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金融危机反思论文:亚洲金融危机的十年总结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283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201041206492903
  • 日期:2012-01-04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1997 年 7 月 2 日凌晨 4 点半, 泰国政府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 实行浮动汇率制, 此前十余年间盯住美元的泰铢, 开始实行自由浮动, 泰铢对美元当日即贬值 15%以上。一场遍及东亚各国的金融危机由此爆发。在这场危机中, 大多数东亚国家和地区的货 币 与 资 产 价 值 跌 落 30%~40%, 所有受影响的国家和地区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衰退。

弹指一挥间, 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过去 10 年, 遭受危机打击的亚洲各经济体已陆续走出阴影, 并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但 10 年来各界有关亚洲金融危机的讨论从未终止过, 围绕危机因何发生、类似的危机是否会再度爆发、东亚经济增长是否可持续等问题, 各方争论依然激烈。国际游资因何能够兴风作浪在上述问题中, 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问题是危机爆发的原因。只有明确发生原因, 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防止类似危机再次发生。任何一场金融危机的爆发都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比如经济结构的脆弱、内外部各种不利因素的冲击、糟糕的政治治理模式以及金融体制管理存在漏洞等。
从任何一个角度分析都可以提出言之成理的论点, 也都存在偏颇之处。但目前各界对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和背景在一点上基本达成共识, 即亚洲金融危机涉及的主要国家, 是因为金融开放超越了本国国情发展阶段, 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给了国际投机力量(主要是国际游资)兴风作浪的机会与条件, 最终造成金融安全失控。亚洲金融危机之所以首先在东南亚发生, 直接原因就是具有强烈投机性的国际短期游资, 抓住了东南亚国家金融监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而投机成功。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国际短期游资能够进入东南亚并最终成为金融危机的直接肇端,不是在一夜之间发生的。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 在全球金融自由化背景下, 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各国相继实行了汇兑制度改革, 推行浮动汇率制, 允许国际资本自由进出, 这使一些外资银行和对冲基金等机构主导的短期资金得以大量流入。而东亚国家在金融法规和监管措施方面十分欠缺, 资本流入促进了信贷激增, 导致银行承担过度风险。可以说, 金融自由化之后信贷激增的结果是巨额贷款损失和随之而来的银行资产负债状况的恶化。银行资产负债状况的恶化, 则是使这些国家陷入金融危机的关键因素。从1993 年到 1996 年, 东南亚每年的资本流入量为 500 到 1000 亿美元。1995 年东南亚危机各国经常收支出现了 410 亿美元赤字, 而资本收支则出现了 815 亿美元的顺差, 1996 年资本收支顺差进一步超过 1000 亿美元,而国外直接投资只有 58 亿美元。1996 年泰国的外债急剧上升至 1128 亿美元, 占 GDP 的62% , 其中 960 亿美元是由私有部门举借, 并且大多数是短期资金,短期资本具有较强的移动性和投机性, 带有急剧动荡的风险。
这些短期外资大多经本国银行投资到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 刺激了股市和房地产价格升高, 使得股市和房地产价格远远超出实际价值。经济暂时快速的增长掩盖了背后掩藏的风险,当国际游资集中撤离时, 因资金被压在长期项目上, 无法立即偿还, 结果导致银行信用危机。更为严重的是, 这些短期游资多为美元资金, 外资集中撤离导致外汇市场上集中抢购美元, 抛售本地货币, 直接诱发了本国货币贬值。在这种情况下, 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爆发了。金融危机根源在于经济发展模式出现危机金融与国家经济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它是所有泡沫的源泉, 又是泡沫破灭的祸端。金融危机的发生说明国家的金融管理体系出现了问题, 但如果将 10 年前那场亚洲金融危机都单纯地归咎于金融问题, 不仅有失偏颇, 而且还可能掩盖了一些根源性问题。
笔者认为, 从根本上说, 亚洲金融危机是经济增长出现了危机, 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所有问题都终将暴露出来; 有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基础。现在看来, 10 年前爆发的金融危机并不是造成东亚经济发展陷入困境的原因; 相反,是东亚经济发展模式出现了危机才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概言之,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不是一种可持续增长的发展模式, 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 已经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因为东亚经济过去几十年间形成的发展模式, 从根本上就难以推动建立一个完善的、有效率的、符合现代金融发展要求的运行和管理制度。而现代金融理论对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讨论虽然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 但可以肯定的是, 一个有效率的金融制度是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性条件。健康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有效率的金融制度, 是互为因果、相互推动的关系。
就东亚地区来说, 首先是发展模式存在问题, 导致有效率的金融制度未能建立, 而金融危机的爆发又致使一些国家经济陷入困境。因此, 如果不能对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检讨和修正, 很难说类似的危机今后是否能够避免。从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 东亚地区各经济体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东亚地区的几个经济体已经从传统农业经济转变为新兴工业化经济。但从根本上来看, 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在由农业经济向工业化经济转变过程中, 依靠短缺经济和大量投资取得的, 而不是依靠生产效率的提高取得的。东亚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典型的追赶型模式, 这种模式虽然能够取得快速的经济增长, 但也有很多弊端, 其中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缺乏创新性。追赶型发展模式以追赶为目标, 以模仿为手段, 以投资和出口为推动力,往往由政府主导, 缺乏创新性。成熟的市场经济是一个能够不断自我否定、不断创新的经济体系, 如果创新能够连续, 则经济能够保持发展; 反之, 周期性就明显存在, 表现为经济的周期性停滞与发展。近几十年来, 在经济、技术、教育乃至文化方面, 东亚各国盛行“拿来主义”, 属于自己的创新则很少, 各国无不例外得益于低成本地运用发达国家的创新成果, 技术转让和来料加工对经济的高增长与财富的积累起了决定性作用, 经济增长更多的是依靠投资和出口, 这种模式很大程度上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和制约, 不具备自我推动的可持续发展因素。于是, 当 1995年夏季日元对美元贬值以后, 日本经济陷入困境, 日本开始从亚洲大量抽走资金, 并且在实业层面跟东亚其他国家展开竞争时,东南亚各国出口竞争力明显下降, 经济陷入了衰退和停滞, 为了支撑经济继续增长, 只能依靠大量吸收外资, 这就使一些投机性国际游资进入这些国家, 最终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祸端。二是缺乏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很多东亚国家走的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优先发展战略, 而这其实并不是东亚国家的比较优势。为了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 政府经常利用行政权力压低银行利率、干预贷款分配, 造成银行不良债权和坏账过大, 如韩国、泰国的银行不良资产占到其 GDP的 34% ~40% 。这些在政府扶持下发展起来的企业缺乏竞争力, 无法和发达国家同类企业竞争, 最终造成了大量外贸赤字。这些企业赢利能力低, 企业的发展只能依靠借贷,当国内资金不能满足时, 就只能向国外借款。而外国直接投资都倾向于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因此, 这些企业只能使用借款, 特别是自由度比较大的国际短期资本, 这就导致了短期外债对外汇储备的比例高。上述两个因素导致了东亚国家为了吸引外资的流入, 不得不被动地实现金融市场自由化,放松金融监管, 大量外国短期资本得以流入房地产和证券市场,形成金融泡沫。国际游资的逐利本性决定了它要么锦上添花, 要么落井下石, 而绝不会雪中送炭。一旦经济形势稍有负面变化, 如国际收支锐减, 便造成人心不稳, 外资就会迅速撤离, 再流到其他地方去, 而一旦发展到这个地步, 金融危机也就难以避免了。#p#分页标题#e#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