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社会网络与金融危机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88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304152132325388
  • 日期:2013-04-15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第一章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房屋信贷泡沫使美林证券、美国国际集团、雷曼兄弟、高盛证券、摩根斯坦利等多家著名大型金融机构受到巨大冲击,或被收购、或被政府接管甚至破产。2007年6月到2008年11月间,美国人均资产净值缩水四分之一。2008年n月初,美国股市标准普尔500指数从2007年的高点下跌了45%,房价从2006年的高峰下跌了20%。同一时期内,储蓄和投资的资产(除退休储蓄)有l兆2千亿美元损失,而养老金资产有1兆3千亿美元损失。两者合计的损失总额达到惊人的8兆3千亿美元(Altman,2009)。金融危机很快波及到美国的实体经济,企业破产、失业率升高,并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欧洲各国也纷纷对金融机构进行援助甚至接管,如同多米诺骨牌倒下一般,冰岛、希腊等国家相继发生重大的银行和财政危机。而这场金融危机至今仍未完全平息。
在这场全球性金融风暴中,中国的金融安全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程度不高且开放程度有限。在政府的严格监管下,金融创新程度不高,因此风险性较小。但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正确认识金融市场与危机对于中国金融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正处于努力推进金融创新、深化与拓展资本市场的时刻:2009年10月创业板开始启动,2010年3月融资融券试点推出,同月中国首家消费金融公司问世,2010年4月股指期货市场正式上市交易。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注意到,次贷危机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中国股市从6000点一路跌至2000点,跌幅超过60%;为了刺激实体经济出现天量信贷,成为2010年高通货膨胀率的部分原因;而一些有益的金融创新则暂缓,如本在07年有望推出的存款保险制度迟迟没有动作。中国金融市场在近年来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同时也因经验不足或制度落后存在很多问题。2007年的次贷危机让国人认识到金融的高风险性与金融危机强大的破坏力,也催生了一些减缓资产证券化、限制金融创新的言论。比如保监会主席杨明生认为,政府应放缓银行、保险公司和券商向传统业务领域之外的扩张、金融创新应“适度”(新浪财经,2008年12月05日)。宋鸿兵在他的畅销书《货币战争》中更是论断,金钱与货币应归于国家的强力控制下,不该让任何金融家族或是私人银行有置嚎的余地(宋鸿兵,2007)。笔者认为,我们应把危机看作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一个事件。正是由于金融市场的发展,才会有危机,正是危机才•促进社会不断进步。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二十年中,尽管存在种种问题与曲折,但它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各个产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对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制度与法律环境的改善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反观西方金融发展的历史,每一次金融危机也都伴随着制度的改进,推动着市场的完善并促进产品创新的深化。我国正处于金融限制逐渐放松,迈向金融社会的转型时期,因此对金融危机的研究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从而建立一个更好的金融社会。
在社会学领域,对于金融危机的研究还非常有限。事实上,尽管金融是一个具有高度专业性的领域,但它同时与社会其他部分具有紧密的联系,它对于现代社会的形塑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金融不仅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它的发展也依赖于社会提供各种制度与文化基础,金融市场上的活动也是嵌入于社会网络之中的。因此社会学在这一重要的社会领域应有所贡献。比起以模型和数量关系的方式割裂地处理金融问题的金融学或经济学,社会学的优势在于将原本就深深嵌入于社会中的金融领域,重新放回它所属于的社会环境中。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回答一个非常基本的问题:金融饱沫或危机是如何形成的?进一步地,金融机构、政府与民众分别在其中起着怎样的作用,他们为什么会投身于这样的投机事件中?本文将通过详细解剖一个历史个案—南海泡沫事件来阐释社会网络在泡沫制造与传导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这一金融危机事件的文化与制度背景。
金融革命最早在英国实现,英国的近现代史显示了金融如何与政治、经济、军事、国际关系等相互关联,并统整起社会资源、改变社会结构与关系,从而实现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而历史上第一次证券市场危机—南海泡沫也在英国发生。南海泡沫是一个相对来说时间跨度不大,线条相对完整清晰并且比较独立的历史事件。它不仅是最早,从股价膨胀到崩溃的速度和落差来看,也是最大的金融泡沫。南海泡沫代表了一类因人为操作导致的金融失败事件。粗略地翻看一下历史记录,可以发现它在很多方面与现代金融危机仍然非常相似,比如它贷款给本来买不起股票的投资者,以让他们参与股票投机,并鼓励投资者将股票抵押后再贷款投资股票,这种信用创造与美国次贷危机中贷款机构向低收入者提供贷款,并以他们所购房屋为抵押的做法非常类似。如果立足本国,南海事件所处的社会背景与当今的.中国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1)现在中国与当时的英国一样,经济上都正处于商业迅速扩张的时期。英国当时的经济发展主要是由于货运技术的发展和海外市场的拓展,而中国目前经济繁荣很大一部分也是由出口拉动的。二者都与世界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
(2)政府都面临着较大的负债量。当时英国因为西班牙继承战争背负了沉重的国债,面临极大的财政压力,而目前中国政府虽然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债务负担处于中等水平,但是负债也己达到GDP的近一半,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快速增长,存在偿还风险(经济观察网,2010年5月11日)。
(3)资本市场都处于发展初期,金融活动开始活跃起来,政府鼓励民众投资股票、基金。但是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和监控落后于市场的发展,市场上存在较多的内幕交易。


第二章南海计划的启动:多重动机与文化背景


南海计划之所以能够启动,并逐渐酿成泡沫事件,是政府官员、金融家、大众投资者三方合力的结果,任何一方都不可或缺。对于市场中的行动者,经济学家普遍的看法是他们都是理性的追求利益最大化,比较各种可能性后选择最有利可图的一个。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动机是市场行为的唯一动机,“经济人”仅仅关心数量和价格,不在乎是和谁交易。同质性越强的商品,交易者就会越理性,对其他因素越漠不关心,其最佳的例子就是股票。韦伯同样认为市场是匿名的,市场参与者冲着商品而非个人而去,因此市场关系侵蚀了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促进了理性化进程(韦伯2004:637)。齐美尔(2002)在《货币哲学》中也持相似的观点。而Grannovetter(1992)则拒绝这种市场是匿名组织的观点。他所提出的嵌入性假设认为,交易者的社会网络和角色影响着他们的行为。
本章将从动机的角度解释,三方为何愿意投身于南海计划,与经济学简单的经济自利动机的假设不同,本文将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研究,说明他们的多重动机。每个行动者都嵌入在特定社会关系和文化制度背景之中,无法原子化行动,其行为动机也不可能单纯考虑个人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尽管不否认经济动机的存在,但是笔者认为除了经济动机,处于社会中的行动者还受到的价值动机和情感动机的影响。社会共同生活的准则和价值标准会影响和控制个人追求自我利益的取向(汪和建,1999:97)。政府、金融机构、投资者都陷入在特定的权利一义务关系之中,除了结构的因素,还受到文化和意义的束缚,他们的行动出发点是组织与个人、政治与经济,以及情感与道义的混合。


第三章 金融机构的行动网络:强关系.....................46-64
    一、网络的建构:代表伦敦寡头的南海董事会................... 46-52
    二、强关系的效率:南海计划的通过................... 52-58
        1. 南海计划的通过:上层政治网络的调用................... 52-55
        2. 股票发行:政治与金融精英的网络支持................... 55-58
    三、弱嵌入的优势:泡沫崩溃中...................58-62
    四、小结 ...................62-64
第四章 泡沫中的大众投资者:制度保证................... 64-76
    一、大众投资者的构成与交易的制度保障................... 64-67
    二、大众投资者行动中的网络作用...................67-74
    三、小结 ...................74-76
第五章 结论:社会网络视角下的金融危机 ...................76-80


结论


本文的结论是,金融危机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经济现象,金融市场是嵌入于整体社会之中的,因此金融危机也是在特定的社会网络和文化制度中形成和发展的。与经济学利益最大化假设和原子化的分析方法相异,通过对南海泡沫这个历史事件的相关资料进行经济社会学的分析,本文证明了在金融市场中的各方—包括政府官员、金融机构和大众投资者的经济行动都嵌入于社会之中,他们的动机由网络结构和文化制度所塑造,经济、价值和情感共同构成了他们行动的动机;社会网络则成为他们通过行动实现动机的路径,网络位置影响着他们的行动策略和在市场上的投资结果。从金融危机的整体发展上看,从泡沫酿成的初始,到泡沫膨胀乃至崩溃中的集体行动,社会网络都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整个金融危机的过程并不能仅仅抽象为一个简单的货币数量运动的过程。并且本文还修正了结构的经济社会学忽略个体行动者的倾向,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是如何通过其社会网络引发或参与金融危机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网络结构,特定历史情境下的文化与制度也为金融危机创造了条件,社会网络亦是嵌入于宏观的文化和制度背景之中的。#p#分页标题#e#
总之,金融市场并不是一个非人格化的数字与公式的市场,它嵌入于整体的社会背景之中。运用经济社会学网络分析的方法对金融危机的过程进行研究,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网络是如何对投资者的动机和行动产生作用,以及金融危机是怎样被人为制造出来的过程。尽管南海泡沫发生在近三百年前,但是它与当代的金融危机非常相似。金融市场上这种泡沫膨胀到突然破灭的过程一再地发生,而最近的一次即是07年发生的次贷危机。历史的一再重复在经济学家看来是经济周期或者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文章开头所提到的传奇投资者Jese ivermore则认为这是由于“不变的人性”。但是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在这三百年的历史进程中,社会的上层精英与下层大众投资者的网络结构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正如布罗代尔(1992)所说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大商人及大银行家永远占据着不透明与垄断的上层。并且他们与政治精英之间也有着丰富的弱关系。而大众投资者从整体来说依然是一个密度低的大规模网络。金融机构通过上层紧密网络调动下层松散网络的行动逻辑依然成立。


参考文献
1布罗代尔,1992,《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日常生活的结构:可能和不可能》,顾良、施康强译,北京:三联书店。
2陈志武,2009,《金融的逻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3弗里德曼,2004,《资本主义与自由》,张瑞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4哈根•罗伯特,2002,《新金融学—有效市场的反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5哈耶克,2007,《货币的非国家化》,姚中秋译,北京:新星出版社。
6金德尔伯格,2006,朱隽、叶翔译,《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7凯恩斯,2004,《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8克劳斯•施梅,2005,《西方经济大败笔》,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9乐宜仁,2002,《银行危机的社会学解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10李成,2004,“20世纪金融危机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经济学动态》。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