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区金融发展差异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76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709131705198276
  • 日期:2017-08-30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中国实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战略构想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宏伟蓝图。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化和延伸,在新的发展阶段下,该战略已成为中国内陆区域发展的主要架构和有力支撑,正深刻影响和重塑着中国区域经济和区域金融未来发展的新格局。2015 年国家相关部委先后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和《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5—2017)》两大重要战略文件,对“一带一路”沿线各省区的角色定位、整体发展框架、合作发展领域等作了全面部署。在各项规划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政府通过设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金融措施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加强国内外沿线区域的金融联系与合作。同时,在 2016 年国家发布的“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将 “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作为区域发展的三大重要战略,不断塑造和形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这对促进区域金融资源整合与合理配置,缩小金融发展差异,实现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此外,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区域金融改革试点覆盖范围逐步扩大,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部工业化转型地区、西部欠发达地区、民族和边疆地区等地区的金融改革创新开始稳步推进,这也要求丝路沿线各省区急需深化金融改革,加强金融联系与协作,不断缩小沿线省区间的金融发展差异。
..........
 
1.2 文献综述
通过梳理国外有关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为主题的研究可发现,国外学者在研究区域金融发展差异时,大部分是从国家层面的宏观视角出发,研究探讨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宏观金融货币政策在不同区域的差异性影响、区域金融资源分布与配置的差异以及对的经济影响效应等。在货币政策效应差异方面。美国学者 Fishkind 用美国印第安那州 1958年至 1973 年的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数据,构建了一个短期的出口模型,检验美国货币政策对该州出口贸易及经济增长的影响,重点分析在 1969 年到 1970 年货币紧缩时期与 1971 年到 1972 货币宽松时期不同的货币政策效应,并与美国全国的货币政策效应进行不同时期的对比,结果发现,在货币紧缩时期该州的经济增长速度要慢于全国,而在货币政策宽松时期,两者的经济增速却相同[1]。Dow(1982)研究了货币乘数效应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不同,结果发现,在发达地区金融资本流动性偏好比较低,而在欠发达地区流动性偏好较高,由于这种金融资本偏好差异的存在,使得当国家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发达地区的政策效应往往要比在欠发达地区更为显著,从而其货币乘数就越高,反之,欠发达地区的货币乘数相对较低,得出货币政策乘数效应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具有显著的差异性[2]。Carlino&De Fina(1998)建立了美国 1958 至 1992 年的季度数据的时间序列模型,实证得出美国不同州域内各自所受到的货币政策效应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3]。George Georgopoulos(2001)以加拿大的若干地州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在不同区域内实施不同货币政策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在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安大略、萨斯喀切温、纽芬兰和阿尔伯达等地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其他地区,具体来讲,这主要体现在紧缩性货币政策使得这些地区出口对 GDP 的贡献度明显增加,从而这四个地区的货币政策效应明显高于其地区[4]。
........
 
第二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区金融发展差异理论基础
 
综合检视国内外关于区域金融问题的众多研究可发现,大多数该领域相关议题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以宏观金融发展理论和金融地理学理论作为理论支撑的。因此,本文也借鉴和沿用其他学者在金融发展差异研究中有关基础理论综述的经验和常用方法,提炼出能够指导本文研究的重要基础理论依据。
 
2.1 金融发展理论
从根本上来讲,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区金融业的发展问题理应从属于金融发展理论的基本范畴。从金融发展理论的演进及其应用来看,金融发展理论已经比较成熟和完善,且为大多数学者应用于国家层面或区域层面上的各种金融发展问题研究,其理论与分析范式也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和采纳。因此,本部分通过查阅和整理相关理论文献,简要回顾和总结其理论背景、创立与形成及现代最新前沿理论成果,为后文中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七省区金融发展差异问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金融发展理论是随着发展经济学的产生而产生的,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最初探索者。早在 20 世纪初,熊彼特强调金融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银行业和企业家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两个关键性要素,企业家是进行技术创新、应用新技术的主体,而银行则是对企业家的创新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和提供融资的支持者,但此时的金融发展理论还正处在萌芽阶段。然而,到二战之后,世界上很多国家由于受到储蓄不足、金融资金短缺的制约,经济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一直面临着资本供给不足、金融市场效率低下、金融市场被迫实施政府干预、金融体系不健全等不利情形,其金融发展也面临滞后抑制 经济发展的困境。在 此经济背景下,Gurley (1955) 和Shaw(1956)、帕特里克、雷蒙·W·戈德史密斯等先后提出了基于金融数量或规模层面的金融发展理论,由此开始,金融发展理论开始逐步形成,主要的理论成果有广义货币理论、金融发展阶段理论、金融发展结构理论等几个方面。
.........
 
2.2 金融地理学理论
自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许多金融学者开始结合运用金融学、社会学和经济地理学等各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创新传统的区域金融研究研究方法,把空间区位、地理空间距离、不同区域经济制度文化等一系列因素纳入到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中,侧重研究经济地理在区域金融发展过程的重要性。到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有关学者开始借鉴政治经济学和地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发达国家城市和不同区域内部金融资本流动特点,关注金融机构在特定区域内引导资本流动中所起扮演的角色与作用,并注重研究信贷配、金融排除等限制下,地域金融系统对区域金融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20 世纪 80 年代后,西方国家的地理学者开始关注于金融服务业的空间性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金融服务业的空间不均衡性、特定金融制度的空间组织与运行、金融地理格局及其发展过程等。自此,金融地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正式被运用到金融发展的研究领域。虽然金融地理学涉及的各学科知识庞多,研究范围广泛而复杂,但其本质上仍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是针对区域经济问题中金融发展问题的全新探讨。因此,也使得很多学者致力于金融地理学问题的探索研究,然而国内外学者对金融地理学的概念、范围、内容及其有关观点的理解不尽相同,到目前为止,始终没有一个统一性的认识。
..........
 
第三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区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16
3.1 本文研究区域范围的界定......16
3.2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七省区经济与金融总体发展现状.......16
3.3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七省区金融分行业发展现状......21
3.2.1 银行业发展现状分析.............21
3.2.2 证券业发展现状分析.............25
3.2.3 保险业发展现状分析.............27
第四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区金融发展差异实证分析...... 30
4.1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七省区金融发展差异水平测度............30
4.2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七省区金融发展差异相互影响效应分析......40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46
5.1 主要结论....46
5.2 对策建议....47
 
第四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区金融发展差异实证分析
 
在上一章节中,本文利用衡量金融发展的若干单项指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七省 2006 年到 2015 年金融发展的有关原始数据为基础,对各省经济与金融的整体发展水平和银行、证券、保险等分行业发展现状及其差异情况做了较为详尽的描述性分析。但根据区域金融发展的有关理论可知,仅运用常见的几个单项指标、分行业描述分析各省间金融综合发展水平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并不能真正发现该地区金融整体发展差异的实际综合水平,因为每个具体指标只能是从某一个特定方面去反映金融发展水平,而一个地区金融发展差异的综合水平应该是由该地区金融发展环境、金融规模与金融效率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因此,为了更进一步深入地量化研究沿线金融发展差异情况,在本章中笔者从金融发展环境、金融规模与金融效率三个维度出发,设计出各个维度下包含多个具体指标且能够衡量金融发展差异的复合性指标体系,并且以 2006 年和 2015 年的时间截面数据为例,进行金融发展差异及相互影响关系问题的实证探讨。本部分的实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沿线七省区金融发展差异水平的综合测度分析。二是沿线七省间金融发展差异的相互影响效应——沿线七省间 2006 年和 2015 年金融联系的变动程度及其趋势特征。#p#分页标题#e#
........
 
结论
 
本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沿线七省区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区域金融联系的引力模型、金融势能模型等,并结合区域金融学和金融地理学相关理论,实证研究沿线七省区金融发展的差异性、区际关联性、金融联系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等,深入地分析了七省间金融发展的差异及其影响效应问题,最终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第一,从金融发展差异综合水平来看,2006 年沿线七省金融发展的整体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平衡,各省金融发展的综合水平差异十分悬殊。至 2015 年时,沿线各省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现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除宁夏外),但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省份之间的金融发展的差距却表现出进一步扩大趋势,沿线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依然呈现出“东高西低、梯度递减”的差异性分布特征,并且在经济带中部的甘肃和宁夏、青海三省区域,整体上又呈现出“南北偏低、中部略高”的分布态势。由此可见,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特征十分明显,沿线省区间金融协调发展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省际间金融合作与区域金融一体化进程亟待更加深入的推进。
第二,对沿线各省金融发展差异相互影响的实证可发现,从 2006 年到 2015年,沿线七省间金融发展的相互联系性逐渐增强,但整体上仍然较弱,并且不同地区省份间金融联系的密切程度、金融联系大小的增减变化以及金融联系与协调发展的稳定性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首先,从各省金融发展差异影响效应的省际对比可知,沿线七省中江苏与河南金融联系最高,但河南与陕西在 2006 年至 2015 年间金融联系的增幅最大,这反映出金融联系的高低与其增减变化具有很大的不一致性,这也侧面反映出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区间金融联系的稳定性较好,金融合作与互动发展变化较小。其次,从地域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来看,七省的金融联系强度与各省的金融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地理距离有显著的相关性,但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影响省际金融联系与协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具体来讲,若金融发展水平越高、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越小,地理空间距离越近的省份之间,两者间的金融联系也越密切,金融协同发展程度就越高,这种差异分布主要表现在沿线各省的金融联系强度、金融势能均呈现出“由东向西梯度递减、东强西弱”空分布,这也与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空间分布特征具有一致性。
.........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