系统工作”。在此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对其进行重新的界定,提出“将科技教育、培训与服务等连接起来的活动”。中国在新会计准则中也作出了界定,具体为“研究是一个调查阶段,旨在获得先进的技术、知识”,“开发阶段是指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以生产出新的产品”。本研究在对R&D活动进行界定时,借鉴的是中国科技部的定义,认为“在科学技术领域中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旨在增加知识总量并且运用这些知识创造新的应用”。研发活动具体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这是根据活动类型对其进行的划分。“基础研究”是为了解和获取新的科学知识而进行的最初阶段的探索,“应用研究”是将理论发展成为实际运用的过程,而“试验发展”则是以获取商业价值为目的的创新成果的活动。企业中那些用于研究和开发活动的各个环节的费用之和也就是R&D投入。
.........
 
2.2理论基础
关于R&D投入、专利产出、企业业绩的关系,本文主要以以下三个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支撑。其中,创新理论为R&D投入与企业业绩的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新增长理论是R&D投入与专利产出关系的理论基础,而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则是为专利产出与企业业绩两者间的相关关系提供了相关理论支撑。根据创新理论的观点,创新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产品选择机会,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对于企业来说,创造了更多的市场和盈利机会。自主创新在企业的发展进程中这么重要,促使企业通过持续加大R&D投入来提高企业业绩。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最早将创新这一概念带入研究领域的是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他创造性的提出了创新理论。熊彼特首先对经济的非均衡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非稳定性受到技术变革的影响这一观点进行论证,首次提出创新这个概念是在他1912年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系统阐述创新理论是在他的专著《经济周期》。关于创新的概念熊彼特是这样界定的,是指对生产要素的全新组合,也就是在现有的生产体系之中引入一组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的新组合,通过新函数的构建获得超额收益。根据熊彼特对创新的界定,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进行产品上的创新;二是发展技术层面的创新;三是抵达一个全新的领域或市场;四是对原料进行改进,也就是材料创新;五是对组织形式进行创造性的改变,也就是组织管理创新。熊彼特所界定的创新涵盖了多个领域,重点集中在技术创新的范畴,同时包含了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但他着重强调将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把技术要素引入到经济中去,所以说在这里的创新实际上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p#分页标题#e#
..........
 
3 研发投入、专利产出、企业业绩的现状分析 ......... 17
3.1 研发投入现状分析 ............ 17
3.1.1 我国 A 股上市公司研发投入现状分析......... 17
3.1.2 创业板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研发投入现状分析........ 19
3.2 专利产出现状分析 ............ 21
3.3 企业经营业绩比较分析 .... 24
3.4 本章小结 ........ 25
4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26
4.1 研发投入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分析 ........ 26
4.2 研发投入对专利产出的影响分析 ........ 27
4.3 专利产出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分析 ........ 27
4.4 中介效应分析 .......... 28
4.5 本章小结 ........ 29
5 实证研究 ........ 31
5.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31
5.2 指标的选取与定义 ............ 31
5.3 中介变量的识别过程 ........ 35
5.4 模型的构建 .... 37
5.5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7
5.6 相关分析 ........ 39
5.7 回归分析 ........ 42
5.8 中介效应分析 .......... 47
5.9 稳健性检验 .... 51
5.10 实证结论与分析 .... 52
 
5 实证研究
 
5.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运用的数据类型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企业的 R&D 投入数据、专利授权数据、治理特征数据和财务报表数据。以上数据主要通过查询 WIND 金融数据库整理得到,对于无法从数据库中查询到的数据,比如专利授权数据,则通过查询上市公司年报进行手工整理补充。本文的分析目标是深市 2010—2015 年度创业板高新技术上市公司。在分析过程中,主要基于下面的方法对样本进行筛选:(1)选取在 2010—2014 年年度对研发投入进行年报披露的上市公司;(2)剔除* ST 、ST 等数据异常样本公司;(3)剔除数据披露不完善的公司,比如无法查询到专利授权数量的上市公司。 经过一系列的筛选整理,最后得到 760 组有效数据,通过初步观察数据特征,发现年度间的变化幅度较小,因此可以将数据进行合并,以增大样本容量。考虑到 R&D 投入的产出效应是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往往会产生时滞性,因此本文选用企业业绩指标为滞后一年的数据,即如果自变量为 2010 年的数据,则因变量为 2011年数据。
......
 
结论
 
本文在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创业板高新技术上市公司 R&D 投入、专利产出和企业业绩的相关性以及中介效应进行探讨和分析,构建了三者的理论关系和数据模型,并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进行验证。通过实证,对创业板高新技术上市公司 2010—2015 年的相关数据经过统计分析,总结出本文的结论:
第一,通过对我国 A 股上市公司和创业板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专利产出与企业业绩的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创业板高新技术上市公司在这三个方面的数据特征,主要有:首先,相对于 A 股上市公司而言,创业板高新技术上市公司更加注重R&D 投入及其信息披露。其次,创业板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专利授权的环比增长速度显著高于 A 股上市公司总体,特别是发明专利的环比增长速度,但是各类上市公司都应不断重视专利质的提高,也就是说不断提升发明专利的授权比重。最后,由于研发投入强度的差异,导致创业板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明显高出 A 股上市公司 10 个百分点。
第二,企业 R&D 投入与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有着明显的关系。根据本文的分析结果,不论是作为研发费用投入还是作为研发人员投入为自变量的回归分析中,均对企业业绩的提升有显著的影响。依据回归系数的大小可以看出,R&D 费用投入对企业业绩的作用深度要大于 R&D 人员投入对企业业绩的作用深度。这可能是由于相对于研发费用投入,研发人员投入的影响效应相对缓慢,并没有像研发费用投入那样有一个立竿见影的效果,且需要相当长的过程。2006 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 5200 亿人民币,只用了 5年的时间,华为成为千亿重量级企业。在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华为却冲出重围,创造出史诗般的业绩,这与其注重研发投入是密不可分的。有分析人士指出,正是因为华为多年来走了“一条比别人更苦一点的路”,着眼长期发展,持续专注技术研发,坚持人才战略,坚定“技术为王”的信念,今天的成就就成为必然。以手机业务为例,华为并不满足于简单的贴牌生产,这样只能受制于人,而是选择摆脱价格战,依靠科研和人才提高技术开发能力,提升品牌影响力,最终成为销售收入的造血利器。同时,华为注重、善用研发人员也是众所周知,这也是它成功之道的重要部分。华为经常组织高端研发人员远赴海外,配合一线的市场团队挖掘市场。
第三,企业的 R&D 费用投入对专利产出的推动作用具备显著性特征。根据本文的分析结果能够得出,企业 R&D 费用投入能够对专利产出发生直接的正面影响,提高 R&D费用规模,有利于企业的专利产出。但是,企业研发人员投入对专利产出却有着不显著的负向作用,这可能是一方面研发人员投入并不像研发费用投入那样规模强大且具有连续性,所以其对专利产出的效果并不明显。另一方面,仅仅用研发人员数量来衡量研发人员的研发能力,往往具有片面性,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的研发能力。中国高铁的发展堪称是中国制造业的神话,仅仅数年的发展已经走出国门,成为国家名片。回想当初要引进高铁,成为自己的知识产权,由于技术的限制,不可能从零到有,必须要从国外引进,不得以采取了用市场换技术的策略。按照川崎重工的说法,中国在 20 年内不可能懂高铁技术,更不可能拥有自己的创新。在用高额资金购买技术后,在没有产品设计只有一张图纸的情况下,依靠十几年前自主研发中华之星高速火车所积累的技术,成功突破技术瓶颈,实现完全自主,并形成 900 多项专利技术。在 2010 年 12 月 27 日,中国南车与通用电器签订在加州开通高铁的意向协议,美国戴维斯律师事务所对中国高铁 900 多项专利进行了审查,结果全部符合法律规定,并掌握 10%的独有技术。
..........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