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研究背景及意义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于2006年2月15日起由财政部正式发布。根据财政部的规定,要求从2007年1月1日起我国的上市公司率先使用该准则,同时鼓励其他企业一并执行。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是我国会计理论发展的重要一步,对于我国会计实务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同时这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体现了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也是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体现。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大量引入(表1.1)。公允价值正成为我国会计准则中的一项重要计量方法,这也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和趋同。在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过程可以说是一波三折,经历了提出后又被禁止使用,之后又再次引入的过程,这个过程与我国的会计发展历程紧密相关,同时也体现出了我国学者对于公允价值的矛盾和谨慎的态度。从1993年开始,我国开始进行会计改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会计核算模式也要求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对于与经济相适应的经济模式的建立开始显得越来越重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会计制度便开始了变化。这为以后会计准则的变革打下了基础。
在1998年6月和1999年6月,我国发布了《债务重组》和((j卜货币性交易》两个准则,这两个准则最大的亮点便是全面推行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这是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在我国的首次尝试和应用,也是我国会计工作突破创新的重要体现。然而,在这次尝试之后,却出现了一些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操纵利润的情况。鉴于这种违规情况,2001年财政部开始全面禁止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准则中的应用。加入世界贸易加速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进程,同时也使得会计准则与世界接轨变得刻不容缓;于此同时,我国的资本市场特别是金融市场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等金融产品不断出现,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换等新会计业务也不断出现,这些新业务和新产品的出现使得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缺点不断暴露出来,历史成本这种计量属性己经很难完全适应经济及会计核算发展的需求。这时,公允价值计量不断体现出其巨大的优势和潜力。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开始于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这二者在制定准则时都开始注意到历史成本的缺点以及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优势,因此有意识的从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向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转变。
然而,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却面临了很大的问题。针对公允价值计量是否适合本国的具体环境和经济发展趋势,各国的专家学者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分歧和争议。在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更是站在了世界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很多人,特别是金融界的人士认为,正是公允价值这种计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经济形势的恶化。更有甚者,认为正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美国的广泛应用导致了这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应该说,公允价值本身是应对危机的工具。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曾经出现过一次储蓄危机。在这次的储蓄危机中,很多人认为会计核算没有体现出真实的经济情况,迅速恶化的经济情况没有在财务报表中体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应运而生。如果说,上次的储蓄危机在于会计核算没有及时的放映经济情况,那么这次危机中的情况正好相反,很多金融界的人士认为会计核算过快的放映出了经济情况。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当资产的价格迅速下降时,企业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将这种情况反映在相应的财务报表中,这就使得抵押的资产的价值发生发幅度的减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金融危机的影响。
很多美国金融界的人士认为,当资产的价值大幅度下降时,资产价值严重偏离其正常水平,这种情况并不是真实资产价值的反应。由于采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导致银行等金融企业的资产被过分以及不合理的低估和减记,这使得银行的放贷能力大受影响,导致经济的波动进一步的扩大。鉴于此种情况,美国金融机构的代表要求将公允价值中相关的内容进行修改。于此同时,一部分非会计专业人士也开始关心公允价值的应用问题。其中,美国的部分国会议员也提出了对公允价值的修改意见,认为在金融危机的条件下,公允价值能够减少救助成本。如果一直坚持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则会因为资产的价值不断下降而恶化金融形势。2008年9月26日,当备受瞩目的美国救市方案被众议院否定后,指责的矛头再一次指向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手段。因此,在2008年10月1日,多名美国议员联名要求美国证监会立即暂停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可以说,国外对于公允价值的争论出现了一边倒的趋势。特别是在美国,似乎人们已经认定了公允价值就是造成危机的原因,至少成为了加剧金融危机的“帮凶”。
研究背景及意义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于2006年2月15日起由财政部正式发布。根据财政部的规定,要求从2007年1月1日起我国的上市公司率先使用该准则,同时鼓励其他企业一并执行。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是我国会计理论发展的重要一步,对于我国会计实务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同时这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体现了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也是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体现。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大量引入(表1.1)。公允价值正成为我国会计准则中的一项重要计量方法,这也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和趋同。在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过程可以说是一波三折,经历了提出后又被禁止使用,之后又再次引入的过程,这个过程与我国的会计发展历程紧密相关,同时也体现出了我国学者对于公允价值的矛盾和谨慎的态度。从1993年开始,我国开始进行会计改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会计核算模式也要求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对于与经济相适应的经济模式的建立开始显得越来越重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会计制度便开始了变化。这为以后会计准则的变革打下了基础。
在1998年6月和1999年6月,我国发布了《债务重组》和((j卜货币性交易》两个准则,这两个准则最大的亮点便是全面推行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这是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在我国的首次尝试和应用,也是我国会计工作突破创新的重要体现。然而,在这次尝试之后,却出现了一些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操纵利润的情况。鉴于这种违规情况,2001年财政部开始全面禁止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准则中的应用。加入世界贸易加速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进程,同时也使得会计准则与世界接轨变得刻不容缓;于此同时,我国的资本市场特别是金融市场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等金融产品不断出现,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换等新会计业务也不断出现,这些新业务和新产品的出现使得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缺点不断暴露出来,历史成本这种计量属性己经很难完全适应经济及会计核算发展的需求。这时,公允价值计量不断体现出其巨大的优势和潜力。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开始于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这二者在制定准则时都开始注意到历史成本的缺点以及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优势,因此有意识的从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向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转变。
然而,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却面临了很大的问题。针对公允价值计量是否适合本国的具体环境和经济发展趋势,各国的专家学者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分歧和争议。在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更是站在了世界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很多人,特别是金融界的人士认为,正是公允价值这种计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经济形势的恶化。更有甚者,认为正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美国的广泛应用导致了这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应该说,公允价值本身是应对危机的工具。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曾经出现过一次储蓄危机。在这次的储蓄危机中,很多人认为会计核算没有体现出真实的经济情况,迅速恶化的经济情况没有在财务报表中体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应运而生。如果说,上次的储蓄危机在于会计核算没有及时的放映经济情况,那么这次危机中的情况正好相反,很多金融界的人士认为会计核算过快的放映出了经济情况。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当资产的价格迅速下降时,企业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将这种情况反映在相应的财务报表中,这就使得抵押的资产的价值发生发幅度的减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金融危机的影响。
很多美国金融界的人士认为,当资产的价值大幅度下降时,资产价值严重偏离其正常水平,这种情况并不是真实资产价值的反应。由于采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导致银行等金融企业的资产被过分以及不合理的低估和减记,这使得银行的放贷能力大受影响,导致经济的波动进一步的扩大。鉴于此种情况,美国金融机构的代表要求将公允价值中相关的内容进行修改。于此同时,一部分非会计专业人士也开始关心公允价值的应用问题。其中,美国的部分国会议员也提出了对公允价值的修改意见,认为在金融危机的条件下,公允价值能够减少救助成本。如果一直坚持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则会因为资产的价值不断下降而恶化金融形势。2008年9月26日,当备受瞩目的美国救市方案被众议院否定后,指责的矛头再一次指向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手段。因此,在2008年10月1日,多名美国议员联名要求美国证监会立即暂停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可以说,国外对于公允价值的争论出现了一边倒的趋势。特别是在美国,似乎人们已经认定了公允价值就是造成危机的原因,至少成为了加剧金融危机的“帮凶”。
参考文献
[l]Ball&Brown,<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J] .Journal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68
[2]Barth, Beaver,W.H.and Landsrnan<Value-relevance of bank'sfair value disclosuresunder SFAS No.107>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 1996
[3]Barth,Beaver,W.H.&Landsrnan,W.R.<The relevance of the valuerelevanceliterature for accounting standard setting: another view [J]> .Journalof Accounting&Economics } 2001
[4]Barth, <Fair values and financial statement volatility>[M] .Ca/kjbylw/ mbridge: MIT Press2004
[5]Barth and Landsrnan,<Fundamental issues related to using fair value accounting forfinancial reporting> [J] ,Accounting Horizons } 1995
[6]Beatty. Anne,Chamberlain.Sandra, and Magliolo.1996,<An Empirical Analysis ofthe Economic Implication ing for Investment Securities>.JournalofAccounting&Economics
摘要 4-5
Abstract 5
1. 绪论 8-12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8-11
1.2 研究方法 11
1.3 研究框架 11-12
2. 公允价值基础理论 12-22
2.1 公允价值的定义 12-15
2.1.1 FASB的定义 12-13
2.1.2 IASB的定义 13-14
2.1.3 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 14-15
2.2 公允价值的特征 15-17
2.2.1 公允性 15
2.2.2 虚拟性 15-16
2.2.3 时效性 16
2.2.4 动态性 16
2.2.5 区域性 16-17
2.3 公允价值与其相关概念的关系 17-19
2.3.1 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 17
2.3.2 公允价值与现行成本 17-18
2.3.3 公允价值与现行市价 18-19
2.3.4 公允价值与可变现净值 19
2.3.5 公允价值与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19
2.4 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 19-22
2.4.1 公允价值符合经济学收益概念 19-20
2.4.2 公允价值符合委托代理关系的需要 20
2.4.3 公允价值符合决策有用观 20
2.4.4 公允价值信息符合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质量特征 20-22
3 文献综述 22-27
3.1 国外研究基本情况 22-25
3.1.1 国外规范研究文献综述 22-23
3.1.2 国外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23-25
3.2 国内研究基本情况 25-27
4. 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前提 27-30
4.1 有效市场假说 27-28
4.2 信号传递理论 28-29
4.3 随机理论 29-30
4.4 Ohlson模型 30
5. 实证结果分析 30-45
5.1 实证研究第一部分(2001年至2006年数据) 30-42
5.1.1 实证研究数据来源 30-31
5.1.2 以境内外审计数的差异来代表公允价值的可行性分析 31-32 #p#分页标题#e#
5.1.3 实证研究数据的选取 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