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文网提供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专业服务20年。

中国省际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 论文价格:免费
  • 用途: ---
  • 作者:上海论文网
  • 点击次数:154
  • 论文字数:0
  • 论文编号:el201511191151477049
  • 日期:2015-11-17
  • 来源:上海论文网
TAGS: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世界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不断进展,人类的生产活动使得全球温室气体急剧增加,截止到2007年,二氧化碳的大气浓度已经达到382PPM,而在2013年5月二氧化碳的大气浓度超过400PPM,达到300万年来的最高纪录。2012年全球碳计划报告显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356亿吨,已经达到历史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最高值。温室气体的急剧增加使得人类开始意识到气候风险,海平面升高、农作物减产、冻土融化等自然生态系统开始发生变化,面对气候变暖的威胁,各国不得不重视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碳减排已成为全球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欧盟、日本等已经在国家尺度以立法形式采取环境保护措施,以促进碳减排,并于区域层面进行减排规划与实施。[1]1992 年 6 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签订,确定了人类生存与发展方式向绿色转型,最终形成各国开展全球气候环境合作的基本框架。1997 年 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的缔约方在日本签订《京都议定书》,首次提出附件一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的具体目标,并建立了国际排放贸易机制(IET)、联合履行机制(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三个机制,形成市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局面。2005 年 2 月,《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它只规定了附件一国家的强制减排任务,对发展中国家没有进行强制减排,但中国作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第一的国家,在会议中遭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碳减排任务,因为温室气体的污染主要是由发展中国家为刺激经济增长而大量使用高碳排放能源,且中国由于“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二氧化碳排放量更占据了世界首位。
……….


1.2 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始于20世纪70年代对环境压力的研究,随着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发展,影响因素也从经济、技术和人口逐渐扩展到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等多方面。现阶段,学者们主要采用面板数据或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计量模型分析,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出减排方法。因本文涉及到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影响,在论述过程中加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发展历程更为有利。关于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和贡献率方面,国外的学者们做出大量研究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Ehrlich et al.提出的测定环境压力的 IPAT 方程[3]和 KayaY 提出的碳排放驱动因素的 Kaya 方程[4]。Ehrlich et al.(1970)认为环境压力的影响因素包括人口规模、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 Kaya(1990)认为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包括人均 GDP、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碳强度和人口,它们的乘积可计算得出某一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Dietz et al.(1994)在 kaya 模型的基础上改进了 IPAT 模型,建立了随机形式的 IPAT 模型——STIRPAT 模型。[5]Grossman et al.(1991)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即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 U 关系,当经济初步发展时,环境会随着经济进步而恶化,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环境的恶化程度随经济发展而减缓。[6]这使得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从一次项过渡到多次项。随后, Musolesi A et al.(2010)运用计量分析得出,工业化国家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一般为倒 U 型,很可能会演变成一个 N 型的曲线。其中,欧盟的 EKC 曲线显示的是一个明确的倒 U 型。[7]Greening et al(1998)通过对10个OECD国家的制造业碳排放因素进行分析,并运用Divisia分解法研究得出美国的能源与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而得出有效降低碳排放量的方法。[8]Nobuko(2004)运用投入产出表分析了 1985-1995 年期间影响日本工业产出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的因素,其包括环境技术变革(ETC)和生产技术变革(PTC)两方面的影响。[9]
…………..


第 2 章 中国碳排放及碳交易现状


2.1 中国的碳排放现状
《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2)》对中国、美国等 50 个国家 2005-2011年低碳经济竞争力进行测算,其中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为 45 位,而美国和英国的排名分别是第 26 位和 35 位,由此可见,经济发展水平与低碳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因此,全球在环境恶化的现状下,提出要发展低碳经济,谋求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保护共同发展。现在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于全球第一位,其低碳发展仍需在政策、实施力等方面加大力度。图 2.1 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源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水泥生产。从图可以看出,自 1999 年起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处于上升趋势,其中 2003 年的碳排放增长率达到 22.49%,仅 1999 年二氧化碳增长率为负,为-0.189%,近年来碳排放增长率相对 2003 年有所下降,2008 年碳增长率为 3.587%,其原因可能是美国金融危机造成中国经济发展缓慢,化石能源消耗量降低,但 2009 年和 2010 年的碳排放增长率又达到 9.33%和 7.73%,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中国推出了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使得碳排放进一步增加,从而对环境产生巨大压力。而由于中国人口较多,人均碳排放量并不高,2010 年中国人均碳排放量为 6.2 吨/人。
……….


2.2 中国省际碳排放现状
中国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等因素的不同,碳排放也有较大差距。根据本文计算,2012 年山东省、山西省和河北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前三位,分别为 122495 万吨、98979 万吨和 90741 万吨,碳排放最低的地区海南省二氧化碳排放量为 6653 万吨,与碳排放最高的山东省相比,相差 115842万吨。为了能更显著与清晰的看出地区碳排放的趋势并进行对比,本文选取部分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作图 2.2 分析。从 2005-2012 年,各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其中内蒙古碳排放量增长幅度较大,在 2010 年,内蒙古超过山西成为全国第一产煤大省,而煤炭的碳排放系数在化石能源中最高,导致了该地区的碳排放量增加;海南作为旅游城市,2013 年旅游收入为 379.1 亿元,占 GDP 比重 13%,与其他地区相比,能源消耗量较低,因此二氧化碳排放量最低。由图 2.3 可以得出,除天津、内蒙古、海南、青海、新疆五个地区外,其余地区碳排放强度从 2005 年以来呈现下降趋势。天津在 2005 年—2009 年呈现下降趋势,2010 年碳排放强度升高,而后逐渐降低,在 2012 年达到最低;内蒙古在 2005—2012 年间,碳排放强度在 2006 年达到峰值,随后逐年下降;海南的碳排放强度在 2005 年为最低值,后逐渐小幅上升在 2007 达到最高值;青海碳强度总体处于波动趋势,在 2010 年碳排放强度达到最低值;新疆碳排放强度呈现水平波动的变化态势,总体处于 5 吨/万元的水平。2007年宁夏碳排放强度超过山西跃居中国首位,而北京则是碳排放强度最低的地区;海南作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低的地区,在2007年碳排放强度有个急剧的增加,而后逐年减少。

……………


第 3 章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13
3.1 经济发展水平 ........ 13
3.2 城镇化水平 ....... 14
3.3 能源消费结构和效率 ...... 14
3.4 产业结构 ........... 15
3.5 其他因素 ........... 16
第 4 章 中国省际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17
4.1 实证研究模型简介 ..... 17
4.1.1 STIRPAT 模型...... 17
4.1.2 Panel Data 模型......... 17
4.2 模型变量的选取 ......... 18
4.3 数据的来源和计算 ..... 20
4.4 基于扩展的 STIRPAT 模型下省际碳排放影响........ 21
第 5 章 碳排放交易框架下的省际碳排放压力........ 28
5.1 灰色预测法 ....... 28
5.2 碳排放交易框架下省际碳排放压力....... 29


第 6 章 基于省际碳减排的中国碳交易设计


6.1 碳交易体系设计的目标
本文在第 5 章提到了碳减排过程中的直接方法,但由于中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通过改变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减排需要较长时间,并且结合现阶段中国碳减排的情况,减排的重点在于间接过程,即碳交易。碳权交易是基于金融体系而出现,其能够发挥金融的基本功能,有效进行资源配置,调节碳权配额。通过市场经济成本低、收益高、对经济起良性循环的特点,碳排放能够被有效抑制,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双重目的。随着碳金融产品的出现,碳交易所的蓬勃发展,碳金融逐步进入到繁荣阶段。因此本章主要论述中国碳减排方法中碳交易体系的探索,为构建全国性质的交易体系提供理论依据。碳交易体系的设计是为了中国能够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碳减排,利用市场机制对各类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弥补中国碳减排工具的不足,并达到减排成本与收益均衡,减少环境污染,而不是单纯的对框架进行设计。这意味着,碳交易体系的建立要符合中国的现状,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各地区碳减排政策应逐步实现统一,在符合本地特色的基础上调整碳交易制度,并不断完善碳市场,建立惩罚价格、安全阀机制、涨跌停板等机制,实现交易的灵活性。碳交易市场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全国性质的碳市场,将碳减排覆盖到各个行业,实现碳权在一二级市场的灵活流动,满足国内碳减排的需要,进而与国际碳交易市场进行连接,增加在国际上碳减排的话语权。#p#分页标题#e#
…………


结论


随着中国碳减排从碳强度原则到总量原则的过渡,经济发展或因此受到影响,因此,为防止中国出现经济下滑状况,解决经济与减排的矛盾,应积极、有序构建碳交易市场,实现从区域碳市场到全国碳交易体系构建的目标,从而运用金融手段实现经济发展与碳减排的双赢。远西部经济地带只有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 4 个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在碳市场设计时,交易机制方面可以完全采用自愿的交易方式,各地区在“十二五”期间均存在碳减排指标,因此该地区的碳减排可以完成指标为目的。但为了与全国性质的碳市场融合,交易体系的设立必须规范且受到监督。因此,该地带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需加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推进天然草原保护与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的建设。
............
参考文献(略)

1,点击按钮复制下方QQ号!!
2,打开QQ >> 添加好友/群
3,粘贴QQ,完成添加!!