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融危机
1.1概念
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is)泛指国家的金融体系出现剧烈动荡及棍乱从而对实质经济造成负面影响的局面。根据工MF(1998年)的定义,可以将金融危机归纳为四种类型:
1、货币危机(Currency Crisis):投机性攻击对一国汇率体制造成影响,导致货币出现大幅贬值。1997-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就是最典型的一例。
2、银行危机(Banking Crisis):指银行遭遇挤兑等情况导致被迫停业偿还负债。90年代日本经济危机的初期就表现为银行危机。
3、外债危机(Foreign Deb Crisis):指一国政府没有能力偿还其国外债务。80年代拉美就陷入了债务危机。
4、系统性金融危机:又称为“全面金融危机”,货币危机、银行业危机、外债危机的同时或相继发生,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都受到危机的影响。
1.2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金融经济危机对几乎所有国家及行业的经济都产生了长期的影响,这是符合经济周期的规律性的,但是经济危机的强度却超出了预期,并且经济恢复的速度也慢于预期。世界经济现在的状况使得企业对外出口减少,不仅使得企业生存面临巨大挑战,而且会影响到一国的经济。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企业需要采取节约成本的管理方式,员工薪水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德国就采取了增加短期工作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大范围裁员及对其宏观经济的影响。
2010年总体经济复苏,但是经济危机对经济还存在持续影响,其中流动性的缺乏会造成多种困境,尤其是银行信贷紧缩。另外还需要考虑到由于经济危机无法继续存活的企业及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此次的经济金融危机也有积极的一面,就是企业的风险意识得到增强,从而更加强调信息的重要性、经济风险的控制能力及流动性管理能力。一个项目实施的理智决策应该建立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而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则是对合作伙伴及投资区域的信用评估,从而权衡风险及收益。而真实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因此应强调信启、的真实性。
1.3金融危机传导至国家主权风险
任何一种类型的金融危机都会对一国国家主权信用产生负面的影响,这些影响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例如:债务危机直接导致政府出现违约;货币危机发生过程中,本币贬值,外债负担增加而政府外汇资产减少,容易出现外表债务清偿问题;银行业的系统性危机经常迫使政府不得不去救助而导致政府支出增加。系统性金融危机更是对该国的主权信用造成全方位的冲击。
1.3.1金融危机对国家主权信用的影响主要通过三种渠道:
1、全球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渠道。一些国家深度参与“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 System)’虚拟经济的过度扩张并过度投资于美国高杠杆金融产品,或者高度依赖国际市场融资,金融危机使得这些国家的金融体系遭受了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国际及国内金融市场出现的信贷危机及流动性紧缩又继续冲击着本国的金融市场和银行体系,危机逐渐深化,实体经济所受的影响逐渐显现,政府为救助金融体系及实体经济需花费大量财政资金,政府财政将出现大量赤字。
2、国际资本流动渠道。金融危机下,各国资本纷纷回撤自救或在全球范围内对资产进行重新组合以寻求更合理的投资机会。在外资大规模撤出的情况下,对外资依赖度高的国家会出现货币贬值、外债负担增加、外汇储备减少的情况。
3、国际贸易渠道。金融危机使世界主要消费市场和生产加工市场的消费需求急剧下降,导致工业制成品及初级产品出口国的出口急剧下滑,出口收入减少。而且在发生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初级产品价格出现大幅下降,出口收入减少的同时,税收收入也会受到较大影响。
2.国家风险评级
2.1国家风险
国家风险概括上来说是指一个主权国家不能或不愿意履行其作为债务人对一国或多国债权人的偿债义务的可能性。对国家风险的评估首先可用于预测主权国家作为债务人债务违约及延迟偿还债务的可能性。国家风险是一个不不同于主权风险、且比主权风险大的概念。主权风险是由于主权政府或政府机构的行为给债权人带来的风险,因此主权风险被局限于给一个主权国家的政府提供贷款的风险,而国家风险是国家主权行为所引起的或与国家社会变动有关。国家作为交易的一方,通过其违约行为(例如停付外债本金或利息)直接构成风险,通过政策和法规的变动(例如调整汇率和税率等)间接构成风险;经济、金融及政治因素及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一国的国家风险状况,此外,一些特殊的事件也会使国家风险升高。因此,国家风险主要由经济风险、金融风险及政治风险三部分组成,这三种风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1.2种类
1、政治风险:银行业及其他跨国公司认为政治风险是影响他们国际投资利润的因素之一。政治风险与主权风险类似并属于国家风险的框架之内,首先当发生诸如战争、国内外冲突、领土争端、政治革命导致政府下台以及全球的恐怖袭击时将会产生政治风险;其次社会因素包括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收入分配不公,宗教冲突导致的国内动乱也会导致政治风险;另外还有一些国外的因素也可能导致政治风险。例如,当债务国邻国遭遇战争,那么这个债务国的国家风险评级预期也将高于从前。因为尽管这个债务国也许并未参与邻国的冲突,但是仍然存在战争的溢出效应的可能性,比如说由于战争致使难民的涌入将会影响到这个债务国的经济。在实际情况中,有可能伴随政治风险而来的有实行外汇及资本管制、增加税收、冻结或没收资产,资金交易及货币兑换的延迟会严重影响到投资收益,进口的支付及出口的收款都将会导致远期抛补失效。
2、经济和金融风险:国家风险的重要因素,包括国家贸易形势的恶化、生产成本及原材料价格的迅速上涨、无成效的的外国投资、不明智的国外银行借款(Nagy,1988)以及国家经济及金融管理的变化。这些风险因素将会影响到资本的自由流动及投资预期风险收益的非预期变化。在此基础上,外国直接投资需要考虑到生产的中断,设备额损坏及员工的威胁。
3. 金融危机后国家风险的背景分析.............................. 26-41
3.1 从全球角度来看,金融危机..............................26-33
3.2 金融危机后的全球风险概况.............................. 33-34
3.3 重点区域的风险概况 ..............................34-37
3.4 全球行业风险概况.............................. 37-41
4. 国家风险具体分析 ..............................41-61
4.1 美国.............................. 41-44
4.2 德国 ..............................44-47
4.3 希腊 ..............................47-49
4.4 西班牙 ..............................49-52
4.5 日本.............................. 52-56
4.6 中国 ..............................56-61
结论
金融危机后,外商直接投资的绝对金额将大幅减少且进行新一轮全球范围内的转移,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未来三年世界投资前景调查结果显示,稳定的经济基本面、庞大的国内市场、低成本劳动力、市场开放度等因素使得中国成为跨国公司最理想的投资目的国。但是评级机构对中国给出的短期风险评级及经营环境评级仍然较低,所以中国应该改善自身的投资环境,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评级,从而更有效地吸引外资,提高利用FDI的质量,并且利用外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根据对工CRG评级系统的分析及Confa。e给出的国家贸易风险概念及评级结果,本文结合全球风险、区域风险及不同的行业风险对中国的国家风险状况进行了解析,从而中国应发挥自己的优势,并改善自身的劣势,从而降低国家风险,改善投资环境,以下给出几点建议:
1、宏观经济方面: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以应对通货膨胀的压力;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以保持经常项目盈余的优势;继续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改善人民收入水平,缓解收入不平等问题,从而刺激消费,以内需为动力带动经济持续增长。
2、行业方面:作为企业,应利用好高储蓄,加大投资力度;加大科技投入,发挥出中国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潜力,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调整出口商品的结构;减少对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的政策支持,利用这次金融危机的机会使得这些行业优胜劣汰,从而恢复供需平衡;加大对银行业的监管力度,明确对银行的监管细则,以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做好维持房价稳定的工作,配比好保障性住房与普通住房的比例,使得房地产市场供需平衡,房价保持平稳。
3、其他方面:制定更为合理可行的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增加对环境保护的投资,加大对新能源行业的扶持力度;继续加大电力及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p#分页标题#e#
参考文献
1宋敏王水娟《国际资本撤资的动因及演化路径分析》现代经济探讨2008(8):46-49
2姚晓晨邱立成《利用金融危机契机扩大利用外资》人民网2009-03-08
3许亦平.洪露《国家信用评级决定因素分析》管理评论VoLZINo07(2009)
4艾仁智.吕劲松林文杰《金融危机下国家主权信用风险分析》大公国际信用评级公司
5李伟.王时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利用FDI的影响》热点聚焦2010第4期
6乔棒《金融危机与中国崛起的历史机遇》求是学刊2009(l):59-63
7林铁刚《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对策》中国金融2009(3):10-12
8苗纲《希腊危机与欧洲主权信用危机》新财经2010.4
9周宝义.李政丹《主权信用评级与发展中国家国际融资》中国金融2002.6
10李爱玲《西方发达国家信用立法及其借鉴》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3期(总第36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