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双导师制”的基本内容及其实施效果分析
摘要: 根据高职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学校教学与行业发展的矛盾、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及存在的问题, 可以看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施“双导师制”培养方式的必要性, 概括“双导师制”的基本内容, 考察其实施效果也具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会计专业 “双导师制”
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 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 是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建立高校与社会联合培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新模式,实施“双导师制”, 是一项有益的尝试。
问题的提出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是根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由高校与社会联合培养专门会计人才的一种新方式, 它的提出有其现实的原因。
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与专业培养目标存在较大距离尽管这几年我院会计专业重视实践教学,不断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 但由于种种原因, 学生在走向社会时还是无法适应各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环境, 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严重地困扰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 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财务会计专门人才,学生既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应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并能够适应经济形势发展, 不断提高会计核算水平与财务管理能力的专业培养要求相背离。高职教育如何适合社会的需求, 是我院会计专业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学校的教学状况与行业发展的要求存在矛盾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我国加入WTO, 会计行业的改革发展日新月异, 每年都有新的准则和规范出台。由于高校扩招, 学生数量急剧增加, 高职院校教师要承担大量的教学工作与科研任务, 无暇顾及自身实务能力的训练, 无暇收集与政策变化相应的教学案例, 对变化了的行业准则、制度理解不深刻的现象时有存在, 尽管教师努力把新知识、新内容补充传授给学生, 但在教学时仍难免照本宣科, 缺乏生动性与针对性, 导致教学滞后于会计制度的变化与发展。
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会计工作从单纯的记账、报账发展到成本控制、风险管理、投资决策等, 会计工作的核心也从信息的加工转移到利用信息进行预测、决策、控制与评价, 这就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对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p#分页标题#e#
上述三个方面决定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培养方式必须改变, 会计专业“双导师制”就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实施“双导师制”既可以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 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 也可以与社会共同承担起培养学生的任务, 把社会需求和学校教育有效地结合进来, 弥补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弊端。
会计专业“双导师制”的内涵
( 一) “双导师制”的主要内容“双导师制”的含义会计专业“双导师制”就是在大二时配备校内导师, 实施导师制, 在大三时配备校外导师, 实施“双导师制”。每个校内导师所带学生一般不超过15 人, 原则上每星期指导学生一次, 以个别指导为主, 指导时间与方式由导师和学生协商约定。校外导师指导学生一般不超过5 人, 每两周指导一次,每月平均辅导时间不少于两天, 时间与方式也由导师和学生约定。为减少对校外导师工作的影响, 校外导师一般以集体指导为主。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之间具有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 即一个校内导师与一个或几个校外导师指导的是同一批学生。校内导师在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时, 还要承担学生与校外导师联系的工作。导师的选聘校内导师从专任教师中选拔, 选聘时强调师德与专业水平。要求导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与高度的责任心; 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合理的知识结构, 学术上有一定造诣; 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熟悉本专业教学计划和各教学环节的关系及培养目标, 具有专业学习指导能力; 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校外导师从实务单位中业务素质高、专业知识丰富、工作能力强、职业道德好的业务骨干中( 一般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 选聘, 大部分校外导师都是作为学院实习基地的企事业单位中的高级会计师、财务科长( 处长) 及一部分具有丰富实务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会计师。学校与校外导师及所在单位签订协议, 规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 以保证校外导师指导工作的顺利进行。
( 二) “双导师制”的导师职责校内导师的主要职责校内导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升学生发展空间, 以师德教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学风, 引导其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争取优异的学习成绩, 进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在指导初期, 由于学生刚刚开始接触专业课, 对专业很难有深刻的理解,因此除了对学生在学分制条件下的选课进行指导外, 校内导师还应就本专业的学习特点、学习方法以及本专业发展方向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随着学生专业课学习的不断深入与专业知识的不断拓展, 指导教师还应在专业知识的理解、基本概念的把握、各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以及专业知识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在学生学习的最后阶段, 校内导师要对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写作进行指导。校外导师的主要职责校外导师侧重于指导学生提高实务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指导学生体验并形成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与经济管理能力, 介绍会计制度与法规的最新变化, 解决学生理论学习的不足, 增加实践认知能力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p#分页标题#e#
( 三) “双导师制”的实施要求导师与学生的互动配合在“双导师制”培养方式中, 学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三方都应积极主动, 才能产生期望的理想效果, 才能帮助会计专业的学生提高学习和实践能力。如果有一方认识不足或积极性不够, 就会使“双导师制”的实施受到阻碍而流于形式。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知识培养的衔接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职责是互不相同而又密切联系的, 校内导师解决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问题, 校外导师解决学生的实践能力问题。学生理论知识的扎实与否可以影响其实践的整体效果, 而实践工作又会促进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的提高。
因此, 只有解决好校内外导师培养内容的衔接, 才能使“双导师制”充分发挥效果。“双导师制”考核机制的确立“双导师制”的顺利实施需要制度保证。要落实考评导师与学生在这一培养方式中的权利与义务, 建立合适的考核制度, 进行定期考评显得尤为重要。会计专业“双导师制”的实施效果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 “双导师制”在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职业修养, 培养其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 增强其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缩短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距离方面收到了显著效果。经过双导师指点和培养, 会计专业学生无论是在校学习期间还是走上工作岗位之后, 都表现出了较高的综合素质,受到了学校与社会的好评。“双导师制”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矛盾“双导师制”的施行为学生提前开启了社会的大门, 将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动手能力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学生不仅可通过校内教师了解会计专业的内涵, 学习专业知识, 还可从校外导师那里了解什么是会计工作, 明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增强学习专业的兴趣。学生在双导师的共同指导下, 在毕业时具备了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 为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各企事业单位对于这些熟悉了解行业与企业生产工序, 熟悉最新的财经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 了解国际惯例和资本市场运作方式, 动手能力强, 上手快, 适应性强, 工作踏实, 一专多能的毕业生普遍比较欢迎。当然, 施行“双导师制”后,校内外导师除了在专业和实践方面对学生加强指导外, 在做人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这对学生的成长同样具有积极意义。“双导师制”提高了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由于“双导师制”规定校外导师与学生的联系由校内导师负责, 这种一一对应的方式使校内外导师在共同指导学生的同时加强了联系与沟通, 校内导师在与校外导师的合作过程中, 可以获得会计教育中典型的案例和丰富的教学素材, 弥补实践经验的不足, 增强实务能力, 丰富教学内容, 增加教学的针对性与主动性, 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双导师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学校的知名度会计专业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大多数用人单位对选聘人才的实践经验非常看重。施行“双导师制”后, 学生可提前介入社会, 在导师的系统指导下, 通过在实务单位将近一年的实习, 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实务工作相印证, 应用专业知识协助校外导师做一些具体工作, 协助导师解决一些具体业务问题, 熟悉会计工作的流程, 可以充分感受实务环境, 培养职业认同感。#p#分页标题#e#
学生在职业道德、专业动手能力、初步经济管理能力、沟通协调社交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提高, 上岗后能较快适应单位的工作, 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我院2005 届、2006 届会计专业毕业生连续两年就业率达到98%以上, 有的学生直接被校外导师所在的单位招聘就业。从毕业生工作后的反馈来看,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院会计专业学生具有动手能力强、上手快、适应性强、工作踏实、一专多能等优点。用人单位的好评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 为办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施“双导师制”, 对于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是一次积极有益的尝试, 学校、社会、学生对这一新的培养方式均给予较高的肯定。但要做好这项工作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探索,有的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改进, 如校内外导师与学生的考核激励机制, 校内外导师选聘标准的确立等。只有总结经验, 继续努力, 才能促进“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发展, 形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的特色, 为社会提供受欢迎的高技能型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安建华, 等.加大高校人才培养力度的新模式———双导师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报, 2003, ( 1) : 66.
[2]王延树.关于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双导师制的设想[J].盐城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 1) :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