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欧盟对中亚战略的演变
第一节欧盟中亚战略的历史背景
一、 欧盟战略形成历史过程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时,中亚五国相继独立。欧盟各成员国也在1992年迅速承认了这五个国家。在中亚国家独立初期,欧盟与中亚国家双边关系的主要依据还是与苏联政府签订的《1989年贸易与合作协定》。在这些国家独立后,欧盟开始与中亚各国进行伙伴关系与合作协定(Partnership and Cooperation Agreements, PC As)谈判,以期望“为政治对话提供一 t*合适的框架,支持这些国家为增强民主和发展经济,伴随它们向市场经济转型,并增加贸易和投资”。自1991年起欧盟幵始实施“对独联体国家的技术援助”项目(TadsProgram),向包括中亚五国在内的12个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其主要目标是增强这些国家的转型过程。” 此外,欧盟还向中亚国家提供食品援助(ECHO)和贷款,以提升欧盟在中亚的形象,并为后来的行动打下基础。欧盟在20世纪90年代初还没有一个清晰的中亚战略,其行动都以整个中亚地区为目标,这些措施只不过是其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目标之一,即发展并巩固中亚的民主化和对人权的尊重,以及维护中亚的和平与稳定。随着PCA谈判的进行,1994年欧盟在阿拉木图设立大使级代表处,并开始发展与中亚国家的双边关系。1995年6月欧盟委员会发表《与中亚国家的关系一一欧盟的战略》报告,欧盟认为“俄罗斯此时将会继续在中亚占有主导地位……在经济方面,从长期来看,取得资源可能是一个更加重要的因素;在地缘政治方面,种族,部族和地区集团之间裂痕的出现可能导致冲突……同时带来外部干预的风险,最终可能导致有俄罗斯和第三国卷入的冲突……欧盟的安全利益还包括该地区核材料的市场化和日益增多的毒品问题其目标的优先顺序为,确保中亚国家的独立和防止第三国填补权力真空,减少中亚内部冲突,推进中亚经济改革,确保欧盟的经济安全。由此欧盟对与中亚的战略趋于明朗与统一,这是为应对俄罗斯在中亚能源,安全和贸易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维护欧盟的地缘政治和能源利益。1995年时“欧盟50%的天然气进口来自俄罗斯,欧盟所消费的铀全部来自中亚……欧盟利益在于确保在开采,管道路线和里海管辖权方面自己的声音能被听到”。?中亚国家的转型过程需要大量投资,“欧盟作为一个公正的捐助者和投资与贸易伙伴的重要性,使其比他国更有能力在这一地区施加政治影响力。”②通过谈判欧盟陆续与哈萨克斯坦(1995),吉尔吉斯斯坦(1995),乌兹别克斯坦(1996)和土库曼斯坦(1998)签订了 PCA协议。“欧洲的石油公司也开始进入中亚,1995年3月2日,英国‘不列颠天然气公司’、意大利‘阿及普公司’与哈萨克斯坦政府签署联合开采卡拉恰加纳克油田的协议。” 虽然欧盟在中亚的战略和经济利益己经表现得非常清晰,但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中亚战略。
911事件之后中亚地区在欧盟对外关系中的地位持续得到提升,“由于稳定,安全,发展和能源安全的原因,欧盟必须在中亚变得更加有效并更加可见。”2005年7月欧盟设立中亚事务特别代表,专门负责欧盟与中亚的沟通。2007年6月欧盟批准了《欧盟与中亚:新伙伴关系的战略》,这是第一份全面阐述欧盟中亚战略的文件。该文件包括七个主题:人权、法治、善治和民主化,教育,经济发展,强化能源和交通联系,环境的可持续与水资源,应对共同挑战与威胁,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其中法治,环境与教育作为加强政策对话与合作的三个主要领域。而影响欧盟批准这个战略的是三个完全独立的因素:“阿富汗战争的后勤补给,2005年乌兹别克斯坦的安集廷事件,2006年1月俄罗斯乌克兰天然气危机以来的欧盟对能源供给多元化的关注”。?这个战略的根本思想是“人权、法治、善治和民主化有助于政治长久稳定和经济发展”。③除了能源、民主、贸易问题,欧盟幵始在更为技术性的层面上介入中亚事务,例如水资源问题,这种介入既解决中亚国家面临的现实问题,又凸显欧盟在这一地区的重要作用。此外,“青年与教育”项目作为一项长远工程,既推广欧洲的价值观,又不触及中亚政治的敏感区域。自该战略实施以来,欧盟已经于2008年和2010年两次发表进度报告,全面评估其中亚战略的实施情况。
第二章欧盟对中亚能源政策
欧盟的中亚战略关键是其能源政策。欧盟面临着能源多元化的现实需要,而中亚,特别是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可以帮助欧盟摆脱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欧盟计划修建的纳布科管道面临着俄罗斯“蓝溪”和“南溪”管道的竞争,还有地缘政治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至今尚未动工。
第一节欧盟对中亚能源政策形成与进展
一、 欧盟旳能源安全与対中亚能源政
2006年1月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天然气争端,使得欧盟意识到能源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欧盟外交事务专员贝妮塔.费雷罗.瓦尔德纳在2006年2月20日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说:“这是一个警钟,我们不得不使用一切手段,将对内政策与对外政策结合起来,为我们的产业和公民提供安全,负担得起的,持续的能源供应”。紧接着在2006年3月,欧盟发表了新的欧盟能源战略绿皮书,列举了欧盟面临的挑战,包括超过50%的能源需要进口而且比例还会升高,而欧盟自己的能源储备下降,能源价格上升等等,欧盟必须继续推进能源类型,来源和运输的多元化。〗'在2006年11月召开的欧盟能源会议强调将内部政策与对外政策相结合,从建设单一欧洲能源市场,开发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等方面应对面临的能源状况,建议欧洲在能源问题上用一个声音说话。?2010年的欧盟的“能源2020"战略呼吁欧盟各国意识到未来紧张的天然气供应,强调了能源安全是欧盟对外关系和安全政策的优先方向,能源供应的多元化对于欧盟的安全至关重要。另外,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报告,“从2009年到2030年,欧盟的天然气需求将从4890亿立方米增加到6940亿立方米,欧盟自身的产量在自身消费中的比重从59%下降到 25%。”
第三章欧盟的中亚安全战略......... 34
第一节欧盟在中亚的反恐战略......... 34
一、欧盟对中亚反恐问题的认知......... 34
二、英国等国在阿富汗的参战......... 36
三、阿富汗重建问题......... 37
第二节欧盟的中亚反毒品政策......... 40
一、欧盟对中亚毒品问题的认知......... 40
二、欧盟中亚反毒品政策的执行评估......... 42
三、欧盟的中亚反毒品政策的前景......... 45
第四章欧盟对中亚社会经济领域介入及援助......... 47
第一节欧盟对中亚社会经济领域介入......... 47
一、俄美欧对中亚社会经济领域的介......... 47
二、欧盟对中亚水资源状况认知......... 49
三、欧盟调介的构想及其政策演进......... 50
第二节欧盟对中亚的援助及变化......... 51
第五章里斯本条约及欧盟与中亚政治关系......... 55
第一节欧盟决策程序变化对于中亚事务......... 55
第二节欧盟与中亚政治关系发展......... 56
结论
欧盟的新中亚战略实施以来,欧盟在7个优先方向全面介入中亚。2011—2013年DCI援助总额达3亿2100万欧元。欧盟与中亚的政治对话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但这个战略的实施也遇到了诸多障碍。欧盟并没能很好地将其价值观利益,技术援助和能源利益统一起来。欧盟内部就价值观与能源的争论还在继续,与中亚的人权对话越来越独立于其他政策的讨论。2010年4月发生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动荡显示出欧盟不愿直接介入中亚的突发事件中。在中东和北非的事件中,即便是比中亚更持久的威权主义政府也难以抵御突然的政治动荡,这使得欧盟在能源利益和价值观之间面前更加难以选择。此外,欧盟在推进中亚地区合作方面的进展不大,中亚国家的经济虽在很多方面是相互依赖的,但在资源利用和更广阔的经济发展方面缺乏合作。①但从长远来看,欧盟对中亚战略中的教育援助的长期效果不容忽视。和水资源问题一样,欧盟选择以一种“软”的切入点介入中亚事务,这样巧妙地避开了中亚国家政府的敏感区域,这种介入方式以一种隐形的方式推动中亚向民主和市场经济转变,这是俄罗斯等大国无法复制的。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着弱点,这种方式使得欧盟内部在决定援助优先顺序的时候,会将优先顺序取决于中亚政府的意愿,而忽略了中亚国家真正的发展需要。在安全领域,欧盟的中亚战略所追求的安全与中亚政府所希望的安全不尽相同。比如,欧盟推进公民社会建设和民主问题,就可能被中亚政府视作一种对自身的安全威胁。而中亚政府面对政治反对派所采取镇压政策造成的社会不满,又反过来被欧盟视作对中亚稳定的烕胁。两者安全观念的差异,在欧盟中亚战略中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赵会荣.欧盟的中亚政策[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宄,2008 (06) : 43.
2.托马斯.伦克(Thomas Lenk).欧盟的中亚新战略[J].俄罗斯研究,2009(06): 112.
3.马勇.欧盟的反恐机制[J].国际资料信息,2010 (02) :54.
4.冯仲平.欧洲立场与欧美关系[J].现代国际关系,2001 (10): 43.
5.冯绍雷.欧盟与上海合作组织:竞争对手或合作伙伴[J].国际问题研宄,2007 (06): 56.
6.玛莎.布瑞尔.奥卡特(Martha Brill Olcott),李维建译.中亚的第二次机会[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256.
7.刘继业.欧盟援助下的中亚边境管理合作[J].俄罗斯研究,2009 (06): 53.
8.曾向红.欧盟在中亚地区所面临的挑战解析欧盟新中亚战略出台背景透视[J].世界经济政治论坛.2007 (06) :52.
9.刘继业.欧盟中亚战略的执行情况及前景[J].国际资料信息,2009 (07):43.
10. 冯绍雷.欧盟与上海合作组织:竞争对手或合作伙伴[J].国际问题研宄,2008 (06):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