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国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起步相对较晚,虽然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日俱增,但是和外国相比,差距依旧很大,特别是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始于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随后是1997年的东南亚经济危机,最后再到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这个历程中告诉我们,极具破坏力的经济危机往往是从金融业开始的。据中国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2013年度运行报告,截至2013年末,商业银行总资产达118.80万亿元,贷款余额59.23万亿元,其中新增贷款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个人贷款、批发和零售业及制造业,分另占比31.75%、17.74%及13.16%,商业银行负债规模达110.82万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13.38%,商业银行负债结构稳定。自2013 年1月1 日起,我国银行业正式实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根据新办法,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比上年下降0.29个百分点,成为12.19%,从资本结构角度看,资本质量较高①。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在应对金融危机时的经营成果是比较满意的,但是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西方“利益至上”的企业价值观极大地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儒商思想,很多企业以追求经济回报作为唯一目标,造成了大量企业不负社会责任这一现实问题,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现实中有银行贷款支持污染企业,有银行通过贷款与开发商勾结暗箱操控房地产价格,有银行违规乱收费,有银行帮助贩毒组织洗白非法利润,有银行操纵银行间拆借利率等,这一切都是商业银行盲目提高股东回报率的结果,对此人们必然会问,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何在呢?在实践中银行对社会的责任可以归为以下三类:(1)银行对经济的责任,即银行通过推出负责任的金融产品,如微额贷款、社会责任投资、社会责任储蓄等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和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2)银行对社会的责任,即银行通过慈善捐款、员工培训和教育、资费透明等社会责任行为实现对社会的责任;(3)银行对环境的责任,即银行通过环境风险管理、减少甚至退出给部分行业(如“三高”行业)贷款等诸多措施以实现环境保护②。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国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历史悠久,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激烈的争论,俗话说“有争论和竞争才有发展”,正是存在着这种争论才进一步发展了社会责任的内涵和观念,并使其得以丰富,进而使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评价得以逐步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看不见的手”的思想,这种思想的核心是,不计其数的自私的“经济人”在一只无形的手的指引下,从事着对整个社会有益的经济活动。他经过对人的利己主义本性和趋利避害的行为动机确认后,指出每个人对追求自己的利益与促进社会利益的实现是成正相关关系的①。在20世纪2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则认为企业的绩效是多元化的,一方面,既要追求经济绩效也要提升社会绩效,另一方面,在确保最大化股东利益的同时,也要最大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也即兼顾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利益相关者理论日渐盛行之始,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开始基本认同由利益相关者作为理论基础去评价企业绩效。随后在80年代,西方学术界提出了多种不同的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绩效评价模型,其中影响最大的分别是1982年索尼菲尔德(Jeffrey Sonnenfeld)提出的外部利益相关者评价模型和加拿大学者克拉克森(Clarkson)在1995年提出的RDAP模型。在Jeffrey Sonnenfeld 的评价模型中,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绩效应该由外部利益相关者来评价,这样不仅可以知道自己在同行业中的社会绩效表现情况,应该将企业的资源重点分给哪些利益相关者,还可以促进企业的管理者与主要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①。Clarkson的所提出的模型避开了这一思路——将企业社会绩效评价建立在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上,而是将利益相关者管理框架作为基础,建立评价模型。他经过长期的实证研究,认为企业应从股东、员工、供应商、顾客、公众利益相关者等主体来设计指标体系并评价企业社会绩效②,并强调数据的重要性,他认为评价的关键在于数据,而不是用什么模型来评价。
........
第二章 社会责任评价
2.1 社会责任评价的基础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否定了“唯股东利益至上”的观念,它的核心观点有以下两点:第一,企业不同利益主体的集合体,他们承担着企业的经营风险,众利益主体是客观存在的;第二,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股东,应当对股东负责,但是企业应该考虑长远利益,而不是只注重眼前利益,所以还要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主要倡导者是西方的社会学者、政治学者和管理学者。早在20 世纪 60 年代初,美国斯坦福研究所就已提出“利益相关者”这一概念,他强调任何企业只有处理好与众利益主体的关系才能得以生存并可持续发展。60 年代中期,Ansoff 认为公司要想和谐发展,就要平衡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80 年代中期,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曼对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了明确阐释,他指出利益相关者是可以对企业存续起影响作用,或实现自身目标的过程中能受企业影响的个体或群体。公司的发展必然会与众利益主体产生联系,企业是要整体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单纯满足个别主体的利益。各利益主体与企业存续密不可分,也承担着企业的风险,负责监督和制约企业,企业管理人员在做决策时不能损害而且还是满足他们的利益要求或接受他们的监督①。从这个意义讲,传统的以股东利益为核心的治理结构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企业的存续不可否认地依赖于股东,但还依赖于是否对各利益主体的期望作出的回应以及回应程度。对企业而言,兼顾考虑各相关者的要求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利益期望是实现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最优途径。随之到 90 年代,利益相关者理论有了新的升华。美国学者 Clarkson 根据与企业的关联程度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主要利益主体和次要利益主体,其中主要利益相关者是前者指对企业存续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各类实体,包括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提供基础设施和交易场所的政府与社会等;后者指不直接参与公司的日常交易活动,对公司的存亡不构成实质影响的各类实体,包括环保主义者、特殊利益集团等。
........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中的意义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的主体,是经营货币的一类特殊行业,对我国各行业的存续和发展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可以在国家支持的中小企业和“三高”企业之间的贷款方面起着一定的鼓励与抑制作用。但是银行在影响其他企业发展的同时,也要做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所谓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抓住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机会的同时,还要满足众利益相关主体的不同需求。任何一个企业,想达到生存的目的,是需要依赖其外部环境的,商业银行也不例外。商业银行的生存不可避免的需要各种资源,如果想要获取,就不得不与能够控制和管理这些资源的其他相关者进行相互作用和交往。商业银行对环境和条件偶然性的管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生存能力,尤其依赖于行业中的各个参与方所形成的环境,所以大部分商业银行活动关注的重点在于怎样通过沟通和协商交换来确保自身所需资源的供给。因而,在评价商业银行的绩效时,利益相关者各方的满意程度是同等重要的,而非像其他行业,外围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影响并没有股东利益那么重要。因此,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指标选取以及建立评价模型的理论依据。
.........
第三章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构建....20
3.1 构建原则........20
3.2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及指标说明....21
第四章 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绩效的实证分析........25
4.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25
4.2 实证分析.......25
4.2.1 财务绩效评价.....25
4.2.2 非财务绩效评价.........38
4.2.3 综合结果分析....42
4.3 结论.......43
第五章 对策及建议....44
5.1 法律法规的建设....44
5.2 提高资费的透明度.......44
5.3 贯彻落实绿色、节能相关政策....44
5.4 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力度....45
第五章 对策及建议
5.1 法律法规的建设
商业银行与相关者作为利益不一致的主体,存在着矛盾,但是各自的利益都想得到维护,那么在这一背景下,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就显得尤为重要。历史证明,法律法规同时具备了承认、确定、实现和保护以及平衡各利益主体的作用,是解决利益主体间矛盾的最有效控制手段之一。完善法律法规的建设,就是要通过整理现存的规范商业银行企业社会效益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并在此基础之上完善,增加以及细化关于这方面的相关条款,如建立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信息对外公布制度,包括公布的社会责任相关的活动内容、方式以及范围以后应该受到的惩罚等;建立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人员负责制,即为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银行员工等制定与之职位和工作内容相关的社会责任,若有违反情况发生,则按照相关的制度给予处罚等。目前,我国银行在推出理财产品或者是其他关联产品时,都是已经制定好了相关的价格和收益率等,而客户只是根据已经制定好的信息去选择自己需要的产品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银行为了尽可能多的从客户手里获取资金,可能会故意隐瞒其中对客户不利的信息,最终会导致顾客不能完全掌握某一产品的全部信息,只看到了表面的信息,等买到手里后才慢慢了解到其实与其最初了解到的信息并不符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客户是掌握信息的弱势者,所以为了对客户负责,让客户尽可能的信任银行,提高资费的透明度是关键。对此,应从以下方面来优化这一点:第一,要强化员工的职业素质。当客户有意购买银行的产品时,员工应该主动、耐心、全面地介绍有关产品的信息,包括有利的和不利的,履行对客户最基本的知情权,待客户掌握了所有的信息后,自己作出是否购买的决定。第二,要广泛传播“客户至上”的理念,加强对客户负责的责任。任何一个企业都要面向客户,有赖于客户,只有对客户负责,做一个让客户值得信赖的企业,才能长久存续。所以企业就要时刻想着客户,处处考虑客户的利益,才能赢得客户的信赖,这就要求银行提高资费的透明度,做一个值得信赖的银行。#p#分页标题#e#
..........
结论
中小企业是国家的重要组成单元,也是国家税额的缴纳主体,其是否能高效的运营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特别影响,但是就目前来看,中小企业融资仍是我国所面临的一大难题,而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一类机构,理应将中小企业作为其责任对象,替国家解决部分难题,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力所能及的贡献。所以商业银行应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在风险和收益平衡的基础上,努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做中小企业发展的后盾。具体建议有以下几点:第一,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向小微企业提供贷款这一点无庸置疑。但是,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同时,也要做好风险评估工作,要多方面掌握与贷款相关的信息,如债务人的偿债能力,关联方关系,业主个人资信状况等等,银行在掌握相关信息后,要准确判别债务人的风险状况,并根据其行业特点、规模、周期等因素,科学合理设定小微企业贷款金额和期限,要能解决借款人正常的营运资金周转需要,尽可能地避免贷款期限不满足经营周期现象的出现。并且银行在放出贷款以后,还要加强对小微企业利用贷款的管理和监督,比如改变贷款用途、密切关注财务及资金流等状况等等。第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金融政策,银行要积极落实这一要求,努力了解小微企业的切身需要,不断改进金融服务,包括优化产品设计和升华服务方式,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投入力度,引导和推动小微企业向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