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指出“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偏差的基础上,提出了会计目标的新含义是:在保障受托者合法权利的条件下,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提供真实、完整、有效的信息。
【关键词】 会计;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者;决策
对于会计目标的含义,国内外学术界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决策有用观”认为其含义是为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会计电算化毕业论文受托责任观”认为其含义是为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提供信息。我以为,会计目标应定位为在保障受托责任者合法权利的条件下,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提供真实、完整、有效的所需信息。
会计目标应从会计本质层次上去寻找自己的含义,而会计本质应根植于会计的起源与发展之中。在我国的史料中,结绳记事、简单刻记存在于氏族社会。有文字记载的简单记量记录,在国外考古发现中也至少存在有5000年的历史。这些虽然不能简单地被视为会计行为,但从发生学角度看,它仍不失为会计幼芽萌生的胚胎。原始社会末期剩余产品的出现,氏族酋长们不道德的产品交换,以及后来的私有制、阶级的诞生,就像阳光和肥料一样,催生了记事、刻记、记量的茁壮成长,并在成长过程中旺盛地表现了其提供信息的本质。因为剩余产品、产品交换、私有制、阶级之间的运动方式,虽然最初为偶然的物物交换,但它本身的发展已必然把自己引向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致使计量和记录行为成为自然的结果;生产的规模扩大使直接生产具有社会结合的形态,即许多个人必须在协作中从事生产,这样, “过程的联系和统一者必然要表现在一个指挥的意志上,表现在各种与局部劳动无关而与工场全部活动有关的职能上,就像一个乐队要有一个指挥一样”。“一个指挥的意志”就是计量和记录已成为生产过程的必要因素;生产一旦介入管理,效益就成为生产的生命,而效益由意识变为实践,在生产过程中就是由观念到实践量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目的性实现必须紧紧依靠计算和记录的精确有效。计量和记录因生产发展而成为必要,而生产的发展因记量、记录的精确有效而成为现实,记量、记录已在社会历史长河中找到了自己的使命:为生产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
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加速了资本的社会化进程,有限公司的出现,使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发生了分离,以记量、记录为基本活动行为的主体有了会计的管理职能,法约尔在其1925年出版的《一般原理与工业管理》一书中将其列入企业六大活动之一。其主要工作是存货盘点、财产目录的编制、成本核算、统计等,以使企业管理的法人代表向所有者提供经营责任的定期报告,这就从本质上要求会计提供的信息,不仅面对的是企业内部管理者,而且#p#分页标题#e#会计电算化毕业论文还有企业外部的所有者,股份公司的出现,更使会计提供的信息不但与企业相关人员(管理者、所有者和企业雇员)有关,还与政府机构和潜在的投资人有关。因为潜在投资人作投资决策时,需要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投资回报、企业的发展远景等有关财务信息。政府机构要进行宏观管理和控制,要对产品、金融和资本等各类市场进行监督,也需要了解和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税款交纳、各项法规的履行等信息。
会计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具体地展现了会计目标的发生和完善过程,即向生产者本人提供有效的信息———向企业管理者和所有者提供有效的信息 ———向企业相关人员(管理者、所有者和企业雇员), 以及非相关人员及组织(潜在投资人和政府机构)提供有效的信息。
持“受托责任观”主张的人之所以反对“决策有用观”的主张,是因为他们只是充分考虑了企业非相关人员及组织的利益和需要,没有考虑到企业相关人员及组织,特别是企业管理者和所有者的利益,使信息的传播伤害了后者的利益。同样,持“决策有用观”主张的人之所以反对“受托责任观”主张,是因为他们只考虑和照顾企业相关人,特别是企业管理者和所有者的利益,没有考虑到企业非相关人员和组织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客观需要,使企业相关人员利益过滤后的信息要么失真,要么不完整而失效,造成诸如美国安然公司破产案,国内银广厦、郑百文、康赛集团等财务报告造假案,不但使非企业相关人员的利益受到伤害,而且使会计行业和注册会计师的公信力受到破坏。理性的真理性深藏于实践的完备性之中,实践的不完备性是理性非真理性的反映。
各执一端的“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在实践中的漏洞正是其本身不完善、不科学的表现,他们的各自解释中的执着正是从利益起点走向极端的写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的《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公告中对会计目标的表述是:“编制财务报告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提供于作出企业和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这个公告的讨论稿在征求意见时,相当多的企业相关人员持反对意见,而颁布者仍力排众议,只字不改,是因为他们的角色要代表公众和政府利益。我国财政部在加强宏观调控背景下的2001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对会计目标作了这样的表述:“会计制度制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所需信息。”这显然是一个倾向于“决策有用观”的表述,难怪我国不少会计学者和实际工作者认为值得商榷。 #p#分页标题#e#
但关于会计目标讨论却很有意义,正是“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的尖锐对立,才使得会计目标的真正的本质含义凸现出来,因为双方在争论中力求说服对方求得统一就构成了同一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双方的矛盾运行是促使会计目标本质揭示的动力。正所谓对立双方的相互贯穿(讨论)已包含了对立双方转化的可能和趋势,规定了矛盾发展的基本方向。
那么,会计目标争议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呢?我以为,发展的方向应为:在利益上的相互渗透。即 “受托责任观”主张的人应把对方保护的利益者——— 非企业相关人员或组织的利益置于自己的所保护的企业相关人员角色上加以考虑。“决策有用观”主张的人应把对方保护的利益者———企业相关人员利益置于自己所保护的非企业相关人员或组织角色上加以考虑。这样,就不会因信息所需者的利益差别妨碍科学的无私。
其实,各国对注册会计师都规定了“超然”的特殊职业道德,就是出于排除利益因素对科学本质的扭曲。“超然”就是对利益的人格独立。具体地讲, 就是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时,应当在形式上和实质上独立于委托单位或其他机构,因为注册会计师承担的是对于整个社会公众的责任。只有做到超然独立,才可能做到客观公正,独立是注册会计师的灵魂。
可见,在表述会计目标含义时,必须注意以下三个基本要素:
第一,客体要素。信息如果离开了真实、完整和有效,会计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第二,主体要素。保护公众利益,即受托责任者的合法利益和非受托人或组织对信息的享有。
第三,具体职能。记量、记录,出具审计报告和执行审计业务。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生产社会化发展到今天, 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单位、各地区的联系密不可分, 会计电算化毕业论文国内经济与国外经济的联系更加广泛,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趋势。那种企图依靠保护自己就可以兴旺发达的想法只是小家意识的现代化,我们必须从这个境界上去审视会计目标的含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31
[2]叶宁礼.企业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7
[3]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企业编制报告的目的.娄尔行译. 论财务会计概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8
[4]冯淑萍.关于建立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若干问题.经济活页文选会计版,20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