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转轨国家板行业危机宏现形成机制分析》----金融危机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215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109211649122352
  • 日期:2011-09-21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转轨国家板行业危机宏现形成机制分析

摘要:20世纪整个90年代,以东欧国家为代表的欧亚各转型经济体普遇经历了严重的经济金融危机,大部分转轨国家出现大批银行倒闭的银行业危机,给这些国家的转轨进程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试图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转轨进程中宏观经济金融运行状况对银行业危机形成的重要影响,以此说明转机进程中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性。

关键词:银行危机,宏观经济,形成机制,转轨国家

一、转轨时期银行业危机的墓本特征

相对于一般的银行业危机,转轨时期的银行业危机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若干方面。
1.高比例隐性不良贷款显性化
欧亚转型经济体的许多银行在危机发生前背负着严重的不良贷款,清偿能力严重下降。金融危机1991年之前,欧亚转型经济体的不良贷款普遍占到GDP的25%甚至更高,而且由于会计核算的不准确,提取损失准备金及核销坏账规则的不恰当,各类统计数字与实际数相比仍存在偏低可能。这些贷款基本上是以前向大型国有工业企业发放的贷款,由于这些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且职工人数庞大,这些贷款成为变相的财政补贴,成为危机形成前的大量隐性不良贷款.并在银行危机形成时不断显性化,其严重程度大大超过非转轨国家的银行业危机。
2.银行数量呈现从激增到骤减的变化趋势
在几乎所有欧亚转型经济体各国,银行数量经历危机前激增到危机后骤减的现象,其中尤其以独联体各国银行业更为明显。这与转型经济体各国在危机前普遍放松银行业管制和准人政策,危机后实行银行合并、重组或清算密切相关。
3.大量国外和私有资本参与银行业重组,且参股比例很高
各转型经济体银行业危机爆发后,大量国外资本和国内私有资本参与银行业重组,外资和私有资本占比大幅提高,国有资本比例则大幅下降。
4.货币信用关系遭到严重破坏
各转型经济体国家的银行业危机损害了各国金融支付系统的正常运转,破坏了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各类债权和债务关系,加大了转轨时期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动摇了民众对整个金融体系稳定的信心,在部分国家甚至出现银行挤提,最终导致各国货币信用关系遭到严重破坏。

二、经济转轨时期孕育银行业危机的宏观因案及其作用机制

从宏观基本面角度分析,导致转轨国家银行业危机的宏观层面的主要因素包括:宏观经济不稳定(如经济增长乏力甚至倒退、严重的通货膨胀、国际收支恶化)、货币金融政策不当、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等,这些宏观经济基本情况都对转轨国家银行业的稳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口#p#分页标题#e#

1.宏观经济不稳定导致大批企业经营困难,严重地削勇企业的还贷能力,造成银行产生大量不良资产
(l)经济严重衰退
欧亚各转轨国家实施转轨政策以后,遭受打击最轻的匈牙利和波兰,国内生产总值损失率也约为25%,而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几乎是40%,俄罗斯是50%,乌克兰是60%,其经济损失都远远超过了z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中的美国和德国。到2001年该地区依旧未能恢复到601989一199。年的生产水平。因此东欧经济改革对经济和社会所造成的破坏是当代世界历史所罕见。企业经营状况的表现不佳导致银行不良资产间题日益严重.
(2)通货膨胀
中东欧国家经济转轨出现的通货膨胀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主要有以下五点:一是放开价格,大幅度上调物价。中东欧国家用“休克疗法”把计划经济时期扭曲的价格体制急速转换成市场价格体制,把原来定位过低的价格大幅度上调成当时的市场价格,造成物价飞涨;二是经互会解体使中东欧国家失去了原材料、资金、技术和商品大市场。它造成生产和对外经贸活动严重姜缩、导致经济萧条;三是为抑制通货膨胀实行的全面紧缩政策,加剧了生产大幅度滑坡和生产萎缩,商品更加短缺;四是外国商品充斥市场,冲击本国商品,加剧本国商品生产下降;五是商品严重短缺,刺激物价持续飞涨。在计划经济时期,中东欧国家就是短缺经济,转轨后上述几个原因加剧了短缺。居民手中积存的货币难以买到商品。商品的短缺推动物价持续上扬。
(3)贸易结构与国际收支
贸易自由化、市场化这把双刃剑在给转轨国家带来一定利益的同时,也对转轨国家的经济安全造成了现实和潜在的威胁。俄罗斯的外贸改革在较短时间内摆脱了旧体制的束缚,迅速建立起新的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元化共同发展的市场型外贸体制框架。一个产权清晰、责权明确、外贸机构股份化、商业化、企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经营机制建立起来。但俄罗斯快速的贸易自由化政策给外贸和产业部门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过快的贸易自由化改革和政府迅速退出原来发挥作用的许多领域(包括外贸领域),导致政府职能日趋衰弱,驾驭本国经济的能力下降。其结果是,造成社会经济的混乱和经济转轨步履维艰,一些民族工业被挤垮(例如,英国和美国的四大烟草公司只用2—3年的时间就完全占领了俄罗斯的烟草市场,俄自己的大多数企业则被这四大烟草公司挤垮),贸易利益相对受损增大,甚至贸易结构发展“边缘化”有增强的趋势。
欧亚转轨国家在外贸体制方面的另外一个重大变化是取消了“经互会”(eouneilforMutualEeonomieAssistance缩写为CMEA)这一贸易机制。“经互会”外贸体制割断了东欧和前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同实行以硬通货为交易基础的国际主流贸易体制的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但从1991年起,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贸易开始按照国际硬通货作为计价货币,而在以往“经互会”国家之间没有建立货币支付联盟.由此中断甚至瓦解了“经互会”国家之间贸易联系。除此之外,这些国家还遭受到外部的特殊冲击。例如:在苏联解体后,位于前苏联一些共和国的银行(如在Estonia和KyrgyzR叩ublic)失去了对其在俄罗斯境内部分资产的支配和使用权。在Latviaandl碑ithuania银行的获利能力急剧下降,因为俄罗斯的价格自由化政策大大减少了这些国家外贸企业贸易融资的机会。#p#分页标题#e#
贸易结构与国际收支情况的恶化,一方面导致转轨国家外贸企业经营状况每况愈下,拖累国内银行特别是进出口银行等专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另一方面也拖累转轨国家宏观经济增长,致使宏观经济雪上加霜。
一般而言,宏观经济冲击的受益方不会向银行支付比其承诺的更多,而宏观经济冲击的受损方总是向银行支付比其承诺的更少或根本就不偿还其借款,因而宏观经济不稳定带来的冲击几乎对银行总是不利的。因此,宏观经济不稳定带来的冲击成为引发转轨国家银行业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对于一些地域较小或经济总量较小的转轨国家的影响更大,因为这些小国一般会比较依赖于一种或几种商品(其价格波动会严重干扰一国经济)。
2.货币金融政策不当导致银行出现生存危机或流动性危机,大批银行倒闭
为了抑制转轨期间出现的通货膨胀,转轨国家一般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并与紧缩财政相配套)。一是政府与中央银行共同确定发行货币量的原则,使其符合反通货膨胀的要求;二是不允许国家银行以发放无息贷款方式填补国家财政预算赤字。弥补财政赤字的办法改为发行公债或取得国外贷款;三是国家银行取消优惠贷款;四是提高法定储备率(或称法定金准备比率),减少货币供给量,以抑制投资的增长,减轻通货膨胀压力;五是加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在中东欧国家银行和金融市场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为了克服通货膨胀,一些国家曾多次强制规定各银行认购中央银行发行的国库券,使公开市场业务成为控制货币流通量的重要手段;六是提高贴现率。这一政策对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数量产生了抑制作用,同时也限制了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数量,从而达到了限制货币供给量的目的;七是调整银行存款利率。调整银行存款利率的标准是使其与通货膨胀率相适应,以增强长期储蓄的吸引力,同时扩大购买债券的能力;八是大幅度提高银行贷款利率,以减少贷款者的需求,压缩银行投资贷款。九是提高抵押贷款利率。抵押贷款是中央银行向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条件。中央银行可以以第一次付款数额和偿还期限影响贷款者的支付,以调节需求。十是商业银行增加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十一是控制外商短期存款流人;在波、捷、匈转轨较快的国家,1993年后大量短期外资流人这些国家,影响了这些国家金融市场和物价水平的稳定。因此,1995年后捷克国家银行增加了外商在捷克短期存款的手续费。此外,还规定在1995年8月3日之前捷克任何金融单位对外国的负债不得超过其资产的30%。此举从市场回收100亿克朗,避免了通货膨胀的加剧。实践表明,转轨国家实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在克服转轨初期出现的通货膨胀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给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带来许多严重后果,特别是对于导致转轨国家银行普遍出现的流动性危机起到了十分明显的影响。#p#分页标题#e#
以俄罗斯为例,实行货币紧缩政策,虽然在一些年份控制通货膨胀和稳定卢布方面取得某些成效,但其负面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它从总体上压抑了需求,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这是俄长期难以摆脱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长期实行货币紧缩政策还导致其他严重的后果,一方面是造成货币严重不足,难以使国民经济正常运转。阿巴尔金院士认为,从世界范围已验证的实际经验看,货币发行量应当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70一80%,才能使经济机制正常运转,而俄罗斯的货币发行量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一z0%。由于货币短缺,2/3的产品根本就没有进人商品和货币流通体系,而73%的结算是通过易货贸易和相互冲账的方式进行。这表明许多企业不再依赖卢布和市场价格,从而不受国库及其他相关机构的控制,对企业的征税问题也就无从谈起。金融危机另一方面,俄在过度紧缩货币的情况下,通过大量发行国债和借外债,使俄罗斯经济变成了一种“债务经济”,极大地影响了宏观经济运行效率。
3.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银行投资类证券价格急剧下跌,银行资产损失严重,导致大量银行经营失败
转轨国家几乎都经历了程度不同的金融市场动荡,而其中尤以俄罗斯金融市场动荡导致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系统危机最为典型。
俄罗斯中央银行引人新的偿付制度,即俄罗斯的法人在偿还外债时都可以延期3个月,并同时实施对参与外汇市场活动的银行和代理机构的限制条款;之后政府债券的二级交易被取消,国债和政府证券市场实际上不复存在。
俄罗斯不断增加的货币贬值风险以及金融资产价格崩溃,降低了银行系统应对风险的能力。随后,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直接导致银行危机出现,从1998年9一10月,俄罗斯前20家银行都出现了清算危机并崩溃。根据莫斯科某机构的经济分析,在危机期间,国家银行系统的全部损失达到GDP的7%,而银行危机带来的总体宏观经济损失超过GDP的9%。

参考文献:
[1]田春生.从新自由主义学说看俄罗斯“休克疗法”政策的失败及其原因[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5
[2]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全球化及其异议(globahza-tionanditsdiseontent)2002,以及《美国展望》杂志
〔3〕热若尔.罗兰.转轨与经济学.比较,2003;3,p39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