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后危机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80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604051548127347
  • 日期:2016-03-29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两年,即 2008-2009 年,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出现了较大幅度的降低,我国政府为了保证经济增速平稳和经济的持续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使得我国的经济形势仍然保持稳中有增的运行态势,而且我国的外汇储备较为丰富,银行业在经济环境与外汇储备的共同保证下并未出现较大的流动性危机,但在随后,由于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加之国际市场给予我国货币的巨大压力,我国在货币政策上开始趋于稳健,并通过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与基准利率来调整整个社会的经济走势,同时也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情况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如何管理与控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及其带来的风险危机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所尤为关注的问题。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由于流动性监管不力而使得此次金融危机以非常快的速度给银行业以较大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巴塞尔委员会根据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监管要求与金融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全球统一的可量化的流动性监管标准,《巴塞尔协议Ⅲ》应运而生。经历了此次修改,它从短期流动性情况与中长期流动性情况相结合的角度全面的制定了流动性监管的标准。 但是,这个流动性监管的指标与标准的设置并不能够完全的反映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情况,除了这两项指标之外,还应该选择相应的监测指标以全面的反映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情况,我国的商业银行数量较多,但是风险喜好、股东性质、规模实力等因素各不相同,这就要求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在监督管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时要根据商业银行的特殊性来制定相应的监管指标体系与监管标准,同时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应该提升自身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水平,与内部控制管理相结合,尽量降低自身的流动性风险,但是目前无论从监管者角度还是从商业银行管理者角度,针对流动性的监督与管理工作都有所欠缺,且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监控的情况更为复杂多样,这也正增加了流动性风险管控的难度。因此,在这种背景下进行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与控制的研究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 
.........
 
1.2   文献综述
传统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结论显示,流动性风险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负债与资产的期限错配而引起的,这也是引起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最关键因素,也就是说,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具有较强的内生性。但是,随着针对流动性风险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拓展,加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危机不断的冲击着银行业进而引起连锁反应加剧经济衰退,针对流动性及其风险成因的研究不断的开展并丰富了相关理论体系,特别是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研究更受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关注,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 Bryant(1980)在发表的《A model of reserves, bank runs, and deposit insurance》中主要研究了银行挤兑,银行挤兑是由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引起的,Bryant 主要研究了其作用因素,提出了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存款保险体系以防止银行挤兑带给商业银行以及整个银行系统的压力。 Diamond 和 Dybvig(1983)提出了著名的 D-D 模型,D-D 模型也是针对商业银行挤兑发生的研究成果,该模型的前提是银行系统以及金融市场上的多重不平衡因素的存在,在此前提下,该模型认为,商业银行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实质上是不同流动性的转换,但是由于存在多重不平衡因素就使得在转换时可能会出现供求不平衡的现象,一旦这种现象出现并得不到有力的控制,就会使银行的流动性受到较大的压力,从而引起由于流动性短缺而导致的挤兑。 Cooper 和 Ross(1998)提出外因作用是导致银行出现挤兑的重要原因,与银行和存款人之间的合同关系不大。 
........
 
第 2 章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概述
 
2.1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相关定义
流动性从定义上来看可以分为广义的流动性与狭义的流动性,狭义的流动性是指银行系统的流动性,这主要是由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决定的,银行的流动性主要是指银行的资产、负债以及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数量三要素角度获得资金的能力,具体来说,资产流动性是指银行通过一定的手段以及合理安排各类资产的期限,没有额外变现成本或变现成本很小的条件下,能够迅速变现的能力;负债的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及时快速的获取资金的能力,而且该获取资金的途径给银行带来的成本负担较低,商业银行可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运用主动负债的方法与途径,来获得资金以提高商业银行流动性,这是在上世纪 60-70 年代中期运用较为广泛的负债管理理论。目前,资产负债理论替代负债管理理论成为银行管理理论的主流,其认为,资产管理与负债管理对银行来说同等重要,流动性能够保证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的安全,同时,流动性又是商业银行利润的来源,因此不能只重视资产或负债管理的某一方面,而应该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控制在合理的范围提供保障。考察银行的流动性可以通过存贷比、流动性比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等影响银行流动性的指标水平来完成。 狭义的流动性是广义流动性的一个部分,广义的流动性可以由包含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四个层面组成,第一个层面是资产的流动性,第二个层面是市场的流动性,第三个层面是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第四个层面是全社会整体的流动性。广义流动性的四个层面的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
 
2.2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成因
近年来,金融业的迅猛发展从不同的方面导致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产生,并且随着外部条件的不断变化,使得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发生的根源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地方。商业银行通过支付一定利息吸收存款获得资金,并将已持有资金借贷给资金需求者以获得利息收入,但是商业银行获得存款的期限与贷款期限不可能完全一致,事实上,商业银行正是通过“借短放长”来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从而将资金从资金持有者的手中转移到资金需求者的手中。但是,这就存在由于存款期限与贷款期限不一致而导致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而引起的流动性风险,这也是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内在原因。由于商业银行是以经营货币资金这一特殊商品为主营业务的金融机构,因此流动性风险在商业银行内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也需要商业银行尤其重视流动性风险的控制与防范,防止因为流动性不足而引起的流动性风险,流动性不足会向社会以及商业银行的储户传递商业银行清偿能力不足的信号,由于储户存取资金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储户担心自身的资金的安全性与完整性,会因为怀疑银行信誉与清偿能力而要求提取存款,从而导致挤兑的发生而加剧银行经营危机,甚至引发银行破产,综上,商业银行的各项制度与存贷款机制决定了其是否能够很好的协调资产与负债期限转换相匹配的问题,从而控制其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 
........
 
第 3 章   我国银行流动性风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18 
3.1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现状 .......... 18 
3.2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 
第 4 章   后危机时代西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经验及借鉴 ............ 28 
4.1   英国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经验 .......... 28 
4.2   德国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经验 .......... 29 
4.3   后危机时代西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新动向 .... 30 
4.4   西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32 
第 5 章   我国商业银行应对流动性风险的策略和建议 ............ 34 
5.1   商业银行自身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的对策建议 ..... 34 
5.2   完善金融市场,降低流动性风险 .......... 36 
5.3   改革流动性监管,完善监管指标体系 ........... 38 
 
第 5 章   我国商业银行应对流动性风险的策略和建议
 
5.1   商业银行自身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的对策建议
资产负债期限的错配是流动性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加强对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监测,目前为强化银行的流动性,对资产负债期限的错配应从长期融资的结构化流动性管理的优化与流动性管理的精细化两个方面来完成。 优化长期融资的结构化流动性管理,应将压力测试广泛地应用于流动性风险评估中,从而为商业银行建立起优化的结构化流动性管理体系,按照长期与短期严格匹配资产与负债的流动性期限,提高其在不同压力下抗击流动性冲击的能力;流动性管理精细化应学习德国德意志银行的先进经验,强调高效的流动性管理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升作用,同时积极运用价格因素,实现资金资源在银行内部的优化配置,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在资金中心与经营单位之间转移时,设定并使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以及定价方法,从而使资金在持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实现高效的有偿转移,从而能够核算相应的资金成本,并以此为基础完成对信贷产品的合理定价。完善流动性风险的预警机制,做到大部分流动性风险在发生前就已经被控制,从而减少流动性风险对商业银行及其所在系统造成的损失,这需要首先建立科学完整的流动性指标体系,在建立时可以参考国外发达金融市场上已经成熟的流动性指标体系,但是还应该考虑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与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对其进行调整,并且要该指标体系要保证一定的动态性,以适应多变的环境与流动性控制的要求,也要保证一定的层次性,满足商业银行越来越复杂的业务内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使用的流动性监控指标体系是以《巴塞尔协议 III》所构建的指标框架为基础的,选取流动性覆盖率与净稳定融资比例作为该指标体系的基础,选择存贷比、流动性缺口率、核心负债率等指标,并没有充分考虑我国商业银行的特殊性,指标体系缺乏弹性,因此我国的银行监督管理部门应借鉴英国的先进经验,将我国商业银行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有针对性的给予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体系的分类指引。 #p#分页标题#e#
..........
 
结   论
 
本文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通过论述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相关的流动性管理理论,并结合《巴塞尔协议 III》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新要求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论述了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措施,本文基本结论如下: 在金融危机之后,我国银行监督管理部门与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给予了较多的关注,流动性的监督与管理水平也有所提高,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国的流动性监管除了《巴塞尔协议 III》所要求的两个监管指标之外,还设定了辅助的指标体系以适应我国商业银行的基本情况,但是其中有不合理的地方,即,确定性指标使监管缺乏灵活性,存贷比指标存在缺陷,无法真实反映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在新形势下,我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更为复杂,其来源更加多样化且难以控制,影子银行的滥用也进一步加强了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程度,进一步的加速并放大了流动性风险在商业银行体系内部的传递,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充分认识到自身缺陷的同时,应积极的吸收来自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经验,如英国的区分不同商业银行情况,在总原则的指引下,对流动性风险进行差别化管理,德意志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的适时监控与精细化管理都可以带给我国商业银行监管部门以及管理决策者以一定的启示。 
.........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