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金融危机对我国制造业上市部门盈余管理影响及案例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76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303192244255147
  • 日期:2013-03-18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1 绪 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2007 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随后这场灾难逐步演化为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在这场灾难中,美欧日世界三大经济体受到重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力度的增大,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互动性逐步增强,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也会对中国的金融经济及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由于我国制造业自身的特点,其在金融危机下受到强烈冲击是不可避免的。且有众多专家研究表示,金融危机对我国产业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我国制造业的特点及金融危机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出口对我国制造业乃至我国经济意义重大,而金融危机直接导致外部需求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字,2007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 25 万亿人民币,而当年我国出口总量是 1.2 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 8.4 万亿元,可见外部市场对我国经济影响程度相当重大。2008 年年底,我国的出口总额增长率从 07 年同期的 23.9%下跌到-9%,这无不反映出我国生产制造企业对国外市场的有很大的依赖性及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的重大影响。所以金融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放缓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将会是灾难性的。中国制造业除了纺织工业情况稍好,拥有原材料的优势外,其他制造行业基本上都是大进大出的结构,即使是纺织工业,流通和市场也都掌控在美欧的手里。
②中国承担的角色是“世界工厂”或者“世界车间”,没能真正掌控现代制造业价值链的增值环节中国制造虽然近些年在世界上市场占据越来越大,但是无论是从近些年高速成长的机电产品还是具有传统优势的纺织品,中国主要实现的是加工生产的程序,品牌设计、设计研发、原材料采购、销售渠道管理、零售垄断、售后服务等高附加值的领域都掌控在美欧手里。中国企业只是拿订单干活,这样的产业结构非常脆弱,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全球金融危机袭来的时候,自然在劫难逃,企业收益受到重创。
③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缺乏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严重依赖廉价劳动力,产品附加值低,配套服务不够完善,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低下。当 GDP 快速增长时,这些问题常常被人们所忽视,金融危机出现,让这一切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一方面,中国制造业要承受原材料价格上升这种所谓输入型通胀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全球制成品的定价权不在中国,中国制造业又无法将成本压力外移,双向挤压下,使得中国制造业面临困境。
④中国很多大型企业均为国企或带有国企性质,由于契约委托管理的存在,使其本身存在许多弊病由于国有企业本身存在契约委托管理,且长期以来,政府没能有效地解决以职权、责任和利益为核心的国企绩效考核问题,普遍存在将财务指标放在对国企经营者考核的第一位的情形,这种短视属性最终导致对企业管理者综合评价的机制十分不合理。而管理的不科学和不合理,是在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是这点在国企中体现得相对较为突出。由于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导致企业业绩下滑,必然会使得企业管理层的利益受到影响。


1.1.2 分析金融危机对制造业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的意义
1825 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也是世界上第一次;1857 的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主要是由生产过剩引起的;1929 年发生了有史以来破坏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被人们称之为“大萧条”,由此引发了各国严重的政局动荡;1973 年的经济危机,以石油危机为先导,后来引发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滞胀”,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减少国家干预,恢复企业自主权,也开创了国家宏观干预经济企业微观自主的新模式;1997 年亚洲金融风暴,这场风暴从泰国开始,随后席卷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地,相应国家的货币纷纷跌入贬值通道,导致经济进入萧条,部分国家的经济在 1998 年甚至呈现负增长;2008 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再一次爆发世界金融危机。
纵观历史上的经济危机,出现的周期逐渐变短,影响范围逐步扩大,已经成为一个我们我们研究经济问题不容忽略的外在条件。《会计法》规定各个单位必须根据自身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并编制财务报告,会计信息真实性是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也是会计反映其监督职能的体现。金融危机引发了会计领域对会计准则一系列制度的修订,如 2008年 10 月 13 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就发布了对《国际会计准则第 39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 7 号——金融工具:披露》两项会计准则的修正案《金融资产重分类》。这次主要修改的内容是:在罕见情形下,企业才可以将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非衍生金融资产重新分类为其他金融资产类别,允许将金融资产从“可供出售”类别重新分类为“贷款和应收款项”等,并要求重分类后企业应详细披露。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采用金融资产重分类修正案的目的在于在金融危机情况下,防止企业随意“改善”其财务业绩。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会受到影响,管理当局会有较普遍美化当期财务业绩的动机和行为。当对这个行为的控制和监管已经上升到国际会计准则的层次,一方面说明金融危机对企业财务信息真实性影响的范围比较广泛,影响的程度值得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改善业绩的行为会带来的较大的危害,对这种行为的关注需要加强。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对盈余管理的研究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是与会计信息失真相伴而生的一个概念。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因为近年来国内外资本市场出现的重大财务丑闻而备受关注。对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需求,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已经达成了共识。然而同时,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是困扰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的一个大难题。20 世纪 40 年代以后,会计学家 Dr. Scott将伦理法(ethical approach)学派的真实(true)、公允(fairness)和公正(justice)的核心道德思想贯彻到会计学理论中,要求会计程序必须公平地对待相关利益集团,财务报告应当保证真实和准确,会计数据应该是公允的、无偏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包括如实反映、谨慎、实质重于形式、中立和完整性等。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的要求包括可验证性、如实反映、中立性等。不难理解,企业管理当局对会计数据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其盈余管理的目的,会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引起会计信息失真。
随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以及企业内部与外部信息不对称,编制财务信息中需要依赖大量的人为判断和方法选择,所有这一切为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关于盈余管理的文献很多。从研究方式来看,大多数文献都属于实证研究范畴,对此论题内进行规范研究的很少;而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多集中在检验盈余管理的动机,分析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盈余管理的方法和手段等。对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是盈余管理行为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早期主要集中于关注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方面,这个类型的文献综述可以参见 Watts 和 Zimmerman(1986,1990)所做的相关工作,他们汇总并回顾了 20世纪 90 年代前的相关实证研究成果。纵观前人的研究成果,不少文献研究的是企业内部结构等激发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内在诱因,而本文想要研究金融危机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则更多地考虑的是引起盈余管理的外在诱因。作者就此基于已有材料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大致梳理。


3 相关理论基础.................... 18-27
    3.1 盈余管理相关理论.................... 18-21
        3.1.1 盈余管理的定义及产生原因 ....................18-19
        3.1.2 对企业盈余管理状况进行.................... 19-21
    3.2 盈余管理计量模型.................... 21-27
        3.2.1 常见的盈余管理计量模型.................... 21-24
        3.2.2 Jones 模型和Jones 修正模型.................... 24-27
4 基于 JONES 修正模型的研究 ....................27-41
    4.1 建立JONES 修正模型.................... 27-29
        4.1.1 选用Jones 修正模型进行分析.................... 27-28
        4.1.2 建立本文的Jones 修正模型.................... 28-29
    4.2 基于JONES 修正模型的研究.................... 29-35#p#分页标题#e#
    4.3 金融危机前后总体数据的变化分析.................... 35-37
    4.4 金融危机下企业常.................... 37-40
    4.5 本章小结.................... 40-41
5 盈余管理案例分析.................... 41-48
    5.1 背景资料 ....................41-42
    5.2 盈余管理案例的分析.................... 42-47
5.3 案例启示.................... 47-48


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沪市上市 A 股 371 家制造业企业的 2006 年至 2010 年的盈余管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进而通过 A 公司的具体案例进行财务数据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① 使用盈余管理对企业的收益进行平滑或对企业经营业绩进行美化是常见的盈余管理方式。具体对于各个企业来说,其驱动因素是多种多样、十分复杂的,站在企业的角度进行分类,有来自于企业内部的因素,也有源自于企业外部环境的因素。
②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收益下滑确实激发了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盈余操作的行为。也就是说,金融危机这样宏观经济环境的波动确实会成为企业管理当局盈余管理的较为明显的外部影响因素之一。
③ 在金融危机大面积影响到企业的收益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也更为普遍,企业管理当局会较为一致地采取更大幅度的盈余管理操作。从本文的研究结果看,整个行业的盈余管理程度会加深,而行业中各个企业间的盈余管理结果的差异会变小。
④ 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广大的利益相关者及监管部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启示:在类似于金融危机这样宏观经济环境出现较大波动的情况下,要特别关注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及可靠性,思考企业财务信息的波动中是否隐藏着人为调节的异常波动,以排除不实信息的影响,做出更加科学的决策。


参 考 文 献
[1] 财政部会计司. 美国宣布应对金融危机改进会计准则的基本原则[J]. 会计最新动态.2010(5): 3-5.
[2] 陈致平. 企业盈余管理动因分析[N]. 中国财经报, 2001-10-11(10).
[3] 葛文雷, 姜萍.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 ,2007(4).
[4] 雷强. 基于银行监督机制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J]. 软科学, 2010 (3).
[5] 李昉.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分析[J]. 财会月刊 , 2005 (15).
[6] 李吉栋.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M].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1-87.
[7] 李吉栋.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检验——来自于亏损上市公司的实证证据[J]. 现代管理科学通讯, 2007 (10).
[8] 李东平, 黄德华, 王振林. “不清洁”审计意见、盈余管理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J]. 会计研究, 2006(6).
[9] 林舒, 魏明海. 中国 A 股发行公司首次公开募股过程中的盈余管理[J]. 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 2000 (2).
[10] 刘盛蓉. 浅析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J]. 齐鲁珠坛 , 2010 (1).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