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36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706191848478171
  • 日期:2017-06-12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在国外,学者们研究股权激励制度时主要关注公司引入股权激励机制的出发点是什么、什么因素会对股权激励机制的引入产生影响以及引入股权激励机制后到底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在研究公司引入股权激励机制的出发点时,国外学者没有太大的分歧,他们都主张公司引入股权激励机制的出发点是希望通过股权激励计划来调动公司经营管理者工作的热情以及工作的积极性[41]。Holmstrom and Rieart (1986)、Lambert and Lareke (1987)、Smith and Watts (1992)、Brickley and Coles (1993)、Bakeretal (2003)经过研究都认为股权激励机制的引入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经营管理者在股权激励计划的激励作用下工作热情以及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调动。股权激励作为一种基于市场的报酬方式,能够帮助公司吸引并挽留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而且股权激励机制引入后确实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所以大部分公司引入股权激励机制都是基于激励公司经营管理者的目的,通过使用股权激励的方式使经营者与公司站在同一条战略目标线上努力工作。 国外学者对于影响公司引入股权激励机制的因素意见不一。Yermark  (1995)认为公司在引入股权激励机制时会着重关注政府对自身的监管力度,他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政府监管程度较深的公共事业单位很少会选择实施股权激励计划。John E.Core  Wayne  R.Guay  (2010)通过研究发现当企业的财务受到限制以及当公司对于资本的需求很大时,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力度就会加大。Bergm  、Jenter (2004)统计了 1992 年至 2003 年间的标准普尔 500 指数、Cap 指数和 Smsllcap 指数,他俩通过研究各公司薪酬位列前五名的管理者发现,如果公司的管理者看好自己的公司或者管理者偏好期权,那么公司就会很乐意引入股权激励机制。Chourou  and Abaoubb(2006)、Saadi(2007)、Lamia  Chourou(2008)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不同的公司特征(公司的成长性、公司对于人才等需求等)会影响公司引入的股权激励机制。公司的规模以及公司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影响着股权激励机制的引入,尤其是规模大的公司和正在成长的公司,他们更愿意引入股权激励机制,而且引入后的效果较好。杠杆水平高的公司,首席执行官年龄大的公司,首席执行官拥有本公司股票多的公司,引入股权激励机制后的效果很差。 
...........
 
第 2 章 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概述及关系的理论分析
 
2.1 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概述 
股权激励是以薪酬契约关系为纽带非短视化的一种机制,公司引入此机制的出发点就是想要公司的经营管理者为公司努力工作,减少其自利化的行为。股权激励实质上就为一种期权。期权作为买卖的权利,买卖双方在进行买卖时规定此权利的持有者可以向另一方在以后限定的时间以限定的价格买或者卖之前规定好的交易物[34]。从期权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期权的持有者拥有一项买入或者卖出的权利,而没有强制期权的持有者在交易的过程中必须行使此买入或者卖出权利的义务。期权根据拥有权力的一方在未来买入或者卖出的行为分为了买入期权和卖出期权。买入期权就是指拥有权利的一方有权行使买入买卖双方规定交易物的权利,卖出期权则是指拥有权利的一方有权行使卖出买卖双方规定交易物的权利。顾名思义,股权激励的交易物为公司的股票,股权激励赋予公司的经营管理者拥有买入权,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可以在规定的日期内买入公司的股票。当然,被赋予者可以行使也可以放弃这个权利,但是不得转让、质押此权利,也不可以用此权利进行债务的偿还。一般在规定的日期内公司的股票价格上升的话,被赋予者就会行使公司赋予他们的买入权,这样的话,被赋予者可以利用行权时股权的价值和卖出时股权的价值之间的差值来赚取收益。这样看来,股权激励就是一种公司拥有控制权且与公司增值相关的对公司经营管理者价值回报的长期薪酬激励机制[50]。当然我们不能片面地把股权激励看做是一种纯激励机制,从股权激励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到股权激励也是对经营管理者的一种约束机制。股权激励计划的激励是建立在约束基础之上的激励,股权激励的本质就是让经营管理者通过努力工作满足一定的条件从而获得公司一定所得的剩余索取权,当然公司的经营管理者还要面临失去索取这部分经营所得的风险。股权激励制度的目的就是使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和公司的所有者连结成利益共同体,减少经营管理者的自利行为从而使得公司可以得到健康长远地发展。
.........
 
2.2 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理论基础
上个世纪,美国经济学家米恩斯和勃利研究发现如果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离的话,那么公司的经营状况不会持续很好的发展态势,因此两位学者认为公司想要长远发展的话,所有者就必须让出自己手中的经营权,委托更加具有经营管理才能的人对公司进行有效地经营。随后委托代理理论兴起,所有者与经营者达成了契约关系,契约内容主要是对各自的权、责、利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与约束。 委托代理理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假设组成。其一是公司经营管理的代理者所获得信息具有私有性,而且这些私有性的信息一般不容易被外界所熟知。其二是公司的经营管理者行使着公司的经营管理权,公司的所有者想要获取关于公司的内部信息一般都是通过经营管理者获得的,公司的所有者作为委托人好多时候都得通过代理者提供的信息了解公司。其三是公司的经营管理者作为自利行为主体,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的决策和行为都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前提的,但是公司所有者的目标是追求自己拥有的公司的利益最大化[30]。 从以上委托代理理论的假设可以看出,公司的所有者作为委托人希望公司的经营者在接受委托之后可以努力工作,实现公司的利益最大化。然而,公司的经营者在做决定的时候往往摆脱不了自身作为“经济人”的本质[31],总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做出自己的决定,因此,这两大主体的目标产生了矛盾,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司为了激励经营管理者引入了股权激励机制。公司希望通过引入此机制使公司的经营管理者获得公司的股票,这样一来,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可以减少一些自利的行为。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在股权激励计划设计不合理的情况下,在公司的经营管理者获得公司股票之前,股权激励计划有的时候起到了反作用,股权激励计划的巨大收益反而成为了公司经营管理者为了自身利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诱因之一。#p#分页标题#e#
.........
 
第 3 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 27   
3.1  样本的来源与选择 ........ 27     
3.1.1  样本的来源........... 27     
3.1.2   样本的选择........... 27   
3.2  研究假设的提出 .......... 28   
3.3  变量的设计与模型的建立 ........... 29
第 4 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 33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3   
4.2   相关性分析 ..... 37   
4.3   回归分析 ....... 38 
第 5 章  研究结论与相关建议..... 42   
5.1   研究结论 ....... 42   
5.2   相关建议 ....... 43  
 
第 4 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及分析结果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 4.1 统计了我国 2005 年到 2014 年这 10 年间沪、深两市 A 股中引入股权激励机制的公司的数量。从统计数据可以直观地看出,2006 年我国公司引入股权激励机制的数量出现了第一次的高峰,从大背景环境分析可知这一次的高峰是因为我国相关部门在 2006 年前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股权激励制度方面的政策来鼓励我国的上市公司引入此激励机制。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我国的公司引入股权激励机制提供了政策性地指导。本文选取的时间段主要是从 2010 年到 2014 年。本文之所以对样本进行如此选取的原因是 2010 年到 2014 年这五年间引入股权激励机制的公司数量稳步增加,而且从整体来看,2010 年到 2014 年这五年间引入股权激励机制的公司数量在 10 年来引入股权激励机制的公司数量中所占的比重较大,约达到了 69.60%。本文的样本选取具有相当大的代表性,比较合理,希望实证结果可以对丰富相关理论产生帮助。表 4.2 根据 CSRC 行业标准进行了分类。从统计来看,制造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大,其中制造业所占比重最大,约为63.29%,房地产业居于第二,约为 11.3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9.49%。其余行业的分布比较均匀。 
.........
 
结论 
 
本文立足于 2010 年至 2014 年五年间沪、深两市 A 股中引入股权激励机制的上市公司的数据,通过理论及实证研究发现股权激励计划本身的因素以及引入股权激励机制的内外部环境因素确实会对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产生较大的影响。 
①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股权激励的强度与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6],假设 1 通过验证。股权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导致的公司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所做行为出发点不同的难题和困扰,然而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我们也发现了股权激励的“度”过大的话也的确会诱发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对公司的盈余进行肆意地管理。 
②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限制性股票模式下的盈余管理程度要比股票期权模式下的盈余管理程度高[42],假设 2 得到验证。能否取得限制性股票主要是依靠财务指标判断,而能否取得股票期权主要依靠市场指标判断。我国证监会规定公司在引入股权激励机制时如果选择限制性股票,那么必须规定可以获得此标的物的业绩条件以及禁售的期限。只有当经营管理者满足股权激励计划中的业绩条件以及禁售的期限,经营管理者才可以获得和售出手中的股票进而从中获得收益。否则经营管理者从此机制中可能取得的收益将成为泡影。因此在以财务指标作为行权条件的限制性股票模式下的股权激励计划更能诱惑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出于自利目的进行盈余管理。 
③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股权激励计划中的业绩考核条件越严格的话,盈余管理水平就会越高。假设 3 得到验证。本文在实证研究时取净利润增长率差值和净资产收益率差值作为衡量业绩考核条件严格与否的变量。通过回归分析发现选取的两个变量越大的话,经营管理者从股权激励计划中获得收益就会越困难,因此经营管理者为了获得收益对公司的盈余进行肆意管理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