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浅谈银行危机的日本模式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243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103180841001037
  • 日期:2011-03-18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据统计,近20年来,纵观全球,大国中尚未爆发严重银行危机的国家,只有中国和印度,而其中特别引人关注的,又是中国。因为按照西方金融界通常的标准来分析,中国的银行体系在缺乏竞争、缺乏对不良资产有效处置手段的前提下,本来是难以支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的。但是,在国际金融界一次又一次对中国银行业即将出现危机的预言中,中国的银行业依然保持稳定。
  那么,中国的银行业是否可以摆脱银行危机的阴影,国际金融界对于中国银行业危机的预言是否在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带动下而不会变成现实,或者说,如果中国银行体系能够在目前的状况下保持稳定,那么在稳定之下更为需要关注的银行危机模式应当是哪一种,实际上,近期不少海外研究机构和媒体又在预言中国的银行危机,有的还言之凿凿地提出了银行危机可能爆发的时间。例如,2002年底英国《金融时报》刊登文章预言中国将在2006年之前爆发银行危机。
  我们希望这种预言再一次落空。实际上,在当前中国的银行体系中,能够支持银行稳定的因素是相当显著的。中国快速增长的金融市场和居民的高储蓄率,为银行提供了广阔的盈利空间,这也正是许多外资银行跃跃欲试希望进入中国市场的关键原因;鉴于银行依然支配着中国的大部分金融资源,中国政府依然保持了对银行体系的严格的控制,同时也潜在地对银行体系,特别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国有银行体系提供隐含的担保,因而尽管这些国有银行拥有与全球范围内相比很高的不良贷款比率,但依然能够以很低的利率从居民手中获取源源不断的储蓄;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所提供的财政收入的增长,也通常被认为是能够增强中国财政维持银行体系稳定的能力。
  应当承认,这些积极因素对于支持中国银行体系的稳定、避免银行危机的爆发是有积极意义的。只要愿意,类似的积极因素我们还可以罗列下去。
  也正由于支持中国银行体系稳定的因素众多,我们反而可能忽视在表面的稳定之下可能出现的银行危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银行危机的“日本模式”。
  对于中国的银行体系来说,最值得担心的倒不是类似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东南亚想就国家的银行业所出现的摧枯拉朽般的倒闭风潮,最应当担心的倒是像日本的金融体系一样,因为迟迟不推出彻底的金融改革,不仅使得银行体系一踞不振,而且还严重制约了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增长潜力的发挥,使得日本经济10年来徘徊不前。
  我们可以把银行大面积的倒闭形式主导的银行危机模式称为“东南亚模式‘’。相比之下,从对经济增长的危害而言,日本当前出现的银行体系积累高比率不良贷款、制约经济增长潜力发挥的问题并不比东南亚银行危机模式的危害更轻。这种银行危机的“日本模式”,也许并不必以大面积的银行倒闭风潮为代表。但是,对于银行改革推进不力、银行巨额不良贷款消化缓慢,而是政府又深入地介入到银行运作中的银行体系来说,在银行体系表面稳定的表象之下,银行危机的“曰本模式"更值得警惕。#p#分页标题#e#
  对于中国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银行体系来说,政府提供的隐含担保和财政支持是银行在低经营效率、高不良贷款状况下依然能够维持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政府的财政能力与银行体系的稳定息息相关。如果政府的财政能力下降,相应地,公众对于银行体系的信心可能就会降低;银行体系的经营如果还继续会出现不良贷款,公众必然会相应地影响到对政府财政能力的信心。简而言之,中国也许不会出现单纯的银行危机,因为银行与政府财政密切相关。
  但是,一旦中国真的出现银行危机,那么,必然是银行危机、财政危机并发的更为严重的危机。在政府财政能力支持下的银行体系的稳定,如果不及时推进银行体系的改革,那么,可能带来的代价可能更为高昂。
  曾经有学者预计,考虑到中国当期债务余额对G即之比为12%,假定未来的经济增长率为7%,未来各年财政赤字对GO尸之比为2名,则债务余额对G即之比将随时间的推移而上升,并逐渐接近28%。只要经济增长速度和财政赤字对GDP之比不变,债务余额对GDP之比就不会超过28%。这是一幅我们乐于见到的图景,因为既然财政危机不会出现,财政就应当有能力支持银行体系的稳定,继续为银行提供隐含的担保和支持。但是,这个测算忽视的一点是,如果银行体系保持目前的低效率,不能将宝贵的金融资源投入到经济增长中最有增长潜力的行业和领域,不能保持新增贷款的质量,而是继续在不停地低效率运用金融资源,继续制造新的不良贷款,那么,不仅未来的经济增长率未必能够保持7%的高水平,各年财政赤字的余额及其对GOp的比率也会出人意料地大幅上升。
  银行危机的“日本模式”最为关键性的导火索,就是政府不能积极推进银行体系的市场化竞争,而是在对银行进行干预的同时也对银行提供隐含担保等不同形式的支持,银行在缺乏外部竞争的条件下,虽然积累了巨额的不良贷款,虽然经营效率低下,但是依然能够保持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但是,银行体系在低效率维持下的稳定,却必然会造成对经济增长中最为稀缺的金融资源的浪费,没有竞争力的银行会将宝贵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并不能有效支持经济增长的领域,并且其中的相当部分还会成为不良贷款。经济体系中主导资源配置的银行在这样浪费金融资源,经济增长的潜力就一步步被侵蚀,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渐二不良力,消退,反过来也会增大银行体系的贷款,制约银行消化不良贷款的能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中国银行体系积存的高额的不良贷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经济转轨的成本。如果中国要避免日本模式的银行危机在中国上演,就必须要寻求适当的方式和渠道处置这些不良贷款,同时控制新的不良贷款在银行体系中产生。其中对中国政府推进银行体系改革的最大制约,就是银行体系的高度垄断性保证了中国政府对金融资源的行政占有和支配权,而任何市场取向的改革都是对这种占有和支配权的弱化,这是中国国有银行改革几乎没有起步的根木原因。根据目前银行体系积累的不良资产,仅仅依靠银行自身的盈利能力是难以消化的。在相对封闭的金融市场条件下,这种银行体系也许是可以维持稳定的,但是,随着中国银行市场的不断开发,政府对国有银行隐含担保在未来可能逐步取消,如果银行体系不能对积累的高额不良贷款进行有效的处置,并且还在继续形成不良贷款,那么,这不仅影响到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在微观层面的市场竞争,也直接影响到总体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总体的经济增长,并且威肋、到财政体系和银行体系的长期稳定。#p#分页标题#e#
  因此,银行体系的稳定,并不必然表示银行体系就一定不会出现银行危机。一个积累巨额不良贷款、并且在继续形成不良贷款的银行体系,一个市场化竞争远远没有展开的银行体系,一个不能高效率运用金融资源的银行体系,一个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来维持稳定的银行体系,即使能够在较长时期内维持稳定,但是依然可能会出现日本模式的银行危机。而日本模式的银行危机发生时,在稳定的表象之下受到威胁的,不仅是政府的财政收支,不仅是银行体系的生存,更为严重的后果则是国民经济可能因为丧失增长的动力而持续性地徘徊不前。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