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简要探讨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53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704041915138088
  • 日期:2017-03-30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而在当今世界,发展便是经济的发展,如何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增加经济产出是世界各国重点关注的难题  。影响经济产出的要素有不少,但主要是资本和劳动力,而全要素生产率则是其余影响产出的要素之和,而且它还能反映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又被称为技术进步率,是新古典派系中用来衡量经济增长和纯技术进步的一个指标,一个国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往往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技术变得更加先进,管理体系更加完善以及更加容易取得经济方面的成就。中国经济在最近 30 多年来增长迅速,很大程度归因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渐渐下降,在这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如何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怎样呢,解答了这些疑问有助于我们经济的持续高速稳定发展。 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在国外已经相当完善了,而在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于近些年,国内学者对于全要素生产率方面选取的研究区域和时间序列各不相同,研究方法的选择各式各样,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甚至完全相反,全要素生产率至今尚未有一个公认的科学计算方法,所涉及的指标也不统一,并且不够完善,因此,加强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对于完善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体系,并进一步从全要素生产率出发推动我国经济继续高速发展至关重要。
.........
 
二、选题意义
中国经济 30 多年来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年增长率持续保持在 10%以上的高速水准,中国城市化率不断提升,然而,这些成果更多的是通过过度消耗资源能源而得到的,我们的效率到底增加了多少,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率提升的背后,我们的效率究竟贡献了多少力量,这些我们并不十分清楚。有鉴于此,本文决定对于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计算并做一下简要的研究探讨。 一方面,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在中国刚刚起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促进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深化;另一方面,全要素生产率的现实意义也决定了它很有研究的价值,对它的研究会让我们更加了解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使用合适的手段推动经济高速有效发展。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一、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概况
Timberger(1942)首次提出全要素生产率,并在生产函数中加入了时间序列,用来反映“效率”的变动,丁伯根在文章中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定义,并且对美、英、法、德四国在 1870‐1914 年间的实际要素投入、实际产出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比较。美国经济学家 Kendrick(1951)指出想要真正把握生产率的变化,只有把产出量、全部要素投入量及其构成关联系起来考察。Haim  Davis(1954)发表的《生产率核算》一书中指出,全要素生产率包括所有的投入要素,如劳动、资本、原材料、能源等,该书首次明确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 最近二、三十年亚洲蓬勃发展的经济吸引了海外学者的注意力,出于想弄明白亚洲迅猛发展的背后隐藏着的原因,他们纷纷对亚洲经济的现在进行研究总结和争论,也就出现了大量研究亚洲国家全要素的生产率的文献。如 Leung(1997)对新加坡制造业的 TFP 的增长做了实证研究,Hany    Bloch 等人(1999)归纳总结了新加坡制造业的数据,并对 TFP 和技术变化率之间的不同提出了自己的想法,Renuka Mahadevan(2000)利用随机前沿函数模型对 1975‐1994 年间新加坡28 个制造业产业的技术效率进行了分析,并对于这些制造业产业没有成效的问题查明了起源,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
 
二、区域性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情况
通过对不同地域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研究,通过对比这些地域要素的差别,可以得到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李郇等人(2005)样本选择是中国大部分地级城市,研究年份为 1990-2000 年,得出来了一些结论:中国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有待加强,城市越大,全要素生产率越高。(20)高春亮(2007)截取的时间为1998‐2003 年,通过对 215 个市的研究,发现这一时期,全要素生产率方面,是向上涨的,并且得出一些与之前学者相似的结论:资源优化配置是突破瓶颈的关键。还有一些学者对城市群和城市圈的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在全要素生产率方面,这些城市圈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扶持和资源资金的投入,这些投入并未带来技术上的进步,反而甚至使得技术创新陷入停滞,自然全要素生产率在圈内城市中也是不断下滑的了。 比如杨丞娟(2015)运用 Malmquist 指数法对武汉城市圈 2006-2012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进行了纵向上的时间分析和横向上的地区分析。2006-2012 年间武汉城市圈有近一半的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或下降都与技术效率的提高或者下降有更大的关系,武汉城市圈未来的发展应当更加注重效率提高,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变“粗放式”增长为“集约式”增长。(34) 刘巍(2016)基于 DEA的 Malmquist 指数法测算了 2004-2014 年中原城市群各城市的安全生产率变化及其分解值,同时选用动态面板模型,对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另外从 5 个方面对中原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论表明:中原城市群的全要素生产率主要靠技术进步,中原城市群各城市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显著作用,同时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的调整,显著推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其中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显著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
 
第三章 研究区的选择及技术路线...... 7
一、以市辖区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 7 
二、研究区域及技术路线 ......... 8 
(一)研究区域和时间序列的选择......... 8 
(二)技术路线的选择及相关情况......... 8 
三、研究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指标选取情况 ..... 10 
(一)研究区指标的选择及说明.......... 10 
(二)关于数据缺失和异常数据的说明.... 12 
第四章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简要探讨.......... 13 
一、全要素的测算 .............. 13 
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情况及原因探讨 ..... 13 
三、测算中的不足和误差原因 .... 22 
第五章 全要素生产率的案例分析..... 25     
一、武汉城市圈的选取及基本介绍........... 25 
二、武汉城市圈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及误差分析.......... 27
四、武汉城市圈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情况及原因总结...... 30  
五、武汉城市圈的启示 ......... 31 
 
第四章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简要探讨
 
一、全要素的测算 
从全国层面上看,全要素生产率普遍呈下降态势,从附录中可以看出从 1991到 2010 年间,大多数年份中大多数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小于 0。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对于资本和劳务的依赖很强,我国的技术进步不甚明显。平均来说,全国各大城市下降了 5.78%,从年份上看,2006 年、2009 年、2010 年 90%以上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小于 0,1
991 年、1992 年、2002 年和 2007年 85%以上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都在下跌,而剩余城市状况也不太好,除了 1993年大多数(68%)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普遍上涨外,只有 1998 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有超过 50%的城市上涨,而 1994 年、1995 年和 2000 年的全要素生产率都有超过一半城市呈现下降的走势,全要素生产率下跌的城市的比例在 75%‐85%之间的年份最多,有 8 年在该区间内。在这些年份中 1993 年 68%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了上涨,是全要素生产率表现最佳的年份,而 2006 年、2009 年和 2010年这 3 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普遍的下跌走势,近乎 95%的城市的全要素都呈现负增长。可以看出 1991 和 1992 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明显呈下降态势,而 1993到 1995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得到明显的改善,这充分说明 1992 年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带来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1993 年全要素生产率在各个城市几乎都形成一个峰值,随后则是逐年下降,这说明改革开放确实可以带来技术的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是这种效果会随着改革开放时间的推移不断淡化。根据目前学者得出的结论,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和外来技术与人才,有助于技术、资本和人才的提升,技术的进步会直接导致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人才数量和质量的提高会带来劳动投入的增加和间接促进技术进步,外资的引进主要提升的是资本要素,但是资金充裕会使一部分资本流向科技创新研发中,从而导致技术进步。本文研究发现 1996-1997 年和 2007 年,中国大半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可能与技术效率、技术变化和规模效率下降有关,当然,这 3 年下降以后,经济效率得到了提升,联系当时的经济形势来看,应该与当时中国政府应对国际经济形势所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方案有关。1997 年爆发的亚洲经济危机,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加以应对,而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举措,包括 4 万亿资金刺激等手段,以此来阻止经济的下滑,而 1998 年和 2008年的全要素生产率的状况明显好转,这或者从侧面反映出投资对于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p#分页标题#e#
............
 
结论
 
在回顾学习以前学者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基础,本文采用索罗残差法对于 1991‐2010 年中国 215 个城市的全要素进行重新分解和测算,并运用控制变量法从全国整体、地域不同、城市规模和时间序列的角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状况进行分析。从全国层面上看,在大部分时点上中国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了普遍下跌的态势,而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的年份往往是改革开放的加深和市场化进程推进的时候,从而肯定了改革开放可以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从东北、西部、中部和东南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来看,不同区域间和同一区域不同城市间的全要素生产率数值差异明显,且全要素生产率高低依次是东北、中部、东部和西部,东部的技术进步最高,但是规模效应无明显优势,经济效率低下,证明了我国的经济确实是高投入和资源透支的结果。从城市规模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来看,城市规模增加确实可以改善全要素生产率,但到一定程度就难以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为增加中国整体的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效率,应该把经济重心向中部东北和西部倾斜,多给中部东北和西部增加投资,一方面可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它们的技术层次。通过对武汉城市圈的研究我们发现两点,一是武汉的全要素生产率明显好过其余城市,证明了大城市在全要素生产率方面确实具有一定优势,二是目前中国城市圈的问题重重:圈内城市不合作、只顾自身利益无大局观念、合作观念不强等。我们首先要提升人民和官员干部在城市圈内加深合作交流的意识,然后要拿出实际行动来推动这种合作交流,进而让合作落到实处,加深圈内、圈内和外界城市的合作交流,最后要不断总结推进城市圈建设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完善。同时,对武汉城市圈的研究结合之前的探讨发现,为提升经济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应该将资源投入从大城市向小城市转移,用大城市带动周边小城市,从而实现经济共同发展。 
.........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